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龙灯社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龙灯社火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4
页码:
142-1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社火,作为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社火
内容
社火,作为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永昌社火在民间流传已久,各地区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异彩,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城郊地区的龙灯小曲豁朗雅素,西河地区的霸王鞭(节子舞)、竹马子豪放优美,清河地区的太平鼓,雄壮热烈,东河地区的老牛推车滑稽幽默。民国时期的社火队以一沟、一坝、一堡、一寨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是以大队或行政村组成。一般社火队少则由五、六十人,多则一、二百人。传统扮象大概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民间杂耍等组成。基本内容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各种历史戏剧人物角色、老牛推车、霸王鞭,还有彩旗、锣鼓等。
闹社火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闹时,社火队伍每天在指定地点集中,到各村庄挨门逐户拜年,各家均备有烟、酒、糖之类热情接待。较大村庄群众还要自动筹集酒菜进行招待,社火队多表演节目,以示谢意。1978年以后,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社火队到县城给各单位拜年,并举行表演活动。
永昌社火的表演,主要有“唱”和“耍”两种形式,在正式表演前,要选择一处较开阔的地方拉场子。拉场子又叫“串场子”、“跑场子”,是表演的前奏,整个队伍在乐队鼓点的伴奏声中,由膏药匠(社火领队)和大肚子妈妈领头,其他角色依次相随,成一路纵队或各领一路绕场扭转,实际是给正式表演蓄势和开拓场地。拉场子的形式有很多花样,如“蛇抱九蛋”、“白马分鬃”、“九曲连环”、“辫蒜”、“卷棉花”、“乌云遮月”等。拉场子节奏明快,气势磅礴,锣鸣鼓响,红飘绿舞,使观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唱”又叫“坐场子”,有各扮演组分别合唱民间小曲、分角色演唱民间小戏等。一般道具为折扇和手帕之类,伴奏则有二胡、板胡、三弦、笛子、碰铃、鼓、锣、钹等乐器,边扭边唱,适当辅以动作。
“耍”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龙舞 龙舞又称龙灯,龙体里装灯具而以灯名。龙分青、黄、红、白等几种颜色。每年用哪种颜色,颇有讲究。一条龙一般由十人到三十人表演,每人各举一节(木制),各节用龙布披挂联起,彩绘的龙身,前接龙头,后连龙尾,由一人导引,屈曲盘旋,活灵活现。
舞狮 一般由2人分扮1狮,1人引导。表演分文武两种形式。文狮主要表演狮子的动作、神态、滚绣球等。武狮着重表演武功,如翻云梯、上桌子、翻筋斗。其基本动作有“举”、“扑”、“跳”、“翻”等。其招式有“猛虎下山”、“回头望月”、“横扫雪”等。
跑旱船 我县流行的旱船长约2.5至3米,宽约1.5米左右,用木作架,上扎彩绸、纸花,下围蓝色绫子,由二人表演,一扮艄公,手持桨板作划船状,一扮船姑娘,手提船模随船公作划拔动作,模仿船在水上进行之态。忽快忽慢,或仰或俯,忽而倾侧,忽而旋转,如表演者配合默契,颇具观赏性,有时,还唱船曲,载歌载舞,更有情趣。
霸王鞭 节子又名节子舞,西河地区社火里都有,但以新城子镇赵定庄村的颇有名气,前文已有描述。
2010年,永昌社火被金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