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永昌曲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永昌曲子
分类号:
J642.224.2
页数:
4
页码:
138-1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曲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演唱曲调,流行地域遍及城乡各个角落,风格和内容都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曲子
内容
永昌曲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演唱曲调,流行地域遍及城乡各个角落,风格和内容都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据考,为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现文化馆副研究员王君明先生搜集整理的《金昌小曲》、《金昌小戏》就有几百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灵活,工于修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永昌曲子,除演奏曲外,俗称“小曲子”和“大曲子”,是当地居民对“杂曲”的通称。“杂曲”与元代小令一脉相承,是在继承了元代小令和“套数”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歌曲的新形式。此外,还有一部分“小令”是通过诸多曲调联套进行长篇叙事而成的“套数”。永昌小戏(即曲子戏),就是这种“套数”的演唱方式。今天的永昌曲子,有的属于古代民间散曲,有的属于民间传统小调,还有一部分是由外地传入与本地民歌融合而成。
永昌曲子,从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小曲、小戏调、花儿、念卷曲、祭祀用唢呐曲、民乐演奏曲牌等几部分。
小曲小戏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但也有部分出自下层市民和乡下“秀才”之手,或由他们采录编集而保存下来,其中有些作品在采录中往往经过他们的加工和润色。从内容上看,所反映的社会面非常广泛,其中以爱情生活为内容的情歌占绝大部分,如《王哥放羊》、《闹五更》、《十里亭》、《送情郎》、《割韭菜》、《闹出馆》等,内容都离不开爱情。还有些甚至歌咏男女之间的私情、幽会。如《闹五更》、《摇五更》、《五柱香》等。这些情歌都程度不同地表达了农民和市民阶层在爱情和婚姻上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强烈愿望,以及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大胆,泼辣的叛逆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还有些情歌,反映了尼姑或寡妇对孤独、单调生活的反感,以及想摆脱这种生活的要求。如《尼姑下山》等。
有些作品,虽也言情,但或多或少地带有不健康的庸俗情调和油滑气味,反映了小市民情感上轻佻、戏谑和思想意识上的落后,这种作品不多,往往唱来打趣、逗乐、博人一笑。如《六月花》、《钉缸》、《打懒婆》、《借笊篱》等。
除情歌外,歌咏古人古事,借古喻今的小曲子数量也不少。这些曲子篇幅较大,分段较多,如《十里亭》、以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在十里长亭送别为内容,引经据典,表述情怀描写忠贞不二的爱情。如《十盏灯》、《十里亭》、《珍珠倒卷帘》等以民间传奇,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为内容,以古喻今,达到扬善抑恶的作用。
还有些小曲子是直接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虽然为数不多,但更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流行于永昌西河一带的《珍珠倒卷帘》,针对清末民初永昌乡下种植罂粟的现象,直接揭露抨击了鸦片毒害人民的社会现实。还有如《禁鸦片》、《刘三抽烟》等更加犀利地鞭笞了吸毒这一丑恶现象,赞扬了禁烟的好主张。
小调的创作手法除有想象丰富,热情洋溢外,词曲固定,统一和谐,讲究和辙押韵,多采用传统的比兴、夸张、重叠、对比等手法,有的含蓄深沉寓意深刻,有的平铺直叙、一语破的,体现了民间文艺作品的特点。
小调在永昌城乡演唱很普遍。节日里,闲暇时,唱上几曲,可活跃地方文化生活;赶脚的,放牧的唱上一曲,可解除寂寞和疲劳。秧歌队、社火队坐场子演唱更具风采,可化妆,甚至扮角色演唱,给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1949年以后,唱小曲子虽然已不再是民间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但在秧歌社火里仍然是保留节目。十年“文革”时期被视为“毒草”、“四旧”而受禁锢。1979年后,再次成为城乡群众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每年春节县上组织各乡镇社火队进城给各单位演出拜年。2005年——2006年,市县分别举办两届民间曲艺调演,民间小调在城乡的普及率日益巨增。
花儿 永昌人民称“漫少年”。其内容大多反映爱情生活,一般都是即兴抒情,现编现唱,可独自放歌,直抒胸臆;可两人对歌,互诉衷肠;亦可众人对唱,打趣逗乐。
念卷曲 是河西讲唱文学念卷的说唱曲调,内容以劝世经文,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为主。唱卷者说唱宝卷,唱腔和内容珠联璧合,唱到“颂扬佛教”处,听众都“合唱”以壮气势,十分动人。
民乐演奏曲牌 是适合于民乐演奏的一种曲子,这类曲子只有曲谱而无唱词,内容大都比较短小,演奏时可反复重叠。目前收集到的有《白菜根》、《沙帽翅》、《大红袍》等十多首。
祭祀用唢呐曲 除部分佛教、道教音乐曲子外,还有一些专用的曲子。
2006年,永昌曲子被金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