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节子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节子舞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3
页码:
136-13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当地人叫它“打节子”,又称“霸王鞭”。关于节子舞的起源,在史书上已很难找到,听老人们讲,宋代时就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关键词:
永昌县
民间艺术
节子舞
内容
几百年来,在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当地人叫它“打节子”,又称“霸王鞭”。关于节子舞的起源,在史书上已很难找到,听老人们讲,宋代时就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赵定庄的节子舞,其实就是用一根两尺多长的木棒,两端扎有彩绸,中间凿有4个长方形的孔,代表4个季节,每个孔中间用钉子嵌有3个铜钱,代表12个月,木棒是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节子两端分别系红、绿丝绸,红稠表示太阳,绿绸表示月亮。整个节子寓意四季平安,丰收吉祥。
赵定庄的节子舞“嚓嚓”作响的声音,令人振奋。再加上与之相应的鼓镲声,更有惊天动地的震撼力,营造出一种两军对垒的拼杀气氛。
表演时,舞者衣着武士打扮,数人或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都可表演。传统上是4人组成一个阵点,每人把守1个门,寓意古营寨的4个门。场内一人扮作膏药匠指挥,随着他的形体变化和手中令旗的上下翻动,节子手们和着鼓点腾挪跳跃,变换阵形。翻飞的节子振作,一片环佩之声,让闻者赞叹,观者跃跃欲试。
节子舞在几百年的流传中,既融入了游牧民族热情奔放的特点,又吸收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打起来动作刚毅威猛,气势勇武豪放。它的基本动作有“猛虎抱头”、“鹞子翻身”、“魁星踢斗”、“二龙戏珠”、“韩信点兵”、和“群雄聚会”等阵形变化,饱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
1956年,赵定庄的节子舞曾作为地方选送的民间传统舞蹈到省城兰州进行过表演,获得二等奖。近几年,省、市有关部门把节子舞制作成电视片,在央视多个栏目中播出。甘肃敦煌剧院、金昌市艺术团的有关编舞人士,曾对节子舞进行过创新改编,把它搬上了舞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2010年在甘肃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会上获二等奖。
2006年,节子舞被金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