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编制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56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编制民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132-134
摘要: 本章共两节分述了永昌县草编制品、毛类编制品编制业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编制

内容

永昌的编制业,根据本地出产的原料大体有两种类型,即植物编制品和毛类编制品。
  第一节 草编制品
  主要利用芨芨草编制炕席、房笆、车圈子、车底笆、各种筛子、筐子、要子(捆田禾用),囤子(盛粮食用)、笊篱、绳索等。有的地方利用柳条编簸箕、笸篮、漏斗等生产、生活用具。芨芨草编布全县,尤以焦家庄、红山窑、北海子、东寨等地为多。农民多在白露节前后采拔,除自用外,上世纪50—70年代由国家组织收购。
  第二节 毛类编制品
  永昌历史上盛产羊毛,故而毛纺织业较为普遍,民国时期,主要有三种形式。
  粗细褐子 粗褐,是山羊毛或牦牛毛纺织而成的,线条粗,直径约0.3毫米左右,幅宽约40厘米左右,可编制帐房,褐口袋,毛褡裢等,结实耐用,主要由毡匠生产。细褐,是由羊毛和牛毛纺织而成的产品,质地较薄,线粗一般在0.1—0.2毫米之间。纺线大多由家庭妇女用线杆捻成,或男人用“拨吊”打成,用纺车的极少。打捻成的褐线由褐匠一人操作织褐机,织成斜纹,横纹、麦穗子、牛眼窝、棋花子等各种花纹的细褐子,用作被面、衣料等。褐子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洗涤,使其精密、细腻。民国时期用毛织成的褐子多做大氅且较为时新。
  毛线编织 这项工艺历来是境内民间手工业生产之一。几乎家家户户均有。城市以编制毛衣毛裤为主,农村以纺织袜子、毛手套、毛帽子、毛系腰等为主。产品中又以驼毛产品为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纺织工业的发展,民间细褐子纺织逐步结束,但粗褐纺织、毛线编制仍在继续。1970年以来,粗褐主要用来为生产队牧群缝制帐蓬和口袋。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一工艺遂告终结。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