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民居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51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民居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本章共三节,分述了永昌县择居习俗、建筑形式、炊具和用具民居习俗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民居

内容

第一节 择居习俗
  民居建筑讲究风水,建住宅时,要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先生)看风水,相地舆,以求吉避祸。此俗历史很久,现时在农村依然存在。民居建筑一般都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住宅中,尊卑关系分明,居中面阳(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最北者最低。一家之中长辈住上房,两侧为晚辈子媳所住。也有因地形而建的住宅,虽然方向无法选“正”,但住房时尊卑次序依然严格。村落的形成一般由起初的家庭逐渐繁衍而成。村庄多选择在向阳通风、依山傍水、接近水源、地质坚固、交通便利的地方。
  建房时,立木前以红布包五谷杂粮,用五色彩布条,系红筷子一双悬挂在正梁中央,梁下献面桃,焚香祭奠,称作“供梁”,群众说是“补土”、“压地方”。有的地方习俗略有不同,上梁前木工在中檀上挂红彩,先在做好的中檀上凿一方孔,孔内装五谷杂粮和金银钱币,再用椿木(俗称木王)楔塞填孔口,中线处裹上包进毛笔、历书等物的红布兜,用铜钱钉固。
  柱子必须上小下大的正立而不能倒置。立木之日必须选择有利于修缮的吉日,上午7---8时架梁,取“天开卯时”之意,以求吉利,上梁时主人和吉相贵人在早已备好的香案前祭叩拜,中檀在鞭炮声中迅速架好。掮梁人的属相有严格的规定。中梁挂红,短的三尺六寸(取“三十六天罡”之意),长则七尺又二(取“七十二地煞”之意)。贴红对联,多用“周公卜定三吉地,鲁班造就福绿门”联语,横额为“上梁大吉”。架好梁后,木工还有跑梁习俗。挂椽每间24根定数,合24节气意。旧时忌用铁钉。
  新宅落成后,择日搬迁,请阴阳宣读祭文“祀土”,亲朋好友持喜嶂、喜联或实用物什前来恭贺乔迁之喜,俗称“燎烟”,又叫踏院。旧时农村燎烟时,先要祭灶。主家将米面灶具率先拿到新房,安顿好“灶神”,尔后献贡上香祭祀。燎烟之日,鸣放鞭炮,男主人抱一盆冒烟的火,女主人怀抱碗筷、祭品,同时提一壶凉水,一齐进入新居,将凉水在新灶上烧开,就算燎烟了。有的还杀鸡祭灶,这是典型的古俗。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习俗目前只保留了部分内容。燎烟之后,主人要以烟酒糖茶甚至宴席款待祝贺者。
  第二节 建筑形式
  庄房。外筑高围墙,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内修房院。堡寨较大,开一门或二门,内通街道,照街道安排院落,内住居民数户。庄较小,多为一家一庄。堡寨多为明代建筑。庄多筑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围墙夯土板筑,厚约2米,高约10米的裙墙,间开枪眼,也有不留转台的,墙头如棱状,庄门用厚木板做门扇,上修门楼,围墙四边或四角筑碉墩,其墙头留有垛口枪眼。民国时庄墙的高度已不受高11米城墙的禁限。
  庄内修盖土木结构的房屋,其布局,在上面为三间上房,又叫堂屋,供祖先神主和佛道神像,作祭祀的场所。两侧面为三间或五间厦房,大者叫“书房”,小者叫“厢房”。堂屋对面的叫“倒座”,庄门正中开者为左右各一间,偏开者为三间。明代的房屋多为一院式。清和民国时期,较大庄子可在中间修过庭三间,即将全部屋分隔为里外两院。房屋木架结构筑土坯墙,木条格窗,纸糊,房檐出廊,堂屋起脊,一般不铺砖瓦。民清两代的民房,间架高大。上房厦房均安顶牵格扇门。上房两边间安圆窗或窗扇。厦房大要安长方格窗,明代厦房两边间的窗子多安于前檐柱前。中间的格扇门爽入檐内牵下,俗叫“爽堂子”房屋,上屋彩枋一般为3层,在边头刻些简单的图案画,耳墙的马头象鼻的砖刻比较精细,砖基脚多为3层。民国时期,房屋矮小。上房中间安顶牵格扇门,彩枋和脚基已不受家庭身份的禁限。彩枋真三假五或真五假七。砖基脚3至5层,也有7层的,窗格多样。经济中等的人家,一般居住在5米多高的院墙内的不起脊,不出廓,无彩枋,无基脚“腰五满三窗”、“一块玉”门扇,薄泥墙装修的“齐头房屋”。多数生活贫困的民众,自己无房,辈辈借住别人房子,或自己修盖“牛肋巴”窗子土房,既小且暗。1949年后还有居住的。
  室内家具与卧具。清朝至民国时期,富有人家室内家具设施有方桌、琴桌、太师椅(高靠背椅)、杌椅、帐桌、立柜、茶几、炕桌、炕柜、衣架、面柜、罗汉床、板箱、棕箱等,四壁挂字画,上方中堂,前置花瓶、灯台、贡器、香炉,房门挂门帘,窗棂透花,贴以窗花。还有的人家中设有屏风。贫困人家多无家具或只有简单的小桌小箱。睡热坑是境内城乡居民统传的习惯。不分贫富,也无论何种居室,都在屋内用土坯盘土坑,铺上芨芨编织的席子和毛毡、线毯,取畜粪、麦秸等作燃料。旧时穷人家铺盖很少,甚至在光坑上铺些细沙蓄热,或铺些麦草垫衬,和衣而睡。冬季夜长难熬,“一面烙,三面凉,烙的狠了转个向”,就是穷人住宿条件的写照。
  第三节 炊具和用具
  1949年前,家用饮具简单。中等以上家庭使用铁锅,贫苦之家多用砂锅、砂罐。筷子有两种:一种用当地灌木兔儿条、鞭麻杆制作的筷子;另一种系用竹子制作的竹筷。蒸笼多为木制,也有竹制的,这多为富裕人家使用。穷苦人家多用木头或芨芨制作的蒸篱放在锅内蒸馍,多为砂锅烙饼。锅灶多是土坯、泥土砌制而成。燃料有两种,富裕人家用煤,一般家庭多用树枝、麦草、畜粪。1949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炊具逐渐改观,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铁制灶具,精致的各种铝制灶具也进入了寻常人家,水泥炉代替土坯锅头。城市居民炊具日趋现代化,不少人家使用高压锅、电饭锅及液化气、电炉子、电磁炉等。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