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服饰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46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服饰民俗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7
页码: 119-125
摘要: 本章共四节,分述了永昌县衣着、帽子、鞋袜、装饰及装饰物的服饰民俗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服饰

内容

第一节 衣着
  在古代,永昌境内无棉织品,人们一般穿麻布衣,即古代的褐衣。富人则穿绸挂缎,冬穿毛皮制品。明代以后开始有棉织品。民国以前,境内劳动妇女多数以棉花、羊毛自染、自织的青蓝土粗布或毛毡为衣服用料,穿厂布、洋布的很少。男子着装简单俭朴,一般夏季穿汗褂子(即单短褂),经济情况较好的人或有文化的人穿长衫。冬季大多穿短棉衣,男对襟,女大襟,俗称“主袄子”;有的还穿裹腰夹夹。较富有的男子四季着长袍(有单、夹棉之分),棉袍子外面大套褂,或内套小袄,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有的人系腰带,也叫“系腰”,多用长约丈许宽约四五寸的布条(有的为毡条,有的为毛线织品)在腰间缠几圈,起御寒作用。人们很少穿衬衣,代替衬衣的是一种贴身小服,俗称围肚子,上端系在颈上,中间系在腰后,遮护胸腹,正面做有兜儿,可装零星小东西,兜上绣有花纹,起装饰作用。裤子无论单棉,都为大裆,裤腰为白布裆头,裤腰宽阔,穿时叠腰。冬季也有在单裤外再穿一件只有两只裤管的套裤。富家女一般在夏季上穿右掩襟衫,大袖口,下穿膝裤绣花,长尺许,套在脚踝至膝下,外套裙子,裙边绣花饰彩。冬季穿大襟棉袄,下加套裤或棉裤。贫寒之家女子较少讲究,多穿圆领大襟的土布衣衫。婚后的女子讲究穿长尺寸,套在脚踝至膝下的裤子称之为膝裤。小孩的衣着较简单,一般只穿短褂布裤。贫寒之家的小孩夏季仅穿菱形兜肚遮护胸腹,赤足露背。婴幼儿穿花布衣裤,戴仿制动物形状的狗头帽、虎头帽、兔儿帽等。一些讲究的人家,在婴幼儿穿戴的鞋上、帽上多绣有“五福”图案,或“莲生贵子”、“喜鹊闹梅”、“牡丹富贵”等类图案。
  20世纪20年代,男性官绅和读书人多穿长袍,或穿中山装。富有人家年轻妇女开始着旗袍,服装质料细布,褐呢、丝绸不一。劳动者中,男子改穿对襟褂、大腰裤。女子上穿布结扣高领掩襟衣,下穿短肥大腰裤,很少穿裙。布料则为自织自纺,自染成蓝、黑和土色的粗布。1949年后,各种机制平、斜纹布料(俗称洋布)渐多,衣着式样随时代不断改变。上世纪60年代初期,农民中男性多穿对襟式上衣,大腰裤,夏季以白色为主,其余季节以黑、蓝色居多,年轻女性穿红、绿或花格布褂。干部、工人中女性多穿开领双排扣列宁服,男性穿中山服,着西裤。稍后,军便服、学生服相继问世,大襟服、大裆裤除老年人尚有穿着外,中青年逐渐换为制服、衬衣、西裤及线衣、线裤、绒衣、绒裤、汗衫、背心等服装。土粗布基本淘汰。“文革”中,穿花衣、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城乡青年受“红卫兵”的影响,无论男女时兴草绿色军便服,戴绿军帽。农村的中老年人服装颜色以黑、灰、蓝为主,只有小孩仍穿花布衣服,式样与旧时无多大改变。
  上世纪70年代后,的确良、腈纶、凡立丁、涤卡等化纤衣料相继进入市场。进入80年代,化纤、棉毛编织品充足,服装的颜色、款式日益变化,每年都有流行的花色、款式。棉衣、棉裤被各种各样的毛、绒等防寒衣裤所代替。男子夏季多穿短袖衬衣、T恤衫,春秋季着西装、夹克衫、中山装、冬季穿各种各样的羽绒服、防寒服、皮夹克、呢大衣等。女子夏季多穿各种面料的裙子,有长裙、短裙、一步裙、鱼尾裙、旗袍、连衣裙、筒裙、裙裤等各种花色款式,春秋两季穿羊毛衫、棉毛衫,冬季皮夹克、腈纶衫、羽绒服、毛料大衣等。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西服成为普遍流行的服式,唯中山装被视为中老年人的典型服装,现在,农村老人仍有着中式便装的。
  第二节 帽子
  清代,男子戴小帽,用青绸、缎子或青布做成,有8棱、6棱之分,顶端用红线或红布缀成疙瘩,有“缎小帽子红疙瘩,绸袍褂子缎夹夹”之说。劳动者中男子平时戴布制瓜皮帽。女子冬季包头巾。民国时期小帽子继清续兴。官员、绅士及部分教员戴礼帽,一般人戴瓜皮帽,冬天戴“火车头”暖帽、皮帽、棉布暖帽、毡帽、缺边帽。士兵、学生戴“熨斗帽”。小孩子戴毛织帽或动物头型帽。女子多披头巾或戴黑丝绒帽。1949年后,男性多戴“解放帽”、“学生帽”、“八角帽”,上世纪60、70年代流行黄军帽,80年代以后流行鸭舌帽、太阳帽、旅游帽等。现今大多数人已养成了不戴帽子的习惯。
  第三节 鞋袜
  民国时期,永昌人普遍穿自制的布单鞋和棉鞋。男鞋有“双链四平鞋”,单链“鸡窝窝”。还有用毛制的长筒、短筒毡鞋叫“毡靴”;也有鞋底约半寸多厚,鞋帮上绣有精致图案的棉鞋,称“大加工”,为富有人家御寒的暖鞋。农民把旧布鞋锥上皮掌,再用皮子包住鞋帮,叫“锥弯子鞋”,经久耐穿。还有用两块长方形生牛皮制成的连帮带底的鞋,叫“牛皮窝子”,适用于农民犁地、浇水、割田时穿。女性多穿“绣花鞋”、“压眉儿鞋”。缠足妇女有的穿木底高跟鞋。无论男女,旧时多穿白布袜和毛袜。自制的布袜有单、棉、夹3种。布袜、毛袜为求耐穿,要加袜底,并做袜后跟。袜底针角密细,多有绣花图案,讲究花色。1949年以后,自制布袜基本被淘汰,普遍穿上厂制袜,后很快发展到尼纶袜、氰纶袜等。农民穿布鞋者较多,职工、干部穿胶鞋、雨鞋、少数人穿皮鞋。上世纪60年代以后,鞋的种类渐多,八眼鞋、方口鞋、松紧鞋、绑带鞋曾流行一时。70年代全胶鞋、胶底鞋、塑料底布鞋和塑料凉鞋一度畅销。80年代后,皮鞋普及,各种男女式样的、适合四季的便鞋、高跟鞋、旅游鞋、防滑鞋、凉鞋、拖鞋等应有尽有,人们穿鞋已赶上了全国流行趋势;乡村个别农民仍保留穿自制布鞋的习惯。
  第四节 装饰及装饰物
  清代以前男子留全发梳髻(俗称满头),女子及笄作髻,未及笄作髻,髻形中绕,髻两分。到了清代,按朝廷定制,男子除额鬓部一小圈剃光外,其余留以梳为单辫垂后背,劳动时绾于头顶。官僚儒士年过三旬蓄须,贫民百姓则过五旬蓄须。留须有讲究,父母在世不能留“罢须”,只能留“子胡”。女孩出生后,剃过满月头再不理发。年过六岁穿耳孔,戴耳环。姑娘梳辫子,有单有双,扎红头绳,头上喜缀花,额前戴箍儿。已婚的女子挽髻,外戴丝织网子,上别金银泡儿针,插簪钗装饰。城镇及富户人家女子多戴耳环、镯子、小银铃、戒指玉圈、凤簪、银花,有的还佩长命锁、银牌或玉饰。普通人家的男孩有戴铁项圈的,上面缠红丝线,戴到12岁时才能取下来,穷人家女子则穿线坠珠。
  民国时期,政府禁止男子蓄发,强制男子剪掉长辫,以剃光为多,少数剪辫齐肩(俗称二毛子)。女子未婚者多留长辫,已婚者除知识女性留短剪发(时称剪发头)外,其余多为盘髻。孩子留顶撮。
  1949年后,干部、职工留分头、平头和背头。青年女子发型多长辫、短辫(俗称短刷刷)或短剪发,中老年人仍盘髻。上世纪80年代后,城乡男子中老年人仍有少数剃光头,其余多留背头、分头,也有少数青年留女式披肩发或烫发、蓄小胡子,留长鬓角。青年女子发式变化多样,有披肩烫发、盘头、蘑菇头、半边倭坠、不等式、运动头等许多流行发式,而且渐渐兴起了染发,年青女子将头发染成金黄色、棕色、粟色、酒红、葡萄红等,个别男青年也将头发染成棕色或金黄色,而中老年男子将白发又染成黑色。中老年妇女则仍以梳短剪发和盘髻居多。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有金属的,有塑料的,有木质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更富于装饰。耳环、耳坠等已成为年轻妇女普遍的装饰品,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等首饰已在城乡基本普及,有的甚至佩戴有金臂钏、金手镯等贵重饰品,还有胸针作为装饰的。有的青年男子腰间有佩玉瑛、玉兽或十二生肖形象的玉饰品的习惯。
  旧时女子普遍缠足,民国以来放“天足”,慢慢地放弃了缠足陋习。农村女子多用“海那花”染指甲,解放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画眉描唇、涂染指甲都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子画眉、描唇、染指甲、纹眉、作双眼皮手术等人体装饰之风渐起。
  旧时人们出行时,多使用一种毛织的褡裢口袋,即用毛织褐子缝成一个长方形的囊,两头皆封闭,在中段的一面开条口子,装上东西后,人们把口袋朝上,搭在肩上,故称“褡裢”。也有种较大的褡裢,可以搭在驴背上驮东西。这种袋子多用于走长路装东西用。农村人家走亲串友、装载东西时,多使用一种芨芨草编织的长方体或圆形的篮子。出门时挎在臂弯里,使用方便实惠。也有使用市场上卖的竹提篮的。60年代以前,无论城乡,人们上街购买东西多用自己缝制的布袋。“文革”时期使用军用挎包,男女皆用。80年代以来,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花样翻新,尤以女性所用挎包、钱袋等饰品款式日新,质地多为皮革与合成革。男性所用手包比较单一,但讲究真皮的。老年多喜用塑料带编织成的篮子,廉价实用。
  旧时,农村人无雨伞,皆戴草帽、毡帽以避雨。夏天男女戴草帽遮阳。旧时只有富人家才使用扇子。
  香袋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农村尤盛行做香包、香袋。香草用绸缎包裹,再在其上绣以各种锦文图案,或做成十二生肖等各种形状,佩戴在身上,为特殊的饰物。
  民国中期,境内中上层社会流行用尼纶或毛线编织的围巾。1949年以后,城镇仍然使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丝织的、毛织的、皮毛织的围巾被城乡人们广泛使用。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