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岁时节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4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岁时节令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11
页码:
108-1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的春节、打春、六月六、中元节、腊八节、除夕等传统岁时节令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节令
内容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夏历称“元旦”,俗叫“过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启用《太阳历》,并同时使用农历,只把岁首改称“旧年”或“阴历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从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日,统称过年,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五日最为隆重。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扫屋舍,开始除旧布新。除夕,全家团圆,出外者要及时赶回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帖门神、帖窗花、装饰庭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敬鬼神祈福禄。初一清晨,焚香祭神。晚辈依次向自家和邻家长辈拜年。初二日,青少年去村外亲友家拜年。各家均以年食待客,给小孩“压岁钱”。商号、官绅由学徒或子弟向亲友送“拜帖”或“名片”,代为拜年。初五日早晨仍是香供,到门外放炮送神,焚化“长钱”,全家共桌吃“喜供仰”。下午共吃好饭菜,称“赛福”,这一日亦称“开市”。初一日不扫地,寓意聚财。妇女不出门,忌冲财神。忌哭声、忌点火出入、忌乱泼污水、乱倒垃圾、忌打破锅碗、忌动用刀剪,忌动针线等,总之要忌一切不吉利的言行。从初六日起,民间社火队出村表演,官绅富商互请吃“年饭”,初八日晚“顺星”,即在供桌上设一盏大油灯,中置一条大灯芯,周围按全家人口数置小灯芯,同时点燃,焚香祷告,祈求本命星保佑。初九日为玉皇大地生辰,要鸣炮,上香祭祀,顶礼膜拜。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俗称灯节,又叫上元节。是日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灯花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这一天,新媳妇要回娘家避灯。十六日“转庙”,又叫“游百病”。白天或晚上到各寺院或街头游转,俗谓可以祛灾解病。永昌的灯会以毛卜喇的“卍-”字灯会最为有名。1949年后曾办过几次。1985年城关镇组织过一次大型灯会。在县城四大街共展出1200多盏花灯,上万群众观赏。1990年在毛卜喇举办大型“卍”字灯会。2005年、2006年,县上在北海子公园举办大型灯会。参展花灯2000多盏,观众达十万之多。
正月十六游百病 正月十六游百病是永昌地区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人们走出家门或游山谒庙,烧香拜佛,或随便走走,从耄耋老人到襁褓婴孩,全家人扶老携幼,年轻人结伴而行,从东山头到北海子乃至武当山全是涌动着的人流。据说,这样,没病的人保你一年内不会有病,有病在身的,也把那病魔甩在外面了。当地俗有“正月十六日,驴马歇一日”、“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人们用这种朴素的愿望,来感悟美好的生活。健康才是生活真正的幸福所有,这种生活的信念,支撑着人们开始了一年的劳作,承袭着亘古不变的习俗,成了永昌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7年4月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头节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叫做“龙头节”,古称中和节,也叫春龙节。此日“龙抬头”,蛰虫复苏。家家户户炒大豆、碗豆、麦子、麻子等。杀虫爆蛐,祈祷年内不降冰雹。这天男人们有剃头、理发的习俗,把剃头说成剃龙头,以取吉利。妇女们则在这一天忌做针线活,据说这天龙抬头,动针要伤龙的眼睛。
打春 打春,也叫鞭春、打春牛,又称“迎春会”。立春前,县城里由米粮、当铺、食店、油行、牙行等行业,招雇贫家男女儿童十余人,叫“春娃娃”,装扮成一至数台戏剧人物,即“芯子”,安置在方桌上;粮草班雇请泥水匠塑“春牛”,“芒儿”。芒儿身高约一米,春牛大如真牛,腹空,内装拳头大的“小春牛”,放在安装着手推车轮的木平台上。“立春”这天,由东大街过东关到“祭坛”行叩拜礼,俟“春官”报告立春时辰已到,由首席长官用“春鞭”对准春牛抽第一鞭,然后人们按身份高低以次鞭打。及一头土牛“芒儿”被打烂后,取出肚里的“小春牛”,由衙役存放后送士绅富商领赏钱。围观者挣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耕种的田里,就是丰收吉兆。泥在自己家的牲口槽上,就是六畜兴旺。据说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未进行过这样的“打春”活动。农村里要在牲畜身上、车上、墙上打上春记,写上春语,以示春天的开始。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为传统的扫墓节。传说城隍神在春季清明节这天定为“收鬼”活动。其时正值春播,农事繁忙,为免鬼魅危害百姓,特出城“辑拿”囚于城内。清明扫墓,俗称上坟。三年后的旧坟才可以培土,修整(除闰年)。春分过后,即可先祭扫新坟,清明前几天祭扫旧坟。在坟前供献酒肉、面桃,焚香化纸,祭奠祖先。旧时大家贵族有清明会,族人轮流主持,会族上坟,举行隆重祭祀仪礼,今大多已流变为一家一户祭奠祖先。在祭扫祖墓的同时,还伴有踏青、春游、放风筝等活动。解放后,城镇的机关、学校则在清明节组织职工、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植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已渐成俗。
四月八 农历四月,春末夏初,正是禾苗翠绿,风光宜人的最好季节。民谣:“四月里,四月八,田苗盖住黑老鸦;风不吹,雨不打,戏台底下去玩耍”。据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尽情游玩,可消灾祛病,健康长寿。人们三三两两,游山玩水,逛庙会,看大戏。旧时,每年四月八,北海子金川寺搭台唱戏。乡里有些地方也要唱一台“皮影子”或民间“半台戏”。一九七八年以后,我县的四月八庙会已发展成为集商贸流通、游乐等大型民间民俗节日。这天,游乐和参加庙会的群众达十多万。
2007年4月被永昌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阳节 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户户门插杨柳条,家家吃糯米枣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生给老师送米枣礼,孩子们两耳和眉涂抹雄黄酒,城效群众游北武当山,在北武当山下看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端午节的习俗依旧。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农民采集百草(以荆芥、薄荷为主),进城沿街叫卖。居民收买煎汤,用汤沐浴防治疮疫。也有作太阳浴的,治腰腿疼,家家户户晒衣物、被褥。有钱人家在这一天还要晒字画、书籍、皮毛之类,以防虫蚀。
云庄寺朝山节 南坝乡云庄寺朝山节时间为农历六月初六。佛教认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这一天,各地佛教徒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各地寺院朝佛、讲经,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
南坝乡云庄寺朝山节主要依托永昌县南坝乡云庄寺旅游风景区发展。永昌县云庄寺位于永昌县城东南39公里的祁连山中。据史料记载建寺于东晋北魏年间,主要包括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等人文景观以及祁连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丰富、集中。山上云雾缭绕,山峰奇秀,峰峦迭翠,故有“云庄铺翠”之称。山北麓有东大河环绕,东、西、南皆有奇峰峡谷相抱,山脚之下有山泉细流,山势峭立如墉,山路盘旋幽深。佛洞寺观,皆依山而就,高下参差;苍松成林,峰峦郁郁,遮云蔽日;怪石林立,高耸如云。云庄寺原有多处寺观,已毁。尚存大小石窟21处,寺观遗址数处。石窟内遗存有魏晋时期的壁画数处,清晰可辩。石佛崖石窟位于云庄寺东南2.5公里,原有栈道、亭阁,后毁。现存大小石窟9处,开凿于晋代,均属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相传云庄寺初建选址在五斧山上,立柱建寺时,天降瑞雪,一夜之间,寺柱已移至云庄寺所在位置,地上留有三寸长的脚趾印,天上祥云普照,呈现九品莲花,徐徐落下,化作山峰,故云庄寺始名为“云转禅寺”。传北魏名僧摩诃(刘萨诃)曾在此修炼十七余载,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一日,刘萨诃在云庄寺山北面顶礼,看见番和城北(今永昌县)御谷山顶祥云蒸腾,佛光普照,曾预言御谷山他日山开,必有佛陀宝像显现,世乱,像必缺首;世平,则身首合一。魏正光三年(公元552年)某日,猛雷炸响,山崩地裂,御谷山开,果现佛陀宝箱。此说存于敦煌莫高窟第72窟南窟的大型壁画《刘萨诃因缘便》内。
明清时期,云庄寺香火鼎盛,一度时间,僧侣多达2000余人,香客如织。文人墨客对此多有盛赞,清代本邑进士南济汉曾著文《再游云庄山记》,并作诗《云庄古松》,诠释云庄寺佛缘禅机和旖旎风光。诗云:“但得秦封意,年光勿琐谈,高寒惟抱节,深翠早为岚,阅世何多变,空山总为谙,丹楼藏秘籍,常把与君参”。云庄寺初建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来,也曾几度兴衰,几度重建或修葺,据仅有的记载,明正统中(一四四一年)曾重建过,据南坝乡当地老人说,清末已具规模,是一座前后呼应,高下错落而且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但在明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大地震中所有建筑均被震毁,云庄寺开始荒废,“朝山节”部分内容已失传,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濒临消失的危险。
建国后,云庄寺石窟及石佛崖石窟的佛像基本毁于十年“文革”中,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保护宗教信仰的政策感召下,这里又建起简单的佛事活动场所。2005年,由南坝乡政府投资、社会各界捐助共280万元,恢复了部分庙宇。“朝山节”也有所恢复。
云庄寺“朝山节”的流传主要动力来自于云庄寺神奇的来历传说以及刘萨诃在此修行的神奇经历。传言云庄寺原有圣母殿、地藏洞、大力岩、奎星阁等诸多建筑,各殿均有功用,每年“朝山节”这一天,周边信徒携家带口云集云庄寺,在云庄寺大师的带领下,依据自己所求,在不同的殿堂参拜佛像,供奉生灵,乞求神灵的保护。通过叩拜佛像,敬献贡品、听取僧侣讲经说法等方式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并祈祷生活幸福美满。
云庄寺地处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肃南县三地交界处,三地群众以汉族为主,藏、满、回、羌等少数民族杂居。“朝山节”以汉族佛教教义为主,其中兼有藏传佛教的内容。每年“朝山节”不但汉族群众云集于此,而且藏族、满族群众亦纷沓而至。“朝山节”的传承,不仅促进了三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且对弘扬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它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节日中的拜星、乞巧、化生、卜巧等习俗多与妇女生活相关,故又有女儿节、乞巧节、少女节、双星节、及至情人节等美丽的别称。
七夕节有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乞巧流传很广。是日姑娘少妇陈瓜果于庭中,穿七孔针,向织女乞巧求艺。午间把一盆清水放于院中生膜,投针则浮,看水中花影若呈花草状,便以为得巧。此俗今已不传。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民间又称七月半、盂兰节、鬼节。它是祭祀死去的长辈,恭候他们这月来拿纸钱,以备到阴间享用。是后代孝敬的一种方式。
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以此日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地官要定人间善恶。故此日道观作斋醮荐福,求地官免罪。一说始于佛教,僧家以此日为“法岁周园日”,佛俗说,释加牟尼的弟子可度假做行脚僧,云游四海,各寺院均设斋解制、救母子倒悬之中,大兴盂兰盆会。因此,过去民间开展民俗活动如烧纸钱给亡人花,遂成为祭祖之日。是日家家上坟追祭祖先亡灵。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叫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境内居民喜欢庆贺此节日,这天有吃月饼的习惯,亦即团圆。民歌中也有反映,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应当合家团聚赏月。
永昌人的月饼是用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有的直径可达60---80公分,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花月饼等,部分农村还要有面蒸制各类小动物,如小鸟、孙悟空、狮子、老虎、马牛等,色香具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传,意思是八月十五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这天晚上皎洁的月光冉冉升起,家家户户在院内摆设香案,放上月饼、瓜果、香烛等。待月儿当空,全家人向月跪拜,然后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供神的西瓜,须剜割成锯齿形的两半个,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文人雅士往往于此日携酒登高,择地而坐,饮酒赏菊,赋诗抒怀,称为重阳会。民间也有登高之宴,以避祸消灾,健身长寿。80年代后,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有关部门组织老龄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召开座谈会,以启敬老之社会新风。
下元节 农历十月初一日为下元节,又称寒衣节,传统上即为亡人送寒衣的日子。是日,人们用纸和棉花剪贴成棉衣、鞋、帽等物,到祖先坟上或郊外去祭奠焚烧,俗称“送寒衣”。对凡去世不满三年的亡人,尤重视“送寒衣”,认为送寒衣最能表达对亲人的追思之情。去外地工作的人,或先人亡故于外地者,家人把“寒衣”封包,写明寄住地址,送城隍庙转交,叫焚包。现在家人多在路口或僻静处祭祀后烧掉。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是日清晨,各家要吃冬至饭。大多人家吃羊肉豆腐窝窝面饭;有的人家也做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等做的“丁丁饭”;也有人家吃“杏皮疙瘩子”也叫“糍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的。冬至讲究要早,邻,居互相送饭。晚上,城镇四街和乡间村庄外点燃柴草火,男女老少围着火堆走几转,叫“燎街”,以示吉祥和避邪。有些人家“打花儿”或“放花儿”。“打花儿”是用砂罐溶化的生铁打喷在树木上,经树枝碰溅,满树火花,颇具火树银花的奇观。“放花儿”即小型焰火,将生铁、木炭、铜、硫磺、火硝等原料,用不同配方,装成许多“花罐”在黑夜里燃放,喷出各色光线火花。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源于佛祖释迦牟尼修道日的故事。家家吃“腊八粥”,即掺合着其它豆类的黄米稠饭。饭前将米饭到处乱摔,为祭诸神。讲究腊八粥必须有余,以示五谷丰登,并把剩饭保存到除夕喂牲畜。古代腊八有朝廷派中涓(官员名称)主持藏冰的制度。永昌有腊八献冰的风俗,看献在粪堆上和地埂上的冰块中大小扁圆如麦豆粟的气泡多少,预卜来年某种农作物丰或歉。腊八过后,户户扫房舍、洗衣服、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民间有祭灶之俗。是日晚上约八点钟左右,户户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灶糖(麦芽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纸上即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饲草,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然后由家庭主妇主祀祭灶,烧掉灶君画像及纸马、饲草。意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王,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民间善恶之事,腊月三十日回府,祭灶后,便扫房清舍,谓之“扫掉穷土”。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晚上再将灶神接回供奉。
除夕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俗称“年关”,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悬挂灯笼,张贴年画、春联、门神、门画,挂门页、黄钱,燃放鞭炮。有的地方在大树上拴起秋千。农家给牲畜加喂饲料,称“装仓”。下午,户户吃饺子或长面,且一定要有剩余,取意“岁交子时,长年有余”之意。在近郊烧纸祭祖。傍晚,在神佛、灶爷、祖先的牌位前及锅台、案板、仓柜等到处献上供品,举行浓重祭祀活动,敬鬼神祈福禄。全家大小换上新衣服。张灯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拱拜“辞岁”。老人和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然后全家围住火盆,续香守岁,讲古论今,说笑话,玩纸牌、饮酒、闲谈或消遣,交子时,鸣鞭炮,开大门,迎喜神。80年代以来看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自此,看联欢晚会也成了家家户户一道年关大餐。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