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家族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3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家族习俗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7
页码:
101-107
摘要:
本章分五节分述了永昌县家族习俗的构成、称谓、家务、亲戚往来、亲戚间的称谓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家族习俗
内容
第一节 构成
永昌的家族,在从前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按“五服”制,丧服分“斩”、“齐”、“大功”、“小功”、“缌麻”,以此确定由本人高祖玄孙之间九代血亲系统,以出不出“五服”来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为“本家”,又称之为“本家本当”,然后才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
一姓或一族,往往在家谱中事先标定字号,名为“排辈”。男子起“大名”时,必须取预定的某字为名字的一部分,此字放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辈并不尽同,也有俗传定规。某辈人该用某字,称为“犯”某字,问人辈份说“你犯什么的”。同辈人称为“×”字辈。
各别大户人家还有起“堂号”的习俗,此风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很流行。“堂号”的命名多取吉语与雅语,如:“福德堂”、“庆余堂”之类。富家或镌匾额悬“客屋”内,一般人家将“堂号”写在口袋上、板凳上、帐本上、褡裢上。唯有过年过元宵节时,富家与一般人家都用朱笔书“堂号”于灯笼之上,擎以上街,以为体面。“堂号”之外,在乡间家族外号也很盛行。有以其先人事迹为外号的,如张秀才家,李举人家、乡钓家、马先生家等;有以其家族中某一代家长相貌为外号的,如刘大个子家,王二麻子家,赵三瘸子家等;有以其某一代人职业为外号的,如宋铁家,王木匠家,顾屠家家等;也有以某一代家长性格为外号的,如猴子家,黄牛家,少爷家等;对于此种外号,家族内的人常常讳莫如深,但在村中往往传布很广。
永昌的家族有夫妇一代家庭,双亲子女两代家庭、祖孙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类型。传统观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业大、文多财多”所以旧时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族较多。1949年后,特别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男女平等,家族成员平等以及其它方面的各种因素,数世同堂的复合型大家族越来越少,家族逐渐向小型化发展。
第二节 称谓
家族成员之间的称谓,城乡各地大同小异,且书面、口语、对外、当面又有许多不同,举要如下:
子女称父母曰双亲、二老、老人家。
子女称父亲,书面或对外称家父、父亲、老爹、老爷子、当面叫爹,近年多通行叫爸爸。
子女称母亲,书面或对外称家母、母亲、老太太、老妈。当面叫妈。
称祖母为奶奶、称曾祖母为老太太,称高祖母为太老奶奶。
父之兄,书面称伯父,当面称×爹(大爹、二爹)。
父之弟,书面称叔父,当面称×叔(二叔、三叔、四叔等)、叔叔,或称×爹(三爹、四爹)、×爸(三爸、四爸等)。
伯父之妻,书面称伯母,当面称×妈(如大妈、二妈等)。
叔父之妻,书面称婶、当面称×婶(三婶、四婶等)。
姐妹,统称为姊妹,当面称姐姐、妹妹。
兄弟,统称为兄弟,当面称兄为哥哥(大哥、二哥)、称弟为兄弟、×兄弟(如四兄弟、五兄弟等)、老×(如老三、老四等)。
夫称妻,书面曰贤内,对人曰贱内、内人、老婆、婆姨、屋里的、家里的、对象、爱人,年老时则称老伴。当面则叫他妈或直呼其名。
妻称夫,对人称男人,爷们、外头的、当家的、那一口子、丈夫、爱人、孩子他爹、当面则称孩子他爹、他爹或呼其名。
妻对夫之父,对人称公公,他爹,当面随夫称爹、爸爸。
妻对夫之母,对人称婆婆、婆母,当面随夫称妈妈。
妻对夫兄,对人称大伯子,当面称哥哥。
妻对夫之弟,对人称小叔子,当面称兄弟、弟弟或直呼其名。
妻对夫之姐,对人称大姑子,当面称姐姐。
妻对夫之妹,对人称小姑子,当面称妹妹,或直呼其名。
妻对夫兄弟之配偶,相互对称妯娌,当面幼称长为嫂嫂,长称幼为弟妹。
兄对弟之妻,对人称弟媳妇、弟妻。当面称弟妹。弟对兄之妻,对人当面均称嫂子。
祖父母称孙辈为孙子、孙女、孙子媳妇。
父母称子女为孩子、小的们。称子曰小子、儿、儿郎,称女为丫头、姑娘。称儿媳妇,对人叫媳妇子,当面直呼其名,生孩子后有时则叫“小××他妈”。
兄弟之子女,兄弟姐妹妯娌都称之为侄儿、侄女。
另外,对人称继母为后妈、后娘,当面一样叫妈;随娘改嫁的孩子外人称为“带犊”。
第三节 家务
家务,又称家事,家政,是指一个家族日常生活事务的习俗,永昌人通常称为“过日子”,内容非常繁复,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极言其复杂异常。
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又名家主、户主、当家人、当家的、掌柜的。在旧时一般是男性壮年。在大家族中,一般是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在旧时代的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对内维持家族秩序,对外代表家族全权处理事务,是旧制度下家族的支柱。正是在这意义上,才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俗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将家长以外的家族成员统称为“家属”。
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者、家务习俗和主要传播者是家族主妇。主妇又称内当家、内掌柜的、当家婆,一般是家长的妻子,是由“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婆”。这个角色对于一个家族起很大的作用,这些人世代理家积有许多经验,传为谚语,很有可咀嚼的地方。比如,她们着重于“过日子”的统盘筹算,有语曰:“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她们注意节约用粮,从粮食尚充足的时候开始,叫做“省仓子尖,不省仓子底”。她们总结处理儿媳之间矛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论为“会当婆婆两头瞒,不会当婆两头传”。
旧时的家务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从前本地方概括家族妇女的生活,常常说“整年围着锅头转”,或者说“磨台(推磨)—锅台(洗锅做饭)—炕台(缝缝补补,抚养孩子)”。因为对妇女的家务劳动格外看重,各地都有考验新媳妇的习俗。新媳妇进门,婆母先看其试刀面和送给自己的针线活礼物,此两般精,则媳妇可称“不拙”,第一印象不坏。
在当代生活中,随着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妇女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旧俗在逐步改变,专制的家长制也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第四节 亲戚往来
亲戚间的往来习俗也极多,大略归类,可分为“贺”与“吊”的往来、平时一般的来往、特殊聚合来往等数种。
贺礼包括贺婚礼、贺生育、祝寿等。
吊礼行于丧葬仪式。
节日往来多行于姻亲之间,从前节日间的亲戚往来有规矩,也有禁忌。亲戚间平日往来也很多,乡间人以为亲戚不常走即是生分。平日往来,有互通有无,遇事相帮这一类事务性的往来;远行归来,遍访亲戚,告诉在外情况,赠送由外乡带回来的礼物;有病有灾,及时探问安慰等。
儿女结婚之后,亲家间的相会并不多,见则必须礼节周全。
第五节 亲戚间的称谓
亲族间称谓,至今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旧俗,近支称为自己家、自己家里,远支称为本家,其他亲族中一律称为亲戚。
亲戚间的称谓,大略如下:
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当面称外爷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当面称外奶奶。
外祖父之父称外曾祖父,外祖母之母称外曾祖母。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大舅、二舅等以别长幼),舅之配偶称舅母。
外祖母之兄弟,称舅爷爷,其配偶称舅奶奶。
外祖母之姐妹统称为姑奶奶,其配偶统称为姑爷爷。
舅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直以哥、弟、姐、妹相呼。对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姐妹。
父母称女之子女为外孙,外孙女,舅父母呼姐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
以上亲戚关系,俗称“老娘家门上的”。
母之姐妹,称姨母(姨妈),以大姨母、二姨母等区别长幼;姨之配偶称姨夫、姨爹。
姨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对人则称两姨兄弟、两姨姐妹。
以上亲戚关系,俗称“姨娘门上的两姨亲”。
父之姐妹,称为姑母,姑姑(以大姑、二姑等区别长幼)其配偶称姑夫、姑父。父亲之姑,称姑奶奶。
姑母、姑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亦有以哥、弟、姐、妹相呼的。对人则以姑舅兄弟、姑舅姐妹相称。
妻兄弟之子女称内侄、内侄女。
以上亲戚关系俗称“姑舅亲”。
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对人称丈人、老丈人、外父、泰山、老泰山,当面则称爹、爸爸。
妻之母,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外姆、丈母,当面则称妈。
妻之兄弟,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内兄为大舅子,称内弟为小舅子,当面则称哥哥、兄弟;内兄内弟之妻,对人统称舅老媳妇,以大舅老媳妇、二舅老媳妇等区别长幼。
妻之姐妹夫,对外称挑担,当面称姐夫、妹夫。
兄弟姐妹称其姐妹之夫为姐夫、妹夫,以大姐夫、二妹夫等区别长幼。
父母对其女之夫,对人称女婿、贵客、东床,当面则称他姐夫,或直呼其名。婚后女婿住岳家,外人呼为养老女婿、倒插门女婿。又,外人称别人女婿有戏称“半个儿”的。
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称男亲家,女亲家、亲家公、亲家母,当面只称亲家。
夫与妻之兄弟之间的关系又常被称为“姐夫郎舅”。
以上亲戚关系俗称“丈人门上的”。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