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辰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3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生辰民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本章分五节分述了永昌县生育、拜干亲与投保、求子、祝寿、留须生辰民俗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生辰

内容

第一节 生育
  妇女有孕之后,民间常以“有喜”、“害口”、“有身子”等俗称,悄悄传递信息。怀孕期间,给以饮食和劳动照顾,预防感冒,有病就医须先说明“有孕”。忌参加婚、丧事,认为会冲了新娘。并及早约请接生的“老娘婆”。产期将至,娘家要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物、食品。产妇分娩的时候,拆去坑上毡席,铺上坑灰或细沙,放条旧被子,请老娘婆接生;婴儿出生后,做断脐、去污、包裹等工作,将胎衣深埋于炕沿下或门背后。产后第三天,“月房”里扫除干净,献上面蒸的桃儿,由老娘婆用温花椒水或艾卷灸小儿肚脐部,然后穿上小衣,厚谢老娘婆。头胎“洗三”比较隆重,请产妇的父母或哥嫂来参加,娘家也给老娘婆送礼。产妇的房门口帖一红纸条或挂一红布条,叫“忌门”;除家中常出入的人,生人不得入月房,叫“忌踩”;分娩后产妇不出月房门,叫“坐月”。坐月期间,产妇喝小米汤,忌食肉蛋或冷酸辣食物。亲友邻居送食物慰问,叫“送奶”。一月产妇始出月房,可在院内自由往来,开始吃面食肉蛋等。头胎“坐月”,要求严格,以后胎次渐多,产妇年龄渐长,讲究逐渐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如改产妇跪着生为仰卧生,改铺灰沙为铺油布麻纸,改长断脐为短脐,改不消毒为三消毒。上世纪60年代以后,部分干部家属、城镇居民,住医院生孩子的渐多,以后,农村妇女也有在医院生孩子的。婴儿出生一月,备饭菜请客,同时将饭菜遍送邻家,邻家必回送钱币或鸡蛋等,表示庆贺,称之为过满月。106天,过“百禄”;一周岁“过生日”,仪式皆同“做满月”。切忌当面说孩子胖或瘦;抱孩子忌说重。儿童每年均过生日,但不如一周岁隆重;青壮年的生日更为淡漠。60岁以后,有些子女把父母的生日当寿辰祝贺。婴儿乳名亦称“小名”。小名有按生理特征的,如“六斤”、“仓仓”、“双旋”、“禄禄”等;有按年干节日的,如“正月子”、“端午子”、“腊月子”、“丙寅子”等;有寄托喜庆平安愿望的,如“福寿”、“拴拴”、“观音保”等;有希望及早得子女的,如先生不成,再生就叫“庚牢子”、“踏柱子”等;有希望早生男孩的,如多生女孩,再生就叫“招弟子”、“跟男子”;也有纪念老人寿辰的,如爷爷72岁时生的孙子就叫“七十二”等;还有按排行叫“三成”或“四德”的,等等;孩子上学时,再取“学名”,也叫“大名字”。后来取名,大都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和平”、“建国”、“建军”“建设”、“小兵”、“小军”、“红红”等。
  第二节 拜干亲与投保
  旧时,缺医少药,婴儿患病多有夭折。有些自以为命不好或子女多难存活的父母为了保育孩子平安成长,避免灾难,要“拜干亲”,即为孩子找干爹干妈的方式祈求孩子健康成长。拜干亲的时间,多在孩子满月、百天或在特为其选定的吉日良辰,其形式亦各有不同。一般有如下几种:一是选择当地多子女的“全命人”,为其干爹干妈。拜干亲时要请人择一吉日,两家人同会一堂,小孩给干爹干妈磕头,干爹干妈给小孩送衣物,戴长命锁,寓意干爹干妈可保佑小孩避灾祛难。二是“撞干爹干妈”,事先烙一个白面圈圈锅盔,到期,家长请长辈或老成之人,携带圈圈锅盔,给孩子穿戴整齐,抱其在村边大路旁静候。第一个经过的人,便是孩子的干爹或干妈,被“撞”者不能推辞,要抱一抱孩子,接受圈圈锅盔,给孩子些“盘缠”(即钱币)。有的还让被“撞”的干爹干妈给孩子取名字,将其请到家中招待,决定正式拜亲的时间。有时若撞不到人,正巧撞到一条狗,就认狗为干亲,把带的锅盔仍给狗吃了,回到家中给孩子起名为“狗宝儿”,就算找到干亲了。至期,干爹干妈给孩子准备上礼品前往孩子家认亲。有的干亲为远方行客,或有一时不便者,只要抱一抱孩子就算认了干亲。三是因多育不存,或孩子命相与生父母命相相克,拜命相与孩子命相相生之人为干亲以转移命相,保孩子平安长命,上下和睦,家庭昌盛。有的拜一个,有的要拜认不同姓氏的三人为干亲,被拜的干亲为孩子取名为“×家代”、“三姓保”等。
  保育孩子平安成长的仪式除拜干亲外,还有投保等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一是在婴儿“百禄”或周岁时父母将孩子抱入寺庙,礼拜祝告,请菩萨神灵保佑,请和尚或道士命名叫菩萨保、佛佑、祖师保等,或在家神、灶神位前立“保状”,请阴阳先生诵经,疏“保状文”,以三年、六年或十二年为期,取名“家神保”、“灶神保”等。上世纪60年代后,破除迷信,除农村个别地方尚存此俗外,其它地方已无此俗。
  第三节 求子
  已婚妇女未孕前,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企盼早得子,故民间历来有求子之俗。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通的一种求子方式。不育妇女,或急盼得子妇女带香烛、纸蜡、食物等供品,由婆婆或婶子、大娘等陪同前往寺庙在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妇人、子福娘娘面前默祷求子。日后生下孩子,要再往庙中还愿。在农村,这种祈祷仪式常在十月十五前后或传说送子神灵的诞辰日那天进行。境内有许多供奉生育的寺庙,其中孩母寺、武当山的百子洞、娘娘殿比较有名。
  第四节 祝寿
  祝寿是成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举行的一种寿礼。不过,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百半也是不能“做寿”的,因为“双亲在不敢言老”。本地一般从60岁起,逢整十数做一次寿,有“贺七十、庆八十、祝九十”之说。60岁时做的寿称为“花甲寿”,因为人们认为,活满了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庆贺花甲寿诞,礼仪比普通寿礼更为隆重;66岁也做寿;70岁做的寿叫“古稀寿”,因为古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所以人们把70岁叫做古稀之年。80岁的寿礼庆典叫做“庆八十”。人活到80岁,便被誉为是老寿星,庆典更为隆重。90岁的寿礼庆典叫做“祝九十”。庆典礼仪自然更为隆重热烈。
  有的人讲究“做九不做十”的俗信,因为民间认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满”又意味着完结。所以有的人不在整十周岁做寿,而是提前到头一年,即60岁在59岁时做,70岁在69岁时做。也就是在虚岁满整十数时做。
  庆祝寿辰,一般不能自己庆祝,而应由子女或亲威朋友出面举行。其规模视家境不同而各异。旧时殷富人家,于寿辰前三日即派人下请帖,寿辰前一天晚上设寿堂,寿堂正中帖大红“寿”字;有的则挂书法家写的“百寿”中堂,两边挂寿联。摆寿烛,挂寿幛,设寿生老人之位,铺排陈设,张灯结彩,布置一新。生日那天,司仪主持仪式,亲友、晚辈都要来上寿。辈分不同,礼仪有别。平辈往往只是一揖,子侄辈则为四拜。有的并不设寿翁,客人只是到寿堂礼拜,而由儿孙辈齐集堂前还礼。当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设寿堂,只设寿案的。祝寿者都要携带寿礼,如寿桃、寿糕、寿面、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寿彩、万年伞等。这些礼品中凡能缀饰、点画、图案的,一般要加上一些长寿的图案。主家往往大开宴席,款待来客。
  第五节 留须
  永昌旧俗。男过45岁即可留“盖须”,也称“八字须”。60岁始留全须(即盖须、子须、下须)。留须要择虎年或龙年,其须称“虎须”或“龙须”。留须要择吉日,并请至亲好友,备宴酒招待。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