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概况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5
页码: 63-67
摘要: 本节结束了永昌县的主食、副食、蔬果类、肉类、饮茶、饮酒等生活饮食习俗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生活民俗 饮食

内容

主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永昌县人主食以小麦、豆类、青稞、玉米、谷子、糜子、大麦、莜麦、山药(马铃薯)等为主。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境内居民饮食一般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农民在农忙季节,早、午餐之间与午、晚餐之间各加一顿腰食(均为茶水馍馍)。上午约九点、十点吃早饭,黄昏时吃晚饭,中午二、三点钟吃饭,称“吃上午”。早晚餐多食汤面条,米面条、珍子面条等,间或吃点干拌面。响午吃干粮或山药等。永昌盛产山药,它和永昌人民的生活乳水交融。山药既是蔬菜,又是主粮。1949年前家家每顿饭都离不开它。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以小麦、豆类为主,辅以高粱、玉米等,其中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口粮奇缺,无论城乡都是“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1978年以后,城乡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一日三餐,主食中杂粮减少,细粮增多,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大米也逐渐成为主食品之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山药仍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但花样变多了。日常面食主要是以小麦粉制作的面条、面片、窝窝或蒸馍、烙饼、锅盔等,以及用豆面等杂粮制作的面条、搅团、搓鱼、馍馍(有蒸、烙、炉烧、油炸几种)等。最传统的家常便饭是手工长面、窝窝饭。永昌还有一种日常食物较为特殊,这就是熟面,又称炒面。将小麦、豆类、青稞、莜麦、糜子、谷子、燕麦等杂粮先炒熟,然后磨成粉,条件好的加入少量炒熟的黄豆、胡麻、干甜菜、干葫萝卜等同时磨成粉,味道更佳。其特点是能较久存放,食用方便,易于携带。过去经常外出者皆以炒面为干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熟面几乎绝迹。
  副食 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蛋类和饮料等。
  蔬果类 永昌气候寒冷,旧时冬季几乎没有新鲜蔬菜。蔬菜以山药(马铃薯)、白菜、萝卜腌制酸菜和晾干菜为主。腌制酸菜的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各乡镇都搭建了蔬菜温棚,自此,城乡居民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蔬菜。并且食用蔬菜的种类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主要有白菜、萝卜(包括胡萝卜)、莲花菜、芹菜、桐蒿、油菜、西红柿、黄瓜、南瓜、豆角、笋子、葱、蒜苗、蒜、蒜台、韭菜、茄子、辣子、芫荽、菠菜、豆芽、蘑菇、冬瓜、金针、木耳、海带、多种海菜、粉条、豆腐、腐竹等。永昌历来有食用时令野菜的习惯,如苦苦菜、黄花菜(蒲公英)、猪耳朵(车前子)、马英子等。传统食用的本地瓜果主要是梨、杏、桃、苹果、山楂、草莓、西瓜、甜瓜等。80年代以前,农村生活较为艰苦,鸡蛋是农民用来换取油、盐、酱、醋等零用品的“小金库”,除非招待客人,平时舍不得食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鸡蛋、牛奶已经成为城乡人们食用的主要副食营养品。
  肉类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比较缺乏,农民家庭一般是年初购进一头猪,喂到腊月宰了,大部分卖掉,留少量食用。富户人家也有杀鸡、宰羊的。上世纪60---70年代,农民过节时才能从集体生产队每人分得三五斤肉。城市居民则每月凭票供应很少数量的肉。80年代以后,市场极大地丰富,新鲜肉食品随时可以买到,农村家庭自养自宰的情况比较多。肉食主要是猪、羊、鸡、鱼、牛肉为主,其它肉累辅之。
  饮茶 旧时本地饮料有伏茶、甘草茶、醪糟、黄酒及消暑的黑豆汤。有的地方也饮锁阳茶、甘草茶、红枣茶、杏皮茶、何首乌茶。回族饮茶一般都使用盖碗,以“三砲台”碗子最为讲究。所用茶叶以陕、青、云南毛尖、春尖和沱茶、绿茶为主。
  饮酒 永昌人们素有饮酒的习俗。祭祀、婚丧、宴客必须有酒。过去饮酒时酒要温热,佐以菜肴。上世纪70年代以来,饮酒之风颇盛,皆为冷饮,菜肴、酒具亦较讲究。
  吸烟 清初以来,永昌居民就有吸烟习惯。吸烟者多为中老年男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吸烟者较为普遍,城里人多吸香烟,也有嗜吸卷烟者。农村中老年人多吸旱烟或水烟。烟具颇为讲究,旱烟锅讲究的是青铜烟锅,玉石烟嘴,墨竹烟杆。装烟的荷包,外绣以花草,饰古铜钱币,玛瑙玉珠之类。普通的只有烟锅、烟杆、烟嘴即可。上好的水烟瓶用青铜、黄铜或白铜做成,底部有水箱,注入适量水,上部分长短二筒,短筒上有烟灶,长筒是弧形烟嘴,底部表面套外壳,缕刻花纹、诗词,并装有烟盒。吸时,将水烟丝少许揉团,装入烟灶内,以明火点燃(旧时多用枯笈笈点燃),嘴含长筒烟嘴吮吸。另有一种水烟锅是用羊胫骨(没有煮过的最好),或鹰膀子骨制成,一端上面按小烟锅,另一端安咂头即可。旧时也有吸鼻烟的。
  食用油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油料以胡麻油为主,辅以菜籽油。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油料市场发展迅速,胡麻油、花生油、芝麻油、色拉油应有尽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待客饭 饭中加肉,馍里卷油,改变做法和花样,即为待客饭。如遇子女订婚,生孩满月,修建新房,开张营业,远客来家等小喜庆和贫困人家办婚事,在吃饭的同时,再上两盘和四盘肉炒菜或火锅子。1980年以后,待客饭菜,更趋丰盛。
  宴席 旧志载:“永人家无巨富,而事挥霍,贵口贱体,卒岁无褐,而嗜酒肉,爨且屡虚”。时至近代,官绅富商,对宴席菜肴,尤为讲究。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宴席菜肴,以羊猪鸡肉制做的咸辛荤食为主,不用牛肉,辅之以米薯蔬菜等素菜甜食。一桌用肉7至10斤,这一时期,流行的一般宴席叫“甜水一道饭”。席散前,主东散发麻纸,让客人收点饼食和肉菜,叫“收筵税”,向有“家有千贯,筵税稀罕”的谚语。抗日战争时期,一般宴席叫“八大件”多用圆桌大盘,每桌10座,首先上8碟凉菜,中间上8大盘,,最后是4大碗菜,如加换几样名贵菜肴,就分别称“鸡肘一道饭”,“海菜头”,“包饺席”等。任何宴席,上第一道菜后均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并留下酒壶,频劝客人猜拳畅饮,止酒足饭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倡勤俭,不摆宴席。民间用“待客饭”办喜事。机关过节集体吃大烩菜叫“会餐”。菜以猪、羊肉为主,1965年前后,民间办喜事摆宴席,略同“八大件”。政府虽一贯提倡俭省节约,但群众中遇红白事摆酒席的颇多,请客多至数百人。1976年以后酒席菜肴不断升格,猪、羊、牛、鸡、鱼五肉俱全。城市待客有不少人家做海菜头的宴席。
  市场饭菜 清末至民国二十五年,早点有醪酒浦鸡蛋、扁豆米汤泡油馓子、羊头汤泡馍、汤揪面、油饼卷糕、油糕等。冷饮有甜醅子,冷食有酿面皮、凉粉皮,青粉鱼儿、凉丢面等。热饭菜有臊子面、大卤面、包子、羊肉揪片子、羊肉窝窝饭、水炸油煎羊血发菜肠、爆炒猪羊下水等。饼食有油炸麻花、干面锅盔、发面锅盔、酥馍、蒸馍、“清真”油饼、“清真”糖酥饼、“清真”烧疙瘩等。除饼坊外,各种饮食,均独家经营。民国二十五年前县城只有两家饭馆,专包做酒席,不零卖饭菜。抗日战争时期,有几家冀、鲁等省的人经营食堂、香肠腊肉馆、点心铺等。使内地的烹调技艺和饭菜花样更多的传入永昌。
  1949年以后,市场熟食业一度繁荣。1954年,个体熟食业户,合并于集体食堂,熟食品种和销量大量增加。1958年县设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饼食达10余种。1979年10月开放农贸市场后,公私饮食业空前繁荣,如酿面皮摊18家,比1950年前增加6倍。传统小吃恢复,且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如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面包、饼干、蛋糕、糖酥饼、桃酥等饼食糕点就达20多个品种。食堂里面食有油条、大米饭、饧面拉条子、炒面片、烩面片、凉面、牛肉拉面、肉丝面等;熟肉有卤猪肉、卤鸡、酱牛肉、清汤羊肉、清汤牛肉等;各种炒菜名称有50多种。1980年以后,啤酒等冷饮开始到农村销售。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