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交通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交通民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5
页码:
95
摘要:
本章共两节记述了永昌县的运输形式、交通运输民俗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民俗
交通
内容
由于境内全系陆路交通运输,铁木轮大车和骆驼、毛驴、骡子是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和动力,个别地方也有身背肩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大体而言,1960年以前,是以畜力和畜力车为主;1960年至1979年是畜力和畜力车运输向机械运输过渡的阶段;1980年后,机械运输基本代替了畜力车的运输。
第一节 运输形式
永昌县民间运输,历史悠久。其经营方式,基本是私人经营,自由交易,货主雇用,经营者揽运。清至民国时期,运输的主要形式是驮运和车运。一般情况下,长途由骆驼驮运,中短途由毛驴、骡马驮运和大车拉运。
骆驼驮运 民国时期,全县约有民运骆驼帮20个左右,基本上承担了永昌长途运输的主要任务。驼队常往返于新疆、兰州、汉中、南阳、西宁、大同、包头、绥远、张家口等地,驮运水烟、纸张、百货、棉花、葡萄干、瓜干、甘草、食盐、卷烟、纺织品、茶叶、药材、熟铁、粮食、油料、畜料、畜产品等;抗日战争时期曾转运石油到重庆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骆驼运输仍为主要形式,1952年,永昌组织骆驼1800峰,支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1956年组织骆驼560峰,支援玉门油矿基地建设等。骆驼长途驮运,一般一年一次,多从头一年农历七、八月起程,到第二年二、三月份返回。大户为单位组织帮联,中小户多自由组合帮联,也有附于大户帮联的。驼帮在远距离行程中,经常根据处境和道路情况,有时合大帮,有时分小帮,以保安全。
毛驴驮运 以中、短途为主,主要承担县内和附近县与县之间的运输。民国初年,永昌有赶毛驴到兰州、宝鸡、汉中等地经商驮运物资的。到民国十七年(1928),宁远堡一带出现毛驴驮运大户,形成了有组织的高脚帮。民国二十七年(1938),驴帮大户增加,驮运货物的地区范围扩大。驮运货物由原来的雅盐等二至三个品种,扩大到百货、杂货等40多个品种。驴帮的运输形式和组织管理与驼帮大体相同。沿山地区的短途驮运,多以牦牛为主。
畜力车拉运 主要从事农事活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甘新公路建成后,宁远堡一带农民自制胶包车组织拉运到汉中,县城周围农民利用农隙,以自有的铁、木轮车和少量胶包车,有在县境内拉运煤炭、粮食、油料和公路建筑材料的,有去武威、民乐、张掖贩运陶瓷、清油、大米、红枣、大蒜、大豆、柏香等物资的,但时运时停,不能满足城乡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畜力车拉运仍然是农事活动中主要的运输形式,间或搞一些中、短途运输。1951至1955年,朱王堡、水源乡农民,曾一度以铁木轮大车,从马莲泉和民勤县城拉运甘盐、雅盐至武威县城,赚取运输费。但是,这种运输只是阶段性的。比较稳定正常的运输则是城乡从事专业的运输户。1955年,县内从事专业运输的有91家,从业人员95人,资金6.39万元。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间运输业也实行了合作化,各乡镇有的运输户就地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城镇运输户组织成立了运输合作小组。当时成立运输小组1个,21户,22人,资金1.15万元;搬运小组1个,33户,33人,资金4676元。从此,全县民间运输业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城镇运输合作组织经营。1956年10月,永昌县群众运输管理站成立。群运站除组织开展正常的运输活动外,还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全县或部分地区车辆、牲畜,在统一管理下,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突击调运雅盐、煤炭、粮油等大宗物资,并允许农民利用农闲间隙搞运输,自由协作,自由交易。1958年开始,物资运输量几十倍地增加。1959年,全县共积压主要物资22.3万吨,除县运输公司集中汽车7辆,胶车84辆进行抢运外,其余均由民间承运。同年,为贯彻国务院和省委关于开展短途运输群众运动的指示,永昌县成立了交通运输指挥部,全县6个大公社各成立了1个副业运输大队,组织各种车辆1340辆,占全县车辆总数的39%,其中胶轮大车204辆,铁木轮大车104辆,骆驼车70辆,架子车26辆,运输牲畜7209头(骡马2571匹,毛驴3502头,骆驼1136峰),参加劳动力1825人,在7条主要运输线上设立车马店15处,兽医站12个,修配和钉掌铺店9个,饭馆4处,在县指挥部领导下,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定时间、定任务、定里程、定人员、定质量、定路线、定安全,至年底,全县共完成货运周转量191.68万吨公里,运营收入75.59万元。1960年群运组织撤销,车辆、牲畜、劳动下放回队,正常群运业务由工交局管理,城乡民间运输则由民间自由进行。1976年以前,全县曾组织过几次小规模的群众运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允许私人购置大、中型运输机械,随之民间运输业也迅速发展。1982年,全县共有各种汽车239辆,其中私营汽车13辆,经过1983年和1984年的扶持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各种汽车462辆,其中运输个体户拥有私营汽车160辆,私营大、中型拖拉机351台,占全县同类拖拉机总数的88%,其中:轮式拖拉机206台;手扶拖拉机4300台。全县国营、集体、私营运输共完成总货运量200万吨,是1949年前的2000倍,1990年全县共有私营汽车(货车)230辆,轮式大、中型拖拉机200多台,手扶拖拉机13260台,完成总货运量约350万吨。
第二节 交通运输习俗
永昌境内交通运输向西到西亚乃至欧洲各国,向东到达上海,向北到达蒙古,向南到达青海、西藏。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小规模驼队进行长途和短途运输。
上世纪70年代,农户广泛使用畜力和人力架子车运载,皮车完全代替了铁车。在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的同时,在渠、路、林、田配套工程中,笔直平坦的大道逐渐形成。上世纪80年代,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柏油马路(沥青路)四通八达,纵横连接。大多数人外出很少步行,自行车也已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卡车、轿车、75型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等已在农村普及。改革开畜力车放以来,经营运输的个体户购买卡车、“三迪”车、“面包”车、高级小轿车等,跑运输,拉旅客,极为盛行。大大方便了城乡群众。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