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丧葬礼仪程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葬礼仪程序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9
页码: 38-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丧葬礼仪程序,初终停灵、报丧、入殓成服、开吊祭奠、烧黄昏纸、守铺、搁棺 、居丧、祭祀仪礼等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传统礼俗 丧葬程序

内容

初终停灵 初终停灵指弥留之际,确定死者是否停止呼吸。在咽气前,穿上“老衣”(红布里)。确认其已死,立即由邻里老者在坑头为死者整容、洗脸、洗脚、剪手指和脚指甲。家人在坑脚焚纸哭泣,称烧“倒头纸”。然后让死者仰寝,在口内放一银质和玉质首饰等物,四肢平展,用白纸或锦花遮盖其脸,以红线绳绊住双脚,尸体下放三股麻束,然后将死者移入上房(又叫堂屋)或其它空闲屋里,脚右头左挺放在床板上,谓之正寝。头前供桌上献一只鸡和顶插红枣的一尖碗半熟米饭,叫“倒头饭”。点一盏“引路灯”(也叫长明灯),昼夜长明,供桌前置烧纸盆一个(也叫孝子盆),请道士念几句经,叫“开路”。正寝后,一面报丧,一面家人商议治丧之事。
  报丧 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朋好友邻里等报告死讯,丧期、葬期等,以便他们及时赶来祭吊和发丧。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手持讣文的。旧时大多以口报为主,即孝子(死者亲生子女)亲自前往报丧,对那些至戚以及关系特殊的尤其要如此,否则视为礼数不到;而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发个贴子即可。报丧去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肩搭长麻辫,手执丧杖。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在门外跪请。有人来接,无论长幼,都要叩首。路上逢人便叩首,表示死了父或母。
  正式的讣闻也叫讣告、赴告、告丧等。这一般是世家大族施行的礼俗,贫民百姓则是一次口报。讣闻一般为书札形式,有固定的文体格式。
  无论是至亲还是好友,接到报丧后,都要及时地赶到丧家参加丧葬活动。
  入殓成服 入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装殓也比较及时,大多临终时穿好寿衣,次日或第三日装殓入棺。古礼装殓分小殓、大殓。小殓、大殓之分,在于前者指穿好寿衣等,后者指装殓入棺。古礼小殓并不在临终之时,则多是趁弥留之际给死者穿好寿衣。这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的。
  古礼大殓叫“入木”。大殓时,死者的儿女子孙们等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棺木中自然是铺盖具全,比较讲究。死者放入棺中以后,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遗体放好后,接下来子女与亲人绕棺一周,瞻仰遗容,孝子哭灵后掩棺,再烧纸、上香、献茶。忌讳泪水掉在亡人身上。一般在初终停灵后,孝子就要依礼成服。简单说来,成服就是穿孝、戴孝。旧时的穿孝、戴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所以叫依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服,按照亲人与亡者关系的亲疏来区别用料和缝法。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相互间的关系为“大功”,那就要穿最粗的麻布做的毛边孝服。当然,礼仪规定的不同关系,亲族成员相互应有的态度,作为并不那么简单,而是复杂多变、细致而微的,比如姨表亲、舅表亲同属五服中的“缌麻”,但俗语又有“姑舅亲辈辈亲、姨表亲当辈亲”的说法,说明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别。孝服期限各不相同,“斩衰”三年,“齐衰”周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孝帽也不同。丧杖二尺五寸,白纸剪穗糊成,木质。后来境内丧葬成服之礼虽不如古礼那么繁冗,但基本上与古礼契合。大部分孝服以全、半来分。全孝又称麻孝,由子女承戴(无亲生儿子者由继子戴麻孝),半孝又称白孝,由侄儿、侄女、女婿、外甥承戴,首饰及鞋面均用白布,不加麻。戴全孝者在百日之内忌剃须理发,也不能洗衣服。解放后,有的佩戴黑纱,或于黑纱上缝一“孝”字,或在鞋面上糊白布,帽子上缀白布。
  孝服遮体的多寡(民间叫“轻重”)和五服制度相关。若是“斩衰”一服的,孝要从头到脚一片白,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如果双亲中有一人健在,则鞋后跟处不用白布包严,此外的衣服各依其制。有的只戴孝帽子,却无孝服。孙、重孙除孝服外还有特殊的标志,如孙子、孙女衣肩头钉一块红布,或腰系红被面一条。重孙钉二块;如果亡者是外祖父母,则钉蓝布。
  总之,颇具礼仪的成服不仅明确了多重关系,而且也影响着其后的丧葬仪俗。同时可以根据穿着可以看出与主人间的亲疏关系。
  开吊祭奠 入殓成服之后开吊祭奠。按常俗,自亡人初终停灵、入殓、成服、至出殡之前,亲友随时可往丧家吊唁。但境内俗例,丧家还必须择定人死后3天或7天为亲友吊唁之日。俗称“烧纸”。三天一般为四门亲戚祭奠,规模较小,献上花顶面桃。7天为所有亲戚好友、房当邻居吊唁,请道士做“首七”。念经后孝子头顶的白布改作孝帽,收起麻辫缠于腰间。并请老舅家人来亲视入殓情况,钉住棺材,叫“掩棺”。追悼当日早晨,房院门楹贴白纸对联,挂起五色纸幡,摆出纸糊的车、马、童男女、夯夫等,俗叫“纸货”,请道士来念经,替死者忏悔。孝子跪大门外,迎上“奠”亲友,给甥、婿、侄等晚辈戴孝帽,叫“赐孝”。“上奠”祭品多为面蒸的像瓜皮帽的“馒头”。外甥和女婿有献全羊的叫“摆祭”;在馒头上再加各式各样面做的祭花者叫“全祭”。有些亡神家还请熟师先生为礼宾和吹鼓手作乐师,赞行三献礼,叫“家祭”。开吊时,柩前设香案献供品,孝子以男左女右之制,跪于苫上。亲友送挽幛、挽联、花圈。送钱称为奠仪,数额不拘,多因亲疏及礼尚往来的通行常例而不同。古称之赙仪,有相助之意。当天晚上,道士做最后一次道场,叫“放施食”,焚烧纸货,郊奠汤饭饼食,说是施食给孤魂野鬼。吊唁活动结束。
  旧时,开吊期间,也有为逝者修神主者,行书主礼,点主礼,朝祖礼。主即神主,是祭奠祖先的木制牌位,呈木碑形,实际上就是“木祖”,主由主身、主座两部分组成,主身可分成前后两半,前为外主,后为内主。外主正中竖写“某府先慈君之神主”字样,左下角题孝子姓名。内主正中写逝者名讳,右写出生年月日,左写逝世年月日及享年、墓地。点主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知书懂礼之人主持,点“主”者用朱笔将神主牌上“主”字之一点点为红色。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一般老人都摄有遗照代替神主,修神主之俗已被淘汰。
  烧黄昏纸 自人死后,每天黎明和黄昏时分,全家哭啼出门外烧纸钱,叫“黄昏纸”。一直烧到发丧完毕。
  守铺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时安葬死者,因此,要停柩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古时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在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发引 发引又称出殡下葬。出殡前一天,孝子领阴阳先生画茔地祭后土,再依山向、辈份、昭穆次序,在应葬之位置斩草、破土,请土匠挖好墓穴。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其步骤是首先装“馅食罐”,就是全家老少和亲友,依次跪灵堂,将茶、酒、糕点、糖果、饼食装入一小口瓷罐里,出殡时由长子抱着,最后埋在棺材的前头。接下来就是“扫财”,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几个硬币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扫棺材上的浮土,倒在坑席底下,称“扫财起棺”,取“捎财起棺的意思”。再接下来就是点献、读祭文,孝子向亡灵作“永别叩头礼”。
  发引起杠的时刻即将到来,送葬的队伍要做好一切准备。一般是长孙打主幡在前,长子抱灵牌,次子头顶“孝子盆”,以下孝属都持“丧棒”。等这一切都准备妥当,就要起杠了。伴随起杠的还有一个“摔盆”仪式,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纸盆子,也叫“丧盆子”或“吉祥盆”的。摔盆的是长子或次子。如果无儿子的由别人摔碎。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俗说这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红幡子去。瓦盆一摔,由主事者喊一声“起灵”,鸣炮起棺。阴阳念咒,洒涤药水,清洁完毕,将灵堂铺草杂物及逝者生前用过的部分已无价值的东西全部烧掉。起灵后,引魂幡、金山冥斗先行,乐工奏乐紧随其后,挽嶂、纸货排列成行。一般由8人或12人抬灵柩,孝子分男女排列成两行,灵柩上系两条长白布,男女各拉一条,徐徐牵引向前,俗称“扯纤”或“拖灵”。村中人扛铁铣,跟在后面(后来铁铣放车上)。农村中讲究送葬人越多越好,说明逝者及其家人在地方上的人缘好。沿途鸣放鞭炮,由专人在一路扬撒纸钱。送葬队伍经过至亲好友门口,亲友在路头摆案,举行路祭,俗称“接路”。出殡途中讲究灵柩不能落地,如遇“路祭”要停留时,路上支好长条凳,将灵柩置于凳上方可。
  到达墓地以后,停灵于墓穴前,献供品,祭后土,时辰一到,以大绳将棺柩徐徐吊入墓穴,阴阳先生用罗盘,红头绳,分经坐度,正柩以后,先由孝子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然后由其他人培土成冢。填埋棺柩中间,孝子要不时地向培土的众乡邻叩首,以示谢意。坟冢堆起后,垒好墓灶,有的在此立碑,点燃纸货,纸钱祭奠尽哀,向送殡亲友跪拜致谢。在灵柩入穴时,孝子抱神主,也有用生前遗像,俯身向灵柩招魂、安神,悬柩点主。安葬完毕,孝子抱主,行返主安主之礼。出殡归来,家门口准备柴草火堆,送殡之人皆要从火上跨过进门。并在家门摆一小桌,点香烛化纸,迎接木主进门,然后陈列于堂屋桌上,行礼如前,主人设席款待众亲朋。殡葬至此结束。
  居丧 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思念。居丧又叫守孝,通常是三年。居丧的人是死者的亲属。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都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应该还报三年。
  居丧三年,是斩衰一服的孝子的要求。按照古礼,居丧三年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不喝酒、不吃肉、不洗澡、不理发、不刮胡子、不接受叩头礼、不剪指甲。女子不戴头饰、耳环、手镯等。不和别人斗殴、不办婚事、夫妻禁同房,不参加娱乐活动,春节不帖红对联(有的人家贴黄对联,有的什么都不贴)。服孝期满后,要找先生择日子“脱孝”。主家要杀鸡、宰羊,在死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祭奠,请舅父帮助洗头剃头。至此,服丧期结束。
  祭祀仪礼 撩服三(也叫攒三)。葬后的第三天,孝子与亲邻数人要去墓地祭祀。到墓地后,堆好坟丘,垒好墓门,拾好坟圈,烧纸祭奠。“服三”也叫“伏山”,意即安伏山神土地,使亡人在阴间免遭欺辱。
  七七纸与百日纸 所谓七七纸,是指人死后,其亲属每隔七日进行的一些祭祀活动。这种祭祀从“一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共四十九天。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有一个“中阴”期。所谓“中阴”,是指人死后还没有转生之前的这段时间。一般认为,中阴期有四十九日,每七日为一阶段。人在六道流传,人死后亡魂在阴间寻求生缘(托生),以七天为一期,若七天过去,仍没有寻得生缘,则继续七天,到七个七天为止,必生一处。亡后百日烧百日纸,称为“百期”。逝世一周年和二周年分别烧一周年纸和两周年纸。这种丧俗一直流传至今,深有影响。虽然死人未必能够升往极乐世界,但活人却得到了慰藉,心里也踏实多了。
  三年纸与十年纸 三周年忌日,孝子服丧满,要脱孝服,是最大的纸节,称为“大祥”。旧时父母逝世,儿子孝服三年,不能穿红着绿、唱歌、弹曲、参加社会娱乐活动,不帖春联、不鸣纸炮、不办婚嫁喜事,每顿饭必敬亡灵。亡子不应试、官员不莅任,谓之“丁忧”。辛亥革命后,此制虽被废止,但民间在三周年服孝期间,仍是从古制,不帖春联、不鸣纸炮,大多数人不办婚事。烧三周年纸时,先要家祭,然后举家及亲友到墓地去祭奠烧纸,行“脱服礼”。要换对联,换上红对联。主家要隆重祭奠,隆重待客,富有人家还请戏班唱戏以求庆贺。也有烧十年纸的,如三年纸一样隆重。此后每逢节日、生辰都要烧纸祭祀。
  传统的祭扫仪式 传统祭扫仪式是对已逝先人及先人墓的祭扫,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家庭祭奠和扫墓祭奠。
  家庭祭奠,一般是在父母、祖父母的生辰或忌日时举行。但不过是面对遗像,馨香三柱和供奉水酒三杯,或者是以素色的鲜花一束作为清供,以示后辈对前辈的纪念。
  扫墓祭奠,一般在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日)、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节举行。传统的祭扫先人墓地,有以下几项内容:
  1、馨香烧纸。叩头或鞠躬悼念。点燃馨香,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喜欢吃的食品作为供品,并化烧纸钱。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
  2、整修陵墓。一般是给陵墓培土。由于每年雨水冲刷或其它原因,会使坟头受损,利用扫墓之际,可以进行整修和加高。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