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丧葬传统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2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丧葬传统礼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7
页码:
37-53
摘要:
本章共四节,分述了永昌县丧葬俗制、丧葬礼仪程序、丧俗文本礼仪、现代丧葬礼俗的丧葬传统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传统礼俗
丧葬
内容
第一节 丧葬俗制
永昌境内居民注重丧礼。旧时,人年逾花甲,即开始购置寿衣(俗称老衣),寿材(俗称棺木),选择茔地。寿衣以绸、棉、麻面为料,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皮货,俗称亡人如果穿皮衣,下辈子就转生成牲口了。寿衣多为中式大襟或对襟上衣和大裆裤。也有富者男穿长袍,女穿衣裙的。贫者则临时制备。件数取单数。寿衣讲究由出嫁的姑娘亲手缝制为好。有的身前就做好了。通常是选择有闰月的年头制作,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内衣不钉纽扣,只缝飘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寿材讲究以松柏为上,杨柳次之。板厚须2寸以上,还有内棺外椁“三道材”的。穷苦人家所用棺材木质差,板子薄,有的甚至以草席、树条裹身或直接将尸体置于墓穴中以土掩埋的。棺材有用红油漆绘彩的,也有用红土刷的,也有木质本色的。有功名的人死了要画“赤胡”图案,一般人死了画鹤、莲等图案。茔地选择风水好的地方。
永昌葬俗为土葬,葬式为仰身葬,一律培冢。一般以家族立墓地,称祖坟。墓地内死者依辈分大小循次排列而葬。死于外地者,灵柩不能进家门,在村外待灵,择日下葬。夭亡或亡故的产妇不能进祖坟。服毒自缢等非正常死亡者,不择吉日,于第三日埋葬,仪式甚简,亦不得葬于祖莹(老人例外)。三岁以下婴儿死之后,用柴草包裹,弃尸荒野,不予埋葬。
正常死亡的,如阴阳先生认为莹地山向等不利,或者一个家族一年死两个人或者子孙先死而暂时不能入祖墓的,则厝于别处,俗称寄葬。待茔地山向逢吉利之年或第二年再择吉日正式迁葬于祖坟,或者家族中再有长者死去后一并带入祖坟埋葬。
墓穴由阴阳先生“斩草”而定,土匠挖掘而成。形制一般是:墓穴深2米左右,宽0.7米左右,长2米,上下同。墓穴大部分为明堂,属深埋。这是将棺柩直接放入墓穴,用土填实或用砖砌填土,依墓穴垂直中线封土起坟;有部分家庭墓地立有石碑。
第二节 丧葬礼仪程序
初终停灵 初终停灵指弥留之际,确定死者是否停止呼吸。在咽气前,穿上“老衣”(红布里)。确认其已死,立即由邻里老者在坑头为死者整容、洗脸、洗脚、剪手指和脚指甲。家人在坑脚焚纸哭泣,称烧“倒头纸”。然后让死者仰寝,在口内放一银质和玉质首饰等物,四肢平展,用白纸或锦花遮盖其脸,以红线绳绊住双脚,尸体下放三股麻束,然后将死者移入上房(又叫堂屋)或其它空闲屋里,脚右头左挺放在床板上,谓之正寝。头前供桌上献一只鸡和顶插红枣的一尖碗半熟米饭,叫“倒头饭”。点一盏“引路灯”(也叫长明灯),昼夜长明,供桌前置烧纸盆一个(也叫孝子盆),请道士念几句经,叫“开路”。正寝后,一面报丧,一面家人商议治丧之事。
报丧 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朋好友邻里等报告死讯,丧期、葬期等,以便他们及时赶来祭吊和发丧。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手持讣文的。旧时大多以口报为主,即孝子(死者亲生子女)亲自前往报丧,对那些至戚以及关系特殊的尤其要如此,否则视为礼数不到;而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发个贴子即可。报丧去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肩搭长麻辫,手执丧杖。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在门外跪请。有人来接,无论长幼,都要叩首。路上逢人便叩首,表示死了父或母。
正式的讣闻也叫讣告、赴告、告丧等。这一般是世家大族施行的礼俗,贫民百姓则是一次口报。讣闻一般为书札形式,有固定的文体格式。
无论是至亲还是好友,接到报丧后,都要及时地赶到丧家参加丧葬活动。
入殓成服 入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木。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装殓也比较及时,大多临终时穿好寿衣,次日或第三日装殓入棺。古礼装殓分小殓、大殓。小殓、大殓之分,在于前者指穿好寿衣等,后者指装殓入棺。古礼小殓并不在临终之时,则多是趁弥留之际给死者穿好寿衣。这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的。
古礼大殓叫“入木”。大殓时,死者的儿女子孙们等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棺木中自然是铺盖具全,比较讲究。死者放入棺中以后,还要放入许多陪葬品。遗体放好后,接下来子女与亲人绕棺一周,瞻仰遗容,孝子哭灵后掩棺,再烧纸、上香、献茶。忌讳泪水掉在亡人身上。一般在初终停灵后,孝子就要依礼成服。简单说来,成服就是穿孝、戴孝。旧时的穿孝、戴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所以叫依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服,按照亲人与亡者关系的亲疏来区别用料和缝法。假如死者是已嫁的姑姑,相互间的关系为“大功”,那就要穿最粗的麻布做的毛边孝服。当然,礼仪规定的不同关系,亲族成员相互应有的态度,作为并不那么简单,而是复杂多变、细致而微的,比如姨表亲、舅表亲同属五服中的“缌麻”,但俗语又有“姑舅亲辈辈亲、姨表亲当辈亲”的说法,说明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别。孝服期限各不相同,“斩衰”三年,“齐衰”周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孝帽也不同。丧杖二尺五寸,白纸剪穗糊成,木质。后来境内丧葬成服之礼虽不如古礼那么繁冗,但基本上与古礼契合。大部分孝服以全、半来分。全孝又称麻孝,由子女承戴(无亲生儿子者由继子戴麻孝),半孝又称白孝,由侄儿、侄女、女婿、外甥承戴,首饰及鞋面均用白布,不加麻。戴全孝者在百日之内忌剃须理发,也不能洗衣服。解放后,有的佩戴黑纱,或于黑纱上缝一“孝”字,或在鞋面上糊白布,帽子上缀白布。
孝服遮体的多寡(民间叫“轻重”)和五服制度相关。若是“斩衰”一服的,孝要从头到脚一片白,衣服不锁边,腰扎麻绳,即所谓“披麻戴孝”。如果双亲中有一人健在,则鞋后跟处不用白布包严,此外的衣服各依其制。有的只戴孝帽子,却无孝服。孙、重孙除孝服外还有特殊的标志,如孙子、孙女衣肩头钉一块红布,或腰系红被面一条。重孙钉二块;如果亡者是外祖父母,则钉蓝布。
总之,颇具礼仪的成服不仅明确了多重关系,而且也影响着其后的丧葬仪俗。同时可以根据穿着可以看出与主人间的亲疏关系。
开吊祭奠 入殓成服之后开吊祭奠。按常俗,自亡人初终停灵、入殓、成服、至出殡之前,亲友随时可往丧家吊唁。但境内俗例,丧家还必须择定人死后3天或7天为亲友吊唁之日。俗称“烧纸”。三天一般为四门亲戚祭奠,规模较小,献上花顶面桃。7天为所有亲戚好友、房当邻居吊唁,请道士做“首七”。念经后孝子头顶的白布改作孝帽,收起麻辫缠于腰间。并请老舅家人来亲视入殓情况,钉住棺材,叫“掩棺”。追悼当日早晨,房院门楹贴白纸对联,挂起五色纸幡,摆出纸糊的车、马、童男女、夯夫等,俗叫“纸货”,请道士来念经,替死者忏悔。孝子跪大门外,迎上“奠”亲友,给甥、婿、侄等晚辈戴孝帽,叫“赐孝”。“上奠”祭品多为面蒸的像瓜皮帽的“馒头”。外甥和女婿有献全羊的叫“摆祭”;在馒头上再加各式各样面做的祭花者叫“全祭”。有些亡神家还请熟师先生为礼宾和吹鼓手作乐师,赞行三献礼,叫“家祭”。开吊时,柩前设香案献供品,孝子以男左女右之制,跪于苫上。亲友送挽幛、挽联、花圈。送钱称为奠仪,数额不拘,多因亲疏及礼尚往来的通行常例而不同。古称之赙仪,有相助之意。当天晚上,道士做最后一次道场,叫“放施食”,焚烧纸货,郊奠汤饭饼食,说是施食给孤魂野鬼。吊唁活动结束。
旧时,开吊期间,也有为逝者修神主者,行书主礼,点主礼,朝祖礼。主即神主,是祭奠祖先的木制牌位,呈木碑形,实际上就是“木祖”,主由主身、主座两部分组成,主身可分成前后两半,前为外主,后为内主。外主正中竖写“某府先慈君之神主”字样,左下角题孝子姓名。内主正中写逝者名讳,右写出生年月日,左写逝世年月日及享年、墓地。点主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知书懂礼之人主持,点“主”者用朱笔将神主牌上“主”字之一点点为红色。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一般老人都摄有遗照代替神主,修神主之俗已被淘汰。
烧黄昏纸 自人死后,每天黎明和黄昏时分,全家哭啼出门外烧纸钱,叫“黄昏纸”。一直烧到发丧完毕。
守铺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时安葬死者,因此,要停柩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古时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在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发引 发引又称出殡下葬。出殡前一天,孝子领阴阳先生画茔地祭后土,再依山向、辈份、昭穆次序,在应葬之位置斩草、破土,请土匠挖好墓穴。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其步骤是首先装“馅食罐”,就是全家老少和亲友,依次跪灵堂,将茶、酒、糕点、糖果、饼食装入一小口瓷罐里,出殡时由长子抱着,最后埋在棺材的前头。接下来就是“扫财”,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几个硬币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扫棺材上的浮土,倒在坑席底下,称“扫财起棺”,取“捎财起棺的意思”。再接下来就是点献、读祭文,孝子向亡灵作“永别叩头礼”。
发引起杠的时刻即将到来,送葬的队伍要做好一切准备。一般是长孙打主幡在前,长子抱灵牌,次子头顶“孝子盆”,以下孝属都持“丧棒”。等这一切都准备妥当,就要起杠了。伴随起杠的还有一个“摔盆”仪式,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纸盆子,也叫“丧盆子”或“吉祥盆”的。摔盆的是长子或次子。如果无儿子的由别人摔碎。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俗说这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红幡子去。瓦盆一摔,由主事者喊一声“起灵”,鸣炮起棺。阴阳念咒,洒涤药水,清洁完毕,将灵堂铺草杂物及逝者生前用过的部分已无价值的东西全部烧掉。起灵后,引魂幡、金山冥斗先行,乐工奏乐紧随其后,挽嶂、纸货排列成行。一般由8人或12人抬灵柩,孝子分男女排列成两行,灵柩上系两条长白布,男女各拉一条,徐徐牵引向前,俗称“扯纤”或“拖灵”。村中人扛铁铣,跟在后面(后来铁铣放车上)。农村中讲究送葬人越多越好,说明逝者及其家人在地方上的人缘好。沿途鸣放鞭炮,由专人在一路扬撒纸钱。送葬队伍经过至亲好友门口,亲友在路头摆案,举行路祭,俗称“接路”。出殡途中讲究灵柩不能落地,如遇“路祭”要停留时,路上支好长条凳,将灵柩置于凳上方可。
到达墓地以后,停灵于墓穴前,献供品,祭后土,时辰一到,以大绳将棺柩徐徐吊入墓穴,阴阳先生用罗盘,红头绳,分经坐度,正柩以后,先由孝子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然后由其他人培土成冢。填埋棺柩中间,孝子要不时地向培土的众乡邻叩首,以示谢意。坟冢堆起后,垒好墓灶,有的在此立碑,点燃纸货,纸钱祭奠尽哀,向送殡亲友跪拜致谢。在灵柩入穴时,孝子抱神主,也有用生前遗像,俯身向灵柩招魂、安神,悬柩点主。安葬完毕,孝子抱主,行返主安主之礼。出殡归来,家门口准备柴草火堆,送殡之人皆要从火上跨过进门。并在家门摆一小桌,点香烛化纸,迎接木主进门,然后陈列于堂屋桌上,行礼如前,主人设席款待众亲朋。殡葬至此结束。
居丧 居丧的基础是孝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思念。居丧又叫守孝,通常是三年。居丧的人是死者的亲属。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都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应该还报三年。
居丧三年,是斩衰一服的孝子的要求。按照古礼,居丧三年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不喝酒、不吃肉、不洗澡、不理发、不刮胡子、不接受叩头礼、不剪指甲。女子不戴头饰、耳环、手镯等。不和别人斗殴、不办婚事、夫妻禁同房,不参加娱乐活动,春节不帖红对联(有的人家贴黄对联,有的什么都不贴)。服孝期满后,要找先生择日子“脱孝”。主家要杀鸡、宰羊,在死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祭奠,请舅父帮助洗头剃头。至此,服丧期结束。
祭祀仪礼 撩服三(也叫攒三)。葬后的第三天,孝子与亲邻数人要去墓地祭祀。到墓地后,堆好坟丘,垒好墓门,拾好坟圈,烧纸祭奠。“服三”也叫“伏山”,意即安伏山神土地,使亡人在阴间免遭欺辱。
七七纸与百日纸 所谓七七纸,是指人死后,其亲属每隔七日进行的一些祭祀活动。这种祭祀从“一七”、“二七”、“三七”直到“七七”,共四十九天。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有一个“中阴”期。所谓“中阴”,是指人死后还没有转生之前的这段时间。一般认为,中阴期有四十九日,每七日为一阶段。人在六道流传,人死后亡魂在阴间寻求生缘(托生),以七天为一期,若七天过去,仍没有寻得生缘,则继续七天,到七个七天为止,必生一处。亡后百日烧百日纸,称为“百期”。逝世一周年和二周年分别烧一周年纸和两周年纸。这种丧俗一直流传至今,深有影响。虽然死人未必能够升往极乐世界,但活人却得到了慰藉,心里也踏实多了。
三年纸与十年纸 三周年忌日,孝子服丧满,要脱孝服,是最大的纸节,称为“大祥”。旧时父母逝世,儿子孝服三年,不能穿红着绿、唱歌、弹曲、参加社会娱乐活动,不帖春联、不鸣纸炮、不办婚嫁喜事,每顿饭必敬亡灵。亡子不应试、官员不莅任,谓之“丁忧”。辛亥革命后,此制虽被废止,但民间在三周年服孝期间,仍是从古制,不帖春联、不鸣纸炮,大多数人不办婚事。烧三周年纸时,先要家祭,然后举家及亲友到墓地去祭奠烧纸,行“脱服礼”。要换对联,换上红对联。主家要隆重祭奠,隆重待客,富有人家还请戏班唱戏以求庆贺。也有烧十年纸的,如三年纸一样隆重。此后每逢节日、生辰都要烧纸祭祀。
传统的祭扫仪式 传统祭扫仪式是对已逝先人及先人墓的祭扫,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家庭祭奠和扫墓祭奠。
家庭祭奠,一般是在父母、祖父母的生辰或忌日时举行。但不过是面对遗像,馨香三柱和供奉水酒三杯,或者是以素色的鲜花一束作为清供,以示后辈对前辈的纪念。
扫墓祭奠,一般在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日)、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节举行。传统的祭扫先人墓地,有以下几项内容:
1、馨香烧纸。叩头或鞠躬悼念。点燃馨香,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喜欢吃的食品作为供品,并化烧纸钱。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
2、整修陵墓。一般是给陵墓培土。由于每年雨水冲刷或其它原因,会使坟头受损,利用扫墓之际,可以进行整修和加高。
第三节 丧俗文本礼仪
墓碑联
吉人眠吉地 伴牛山眠千秋禄
佳偶奠佳城 与虎形居万代福
牛山迎龙水 倒骑龙本牛眠地
青冢伴佳田 须坐虎是马鬣封
银女凤凰福地 远水绕玉带状对马鬣
金童龙虎仙山 泰岱列名堂穴起牛眠
慎终须尽三年礼 法祖尊亲佑起万代兴隆
追远常怀一片心 酬功报德培植百年仁义
一生心性厚 祖德无穷千秋常祀典
百世子孙贤 儿孙百代万古绍书香
祭轴称呼
挽业师之妻,称师母某太某孺人,自称门下生;如业师兼前辈姻亲,称姻伯老夫子大人,自称受业眷晚,若称内侄为受业内侄;平辈称受业姻弟旁亲不序,非子女亲不序。
挽业师之父,称太老夫子大人,自称晚生;
挽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老孺人,自称门下晚生;
挽业师之胞伯叔,称太老伯(叔)夫子,其妻称师伯(叔)母,自称世再侄;挽业师之胞兄弟,称老伯(叔)夫子,其妻称师伯(叔)
母,自称愚世侄;
挽门生之父,称仁兄某号某大人,自称世愚弟;
挽门生之母,称尊兄嫂某母某氏孺人,自称世侍生。
挽母之父
外祖某公某号老大人 灵座
外祖母某母老孺人 捐尘
奉命愚外孙某姓名顿首拜挽
挽姑丈
姑丈某公某号大人 捐馆
愚内侄某顿首拜挽
姑母某母某孺人
愚脉侄某顿首拜挽
挽姐夫称姐丈,自称愚内弟
挽妹夫称妹倩,自称愚内兄
挽姨父丈大人,其妻称姨母,自称愚姨侄
挽妻之祖
岳祖某公某号老大人,其妻称岳祖母
愚孙婿某某拜奠
挽岳伯、叔祖与伯叔祖母,自称愚侄孙婿
挽岳父(母)某公(母)某号孺大人
愚子婿某率男某顿首拜奠
挽岳伯(叔)父母,自称愚侄婿
挽妻之兄,称内兄,自称如弟
挽亲家,称亲家某大人,自称姻愚弟,其妻称亲家母,
自称姻愚弟
挽父之亲家,称太亲翁大人,其妻称太亲母,自称姻愚侄
挽庚祖称太老伯,其妻称太老伯母,自称庚再侄
挽庚父称庚伯,母称庚伯母,自称庚愚侄
挽窗友称仁兄,自称砚弟
以上是按乡俗而采用,随着时代的前进,移风易俗,有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改变。
墓碑匾额
余荫泽后 功德永昭
青史永垂 源远流长
教思维永 治世久远
佑护后人 千秋楷模
德音永响 明德维馨
风范遗世 祀事孔明
祭文
男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三牲不腆之仪致祭于。
德望公××老大人之灵前曰:呜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分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攸尔潜宗,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酒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釜我微哀,伏维。
尚飨。
女丧祭文
维
公元×年岁次××,×月×日××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
致祭于。
大淑德×母×太夫人之灵前曰:夫人之德,百世流芳,夫人之誉,千村颂扬,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明水隔,实为可伤。黍叨眷属,闻噩彷徨。爱具牲礼,奠敬于堂,仰祭灵贶,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祭父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父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率全家大小,谨以清酌时馐祭奠于
显考××府君之灵前而哭曰:呜呼,痛维吾父,年仅六旬。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祝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尘。哭吾父,毕生艰辛。出生微寒,世代清贫。日夜奔忙,勤耕苦耘。艰苦创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己恭人。和谐邻里,敬重乡亲。关心他人,胜过至亲。养育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苦口婆心。教吾书耕,严格认真。教吾处世,身体力行。如斯人德,宜寿长生。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颐养天伦。胡天弃我,夺吾父身。魂游冥府,哭喊不应。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天昏地暗,黯然伤神。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养育之恩,吾向何陈。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痛为忠。化悲为诚。化哀俭俭,化伤为勤。继承遗志,耀祖光宗。先父有灵,佑我儿孙。百业兴旺,万事亨通。财福齐运,家声永振。先父有觉,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祭母文
维
公元××年×月×日,乃吾母安厝之前夕,不孝男、不孝女×××等率全家人等,虔具素酒牲醴之奠,致祭于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天黑地沉,风凄雨冷。生死永诀,黯然伤神。不幸吾母,神赴瑶城。魂迷屺岭,泪哭无应。忆思吾母,贤淑一生。善良处世,克俭克勤。奉侍翁姑,恭敬孝顺。妯娌共处,相爱相亲。迨生我辈,苦育成人。筹谋媒娶,万苦千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思。胡天不祜,疾患侵身。哀哀儿女,求医拜诊。无奈神竭,参苓无应。哭天喊地,难留母存。南柯一梦,胡天负人。今来祭奠,薄酒微枕。黄钱数柬,灵堂一栋,宝马一匹,箱架两笼。锦衣数匝,玉食千盅。愿母品尝,九泉无凶。依我儿孙,护我家龛。千秋万代,人旺业盛。呜呼哀哉!
尚飨。
挽幛(通用挽幛)
传统挽嶂实例
浩气长存 懿德常存 功名不朽 品德高尚 祝寿全归
鞠躬尽瘁 风范永存 典型宛在 遗爱千秋 重如泰山
松柏长青 流芳百世 德及梓里 功在乡里 壮志常存
高风亮节 勤劳一生 功业常存 忠厚待人 碧落黄泉
千古流芳 名留后世 俭朴家风 望云思亲 德高望重
永垂千古 舍己为人 清廉正直 德范常在 一别千古
天人同悲 劳苦功高 音容宛在
挽联(通用挽联)
良操美德千秋在 梅吐玉容含孝意 美德常与乾坤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柳拖金色动哀情 英名永同天地存
三径寒松含露泣 盛德合应传后世 欲见严容无处觅
半窗残烛带风吟 遗形从此望前贤 惟思良训弗能闻
再思再痛痛定思痛 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越想越哀哀上加哀 追录笑绪皆为悲端
德重如山寸草春晖难报德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思深似海空庭月夜痛思恩 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第四节 现代丧葬礼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市职工中推行新的丧葬仪式,破除繁杂的传统礼仪和封建迷信活动。职工去世后,机关单位举行追悼会,亲属子女臂佩黑纱,亲友送花圈、挽嶂、挽联前去哀悼,不吊孝烧纸,不择日选址,用汽车送灵柩进公墓安葬。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城市提倡火葬,在农村提倡开追悼会,家庭墓地大部分被开垦为农田,城乡丧礼大为简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殡葬改革时规定,职工死后一律实行火葬,否则不发丧葬费。但因条件所限,同时由于积习难改,除外籍职工外,本地职工去世后大多还乡土葬。农村旧式葬习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有所恢复。无论职工、农民死后,其家属都要待客操办。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