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传统婚嫁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传统婚嫁礼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4
页码:
23-36
摘要:
本章分四节,婚姻形态、传统婚典礼俗、传统结婚文本礼仪、 现代婚嫁礼俗分述了永昌县传统婚嫁礼俗的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礼俗
婚嫁
内容
第一节 婚姻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婚姻多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一夫一妻制只是针对一般民众而言。家庭富有者一夫多妻,纳妾娶小的现象普遍存在。婚姻讲究近亲不婚(指兄妹、翁媳、母子,即使名义上的关系,也不能通婚),同姓不婚(指同宗)仇不婚,恶疾(指遗传病)不婚。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限,则不严格,存在姑舅表亲、两姨表亲婚配的现象。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普通人皆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进行。
明清以来,基本沿用宋代“朱礼”婚俗,直至民国时期,没有大的改变。男女15岁左右,开始议婚订婚,17、18岁即可结婚。有订“娃娃亲”的,也有取“童养媳”的习俗。由于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夫死不能再嫁。在民国时期,寡妇改嫁受到多方面的责难,由于婆家重索彩礼等,出现了“抢寡妇”的恶习。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寡妇改嫁,逐渐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寡妇再嫁也视为喜事。同时,彻底废弃了“童养媳”、“娃娃亲”的习俗。
传统婚嫁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纳采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纳采”是传统婚聘程序“六礼”中的第一礼,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示。相当于现在的所谓“提亲”、“说媒”。旧中国时期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家家长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人家提亲。
通行的婚聘条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庭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庭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的。这些礼品是有象征意义的。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夫妻合好的,还有代表妇女柔顺的,也有代表一般情性的物品。
问名 纳采既准,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问名,这就是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请八字”。旧时人们的阴阳信奉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结合相冲之忌,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问名除了问清上述的命相等,还包括问请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宗还是继室所生。
问名时也要携带礼物。有的地方问名之后,男女家双方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告各自的情况。
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的,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的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其格式如下:男××乾造○○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上面所写“八字”数,习惯上必须是偶数才行。假如出现奇数的话,就随便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女两家收到这种八字以后,就赶紧烧香供在正厅神佛祖先之前放3天。假如在这三天期间,家里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其它意想不到的突变事故,就都被认为是不吉之兆,那这门亲事就泡汤了。反之,就认为是出于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乃是大吉之兆,这门亲事就可以继续谈下去。这时男女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来批“八字”,看看男女当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继续进行,不好就免谈。假如一切都很顺利,这门婚事才能进入正题,也就是开始谈论聘金和嫁妆,以及男女双方各种其它问题。
纳吉 问名之后的第三个步骤是纳吉。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天。倘若其它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无法再进行下去。
所谓“八字”,和我国传统的历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12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两人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蛇兔必定富”..不合的如“白马怕青牛,羊鼠一定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如此等等。不过如果把此类俗谚收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其矛盾百出,由此也不难看出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可言的。
批八字涉及属相之外,还涉及阴阳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一个人的命相,又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从而也可以判断婚姻的吉凶。
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方家送礼,并且还要供给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贴子格外重视,称其为“龙凤帖”。
纳征 纳征即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彩礼、过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家才可娶女方。
纳征是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环。因此,传统的婚姻被称作“买卖婚姻”。
旧时的纳征相当于现在的聘礼。送礼时间,一般定于新婚过门前一个月。当男家去女家送聘礼时,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家亲戚等,携带聘礼去相亲。把“生庚”二字用金线缝在红布上,所带礼物包括簪、镯、戒指、猪羊肉、酒、绸子、布、蜡烛、礼香、耳饰、合久(馍)、钱等。聘礼都陈列在由两个人抬的大食盒里,然后送到女家。有的人家还要雇用吹鼓手,沿街吹吹打打。
聘礼的目录表,是用红纸摺成十二折,如果是男家送给女家的,上面就写“端肃”二字,内容是摘《礼记》中吉祥的句子。
所谓“婚书”,就等于今天的结婚证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
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礼,送还男方作为答礼,也叫回礼。然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
这时男家和女家已经结成秦晋之好。男家要把婚书供在神佛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已经和×家结成亲戚。
假若女家预计将来结婚时要陪巨额的嫁妆,那女家就可不必客气地收下男方的全部聘礼,只取出一小部分作为男方的回礼;反之,如果预计以后不能陪送丰盛嫁妆时,就很客气的收下男方的小部分礼物,绝大部分都以谢礼的名义璧还男方。所以比较有经验的人,从女方所收聘礼的多少,就可推知将来嫁妆的多少。
请期 纳征之事完结后,婚姻基本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也就是所说的“择日子”、“送日子”、“探话”等。古礼请期用各色礼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婚仪的第二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与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合适的月份诸如“正七迎鸡兔”等,则为“行嫁月”,可以嫁娶。迎亲、送亲的也不能犯属相的忌讳。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读之家,大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下婚书。
迎亲 俗称娶媳妇。在男女双方商定好的吉日良辰,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好命人、父母兄弟姐妹俱全的人)的老人为其梳头。新娘还要挽面(绞脸)。按照旧时风俗习惯,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可以剃掉脸上的汗毛,唯独在结婚的前夕,也就是在上“头髻”之前,才能开始人生第一次的“挽面”。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面”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根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帖在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用手一张一弛,就可以拔掉脸上的茸毛,使脸部光彩明净。迎亲时,富有之家准备新娘乘坐的四人抬花轿一顶,一般人家用母畜(骒马或草驴,不用骡子)迎娶。迎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而送亲的人数必须是双数。迎娶之日,由新郎、媒人、男女傧相携带四色彩礼、请柬、妆奁等,前往女家。在女方祖先香案前上香、献供品、奠酒、跪拜。并向女方贵亲行礼。然后接受女方家筵请。随后,新娘着“朱衣”、戴盖头、佩红花,由喜相男子抱上轿(或马、驴),至亲好友送往男家,俗称送亲。旧时迎亲时,要请一班“吹响”奏乐,营造喜庆气氛,同时,女方派人将新娘嫁妆箱、柜等送往男家。也有男方派专人将新娘嫁妆箱、柜等接往男家的。在嫁妆箱内要放上压箱钱和开箱钱,到男家后要赏压箱的和开箱的人。迎亲时,还要带上伴女钱若干,用红纸包裹。到女家后,由女家散发伴女钱。轿夫起轿时,男女双方都要赏轿夫礼品(多为钱币),名曰起轿钱。新娘离家的时候要哭,意在“赶煞”,亦是不忍离别之意。迎亲路上若遇其他迎亲队伍,则互换手绢之类小礼品,以防相冲。迎亲的路线除中间大路外,尽量不走重路。新娘到男家门口,脚不履地,或用毡毯铺地,新郎将新娘抱至洞房,洞房门口设一大火盆,抱“轿”者必须踏越其上再由两个福命双全的伴娘陪伴新娘。女方送亲者由专人迎接,先至庭房上香,行礼,再待以茶点筵席。新娘娶来后,择吉时结发拜堂。拜堂前,先为新娘梳妆“上头”(即将发辫改换成高髻),俗叫破面。先由新郎挑去新娘的盖头,“上头”者打开发辫,新郎先梳三遍,蓖三遍,后由“上头”着蓖,挽成高髻。破脸后,拜堂。礼毕后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安排新娘喝交杯酒、吃交桌饭。至此,婚姻过程结束,“六礼”告成。
第二节 传统婚典礼俗
拜堂 娶亲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花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的柔顺些。花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
撒谷豆。即在花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即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传说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新娘下轿以后,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毡。还有些人家有跨鞍的仪俗。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拜堂之后,便是大宴宾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坐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
闹洞房 闹洞房,俗称禳房,为禳去邪恶,迎得吉祥之意。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互相不熟悉,闹洞房能够让他们丢掉生涩之感;闹洞房还可以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邻里间的和睦。掌灯时分,不论辈分长幼,皆可入新房耍嬉、取闹、逗乐,谓之“三天无大小”。让新娘点烟、剥糖、或索要核桃、红枣或有意刁难,借此取乐,闹至深夜,由铺床人“扫炕”、“铺床”时才告结束。这夜,华烛高照,忌中途熄灭。
听房 听房也叫听床。听房者有兄嫂及同辈人,潜伏洞房外,窃听小俩口私语。也有极少数公婆听房的习俗。万一无人去听,即在窗外放一物件代替。
婚后礼仪
(1)回亲
婚后次日清晨,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去岳丈家,称回亲。新郎要吃岳丈家特意准备的甜、酸、苦、辣水饺,意为夫妻双方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偿甜酸苦辣。
(2)回门
婚后第三日,新郎与新娘一同携带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回门。女家招待新郎,并赠以礼物。须在太阳落山前返回婆家。归来后,于当日开始下厨做臊子面(俗称试刀面),以鉴别新娘的厨艺。
(3)站对月
婚后一个月,新媳妇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娘家住一个月叫站对月。在娘家的天数要比婆家的少一日。
(4)躲灯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忌婆媳相见,俗称“躲灯”。新媳妇到娘家住一天,否则婆婆有双目失明的可能。此为迷信之说。
(5)酬媒
男家为表示对媒人往来说合辛苦之谢意,在行聘后,要谢媒人,也叫酬媒、待媒。请媒人与本家亲房会与一堂,承办酒席,招待媒人。有的还给媒人买一双新鞋相赠,对媒人的辛苦表示谢意。
婚典礼俗(道具、衣饰) 婚礼上的“道具”很多,其中的项目是喜棚(喜棚是为了设宴招待客人所搭的临时性建筑)和喜房。这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布置的讲究、漂亮,突出喜庆气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绘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娶亲的正中绘红色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单喜字,门框上要帖喜联。
喜房也叫洞房,是新夫妇的居所。新房的门口照例要帖喜联,窗上要帖双喜字,屋顶角也要帖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桂圆、石榴等等。
秤杆 这是挑盖头用的。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 有的寻三支羽箭在花轿上,有的置于男家院里香案上的斗中,有的则是由两人拿着,夹花轿而行。
马鞍 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到的时候,新人从花轿中出来,必须双双从鞍上跨过,取“平安”之义。
斗 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镜子 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时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破暗宜家。
服饰 新郎一般穿长袍,新娘穿红稠袄裤,富有人家新娘则凤冠霞帔,绣花鞋也是红底,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形。
盖头 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它的原型是古时的罩面纱。盖头从新娘离开闺房的时候蒙上,一直到男方洞房里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
被褥铺设 主题多选择吉庆的龙凤双喜、鸳鸯等,色调则多取红色。
礼仪人员 旧时对礼仪人员有特别的要求,必须是“全福人”,即上有丈夫(或妻子),下有孙男弟女,相属又不能和新郎、新娘相克。此外的忌禁也比较多,比如孕妇不能参加婚典活动等。
人际关系在闹洞房这一仪俗上表现得也十分突出。俗语说:“新婚三日无大小”,就是说,新婚未过三天,都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戏耍。在这种时候,姐夫与小舅子、小姨子之间,长嫂与小叔子、小姑子之间,这种关系更为随便,可以嬉笑逗乐,不能变脸、恼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以后,人际关系以及婚嫁双方的生活又正常起来。
第三节 传统结婚文本礼仪
1、婚柬
例一:娶媳宴请客人柬
例二:嫁女宴请客人婚柬
2、贺婚题词实例
例一:
例二:
3、贺婚题词常用语
情投意合结伴侣 两情若是长久时
心随志融配鸳鸯 又岂在朝朝暮暮
订百年学习伴侣 万两黄金容易得
结一双恩爱夫妻 知心一个也难求
4、贺结婚喜幛常用语
三星在户五世其昌 百年合好 珠联璧合
情深似海 燕尔新婚 天作之合琴瑟友之
佳偶天成 天缘巧合 福禄鸳鸯 和睦家庭
并肩前进 喜庆吉祥 志同道合 花好月圆
幸福美满唱随偕老
5、贺新婚诗词
云锦层层五彩鲜 凤占叶吉凤城头
绮缘本是三生订 吹彻紫萧燕市月
春暖花间交颈鸟 五铢钱串同心结
罗帏帐里同心结 今夜熊罴应入梦
鹏程共振愿何奢 连理枝头腾凤羽
合与神州作蔚霞 玉宇欣看金鹤舞
喜今日心心相印 丹山凤凰双飞翼
望来年宝宝逗人 东阁梅开并蒂花
对对莲开映碧水 全欢筵上对芹杯
双双蝶舞乘东风 画堂喜听彩鸾鸣
第四节 现代婚嫁礼俗
现代婚嫁礼俗在方式方法及程序上较传统礼俗更为简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不硬性合婚,不严择月令。城市开始有结婚典礼形式。1952年宣传和推行新婚姻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已很普遍。在农村,定婚先由亲友介绍,女方及其父母同意后,介绍人同男青年去女家直接见面,待男女青年完全同意后,父母再表态。男女青年互换信物,即商定日期,男方备办现金和衣料等礼物送女家,叫“订婚”。从此,男女双方互相来往。举行结婚仪式前,男女同去乡镇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准备现金衣料等礼物去女家送婚礼,并商定结婚日期。婚日,男方派车数辆,新郎、介绍人和男女亲宾2人到女家迎接新娘,女家招待后,新娘同亲友坐车到男家,鸣炮迎人。喝“空茶”后,举行结婚典礼,礼闭,入洞房,再招待客人。席散将亲友送回。当晚闹房。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男到女家的新婚娶形式。农村中索要礼物的现象还较普遍。
在整个婚嫁活动中,婚礼是高潮,而婚宴则是高潮的顶峰。从入席安座到上菜,从菜品组成到进餐礼节,乃至席桌的布置,菜品的摆放等等都有整套的规矩。安排座位按照“长幼有序”的礼仪,讲究主次。婚宴进行到一定程序(一般定在要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按主次,依次到各席向客人敬酒。
现代婚礼仪式逐渐趋向文明、简朴、生动、活泼,形式也呈多样化,但传统的习俗仍有影响。目前社会上通行的婚礼,主要是家庭婚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举行集体婚礼的,个别青年男女还有不举行任何仪式,选择旅行结婚的。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