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耕播与收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1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耕播与收获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9
页码:
14-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耕作、耙地、施肥、灌水、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习俗
农业生产
耕播
内容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代,农业生产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这里所指不仅是生产工具,也包括作物品种,致使作物品种繁多,生产程序复杂烦琐,很难一一述及,仅就支柱作物程序简述如下,也可见其他作物之一斑。
耕作 永昌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耕地方式,农民称其为“抬耕”,也形象地称其为“二牛抬扛”。这种方式是一人在后边手持犁柄,使役前边的一对牛作牵引。为了保持一对牛的用力平衡,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档扛架在牛的领头上,起到固定力的方向的作用,形成二牛抬杠之状,故名“抬耕”,或叫“二牛抬扛”。犁地时档杆中间系牵绳,用犁拴棒与犁杆相连结。驾驶役畜方向的撇绳引在犁柄上。人扶着犁柄驱赶牛向前拉动,犁头就插在土中朝前划动。也有马、骡子和驴犁地的,用时将档杆换成架板即可。后出现了钐地犁,用一驴、马或骡来耕作,轻巧便捷。特别小的地块也有用铁锨翻的。
耙地 耙地时用两根长、宽、高分别为约200厘米、15厘米、6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四根木撑连结起来,在两根木料大面处安装齿子制作的木具称为“耙”。耙地时牲畜在前牵引,人在耙后指挥,若地里土块多时,人站立在“耙上”,一手牵住缰绳,一手执鞭驱赶牲畜。有时在“耙上”放些大石块,或让一个小孩坐在上面,起到镇压的作用,将土块切碎。如果地里的土块太大,土质又硬,不易破碎,便用木制榔头敲碎。这种方式,就是上古时期“击壤”之法、现在有些地方还在沿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有的农民用钢管焊成铁耙使用,经久耐用。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大部分农民用拖拉机带铁耙或圆盘耙耙地。
耱地 耱地用的耱具,是以藤条(多为柳条)编制而成的长约200厘米,宽约80厘米的排子,永昌人称其为“耱”。耱地是继耙地后的一道工序,其过程同耙地如出一辙,作用是抹平耙齿留下的沟槽,更好地保墒。
捣粪 是积肥的一种方法。人、畜粪便埋在已堆好的土里,上面用麦草、畜粪火烧蒸使之熟化,然后用铁锨、榔头等工具将土封的粪堆启开,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将堆肥捣细掺匀,不使其结块。
扬粪 每年冬季将积好的圈粪运往地里,送到地里按一定行距堆放。次年春季开耕前,将地里的粪堆掺一遍,以达到各种圈粪均匀的目的,叫溜粪。然后将大堆再按一定行距均匀取成小堆,开犁前将小粪堆用铁锨均匀撒开,俗称“扬粪”。
播种 在农作物栽培之前,要做好翻地、秋冬灌、整地保墒、施基肥等工作。铁路以北清河,金川地区播种开始于惊蛰,即每年阴历3月5日左右,而后依次向西南推进。西河地区则始于清明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则在清明后五六日播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温水浸泡,防止病害。玉米要进行催芽而后播种。播种方式原以大撒大扬为主,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全部实行条播,清河地区为人工溜撒,西河、东河地区以机播为主。播种力求均匀,稀密适度。粮油作物播种后,对土地进行耙耱,东西河地区进行镇压保墒,东河地区对耙开沟(当地叫“对耙沟”),城郊地区在地里打起土坎以利灌溉。瓜果蔬菜,用细沙覆盖地面,以利出苗。
旧时基本采用“大扬种”。人们把擅长撒籽、摞麦垛的人称作“把式”或“老农”。“老农”撒的籽匀,出苗齐,浮籽少。而且撒籽的姿态、步伐亦相当讲究,怀抱籽斗,目朝前平视,步子均匀,踩准“校头”。若撒不匀,叫“跑校”了。有的农村在播种时,主家要给“把式”吃蒸馍或锅盔,意为希望麦苗旺盛,麦子丰厚。1949年以后,“把式”、“老农”之类的农技人员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称呼依旧,不过新增“行家”这种称呼。“行家”也叫“技术员”。播种时,由技术员一手撒籽。
锄草 农历四月,小麦返青、分蘖,庄户人开始锄草。小麦锄草一般由妇女承担。锄草时除草人在屁股下垫一马毡(妇女除草助防潮隔湿之用。即用破布、皮毛制品缝制的一种厚一寸左右,边长约为一尺五寸见方的垫子,一边缀上布带和布球。用时将布球系在前边裤带上,向前移动时便于拉动)坐在地里用铲子或用手拔。当麦苗能遮掩住麦垅时便不再坐锄,以免伤苗。其它作物锄草也类似于麦。玉米最少锄四遍:第一遍在间苗时,主要为培土保墒,锄得深,为以后管理创造条件。除锄尽草外,主要为松土开壤,给玉米行根奠定基础。以后三遍再浅除,主要除尽杂草,不宜深锄,以免伤及玉米根。
旧时的锄草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燕麦灵”、“二四敌丁”等杂草农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锄草的负担,农民只要在耕作时把药掺于种子和化肥之中,或在浇灌麦田时,用喷雾器喷洒,即可达到除草的目的。
施肥 永昌境内农家肥料主要以人粪、尿和牛、羊、猪、马等牲畜粪为主,其次是古墙土、煨窑、土坑、挖淤泥作肥。清河地区有用苦豆子、臭蒿子、马板肠等野草沤制绿肥的做法。施用农家肥的传统延续至今。1953年铁路以北地区首次引进试用硝酸氨、硫酸氨等化肥,增产效果显著。1973年起,使用尿素、过磷酸钙,1981年以后,化肥品种不断增加,氮肥、磷肥、磷酸二铵复合肥大量使用,并能做到合理搭配。1985年开始使用叶面喷洒技术,主要使用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矮状素,对防止倒伏,促进灌浆有一定作用。
灌水 粮食作物播种后等苗出齐,(约在播种后45至50天,灌第一轮苗水。清河、金川地区约在阳历四月下旬,西河地区约在五月下旬即小满前后。灌水要求快速,不宜浸泡,并在灌水前进行追肥。玉米,瓜类、蔬菜,在灌水前进行间苗、补种或栽移,达到行距、株距稀疏以利生长为宜。第二次苗水在第一次苗水后15至18天内浇灌。1970年以前,油料作物第一次灌溉多和小麦第三次苗水并灌。以后由于油料作物提前播种,多和小麦第二轮苗水平灌。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均灌水。清河、金川井灌区,浇苗水5次左右,东西河地区3至4次,油料作物一般灌3次水,瓜类蔬菜一般可达7至8次。
收获 小麦、大麦、青稞、大豆、禾禾等作物的收获方法基本相似,不必一一述及,仅就小麦、玉米收获程序简述如下:
1、收小麦 麦收用镰,开始割麦子俗称开镰。“麦熟一晌”,因此麦收显得特别紧张,人们习惯称之为抢收。男人割麦,大都蹲着,横跨行距60—70厘米,割倒的麦子夹在脚面和小腿之间,一定数量之后,放在地上,称之为一铺儿。早年间妇女裹脚,无法蹲,一般都坐马毡,割几把向前挪一挪。没裹脚的妇女,同男人一样蹲着挥镰割麦子。捆麦子都用“要子”,大都用芨芨拧制的,用过以后收藏,下年还能使用。也有就地取材,拔起一把麦杆儿,将麦穗拧紧向后一挽,将麦秸一劈两半平放地上,一般两铺儿就可捆成一个麦捆子。俗话说“秋争日夏争时”,在抢收期间必须争分夺秒。因为秋收往往在立秋后,阴雨较多,不及时收割会对收成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农家人往往是起五更,睡半夜。早饭都是家庭主妇或小孩送往田间,这叫送饭。饭送到地头,一家人拣个荫凉处席地而坐,女主人搬出主食和菜肴,给大家盛好汤水,全家人一齐吃饭。此时,漫地遍野,可见一簇簇吃饭的人,吃饭也可使割麦人在紧张的劳动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麦子割完打成捆后,就开始往场上搬运。运麦方式不外乎肩背、驴驮或车拉,所以以前搬运麦子也是十分艰辛的活儿。农业合作化后,始用手推车运麦。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产队有了拖拉机,运麦比较轻松。拉走麦捆子的麦田,妇女和儿童还要拾麦穗。麦子运到场上后,在场边码成垛,以备打碾。
打碾时将麦捆从垛上拆下来,拆开麦捆“要子”,平摊在场上暴晒,这叫摊场。一般天不亮就摊场,太阳出来时场已摊好。晒到麦穗干脆,即可以打场了。打场是麦收的高潮,时间选择在日头最毒的中午进行,先将麦穗用木杈挑散、铺匀,摊成圆形,用马、驴、骡子拉石磙子将麦子分成若干等份,镇轧脱粒。为了加快旋转速度和保证镇轧质量,每头牲口由一人牵着。当满场蓬松的麦杆被轧平之后,将牲畜牵到场边,稍事休息,打场人则用杈在翻抄轧实的麦穗,谓之翻场。翻场之后继续镇轧。如果打场人充足,采用歇人不歇牲畜的方法,打场人不停止操作,只缩小石磙的镇压范围,另一些人则用杈翻动暂时石磙不能及的地方。翻好了之后,打场人驱役畜镇压这边,翻场人再去翻动那边,直到麦粒基本脱净,就收场了。
收场,先用杈将脱完的麦草杈成堆,再用两根抬扛将麦草抬到场的一边,然后视风向、风力,将连糠带粒的麦子集中到下风头的一边,扬场人侧风斜站,手持木锨铲起一定数量的麦子,视风力大小而确定扬场的角度。确定角度后,将麦子顶风扬起,麦粒刷的一声落在场中,麦糠则飘向下风头。另一个则持扫帚,视麦粒堆上没有脱完的麦穗或份量较重的草棒多少,轻轻地掠向旁边,使麦粒非常干净地堆于麦场中央。就这样,几个人扬场,一个人打掠扫,一场麦子很快便扬完。此时,扬场人用木锨集中麦粒,堆成一堆。打掠扫的人则用扫帚先将麦糠扫到场边集中起来,然后用筛子将从麦粒上掠下来没有打净的麦穗一俗称“轧头”堆成堆,用筐子背回家,晒一两个日头后,数量少的在簸箕里用手搓净,数量多则等场打完后集中到场上用磙子轧净,扬净的粮食再晒一两个日头,干透即可搬回家入囤了。
打过一次的麦穗,称麦杆。若遇天气不好未打净者,需打第二遍,俗称“捞杆”。麦杆打净以后,运入草圈垛起,留做牲畜饲草。也可用来烧灶火。
上世纪70年代,手扶拖拉机大量增加,用其拉带石磙子打碾,工效提高几十倍。随后使用小、大型脱粒机。80年代后期,普遍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工效进一步提高。
2、收玉米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玉米成熟,开始收割。收割时,家庭男劳力持砍镰在前,将玉米一棵棵砍断,集中到一定数量放倒在地上,俗称“放成铺子”。家庭主妇及孩子们挎着蓝子,将一铺一铺砍倒的玉米穗收集倒在一个指定地点堆成堆儿。男家长砍完后,回过头来,将已掰完穗子的玉米秸捆起来,以便搬运。整个地块砍完之后,将玉米穗搬运到场上,玉米秸搬到村头或自家门前摞成垛。
玉米穗搬运到场上,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剥去玉米袍儿,剥好的玉米堆在场中央,用麦草盖好,免得露水打湿。第二天,待露水消尽后,掀开麦草摊晒玉米穗。玉穗晒干后,摊成若干摊儿,用棒子敲打,少部分用手剥。打剥好的玉米,用木锨扬净,再晒2至3日,干透后用口袋或麻袋从场上扛回家,倒进囤子里贮藏。1970年以后,清河地区使用玉米脱粒机,工效倍增。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