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农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农机具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10
页码: 5-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农业生产的锨、锄、镰刀、杈、犁、轿车子、胶轮大车等主要农机具的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习俗 农业生产 农机具

内容

锨 有铁制和木制之分,铁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农具之一,挖土培埂,翻耕整地,几乎达到无所不用的地步。大铁锨是一种铁匠打制的较为厚重的供专门用来挖土的农具,用时要在脚上梆上木制踏板,以增大压强。木锨,供扬粪或打麦场之用。
  镢头 多用于刨挖坚硬的土地。如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时多用镢头。
  锄 是用于锄草、松土或播种开沟的一种工具。
  铲 用于锄草、松土。
  镰刀 主要的收割工具,使用频率仅次于铁锨。但随着收割机的推广使用,镰刀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
  杈 最初是木制,一般在横木上置木齿四枚,柄五尺许。后推广铁制的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用于扬场,起场和收拾麦草。
  榔头 用长约尺许,直径约十五公分的圆柱体榆木,在侧面凿孔,置五尺许长木柄做成。主要用来砸打土块。
  耙(读pā) 小范围菜果园、地头平整土地用,一般在横木上置铁齿数枚,柄丈许。
  犁 由犁配、犁铧、犁杆、扶手、档杆组成。为最古老的耕播工具。上世纪70、80年代部分农户仍有使用。“二牛抬杠”所指的犁正是这一种,后来又出现了钐地犁,可有一驴、骡或马来牵引耕田。现在这些犁都基本上退出了农业耕种的舞台。
  耙(读bā) 长方形,长一丈二尺,宽2.5尺。桯(ting,即上下两条长横木)四寸见方,凿齿孔一排,孔内纳硬木制耙齿,上下耙齿错开,操作时压上重物,由牲畜牵引,用于春耕和秋季保墒。后又出现了铁制的耙,形式跟木制的一样,现仍使用于农业生产。
  耱 木制框架,上置耱条。耱条多用柳条或皂条编成,操作时,人立耱上,一手执鞭驱使役畜,一手拉缰绳掌握方向,同时两脚一轻一重踏压,耱便左右晃动,以求碎土均匀。多用于春耕。
  磙子 石头制成,长约六、七尺,截面直径约一尺二寸,形状是圆柱或六棱柱体的。两头凿洞,安装木制“磙脐”套上木制“勃架”,由牲畜牵引,主要,用来打场或春秋对耕地镇压保墒。后来也出现了铁制的磙子,用厚铁皮焊接而成,空心,六棱柱体,里面装些沙石以增加重量,利于打碾。
  驮筐 农家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用芨芨编成两只棱台形活底的筐子,然后用一根杠子从筐子大口的一边横穿过,另编筐底子用草绳穿住系在筐子开口较小的一面,绳子的一头系在杠子头上。使驮筐成“n形。多用于驮运粪土,使用时先给役畜背备上鞍子,抬上驮筐即可。
  铁轮、木轮大车 车架形同现在的马车,木轴木轮,两轮两辕,轮直径约1.37至1.43米,车身长约2.1米,宽约2.08米,高约1.54米,笨重异常。后来进化到铁轮车,是在木轮上钉铁瓦。最大载重量1000公斤,用1至3匹马牵引。木轮车大多用1至2头牛牵引,永昌北乡和下十堡较多,最大载重量400公斤。1949年,全县共有铁、木轮大车500多辆,1963年发展到4273辆,1970年以后,胶轮大车和机动车辆发展较快,铁、木轮大车逐步淘汰。
  轿车子 两轮两辕,形状似铁木轮大车,但小巧玲珑,上有木架搭蓬,一匹骡马牵引,专供人乘,1949年后被淘汰。
  胶轮大车 也叫皮车,是一种胶轮汽胎畜力载重工具。车架形同大车,车身较矮,铁轴胶轮,车轮较小,装有轴承、挂木刹车等。车身矮而长,载重1500至2000公斤,用3至4匹骡马牵引。1952年县供销社最先购置使用。1958年县农具厂开始制造,逐步推广。1975年全县发展至2393辆,是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期主要农业生产运输工具。1983年,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其笨重落后,已被手扶拖拉机所取代。
  小砲车 形同胶轮大车,车身较小,两轮汽胎畜力车,汽轮胎比架子车轮胎粗壮,车身比架子车稍高,车架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但笨实,用一匹马牵引,载重1000公斤左右。1982年出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用骡马较多的东、西河和城郊地区的农户多购置此车。一度曾成为这些地区农田重要运输工具之一,上个世纪末逐渐淘汰。
  架子车 是一种两轮汽胎人畜两用的运输工具,载重1000斤左右,使用轻便灵活。1954年,在永昌试用并迅速普及,现已成为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小型运输工具,1990年全县发展到2万多辆。
  手推车 木制独轮两辕小车,用人力推动,又称独轮车。行走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装上芨芨筐子可运送粪土,取掉筐子可运送粮食口袋或麦捆等,一般载重100公斤左右。上世纪60年代后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在工具改革中,首先试验在木轮上钉胶皮,继尔改为滚珠轴承,尔后又改作汽胎轴承,车盘也多由木制改为钢管,推动轻便省力,农家均有。
  役畜 耕作使用的畜力,主要有牛、驴、马、骡、骆驼等。牛占境内役畜的绝对数值,它能耕、能拉车。驴次之,它能驮,能拉碾、能推磨,用草料也少,但由于力量小而很少用来耕地。每头驴驮重约100至140斤,因食料少,繁殖快,体小灵便,无论长途、短途,大道、小路均可行走,因而农户大多养驴。民国时期,毛驴驮运的作用仅次于骆驼。据1949年统计,全县养殖量达1.14万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驴驮运被机械运输逐步代替,但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如磨面、碾米、耙地、乘骑等仍广泛使用。1970年以后,由于小型农业加工机械和自行车大量增加,毛驴的作用逐渐减少,1990年仅饲养8568头。马较少,它供人骑乘,能驮、能拉车,但食草料量也大,非一般农家所能拥有。骡子也较少,养骡子几乎成了大户人家的标志。
  骆驼 是永昌历史上重要的长距离驮运动力,由于骆驼利于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被誉为“沙漠之舟”。每峰驼负重约120公斤,日行70里,昼夜兼程可行100至180里。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曾大量养殖。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永昌养驼业仍很兴旺,驮运发达,尤以北乡(今双湾、宁远堡、河西堡)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骆驼仍为永昌县主要运输工具之一。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骆驼2697峰,役用1500多峰,共有骆驼帮(民间运输组织)20个左右,大帮有驼100峰左右,小帮有驼30峰。到1961年以后,随着公路、铁路的逐步建成,骆驼由驮运转变为拉车和农田役用。而后被农业机械化取代,1990年,全县仅有骆驼300峰。
  拖拉机 境内使用拖拉机始于上世纪60年代,普及于上世纪80--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生产责任制后,手扶拖拉机几乎成为家庭农耕用具,耕地、耙地、播种、收割、运输,全部由它完成,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手扶拖拉机 是柴油内燃传动的小型12马力农业和运输机械,有运输、耕地、耙地、耱地、收割、打碾和做为动力机械使用的多种功能。1970年以后永昌开始使用,1980年以后,已成为农民理想的短途运输与农田作业机械。1985年,全县拥有4300台,1990年达13260台,其中私人经营的占99%。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 主要有东方红—28型、铁牛—50型、铁牛---75型。是农田作业与交通运输兼用的机械动力工具。1954年焦家庄拖拉机站始有2台;1985年县内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69台,其中轮式206台。1990年有430台。
  汽车 1952年县供销社购置解放牌汽车1辆。1958年以后,首先由县级机关使用,并逐步向农村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型汽车462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211辆;汽车总数中城乡运输专业户私营160辆。1990年共有各型汽车664辆,其中私营230辆。
  拉耙 打碾工具之一。一般在横木上置稍有弯度的耙齿九枚,与柄向内安装成45。角。主要用来起场耙麦草。
  刮板 打碾工具之一。用长约七、八尺,宽约二尺左右的木板,横立,在中间制作扶手,板两头凿孔拴上绳子,或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场时用来刮粮食。
  推板 打碾工具之一。在木板中间凿孔置柄,起场时人力推粮食。
  扫帚 用一铁箍将芨芨草聚拢在一起,箍置芨芨草根部距根稍2寸许,在根部中间安置约4尺长的木柄,打碾时作起场之用,平时可作清洁工具。现在农家、单位清洁仍普遍使用。
  筛子 竹条编的筛粮食器具。
  风车 筛选粮食的工具,有木制手摇的,也有铁制手摇的。后来发展成铁制电动的。
  铡子 碎草用的工具,一般为木制铁齿铁刃,后出现铁制的。
  枷板、围拥、鞍子 驴马套车的必备辅助器具。木枷板由系扣绳、木枷、牵引绳组合而成;围拥套于驴、马、骡脖颈,皮质,耐磨;枷板置于围拥前,牵引绳一端系于辕头;鞍子弓桥状,由铁鞍或木鞍之分,它由弓梁和骑板组成,骑板下面垫毛皮或棉布制成的鞍垫。
  骑式马鞍 由马蹬、肚带、鞍鞯、座垫组成,带蹬马鞍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兵马俑考古史料载),它置于马背,供骑者上马骑坐,起稳定骑者重心的作用。
  风匣 是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铁匠炉和灶台鼓风设施。木制,扁长型,中空,中间置一“Ⅱ”型或“Ⅱ1”型活动箱杆,一端为把手,一端为猫儿头,猫儿头置于箱体内,为双层夹,四边粘夹整齐鸡毛,箱体两头底部各开一大严舌,靠炉一侧装一风嘴,内有一活动小严舌,推拉箱杆,可使箱体内空气通过风嘴吹入炉堂内,以提高火力及温度。
  农具上所用的绳索和席片,筐子多用芨芨草自制,皮麻绳多用于大车挽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旧式农具在继续沿用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如木质耙已改为铁质,鹰嘴铁锨改为包头锨和尖头锨,手推车改装成胶胎充汽轮,木锨只在打碾粮食时使用,木锨头较前轻巧玲珑多了。木制杈被铁质杈代替。截止2000年大多数旧式大车,分别被汽车、拖拉机所代替。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