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7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2
页码: 1-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昌县作物种类、轮作、主要农机具、耕播与收获等农业生产习俗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习俗 农业生产

内容

第一节 作物种类
  一、粮食作物
  永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化的。据清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载,本地区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谷、黍、糜、大麦、小麦、豌豆、扁豆、黑豆、黄豆、荞麦、青稞等。1949年以后,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了适应永昌地方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品种共有81种之多。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稞、大麦、谷子、糜子、玉米、莜麦、荞麦、洋芋、扁豆、豌豆、脑核豆、大豆、黄豆等。
  二、经济作物
  (一)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菜子、葵花、麻子等。
  (二)蔬菜瓜果: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本载:蔬
  菜瓜果有芹菜、葱、韭、蒜、菠菜、白菜、芥菜、葫芦、萝卜、胡萝卜、薤、苦苣、黄瓜、西瓜、甜瓜、菜瓜、窝瓜等。1949年后引进了包包菜,西红柿、茄子、辣子、芫荽等。1985年后永昌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有:大葱、小葱、芹菜、小白菜、包心大白菜、莲花菜、菠菜、菜豆角、各种茄子、各种大小辣子、笋子、菜花、韭菜、四季红、白小萝卜、大蒜、蒜苗、芥菜、西红柿、芫荽等。永昌的瓜果主要在清河、金川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永昌日光温室种植迅速发展,各乡镇都程度不同地建起了塑料大棚,多的一个村达上百座,种植各种反季节蔬菜瓜果,满足了本县城乡蔬菜瓜果的需求,有的还销往周边地区。
  (三)棉花:永昌种植棉花始于清代,主要产地集中在清河、宁远、双湾等地。据记载:民国三十年(1946年),县长李兆瑞从高台购棉籽35石,分配给云川镇、永安乡、水源、宁远各乡,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但受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制约,产量不高。1960年至1962年停种。1963年又恢复种植,平均亩产24斤。1975年后停止种植。
  第二节 轮作
  轮作系一年一熟周而复始的倒茬制。即春小麦---禾禾(指豌豆、扁豆、青稞等混种的杂粮---胡麻---秋杂料---休歇---春小麦这几种农作物倒茬。但由于全县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人均分布的不同,形成多种大同小异的倒茬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小麦---禾禾---胡麻---轮歇---洋芋、糜子、留部分轮歇---小麦;
  (二)小麦---禾禾---轮歇---洋芋、糜子、留部分轮歇--小麦;
  (三)小麦---禾禾---胡麻、洋芋、糜子、留部分轮歇---小麦;
  (四)小麦、洋芋---禾禾---胡麻---小麦;
  (五)小麦、青稞、洋芋---禾禾---豌豆、扁豆、糜子、谷子--胡麻--轮歇--小麦、青稞、大麦。
  按地域分布:(一)、(二)、(五)类倒茬多分布于东西河地区,(三)、(四)类倒茬多分布于北海子、焦家庄、河西堡一带。清河地区大致为(三)、(四)类,但无轮歇。各地严禁重荐的作物有糜谷、胡麻、西瓜、洋芋等。
  第三节 主要农机具
  锨 有铁制和木制之分,铁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农具之一,挖土培埂,翻耕整地,几乎达到无所不用的地步。大铁锨是一种铁匠打制的较为厚重的供专门用来挖土的农具,用时要在脚上梆上木制踏板,以增大压强。木锨,供扬粪或打麦场之用。
  镢头 多用于刨挖坚硬的土地。如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时多用镢头。
  锄 是用于锄草、松土或播种开沟的一种工具。
  铲 用于锄草、松土。
  镰刀 主要的收割工具,使用频率仅次于铁锨。但随着收割机的推广使用,镰刀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
  杈 最初是木制,一般在横木上置木齿四枚,柄五尺许。后推广铁制的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用于扬场,起场和收拾麦草。
  榔头 用长约尺许,直径约十五公分的圆柱体榆木,在侧面凿孔,置五尺许长木柄做成。主要用来砸打土块。
  耙(读pā) 小范围菜果园、地头平整土地用,一般在横木上置铁齿数枚,柄丈许。
  犁 由犁配、犁铧、犁杆、扶手、档杆组成。为最古老的耕播工具。上世纪70、80年代部分农户仍有使用。“二牛抬杠”所指的犁正是这一种,后来又出现了钐地犁,可有一驴、骡或马来牵引耕田。现在这些犁都基本上退出了农业耕种的舞台。
  耙(读bā) 长方形,长一丈二尺,宽2.5尺。桯(ting,即上下两条长横木)四寸见方,凿齿孔一排,孔内纳硬木制耙齿,上下耙齿错开,操作时压上重物,由牲畜牵引,用于春耕和秋季保墒。后又出现了铁制的耙,形式跟木制的一样,现仍使用于农业生产。
  耱 木制框架,上置耱条。耱条多用柳条或皂条编成,操作时,人立耱上,一手执鞭驱使役畜,一手拉缰绳掌握方向,同时两脚一轻一重踏压,耱便左右晃动,以求碎土均匀。多用于春耕。
  磙子 石头制成,长约六、七尺,截面直径约一尺二寸,形状是圆柱或六棱柱体的。两头凿洞,安装木制“磙脐”套上木制“勃架”,由牲畜牵引,主要,用来打场或春秋对耕地镇压保墒。后来也出现了铁制的磙子,用厚铁皮焊接而成,空心,六棱柱体,里面装些沙石以增加重量,利于打碾。
  驮筐 农家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用芨芨编成两只棱台形活底的筐子,然后用一根杠子从筐子大口的一边横穿过,另编筐底子用草绳穿住系在筐子开口较小的一面,绳子的一头系在杠子头上。使驮筐成“n形。多用于驮运粪土,使用时先给役畜背备上鞍子,抬上驮筐即可。
  铁轮、木轮大车 车架形同现在的马车,木轴木轮,两轮两辕,轮直径约1.37至1.43米,车身长约2.1米,宽约2.08米,高约1.54米,笨重异常。后来进化到铁轮车,是在木轮上钉铁瓦。最大载重量1000公斤,用1至3匹马牵引。木轮车大多用1至2头牛牵引,永昌北乡和下十堡较多,最大载重量400公斤。1949年,全县共有铁、木轮大车500多辆,1963年发展到4273辆,1970年以后,胶轮大车和机动车辆发展较快,铁、木轮大车逐步淘汰。
  轿车子 两轮两辕,形状似铁木轮大车,但小巧玲珑,上有木架搭蓬,一匹骡马牵引,专供人乘,1949年后被淘汰。
  胶轮大车 也叫皮车,是一种胶轮汽胎畜力载重工具。车架形同大车,车身较矮,铁轴胶轮,车轮较小,装有轴承、挂木刹车等。车身矮而长,载重1500至2000公斤,用3至4匹骡马牵引。1952年县供销社最先购置使用。1958年县农具厂开始制造,逐步推广。1975年全县发展至2393辆,是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期主要农业生产运输工具。1983年,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其笨重落后,已被手扶拖拉机所取代。
  小砲车 形同胶轮大车,车身较小,两轮汽胎畜力车,汽轮胎比架子车轮胎粗壮,车身比架子车稍高,车架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但笨实,用一匹马牵引,载重1000公斤左右。1982年出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用骡马较多的东、西河和城郊地区的农户多购置此车。一度曾成为这些地区农田重要运输工具之一,上个世纪末逐渐淘汰。
  架子车 是一种两轮汽胎人畜两用的运输工具,载重1000斤左右,使用轻便灵活。1954年,在永昌试用并迅速普及,现已成为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小型运输工具,1990年全县发展到2万多辆。
  手推车 木制独轮两辕小车,用人力推动,又称独轮车。行走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装上芨芨筐子可运送粪土,取掉筐子可运送粮食口袋或麦捆等,一般载重100公斤左右。上世纪60年代后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在工具改革中,首先试验在木轮上钉胶皮,继尔改为滚珠轴承,尔后又改作汽胎轴承,车盘也多由木制改为钢管,推动轻便省力,农家均有。
  役畜 耕作使用的畜力,主要有牛、驴、马、骡、骆驼等。牛占境内役畜的绝对数值,它能耕、能拉车。驴次之,它能驮,能拉碾、能推磨,用草料也少,但由于力量小而很少用来耕地。每头驴驮重约100至140斤,因食料少,繁殖快,体小灵便,无论长途、短途,大道、小路均可行走,因而农户大多养驴。民国时期,毛驴驮运的作用仅次于骆驼。据1949年统计,全县养殖量达1.14万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驴驮运被机械运输逐步代替,但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如磨面、碾米、耙地、乘骑等仍广泛使用。1970年以后,由于小型农业加工机械和自行车大量增加,毛驴的作用逐渐减少,1990年仅饲养8568头。马较少,它供人骑乘,能驮、能拉车,但食草料量也大,非一般农家所能拥有。骡子也较少,养骡子几乎成了大户人家的标志。
  骆驼 是永昌历史上重要的长距离驮运动力,由于骆驼利于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被誉为“沙漠之舟”。每峰驼负重约120公斤,日行70里,昼夜兼程可行100至180里。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曾大量养殖。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永昌养驼业仍很兴旺,驮运发达,尤以北乡(今双湾、宁远堡、河西堡)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骆驼仍为永昌县主要运输工具之一。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骆驼2697峰,役用1500多峰,共有骆驼帮(民间运输组织)20个左右,大帮有驼100峰左右,小帮有驼30峰。到1961年以后,随着公路、铁路的逐步建成,骆驼由驮运转变为拉车和农田役用。而后被农业机械化取代,1990年,全县仅有骆驼300峰。
  拖拉机 境内使用拖拉机始于上世纪60年代,普及于上世纪80--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生产责任制后,手扶拖拉机几乎成为家庭农耕用具,耕地、耙地、播种、收割、运输,全部由它完成,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手扶拖拉机 是柴油内燃传动的小型12马力农业和运输机械,有运输、耕地、耙地、耱地、收割、打碾和做为动力机械使用的多种功能。1970年以后永昌开始使用,1980年以后,已成为农民理想的短途运输与农田作业机械。1985年,全县拥有4300台,1990年达13260台,其中私人经营的占99%。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 主要有东方红—28型、铁牛—50型、铁牛---75型。是农田作业与交通运输兼用的机械动力工具。1954年焦家庄拖拉机站始有2台;1985年县内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69台,其中轮式206台。1990年有430台。
  汽车 1952年县供销社购置解放牌汽车1辆。1958年以后,首先由县级机关使用,并逐步向农村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型汽车462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211辆;汽车总数中城乡运输专业户私营160辆。1990年共有各型汽车664辆,其中私营230辆。
  拉耙 打碾工具之一。一般在横木上置稍有弯度的耙齿九枚,与柄向内安装成45。角。主要用来起场耙麦草。
  刮板 打碾工具之一。用长约七、八尺,宽约二尺左右的木板,横立,在中间制作扶手,板两头凿孔拴上绳子,或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场时用来刮粮食。
  推板 打碾工具之一。在木板中间凿孔置柄,起场时人力推粮食。
  扫帚 用一铁箍将芨芨草聚拢在一起,箍置芨芨草根部距根稍2寸许,在根部中间安置约4尺长的木柄,打碾时作起场之用,平时可作清洁工具。现在农家、单位清洁仍普遍使用。
  筛子 竹条编的筛粮食器具。
  风车 筛选粮食的工具,有木制手摇的,也有铁制手摇的。后来发展成铁制电动的。
  铡子 碎草用的工具,一般为木制铁齿铁刃,后出现铁制的。
  枷板、围拥、鞍子 驴马套车的必备辅助器具。木枷板由系扣绳、木枷、牵引绳组合而成;围拥套于驴、马、骡脖颈,皮质,耐磨;枷板置于围拥前,牵引绳一端系于辕头;鞍子弓桥状,由铁鞍或木鞍之分,它由弓梁和骑板组成,骑板下面垫毛皮或棉布制成的鞍垫。
  骑式马鞍 由马蹬、肚带、鞍鞯、座垫组成,带蹬马鞍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兵马俑考古史料载),它置于马背,供骑者上马骑坐,起稳定骑者重心的作用。
  风匣 是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铁匠炉和灶台鼓风设施。木制,扁长型,中空,中间置一“Ⅱ”型或“Ⅱ1”型活动箱杆,一端为把手,一端为猫儿头,猫儿头置于箱体内,为双层夹,四边粘夹整齐鸡毛,箱体两头底部各开一大严舌,靠炉一侧装一风嘴,内有一活动小严舌,推拉箱杆,可使箱体内空气通过风嘴吹入炉堂内,以提高火力及温度。
  农具上所用的绳索和席片,筐子多用芨芨草自制,皮麻绳多用于大车挽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旧式农具在继续沿用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如木质耙已改为铁质,鹰嘴铁锨改为包头锨和尖头锨,手推车改装成胶胎充汽轮,木锨只在打碾粮食时使用,木锨头较前轻巧玲珑多了。木制杈被铁质杈代替。截止2000年大多数旧式大车,分别被汽车、拖拉机所代替。
  第四节 耕播与收获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代,农业生产普遍存在小而全的现象,这里所指不仅是生产工具,也包括作物品种,致使作物品种繁多,生产程序复杂烦琐,很难一一述及,仅就支柱作物程序简述如下,也可见其他作物之一斑。
  耕作 永昌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耕地方式,农民称其为“抬耕”,也形象地称其为“二牛抬扛”。这种方式是一人在后边手持犁柄,使役前边的一对牛作牵引。为了保持一对牛的用力平衡,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档扛架在牛的领头上,起到固定力的方向的作用,形成二牛抬杠之状,故名“抬耕”,或叫“二牛抬扛”。犁地时档杆中间系牵绳,用犁拴棒与犁杆相连结。驾驶役畜方向的撇绳引在犁柄上。人扶着犁柄驱赶牛向前拉动,犁头就插在土中朝前划动。也有马、骡子和驴犁地的,用时将档杆换成架板即可。后出现了钐地犁,用一驴、马或骡来耕作,轻巧便捷。特别小的地块也有用铁锨翻的。
  耙地 耙地时用两根长、宽、高分别为约200厘米、15厘米、6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四根木撑连结起来,在两根木料大面处安装齿子制作的木具称为“耙”。耙地时牲畜在前牵引,人在耙后指挥,若地里土块多时,人站立在“耙上”,一手牵住缰绳,一手执鞭驱赶牲畜。有时在“耙上”放些大石块,或让一个小孩坐在上面,起到镇压的作用,将土块切碎。如果地里的土块太大,土质又硬,不易破碎,便用木制榔头敲碎。这种方式,就是上古时期“击壤”之法、现在有些地方还在沿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有的农民用钢管焊成铁耙使用,经久耐用。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大部分农民用拖拉机带铁耙或圆盘耙耙地。
  耱地 耱地用的耱具,是以藤条(多为柳条)编制而成的长约200厘米,宽约80厘米的排子,永昌人称其为“耱”。耱地是继耙地后的一道工序,其过程同耙地如出一辙,作用是抹平耙齿留下的沟槽,更好地保墒。
  捣粪 是积肥的一种方法。人、畜粪便埋在已堆好的土里,上面用麦草、畜粪火烧蒸使之熟化,然后用铁锨、榔头等工具将土封的粪堆启开,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将堆肥捣细掺匀,不使其结块。
  扬粪 每年冬季将积好的圈粪运往地里,送到地里按一定行距堆放。次年春季开耕前,将地里的粪堆掺一遍,以达到各种圈粪均匀的目的,叫溜粪。然后将大堆再按一定行距均匀取成小堆,开犁前将小粪堆用铁锨均匀撒开,俗称“扬粪”。
  播种 在农作物栽培之前,要做好翻地、秋冬灌、整地保墒、施基肥等工作。铁路以北清河,金川地区播种开始于惊蛰,即每年阴历3月5日左右,而后依次向西南推进。西河地区则始于清明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最晚的马营沟、毛家庄则在清明后五六日播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温水浸泡,防止病害。玉米要进行催芽而后播种。播种方式原以大撒大扬为主,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全部实行条播,清河地区为人工溜撒,西河、东河地区以机播为主。播种力求均匀,稀密适度。粮油作物播种后,对土地进行耙耱,东西河地区进行镇压保墒,东河地区对耙开沟(当地叫“对耙沟”),城郊地区在地里打起土坎以利灌溉。瓜果蔬菜,用细沙覆盖地面,以利出苗。
  旧时基本采用“大扬种”。人们把擅长撒籽、摞麦垛的人称作“把式”或“老农”。“老农”撒的籽匀,出苗齐,浮籽少。而且撒籽的姿态、步伐亦相当讲究,怀抱籽斗,目朝前平视,步子均匀,踩准“校头”。若撒不匀,叫“跑校”了。有的农村在播种时,主家要给“把式”吃蒸馍或锅盔,意为希望麦苗旺盛,麦子丰厚。1949年以后,“把式”、“老农”之类的农技人员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称呼依旧,不过新增“行家”这种称呼。“行家”也叫“技术员”。播种时,由技术员一手撒籽。
  锄草 农历四月,小麦返青、分蘖,庄户人开始锄草。小麦锄草一般由妇女承担。锄草时除草人在屁股下垫一马毡(妇女除草助防潮隔湿之用。即用破布、皮毛制品缝制的一种厚一寸左右,边长约为一尺五寸见方的垫子,一边缀上布带和布球。用时将布球系在前边裤带上,向前移动时便于拉动)坐在地里用铲子或用手拔。当麦苗能遮掩住麦垅时便不再坐锄,以免伤苗。其它作物锄草也类似于麦。玉米最少锄四遍:第一遍在间苗时,主要为培土保墒,锄得深,为以后管理创造条件。除锄尽草外,主要为松土开壤,给玉米行根奠定基础。以后三遍再浅除,主要除尽杂草,不宜深锄,以免伤及玉米根。
  旧时的锄草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燕麦灵”、“二四敌丁”等杂草农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锄草的负担,农民只要在耕作时把药掺于种子和化肥之中,或在浇灌麦田时,用喷雾器喷洒,即可达到除草的目的。
  施肥 永昌境内农家肥料主要以人粪、尿和牛、羊、猪、马等牲畜粪为主,其次是古墙土、煨窑、土坑、挖淤泥作肥。清河地区有用苦豆子、臭蒿子、马板肠等野草沤制绿肥的做法。施用农家肥的传统延续至今。1953年铁路以北地区首次引进试用硝酸氨、硫酸氨等化肥,增产效果显著。1973年起,使用尿素、过磷酸钙,1981年以后,化肥品种不断增加,氮肥、磷肥、磷酸二铵复合肥大量使用,并能做到合理搭配。1985年开始使用叶面喷洒技术,主要使用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矮状素,对防止倒伏,促进灌浆有一定作用。
  灌水 粮食作物播种后等苗出齐,(约在播种后45至50天,灌第一轮苗水。清河、金川地区约在阳历四月下旬,西河地区约在五月下旬即小满前后。灌水要求快速,不宜浸泡,并在灌水前进行追肥。玉米,瓜类、蔬菜,在灌水前进行间苗、补种或栽移,达到行距、株距稀疏以利生长为宜。第二次苗水在第一次苗水后15至18天内浇灌。1970年以前,油料作物第一次灌溉多和小麦第三次苗水并灌。以后由于油料作物提前播种,多和小麦第二轮苗水平灌。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均灌水。清河、金川井灌区,浇苗水5次左右,东西河地区3至4次,油料作物一般灌3次水,瓜类蔬菜一般可达7至8次。
  收获 小麦、大麦、青稞、大豆、禾禾等作物的收获方法基本相似,不必一一述及,仅就小麦、玉米收获程序简述如下:
  1、收小麦 麦收用镰,开始割麦子俗称开镰。“麦熟一晌”,因此麦收显得特别紧张,人们习惯称之为抢收。男人割麦,大都蹲着,横跨行距60—70厘米,割倒的麦子夹在脚面和小腿之间,一定数量之后,放在地上,称之为一铺儿。早年间妇女裹脚,无法蹲,一般都坐马毡,割几把向前挪一挪。没裹脚的妇女,同男人一样蹲着挥镰割麦子。捆麦子都用“要子”,大都用芨芨拧制的,用过以后收藏,下年还能使用。也有就地取材,拔起一把麦杆儿,将麦穗拧紧向后一挽,将麦秸一劈两半平放地上,一般两铺儿就可捆成一个麦捆子。俗话说“秋争日夏争时”,在抢收期间必须争分夺秒。因为秋收往往在立秋后,阴雨较多,不及时收割会对收成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农家人往往是起五更,睡半夜。早饭都是家庭主妇或小孩送往田间,这叫送饭。饭送到地头,一家人拣个荫凉处席地而坐,女主人搬出主食和菜肴,给大家盛好汤水,全家人一齐吃饭。此时,漫地遍野,可见一簇簇吃饭的人,吃饭也可使割麦人在紧张的劳动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麦子割完打成捆后,就开始往场上搬运。运麦方式不外乎肩背、驴驮或车拉,所以以前搬运麦子也是十分艰辛的活儿。农业合作化后,始用手推车运麦。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产队有了拖拉机,运麦比较轻松。拉走麦捆子的麦田,妇女和儿童还要拾麦穗。麦子运到场上后,在场边码成垛,以备打碾。
  打碾时将麦捆从垛上拆下来,拆开麦捆“要子”,平摊在场上暴晒,这叫摊场。一般天不亮就摊场,太阳出来时场已摊好。晒到麦穗干脆,即可以打场了。打场是麦收的高潮,时间选择在日头最毒的中午进行,先将麦穗用木杈挑散、铺匀,摊成圆形,用马、驴、骡子拉石磙子将麦子分成若干等份,镇轧脱粒。为了加快旋转速度和保证镇轧质量,每头牲口由一人牵着。当满场蓬松的麦杆被轧平之后,将牲畜牵到场边,稍事休息,打场人则用杈在翻抄轧实的麦穗,谓之翻场。翻场之后继续镇轧。如果打场人充足,采用歇人不歇牲畜的方法,打场人不停止操作,只缩小石磙的镇压范围,另一些人则用杈翻动暂时石磙不能及的地方。翻好了之后,打场人驱役畜镇压这边,翻场人再去翻动那边,直到麦粒基本脱净,就收场了。
  收场,先用杈将脱完的麦草杈成堆,再用两根抬扛将麦草抬到场的一边,然后视风向、风力,将连糠带粒的麦子集中到下风头的一边,扬场人侧风斜站,手持木锨铲起一定数量的麦子,视风力大小而确定扬场的角度。确定角度后,将麦子顶风扬起,麦粒刷的一声落在场中,麦糠则飘向下风头。另一个则持扫帚,视麦粒堆上没有脱完的麦穗或份量较重的草棒多少,轻轻地掠向旁边,使麦粒非常干净地堆于麦场中央。就这样,几个人扬场,一个人打掠扫,一场麦子很快便扬完。此时,扬场人用木锨集中麦粒,堆成一堆。打掠扫的人则用扫帚先将麦糠扫到场边集中起来,然后用筛子将从麦粒上掠下来没有打净的麦穗一俗称“轧头”堆成堆,用筐子背回家,晒一两个日头后,数量少的在簸箕里用手搓净,数量多则等场打完后集中到场上用磙子轧净,扬净的粮食再晒一两个日头,干透即可搬回家入囤了。
  打过一次的麦穗,称麦杆。若遇天气不好未打净者,需打第二遍,俗称“捞杆”。麦杆打净以后,运入草圈垛起,留做牲畜饲草。也可用来烧灶火。
  上世纪70年代,手扶拖拉机大量增加,用其拉带石磙子打碾,工效提高几十倍。随后使用小、大型脱粒机。80年代后期,普遍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工效进一步提高。
  2、收玉米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玉米成熟,开始收割。收割时,家庭男劳力持砍镰在前,将玉米一棵棵砍断,集中到一定数量放倒在地上,俗称“放成铺子”。家庭主妇及孩子们挎着蓝子,将一铺一铺砍倒的玉米穗收集倒在一个指定地点堆成堆儿。男家长砍完后,回过头来,将已掰完穗子的玉米秸捆起来,以便搬运。整个地块砍完之后,将玉米穗搬运到场上,玉米秸搬到村头或自家门前摞成垛。
  玉米穗搬运到场上,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剥去玉米袍儿,剥好的玉米堆在场中央,用麦草盖好,免得露水打湿。第二天,待露水消尽后,掀开麦草摊晒玉米穗。玉穗晒干后,摊成若干摊儿,用棒子敲打,少部分用手剥。打剥好的玉米,用木锨扬净,再晒2至3日,干透后用口袋或麻袋从场上扛回家,倒进囤子里贮藏。1970年以后,清河地区使用玉米脱粒机,工效倍增。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本节记述了永昌的农业生产习俗、传统婚嫁礼俗、丧葬传统礼俗、商业习俗、交通习俗、生活习俗、生辰民俗、家族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