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寿诞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寿诞礼俗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1
页码: 20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寿诞礼俗介绍了留须、祝寿。
关键词: 永昌县 寿诞礼俗 民情风俗

内容

一、留须
  男子留须是一种旧俗,标志着男人步入老年期,为人处事老道可靠。过去一般在45岁后方可留须,先留盖须即八字胡,60岁以上始留全须。有不到45岁留须者,人们便讥讽之谓“野胡子”。留须时,根据年龄和属相选择相宜的年份,择吉日良辰,焚香敬祖后,方可请待招(理发师)剃头修面留须。留须时,主人备酒宴邀请亲友同贺。解放以后,由于提倡新的生活习俗,讲究卫生,老人一般都不愿留须,即使有留须者也多不举行仪式宴请亲友。改革开放以后,留须者又多起来,但青年人留须者却多于老年人。青年人留须都是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并无什么讲究,兴致所至,什么八字胡、山羊胡、圈脸胡,想留则留,想剃则剃。
  二、祝寿
  祝寿是传统的敬老礼俗,寿礼是老年人生日时举行的人生礼仪。小孩子、年轻人只能说“过生日”,不能叫寿礼。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的,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
  传统的寿礼有一套仪规。先要设寿堂,摆寿烛,挂寿幛、寿联,铺排陈设,布置一新。寿堂正中设寿星老人之位,亲友、晚辈都来上寿。辈份不同,礼数有别,平辈往往只是一揖,子侄辈则为四拜。如今做寿较为简便,后辈为了体现对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敬,欢聚一堂,向寿翁(妪)祝贺礼拜,并设寿宴招待客人。传统礼俗从60岁生日开始,凡整十如60、70、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叫“过大寿”,80岁做寿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同时设寿堂,接受晚辈和亲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
  民间还有“做九不做十”的俗信,因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所以不在整十周岁做寿,而提前至头一年,即虚岁满十时做寿。永昌做寿,不管在家中还是饭店设寿宴,都要吃长寿面。生日吃长面,表示祈求延年益寿之意。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过花甲之年,虽儿孙满堂,但往往单独生活,难免孤独寂寞,儿孙们不管在身边还是外地,不要忘了老人的生辰,届时欢聚一堂为老人祝寿,充分显示那种温馨浓郁的家庭情趣,使老人欣慰,这种礼俗应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