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姻习俗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4
页码: 204-207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婚姻习俗男婚女嫁乃人生大事,人们都愿婚姻家庭幸福美满,夫唱妇随,白头偕老,所以就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讲究,这种讲究,时间长了就成了习俗。永昌县城关镇的婚姻程式大致可分为提亲、订婚、送彩礼、娶亲、拜堂(典礼)、回门、回亲等项,有些程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其中有些陋习陈规也在不断革除。
关键词: 永昌县 婚姻习俗 民情风俗

内容

男婚女嫁乃人生大事,人们都愿婚姻家庭幸福美满,夫唱妇随,白头偕老,所以就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讲究,这种讲究,时间长了就成了习俗。永昌县城关镇的婚姻程式大致可分为提亲、订婚、送彩礼、娶亲、拜堂(典礼)、回门、回亲等项,有些程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其中有些陋习陈规也在不断革除。
  一、提亲旧社会的婚姻遵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媒公起着说合、联络的作用,只要双方父母首肯,不由得儿女自作主张,这样也就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倡导自由恋爱,但仍然得有人牵线搭桥,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者称为“介绍人”,戏称“红娘”。20世纪80年代后,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婚姻介绍所。
  由介绍人带着男子,携礼物去女方家提说亲事,俗称“提亲”。其中习俗为交换信物,民间叫“递换手”,表示双方已订终身,交换的信物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一般为手帕、袜子、衬衣、布料等,到90年代,男方条件好的送女方金戒指之类的首饰,女方则送男方西装或皮鞋等衣物。
  二、订婚提亲后,男女双方选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好衣物、布料、首饰等物,并携带礼钱、礼物,由介绍人陪同前去女方家。所带礼物必须要有猪肉两条(称肉方子),“合卺”12个或24个(“合卺”是本地特殊的订婚专用大馍馍。“合卺”本为古代婚礼之一,《孔颖达疏》云:“以一弧分为两弧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醮,故云合卺而醮”)。在订婚仪式上,男方送的肉、馍和礼钱,在仪式后由女方家均返还一半,这里取“以一弧分为两弧,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之意,故将订婚馍馍称为“合卺”,永昌人将“卺”误读为[jiu]。礼金数额根据经济条件或女方要求而定,但返还部分大多就成了象征性的,不会返还一半。返还的肉方子要煮一下,意为生米已成熟饭。订婚时,男女双方都在家设宴招待亲友及介绍人,造成喜庆气氛,宣告已订婚。
  三、送彩礼送彩礼在民间俗称“过礼”,这是临结婚之前男方向女方送去财物的程式,同时商定结婚的日子。有些在订婚时即便送足彩礼,选定结婚日子,不再进行送彩礼的程式。农村送财礼的要求越来越高,女方为了购办嫁妆,向男方索要钱财,这种陋习往往使男方债台高筑,婚前花钱,婚后还账,大多数人对此多有反感,但囿于习俗而不得不为之。
  四、娶亲迎娶前一天,由介绍人与男方亲友共2—4人到女方家协商娶亲时的具体事宜,如迎娶时间、所需车辆、来回途径什么路线,女方去男方家宾客有多少等等,好使男方做好准备,以免临时礼数不周,使女方家“摘礼”(刁难)。旧时将这一程式叫作“催妆”意为催促新娘梳妆打扮。娶亲时所用车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20世纪,60年代,大多使用生产队的马车;到70—80年代,用拖拉机、大轿车或吉普车;到90年代以后,普遍用小轿车,且日趋豪华。娶亲车由专业店彩妆,娶亲队伍除新郎外,最主要的是“娶亲奶奶”(一般要由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多由新郎的长辈或嫂子担任),要带上新娘典礼时穿的服饰、四色贺礼等。娶亲车队到女方家,由女方亲友将娶亲人一行迎进设宴招待,待新娘更衣打扮完备,按所定时间上轿(车)。娘家同样有“送亲奶奶”带上吃饭碗筷一对,碗内装满米面,用红布包扎,并同样回敬四色贺礼给婆家。新人的轿车要有人压轿,一般由新娘弟弟或选父母双全的童子。娶亲车一般不走原路,要绕一段路程,意为“不走回头路”。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新郎双方要交换一件礼物或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等吉祥语。迎亲车队到达后,婆家亲友及东家请娘家人下车洗手,请入房中,新娘由新郎抱入新房,嫁妆亦抬入新房。婆家人要给压轿的、送亲的及司机等人发红包,以示祝贺,皆大欢喜。
  五、典礼旧时叫“拜天地”。当宾客坐定喝茶,稍事休息后,婚礼司仪宣布结婚典礼开始,鸣炮,请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宾客入席,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携手步入布置好的典礼台前。新郎新娘的服饰各时代不同,现代婚礼上新郎大都是西装革履,新娘着婚纱、旗袍或西装套裙。结婚典礼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程就是新郎新娘向父母亲三鞠躬,这和旧时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点相似。在典礼过程中,司仪还可即兴搞一些幽默和玩笑,逗人开怀大笑,以示喜庆。如今,已有婚庆公司或专业的礼仪主持人承揽婚典仪式,主持人备雅俗兼备、祝福中带恢谐的主持词按议程进行,文雅而大方,很受办婚事者青睐。典礼之后,新夫妇入洞房,还有“撤帐”等习俗。
  六、宴客结婚典礼之后,便是大宴宾客。婚宴有许多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此营造气氛,抒发感情。如今在城关镇,婚宴大都在饭店、餐厅订做,所有来贺的宾客都要“搭礼”过去有送布料、被面等物品的,现在都送礼金。金额从80年代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水涨船高,由“大团结”(10元面值的人民币)发展到“老人头”(面值50元或100元的人民币),宴席及招待烟酒的档次据经济状况有所不同,但总趋势是不断提高。
  七、闹洞房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籍可知汉代已经十分流行,永昌俗称“嚷床”,参加者多为新夫妇的同辈亲友,也有新人长辈参加,俗有“结婚三日无大小”之说,闹洞房除逗乐取笑之外,有时也有近似粗鲁的恶作剧,总的突出一个“闹”字,其寓意是把洞房闹得红红火火,增加新婚欢乐气氛,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新婚夫妇的感情融洽。婚后礼仪主要有“回亲”、“回门”、做试刀面等。
  八、回亲婚后第二天大早,新郎由亲友一人陪同,携礼品到女方家答谢岳父母,谓之回亲。岳父家做饺子待姑爷,小姨子或妻嫂等人有意在个别饺子中包上硬币、辣椒、花椒面、盐沫等,盛在姑爷碗中让他吃,取笑新女婿,其寓意是告知在生活中有酸、甜、苦、辣,要有心理准备。
  九、回门结婚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到女方家,女方家热情款待。这天女方家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方家认大小一样,拜谢尊长,认认大小。回门当日尽快返回,不宜时间过长,以免新娘留恋。
  十、试厨也叫做试刀面。古诗云:“三日下厨房,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娘在结婚三日回门回来要下厨房做饭。永昌习俗都是要做长面伺候公、婆及家人,目的是测试新娘茶饭手艺和聪明才智,新媳妇也主动擀面、做饭。婆家亲邻品尝新媳妇做的试刀面做得好,众人大加赞赏,新媳妇会很有面子。
  永昌城关镇的婚俗还有许多讲究和俗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的落后的习俗不断消亡,不断改变,新的习俗也在不断产生。人们都崇尚移风易俗,但又被世俗礼仪所束缚,怕人耻笑,不得不入乡随俗。近年来,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尤其受金昌市“五湖四海”的影响,一些外地习俗又传了进来。如本命年不能结婚,农历无立春的年份为“寡妇年”等等,尤其在娶亲过程中处处设障碍,滥要红包喜钱,使人们无所适从,莫衷一是。这也是商品经济在民俗中衍生出来的不健康的陋俗。把民俗中寄寓着祝贺、祈福、如意、顺心、避邪消灾的习俗淡化了,代之而来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这种陋习有一定的市场,但也被大数人不屑一顾。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