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情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8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情风俗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17
页码: 204-220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民俗风情概括了婚姻习俗、生育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民情风俗

内容

第一节 婚姻习俗
  男婚女嫁乃人生大事,人们都愿婚姻家庭幸福美满,夫唱妇随,白头偕老,所以就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讲究,这种讲究,时间长了就成了习俗。永昌县城关镇的婚姻程式大致可分为提亲、订婚、送彩礼、娶亲、拜堂(典礼)、回门、回亲等项,有些程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其中有些陋习陈规也在不断革除。
  一、提亲 旧社会的婚姻遵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媒公起着说合、联络的作用,只要双方父母首肯,不由得儿女自作主张,这样也就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倡导自由恋爱,但仍然得有人牵线搭桥,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者称为“介绍人”,戏称“红娘”。20世纪80年代后,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婚姻介绍所。
  由介绍人带着男子,携礼物去女方家提说亲事,俗称“提亲”。其中习俗为交换信物,民间叫“递换手”,表示双方已订终身,交换的信物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一般为手帕、袜子、衬衣、布料等,到90年代,男方条件好的送女方金戒指之类的首饰,女方则送男方西装或皮鞋等衣物。
  二、订婚 提亲后,男女双方选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好衣物、布料、首饰等物,并携带礼钱、礼物,由介绍人陪同前去女方家。所带礼物必须要有猪肉两条(称肉方子),“合卺”12个或24个(“合卺”是本地特殊的订婚专用大馍馍。“合卺”本为古代婚礼之一,《孔颖达疏》云:“以一弧分为两弧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醮,故云合卺而醮”)。在订婚仪式上,男方送的肉、馍和礼钱,在仪式后由女方家均返还一半,这里取“以一弧分为两弧,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之意,故将订婚馍馍称为“合卺”,永昌人将“卺”误读为[jiu]。礼金数额根据经济条件或女方要求而定,但返还部分大多就成了象征性的,不会返还一半。返还的肉方子要煮一下,意为生米已成熟饭。订婚时,男女双方都在家设宴招待亲友及介绍人,造成喜庆气氛,宣告已订婚。
  三、送彩礼 送彩礼在民间俗称“过礼”,这是临结婚之前男方向女方送去财物的程式,同时商定结婚的日子。有些在订婚时即便送足彩礼,选定结婚日子,不再进行送彩礼的程式。农村送财礼的要求越来越高,女方为了购办嫁妆,向男方索要钱财,这种陋习往往使男方债台高筑,婚前花钱,婚后还账,大多数人对此多有反感,但囿于习俗而不得不为之。
  四、娶亲 迎娶前一天,由介绍人与男方亲友共2—4人到女方家协商娶亲时的具体事宜,如迎娶时间、所需车辆、来回途径什么路线,女方去男方家宾客有多少等等,好使男方做好准备,以免临时礼数不周,使女方家“摘礼”(刁难)。旧时将这一程式叫作“催妆”意为催促新娘梳妆打扮。娶亲时所用车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20世纪,60年代,大多使用生产队的马车;到70—80年代,用拖拉机、大轿车或吉普车;到90年代以后,普遍用小轿车,且日趋豪华。娶亲车由专业店彩妆,娶亲队伍除新郎外,最主要的是“娶亲奶奶”(一般要由已婚有子女的女性,多由新郎的长辈或嫂子担任),要带上新娘典礼时穿的服饰、四色贺礼等。娶亲车队到女方家,由女方亲友将娶亲人一行迎进设宴招待,待新娘更衣打扮完备,按所定时间上轿(车)。娘家同样有“送亲奶奶”带上吃饭碗筷一对,碗内装满米面,用红布包扎,并同样回敬四色贺礼给婆家。新人的轿车要有人压轿,一般由新娘弟弟或选父母双全的童子。娶亲车一般不走原路,要绕一段路程,意为“不走回头路”。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新郎双方要交换一件礼物或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等吉祥语。迎亲车队到达后,婆家亲友及东家请娘家人下车洗手,请入房中,新娘由新郎抱入新房,嫁妆亦抬入新房。婆家人要给压轿的、送亲的及司机等人发红包,以示祝贺,皆大欢喜。
  五、典礼 旧时叫“拜天地”。当宾客坐定喝茶,稍事休息后,婚礼司仪宣布结婚典礼开始,鸣炮,请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宾客入席,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携手步入布置好的典礼台前。新郎新娘的服饰各时代不同,现代婚礼上新郎大都是西装革履,新娘着婚纱、旗袍或西装套裙。结婚典礼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程就是新郎新娘向父母亲三鞠躬,这和旧时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点相似。在典礼过程中,司仪还可即兴搞一些幽默和玩笑,逗人开怀大笑,以示喜庆。如今,已有婚庆公司或专业的礼仪主持人承揽婚典仪式,主持人备雅俗兼备、祝福中带恢谐的主持词按议程进行,文雅而大方,很受办婚事者青睐。典礼之后,新夫妇入洞房,还有“撤帐”等习俗。
  六、宴客 结婚典礼之后,便是大宴宾客。婚宴有许多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此营造气氛,抒发感情。如今在城关镇,婚宴大都在饭店、餐厅订做,所有来贺的宾客都要“搭礼”过去有送布料、被面等物品的,现在都送礼金。金额从80年代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水涨船高,由“大团结”(10元面值的人民币)发展到“老人头”(面值50元或100元的人民币),宴席及招待烟酒的档次据经济状况有所不同,但总趋势是不断提高。
  七、闹洞房 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籍可知汉代已经十分流行,永昌俗称“嚷床”,参加者多为新夫妇的同辈亲友,也有新人长辈参加,俗有“结婚三日无大小”之说,闹洞房除逗乐取笑之外,有时也有近似粗鲁的恶作剧,总的突出一个“闹”字,其寓意是把洞房闹得红红火火,增加新婚欢乐气氛,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新婚夫妇的感情融洽。婚后礼仪主要有“回亲”、“回门”、做试刀面等。
  八、回亲 婚后第二天大早,新郎由亲友一人陪同,携礼品到女方家答谢岳父母,谓之回亲。岳父家做饺子待姑爷,小姨子或妻嫂等人有意在个别饺子中包上硬币、辣椒、花椒面、盐沫等,盛在姑爷碗中让他吃,取笑新女婿,其寓意是告知在生活中有酸、甜、苦、辣,要有心理准备。
  九、回门 结婚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到女方家,女方家热情款待。这天女方家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方家认大小一样,拜谢尊长,认认大小。回门当日尽快返回,不宜时间过长,以免新娘留恋。
  十、试厨 也叫做试刀面。古诗云:“三日下厨房,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娘在结婚三日回门回来要下厨房做饭。永昌习俗都是要做长面伺候公、婆及家人,目的是测试新娘茶饭手艺和聪明才智,新媳妇也主动擀面、做饭。婆家亲邻品尝新媳妇做的试刀面做得好,众人大加赞赏,新媳妇会很有面子。
  永昌城关镇的婚俗还有许多讲究和俗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的落后的习俗不断消亡,不断改变,新的习俗也在不断产生。人们都崇尚移风易俗,但又被世俗礼仪所束缚,怕人耻笑,不得不入乡随俗。近年来,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尤其受金昌市“五湖四海”的影响,一些外地习俗又传了进来。如本命年不能结婚,农历无立春的年份为“寡妇年”等等,尤其在娶亲过程中处处设障碍,滥要红包喜钱,使人们无所适从,莫衷一是。这也是商品经济在民俗中衍生出来的不健康的陋俗。把民俗中寄寓着祝贺、祈福、如意、顺心、避邪消灾的习俗淡化了,代之而来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这种陋习有一定的市场,但也被大数人不屑一顾。
  第二节 生育礼俗
  一、怀孕习俗
  婚后怀孕,称“有喜”或“有身子”了、“身子不空”,是家庭的一大喜事,举家格外关照孕妇,使其饮食注意营养,并尽量满足其饮食嗜好,出入劳动适量,同时也就派生出许多禁忌来。如孕妇忌参加婚礼、丧礼,忌搬举重物,忌思虑忧伤,以利于胎儿正常发育。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是裂唇。孕妇不能到刚生下孩子的产妇家中去串门,认为会抢奶(产妇会失去奶水)。有关预示婴儿性别的俗信更多,孕妇喜食酸、辣食物,就有“酸儿辣女”之说;孕妇面容鲜艳说“女儿打扮娘”,面容憔悴多妊娠斑则认为怀男胎;孕妇腹大偏左或偏右,认为“男左女右”;孕妇进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也可判为左男右女。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孩子,因此在胎儿出生前就有了胎教之举。胎教古已有之,古人认为:“怀子之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胎教之法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如今孕妇都喜欢用优美轻松的音乐和诗歌朗诵等进行胎教。同时杜绝淫邪,端正言行,调和性情,节制嗜欲,希望胎儿生后品行端正,聪明无邪。城关镇人比农村更重视胎教,方式方法也丰富多彩。
  二、降生礼俗
  婴儿呱呱坠地,对家庭来说是一桩大喜事。因此,当婴儿一降生,主人就要到亲戚、朋友、邻家去报喜。一般来说,生男生女对家庭都是喜事,一个家庭添丁加口,表明人丁兴旺,所以报喜的礼俗不分性别。生孩子除报喜外,另一项习俗是在自家门口挂出诞生的标志,农村多挂一个竹筛,筛子上贴一块红纸或红布,城市多在门口或门帘上挂红布一块,标示出产妇和新生儿的住所,提醒人们注意安静,不要随便闯入。有亲戚非进屋不可者,可先在别室稍事休息,等产妇将婴儿抱起,方可进入,这叫“忌门”,因初生儿脏腑娇嫩,以防外界风邪侵袭。待满月后可去掉标志。如今大多数人都到医院去分娩,既安全又干净,但出院回家后仍然会“忌门”的。
  三、满月礼俗婴
  儿出生满一个月,要为婴儿举行满月礼。满月礼对婴儿和产妇来说都有意义,生子满月,值得庆贺,产妇出月,也该纪念。过满月时,亲友也要来祝贺,外婆和舅舅送的礼物颇有讲究,要有圆镜、长命锁等。来贺亲友多有馈赠,一般都是婴儿的女性长辈送礼,礼品多是小儿衣物、用品。有俗谣云:“姑妈的帽子,姨妈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满月除亲朋送礼贺喜,主家设宴招待客人外,还有剃胎发、出门游走等礼俗。剃胎发是满月礼中一项重要礼俗,一般要由婴儿的爷爷或外公来剃,即使爷爷不会剃头,也要请年高德望的爷爷辈来剃。胎发同眉毛全剃光,期望长出浓眉黑发。剃下的胎毛要搓成团,以后将发球投在河中或放在货郎担中,让其游走,俗信孩子无灾无病。剃胎发后,抱婴儿出来与客人瞧看,并抱出门去游走一会,谓之出门见世面,产妇也就此出门叫“出月子”。
  四、百日俗礼
  婴儿出生一百天,要举行百日礼,俗称过“百禄子”,含有福寿双全,长命百岁之意。过百禄与满月大同小异,主人家要宴请宾客,亲朋邻里携礼来贺,外公、舅舅在百禄这天有送金、银锁的,锁上铸有“长命百岁”等字。也有送“百家衣”和“百家索”的,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连缀做成的衣和各种线结成的索。虽然布头和丝线不一定来自百家,但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穿上百家衣,挂上长命锁(索)可避邪、祛病,都是祝福孩子长命百岁的象征物。
  五、周岁礼俗
  周岁礼是生诞礼仪的总结,是比较隆重的。这一天,亲戚朋友照样前来祝贺送礼。周岁上过去最普遍的礼俗是“抓周”,也叫“拈周”或“试儿”。方法是摆设各种象征物品如文房四宝、书籍、算盘、针线、尺子、胭脂口红等,随其抓取,以此来试验小儿将来的志趣、喜好。这种礼俗在史志、文学作品、戏文里的描述俯拾即是,今人也偶而为之。如今小孩过生日,少不了买生日蛋糕、点蜡烛唱生日歌,这是接受了西方人的习俗,加上当地的传统礼俗,可谓中西合璧。
  第三节 寿诞礼俗
  一、留须
  男子留须是一种旧俗,标志着男人步入老年期,为人处事老道可靠。过去一般在45岁后方可留须,先留盖须即八字胡,60岁以上始留全须。有不到45岁留须者,人们便讥讽之谓“野胡子”。留须时,根据年龄和属相选择相宜的年份,择吉日良辰,焚香敬祖后,方可请待招(理发师)剃头修面留须。留须时,主人备酒宴邀请亲友同贺。解放以后,由于提倡新的生活习俗,讲究卫生,老人一般都不愿留须,即使有留须者也多不举行仪式宴请亲友。改革开放以后,留须者又多起来,但青年人留须者却多于老年人。青年人留须都是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并无什么讲究,兴致所至,什么八字胡、山羊胡、圈脸胡,想留则留,想剃则剃。
  二、祝寿
  祝寿是传统的敬老礼俗,寿礼是老年人生日时举行的人生礼仪。小孩子、年轻人只能说“过生日”,不能叫寿礼。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的,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
  传统的寿礼有一套仪规。先要设寿堂,摆寿烛,挂寿幛、寿联,铺排陈设,布置一新。寿堂正中设寿星老人之位,亲友、晚辈都来上寿。辈份不同,礼数有别,平辈往往只是一揖,子侄辈则为四拜。如今做寿较为简便,后辈为了体现对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敬,欢聚一堂,向寿翁(妪)祝贺礼拜,并设寿宴招待客人。传统礼俗从60岁生日开始,凡整十如60、70、80岁生日时举行的寿礼,叫“过大寿”,80岁做寿是大庆,届时子女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同时设寿堂,接受晚辈和亲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
  民间还有“做九不做十”的俗信,因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所以不在整十周岁做寿,而提前至头一年,即虚岁满十时做寿。永昌做寿,不管在家中还是饭店设寿宴,都要吃长寿面。生日吃长面,表示祈求延年益寿之意。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过花甲之年,虽儿孙满堂,但往往单独生活,难免孤独寂寞,儿孙们不管在身边还是外地,不要忘了老人的生辰,届时欢聚一堂为老人祝寿,充分显示那种温馨浓郁的家庭情趣,使老人欣慰,这种礼俗应发扬光大。
  第四节 丧葬礼俗
  城关镇传统的丧葬方式是以土葬为主,由于国家提倡火葬,实行丧葬革新,在县城内采用火葬的逐渐多起来,尤其是国家干部去世后,大都采用火葬。但不管哪种葬式,办丧事的礼俗都基本相同。城关镇的葬俗,往往把传统的旧礼与新的丧葬仪式混合进行,难分彼此。其实,丧葬礼俗原本无新旧之分,其形式随时代风气为转移,繁琐复杂且明显地存在着地域和民族特点,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确如此。
  永昌城关民间的丧葬礼俗,同样也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孝道、宗法制、祖宗崇拜等内涵,所以这种丧葬礼俗中的一系列仪规,充斥着不少迷信色彩,但也显得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还带有几分冷峻和严苛。
  一、临终礼俗
  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由于是正常死亡,家人都按礼俗早有准备。寿衣(俗称老衣)要做好,寿材要备就(城关镇习俗,不在人死之前做好棺材)。家人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不敢懈怠,谓之送终。当死者弥留之际,要为其整容、擦身、更衣。俗信如果死后再穿寿衣,等于“没穿衣服走了”,亲属会十分遗憾与内疚。
  寿衣有的是生前就做好了,通常是选有闰月的年头做寿衣。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鞋,同时绝对不能用皮货,俗信亡人如果穿皮衣、皮鞋,下世会转身牲口。内衣不钉纽扣,只缝飘带,因为“钮子”和“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布料也不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
  死者弥留之际,有的将留下遗言,对家人嘱咐安顿一番。家人必须要按遗言去做,不得有违。如果属财产分割之类的遗言、遗书,还具有法律效应。
  二、祭奠礼俗
  装殓寿终后,先要停屍,亦称小殓。子女请宗门长者及乡党邻里来将屍体抬放在灵床上,身上盖好被布,衣袖内装上7枚小饼和一些纸钱,称“打狗饼”和“买路钱”。俗信死者灵魂在去阴间的路上,会遇到饿狗阻路,会遇到野鬼挡路,好用来打狗、买路。口内纳入碎小金银或珍珠之类,脚后供一碗米饭,上插红枣一枚,称“倒头饭”。头下点灯烛一盏,称“长明灯”。小殓之后,以礼设帏,帏外暂不设灵位,以便棺殓,此时孝子可在堂内哭灵。这些程式,表现了亲属的孝心,是不欲 “遽以死待其亲”。人死当日至出殡,每日黄昏和黎明,孝子们都要一路哭去门外路口烧纸钱奠汤饭,叫“烧黄昏纸”。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历代为人鄙夷,但仍流传至今。《永昌县志·风俗》(乾隆本)记载:“七日朝夕,有男女出门号哭焚纸钱者……,委巷之风,宜亟黜之。”可见古人对此也不赞同。
  大殓也叫 “入木 ”。大殓的时间根据棺材制作的快慢而定。有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者。大殓之时,死者的孙男弟女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亲视含殓”。棺材中事先用红纸裱糊,如今还用金丝绒掛饰,棺底撒钱币、发面、五谷之类,被褥俱全,比较讲究。死者入木后,用灯芯草或纸屑包纸包楦在屍体两边,以防在送葬时滚动。入殓后,全体孝子瞻仰遗容,棺盖虚掩,孝子大哭,表示诀别。
  永昌的棺材较周边邻县均为特殊。用材以柏木为上品,杉、松木次之。形状前大后小,平底,加底座者称“砚洼底”,两帮及盖鼓起,有一定的孤度。做好后,用大红漆油刷,两帮用金漆画螭虎(龙的一种),螭虎爪的伸屈旧时根据人的身份和功名而定,如今无甚讲究。棺盖画月夜仙鹤图等,前案头画死者神主,后案头画莲花等。这种规格的棺材旧时唯有地位、有功名的人才可配享,一般人虽也是大红油漆,但不能画螭虎。如今这些等级差别自然取消。据民间传说,永昌人的大红螭虎棺材是明朝胡阁老(即胡执礼,官至明正义大夫、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死后奉敕归葬永昌故里时御赐的。以后永昌人便沿用这种规制的棺材,并以此为荣耀。
  报丧 小殓后,孝子请当地德高望重,办丧事有经验的人作执事,请帮忙的东家张罗奔走,与宗亲长者商议报丧等事宜。报丧是丧家将死讯等报告亲友,以便他们及时赶到大殓前来。报丧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讣告的。民间一般以口报为主,即孝子亲自前往,对至亲以及关系特殊者尤其如此,否则礼数不周。报丧去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腰系麻辫。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接,不论长幼,都得叩首。至亲好友接到报丧或讣告后,都要及时赶到丧家吊唁,参加丧葬活动。
  成服 成服即戴孝。戴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许有任何差错,所以叫“遵礼成服”。成服之“礼”,即传统的五服制度,是我国周秦时代就基本定型的丧服制度。这种制度就丧葬而言,它规定了何种关系应属哪一服,这一服应该戴什么样的孝,服孝多长时间。所以孝服也就成了亲族关系远近亲疏的标志,这种标志与礼仪规制或实际的权利、义务多有联系。人们见到所着孝服,就能知道服丧者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并且大致推知服丧人相互间的关系。
  永昌城关镇习俗,成服一般不穿孝衫,但还是严格地“遵礼成服”。儿子、媳妇、女儿都要戴长孝,即三角形的白布孝帽从背后披下着地,腰缠肩搭的麻辫也从背后拖到地上,即所谓“披麻戴孝”。若为父亲戴孝,左肩搭麻辫,为母亲戴孝右肩搭麻辫,若双亲都已没世,双肩搭麻辫。长孙成年者也戴长孝如子女,却要挂红以区别。女婿戴孝帽、腰系“腰白”,其余不论血亲、姻亲的侄子、外甥、侄婿、侄孙都头戴白帽,腰系麻辫。侄、甥、孙媳都头戴白布一块,腰系麻辫。重孙带花孝,在孝帽上缀一红头绳剪的红穗子。孝鞋多用白布糊在各自布鞋上,带长孝者糊全鞋,其余糊前半面。如今把白色胶鞋、力士鞋或白色旅游鞋作孝鞋穿。
  吊唁 亲友接到讣闻后,要及时吊丧。因为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尤其是子女接到讯息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后,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更是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比较亲近的亲族成员虽不致像子女一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哀切。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在门外跪叩迎接,在灵堂长跪守灵的孝子跪陪客人奠纸。旧时,孝子在客人来奠纸时要哭,不哭则被视为子孙不孝。如今若有子女、媳妇及亲属要哭的自去灵堂扶柩而哭,哭时,男子多低声抽泣,妇女却哭得有声有词,其哀词多为对死者的称颂、怀念,对生者的报怨,更多的是忏悔,请求死者原谅自己生前未尽孝道,或不尊、不恭。在吊唁的整个过程中,哭是各程式少不了的,亲友中若谁有难言的苦衷,或触景生情引起自己的伤心事,亦可借灵堂而涕泪发泄,哭到伤心处,往往声嘶力竭,死去活来,没有人来反复劝慰是不会停止的。有宗教信仰者如佛教居士,死后办丧事都禁哭,认为死者灵魂已去西方极乐世界,是喜事,子女亲友不要以亲情依恋,只要祝念佛号即可。城关填丧事中的吊唁主要有三天和殡期两次,三天吊唁者多为近亲和邻里,殡期吊唁比较隆重,所有接到讣告者咸来吊唁。亲友吊唁,大多要携带祭品或礼金。礼品有供献的食品、挽幛、挽联、匾额等。挽幛无论质料如何,必须是蓝、灰、青、白等素色的,上缀白纸幛光,写“英名千古”等赞语,所有礼物与礼金由主家指定记礼的用礼簿记之,以备礼尚往来参考。吊唁俗礼中,女儿、女婿的祭奠是十分庄重的,称为“摆祭”,所摆祭品有宰杀的全羊(必须是羯羊)一只,面食有祭花和馒头,外加挽幛、花幡或花圈及礼金等谓之“全祭”。吊唁过程中,旧俗有“接三”、“成主”等程式,主家都希望亲人死去以后要升天,所以请僧众或道士念经礼忏或是放焰口超度恶鬼。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道教的《十方焰口》等,目的是通过这种仪式为死者赎罪,送他上天堂。自1949年解放后,僧道作法事被取缔,80年代后农村偶有丧家请僧道做法事,但较旧日简单。
  三、出殡礼俗
  辞灵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及亲友们上供的糕点、糖果、茶、酒、饮料等由孝子带头和众亲友依次徐徐装入备好的食瓶(小口大腹陶瓷瓶、罐)中,装满后用红枣一枚塞口,出殡时由孝子抱着,最后埋在棺材的前头。
  出殡之前,在一些礼俗程式进行的同时,有的丧家也要开追悼会,放哀乐,进行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上致悼词,有的还要由子女致“怀念词”。怀念词体现了子女对逝去的父母的真挚的感情和无尽的思念,情真意切,娓娓动人,读者声泪俱下,闻者感叹唏嘘。
  发引 丧礼的尾声即发引、下葬。古礼有“渴葬”、“血葬”之说,即七日之内不卜而葬,如今都遵循这一古制,一般都在七日之内。因时间太长,屍体不易保存,生者也不胜其劳。发引起杠之前,孝子将长孝收起缝成孝帽,麻辫收起系在腰间,也叫“成服”。之后全体服孝者与亲友邻里在执事人的率领下,打上引魂幡,搬上所有纸货如童男女、金银斗及现代纸货如家电用品、小轿车等去门外路口祭奠并烧化。灵桌前烧纸用如纸盆由孝子捧出摔碎,或在盆内放一红纸包裹的馒头由孝子带回。出殡前,孝子磕头请舅舅或舅家长辈“掩棺”。即将虚掩的棺盖钉实。当执事人吆喝起灵后,孝子叩首,送殡亲友立即将灵柩抬出灵堂,放置在门外两条长橙上,孝子烧纸祭奠后,执事一声号令,抬棺者起扛。抬棺者每八人一班,路上轮换,直至墓地。如今路途远的抬出县城后可将灵柩搬上灵车送往墓地。
  出殡队伍一般是长子或长孙打魂幡在前,次子抱遗像,大儿媳抱食瓶,以下孝属牵灵。送葬亲友打花幡、金银幡及花圈等随后。出殡行列有简有繁,因人而异。有铺张者车如长龙,浩浩荡荡,一路撒纸线,放鞭炮,炫耀街衢。这是一种陋习。
  到墓地后,将墓穴再次整理,扫去脚印,孝子磕头,众人将灵柩徐徐放下,矫正方向,放好食瓶,填土埋葬。墓穴填满后,堆坟丘,将引魂幡、花圈等烧化。
  四、葬后礼俗
  撺三 下葬后第三天,孝属到茔地将坟丘整理一番,垒好墓门,烧化纸钱祭奠。
  旬祭 葬埋后每隔七日在家门祭奠一次,称旬祭,从“一七”到“七七”。以后到“百日”、“周年”再行祭祀。体现了子女后辈对逝去的亲人的无限怀念。
  脱孝 也叫除灵,旧时要服丧三年,这一旧俗逐步被改变。有在“七尽”(即四十九天)或“百日”、“周年”脱孝的,如今大多都在下葬之后即可脱孝。这样有利于亲属在办完葬事后从事各自的工作或社会交往,不致受俗礼和禁忌的限制,这是应该提倡的。
  第五节 传统节日习俗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许多传统节日都来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和气候、物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永昌城关镇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乡镇大同小异,有些节日都依附着古老的传说或故事,使普通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如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传统大节日,最具民族特色,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及文化精神。通过传统节日的习俗展示,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年节,过春节也叫“过年”,是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忙乎起来,“腊八”以后,就开始置办年货,陆续将过年时用的肉、菜、烟、酒、服装鞋帽、香纸灯烛、烟花爆竹之类买齐备用。
  祭灶 民间习俗,腊月二十三日要祭拜灶爷,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对炉灶的崇拜。祭灶是过年的前奏,故称“过小年”。民间俗信,灶爷乃一家之主,除了给家庭以祥和、幸福、吉利外,还监督家中人的行为,记其功过是非,向天神汇报。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家中男主人(俗习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将做好的卤(或煮)鸡一只、灶干粮(发面卷油、糖烤制的饼食)、饴糖(或冰糖、花糖)、甜茶等供献在灶台上,上香、磕头,焚化裱纸、祷告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然后放鞭炮送灶爷上天,因为灶爷有监督上报职能,所以祭灶多用甜食和饴糖之类,把灶爷嘴吃甜,好为之说好话。
  祭灶后,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夕,要抽空打扫房子、院落,俗称“除尘”或“扫年”。这一习俗历史久远,传说尧舜时代就有,它起源于古代人民祛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为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有文献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反映了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除夕 到了除夕这天,所有年食都已备好,家家门上贴春联、贴“门神”(年画或“福”字)。所有外出的人都已赶回家,阖家团圆,吃团圆饭。城关镇民间习俗是除夕晚上吃长面,大年初一吃饺子。俗有三十日“皮条”(指长面),初一日“元宝”(指饺子),初三日“珍珠玛瑙”(指窝窝饭)之说。如今,把初一日的饺子提前到除夕夜的十二点(干支历为新年“子时”已交夜)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图吉祥如意,招财进宝。这种吃年夜饭的特有习俗,逐渐演变成整个春节期间的饭食习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设丰盛的家宴,招待拜年和贺岁的客人。除夕晚上还要祭祖,“接神”、“敬神”,燃放烟花爆竹,家家喜气洋洋,处处春意融融,诚所谓“欢歌笑语辞旧岁,爆竹花灯迎新春”。
  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即家人通宵不眠,灯火通明,全家无拘无束,或吃应节食馔,或唱新歌旧曲,或猜谜,或打牌,或饮酒,尽情玩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家用电器逐步普及,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夜的主要活动,给节日增加了许多欢快气氛。
  除夕夜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相传除夕夜,怪兽“年”一到,常使儿童受惊吓,大人们用爆竹赶走“年”后,用食物为小孩“压惊”。以后演变成以钱币代食物,这就是“压岁钱”的来由。如今,“压岁钱”已有了新的寓意,转化为对孩子的节日祝福和祈盼孩子长命富贵、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子女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二开始,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新姑爷给丈人拜年,颇有讲究,到岳父家去拜年,礼品要丰厚,并每样成双,丈人家要热情招待并回赠一些礼品。
  过春节,民间有许多历代相沿的禁忌与俗信。民间俗信,初一大早,按农历干支确定的喜神、财神方位,去烧香迎喜神,其俗信因这样可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吉祥喜事。从正月初一至初十日,每日的天气好坏是六畜兴旺与否、人口安康与否,谷物、瓜菜丰收与否的兆头。分别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瓜、十花。正月初一至初五日,百业停歇,人们可吃着现成的年食,或全家娱乐,或走亲访友,务求祥和愉悦。初五送神,吃饺子,初六开始闹社火。一年的吉祥始自春节,所以在民间形成不少禁忌,如过年期间忌打骂小孩,以图祥和;初五之内忌打扫房子,室内垃圾可存放在垃圾筒或袋内,待初五以后再倒,这是怕把财气、好运扫出。初一至初五忌做针线,因做针线、用刀剪,有分割、破裂、戮洞等意,是不利吉的。过年期间忌打破杯盘碗盏等,否则会破财。如有人不慎打碎东西,则说“碎碎(岁岁)平安”自祷等。旧时初八日晚要“顺星,”设一盏清油灯,中置一条大灯芯(叫神稔子),周围按全家人口数置小灯芯,同时点燃、焚香祷告,祈求本命星君保佑。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上元节”,也称“灯节”,这天要“观花灯”。观灯习俗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过去每逢元宵,县城内要家家张灯,户户结彩。且在南大街扎做鳌山(亦称灯山)点灯360盏,四街同时悬挂花灯,社火锣鼓喧天,穿行街巷,市民咸观灯取乐。民国时,元宵灯会逐年萧索乃至无人再办。20世纪80年代后,城关镇和文化部门在元宵节举办规模大小不等的多次灯展和灯谜晚会。近几年,县上在北海子公园举办大型灯会,各单位分别制作各色精致的花灯,以表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在利用了电能电子设备之后,花灯精致、神奇,愈来愈好,是旧时的清油花灯无法比拟的。灯会上,游人如织,笑语喧天,有时举办灯谜竞猜,表现出一派盛世景象。在北海子公园举办的“卍”字灯会(原创为毛卜喇村李氏)更具特色,已被省上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元宵节的节日食品是元宵(也叫“汤圆”)。如今市场上卖的元宵,品种繁多,档次不同,把这一传统的节日食品推向了商品化,自家很少制作。
  三、端阳节
  端阳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家家都要插柳枝于门楣以“避邪”,吃油饼卷甜糕(八宝饭),喝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沫于小孩鼻子、耳朵、头额,免蚊虫叮咬。城关镇习俗,这一天都要到北武当山去登高远眺,烧香谒庙,意在祛病除邪,驱散瘟疫毒气。这一传统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每逢端阳节,县城至武当山车水马龙,山上游人摩肩接踵,气象非凡。端阳节还寄寓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这天也有吃粽子的。
  四、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习阿俗中最重视的节日之一,它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它与气候、物候、农事有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地开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城关镇的小麦春播时间正在清明前后,故有“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后”的农谚。作为节日,清明又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日,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上坟祭祖,追忆先人。县城内学校、机关都有组织地去北海子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丰功伟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每逢清明,自然联想到寒食。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表示对春秋时被晋文公重耳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尊崇和纪念。城关镇民间对寒食节似乎不太重视。
  五、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城关镇传统的盛大庙会。四月初八日本是佛教节日,称“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日。这天,各佛教寺庙都设斋讲经,大会僧众。北海子金川大寺是唐代敕建寺院,佛事活动历来庄严隆重,每逢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县城及四乡信众清早就赶到北海子,纪念佛祖诞辰。金川寺毁后,北海子建筑逐步建成,这一节日一直沿袭到今。四月初,气候温暖宜人,也是永昌地区各种农作物播种结束,小麦待浇头水的农事间歇期,所以各乡农民纷纷前来风景秀丽的北海子赶会游玩,县城至北海子游人如织,车水马龙。1949年以后,这一佛教节日演化成了物资交流大会。“文革”时期被禁,1978年恢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如今的物资交流大会盛况空前,以北大街为轴线,从钟鼓楼直到北海子公园,北环城路东、西两端及云川路东、西两段,排满了临时搭建的铺面摊点,商贾云集,人流如潮,商品种类繁多,有服装鞋帽、烟酒副食、生产资料、日用百货、五金交电,瓜果蔬菜等。交流会期间还安排文化娱乐活动,金昌市艺术团或张掖、武威市秦剧团前来在金川寺原址建起的戏台日夜演出传统的秦腔剧目。这样的交流会,从三、五天到一周,有时可延至十日半月。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原为宗教节日。后演化为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的传统节日。与清明节相同,七月十五前一周,就有人开始上坟扫墓。七月孟秋,牛羊肥壮,祭祖献羊已成风气。宗室相约,备面桃馒头、瓜果蔬菜、酒水汤饭、冥币纸钱,锅碗帐篷等,牵一只活羯羊去祖茔祭扫。除一般的仪式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献羊。将活羊牵到坟院,宰杀后献于坟院“供桌”前。烧纸祭奠后,在坟院外挖好的土炉灶引木柴火将羊肉煮熟,在搭好的帐篷里分而食之。子孙们吃肉饮酒,饱享祭祖后的食物,留连至天色将晚方归。《永昌县志·风俗》(乾隆本)记载:“七月十五具羊牲献瓜果,多有搭棚设帐,竟日乃巳”。如今亦然。这种阔绰的上坟,也是人们生活水品提高的体现,人们认为子孙们过上了好日子,让逝去的祖先也要富裕,不能寒酸。
  七、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拜月、赏月是中秋节的主题。时至中秋,禾稼收获,人们庆丰收、贺团圆。永昌民间祭月的月饼有传统的做法,它是一种面蒸食品。大小根据蒸笼的大小或需要而定,大者有直径40至50公分的,小者也可做15至20公分不等。发面和好斡成圆饼,用清油和食用色料如姜黄、红曲、香豆粉等撒抹在饼上,各色饼层层叠起,由大到小七、八层不等,上盖不用油色的面饼做盖,盖上画上圆月和各式花草图案,等蒸熟后着色。月饼做法多种多样,从用料可分为面白的、颜色的、瑰糖的等;从形状分,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等,其中对瓣月饼最为讲究,做法是将两块不同色的面饼叠起折拢用刀沿边切成四、五公分的长缺口,成齿轮状,然后将齿一个个翻转,这样由大到小叠上数层恰似一朵鲜艳的菊花或莲花。做好后上面包一薄点的面饼作皮,蒸熟取掉包皮,在画好的图案上着色。这种月饼无论色、香、味、形无可挑剔,吃起来酥而香甜,且久放不霉。中秋节走亲访友用自家蒸制的月饼送礼既经济又实惠,且倍受青睐。拜月是古老习俗,中秋晚上明月升空后,女主人在庭院置一桌子,将自制的最精美的一块月饼整块献于桌上,将西瓜削成瓜牙,与各式水果、点心(市场上买来的月饼)献于桌上,焚香礼拜、化裱纸。拜月后,全家大小赏月吃月饼瓜果,享天伦之乐。近年来,市场所售各式月饼充斥大小商场,但传统的自蒸月饼仍然是中秋节的节日美食。
  八、其它传统节日
  正月十六 城关镇人在这一天都要到寺院庙宇去游玩,同时烧香拜佛,叫做“游百病”,其意是祈求一年里健康顺利,消灾祛病。旧时人们多在县城内城皇庙烧香。城皇庙没有了,就到城郊寺庙去。自东山头普济寺和武当山寺庙修复后,人们在这天都要出行,去游山谒庙,山上游人络绎不绝,东山头、北海子、武当山一线人山人海。
  正月二十 纪念女娲补天,家家户户摊煎饼,拌凉菜。意为补天补地。
  二月二 农家俗称“龙抬头”,其意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农历二月二日,正是春分前后,冬天里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古书记载,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民间纪念这一天,是在盼望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二月二这天,男子要剃头、理发,以取吉利。
  惊蛰 城关镇农谚云:“早上惊了蛰,后晌拿犁别”。交惊蛰节,大地解冻,可整地保墒等待耕播。惊蛰这天,城关镇民众要吃醪糟鸡蛋汤泡油棒子(麻花),这一食品可润肺利气。农家在这天也给耕牛灌清油,内加大黄粉或炖烂的萝卜,给耕牛清热润肺,准备开犁。
  六月六 六月盛夏,艳阳高照,传统习俗在这天要晾晒衣服、被褥。读书人要晾晒书籍、字画,驱虫灭菌,以免虫咬或霉坏。这天民间还有洗药浴的习俗,采摘新鲜的中草药,如荆芥、薄荷、艾叶等,煮水洗浴,可消毒灭菌祛除疾病。城关还沿存去云庄寺赶庙会的习俗。云庄寺是永昌避暑的好去处,那里松柏茂密、细流脉脉,幽雅恬静。每年六月六,县城及金昌市的群众纷纷到云庄寺去游山谒庙,流连忘返。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夜,姑娘、媳妇要做针线,赛女工,称之为“乞巧”。剧团在这天夜里要演出牛郎织女的传统戏。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两个最大的阳数相重,故叫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据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初期。宫廷里在每年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吃“蓬饵”,戴茱萸,以求长寿。到两晋南北朝,重阳登高,赋诗赏景,大为盛行。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重阳登高思念家乡之情。后来这一习俗在民间流行,至今不衰。1988年,我国政府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每逢敬老节,城关镇社区居委会都要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或组织老年秧歌队演出等。
  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也称“冬祭日”,民间习俗要祭祖先送寒衣,用彩色纸做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同纸钱奠而焚之。十月一的节日食谱是吃麻腐包子。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这天日子最短,夜最长,也是数九天的开始。永昌习俗这一天大清早要吃窝窝饭。而且邻居们相互送窝窝饭品尝。窝窝饭是永昌的地方小食,独具特色。白面和好斡成筷子厚,切成豌豆大小的面丁,一手抓些许面丁,一手用筷子头在手心将面丁碾成一个个小窝窝,用肉、菜(可用洋芋、豆腐、蘑菇、胡萝卜等)均切成丁,用清油烧热,加调料并切的肉菜丁炝锅,然后加水,煮好汤,下面窝窝,调葱、绿菠菜、香菜等连汤吃。这种面食色泽鲜艳,气味蓬香,滑顺爽口,清淡不腻,趁热食用,可御寒补气,实为冬令好食品。因加工窝窝较为费时,近几年有人设计制作了加工窝窝面的压面机,使这种节日面食成了家常便饭,什么时候想吃就吃。
  腊八 腊八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至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腊八节的主要内容是供天地、祭神灵、祀祖先,禳灾殃,后来增加了吃“腊八粥”的食谱。永昌城关镇无论城乡过去都吃黄米或小米稠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大米、花生、葡萄干、莲籽、核桃仁等已不再是稀罕之物,所以腊八吃八宝粥也盛行起来。腊月八日也是佛教节日,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据说佛祖成佛前,游名山大川,探求人生之道,腊月初八这天,因长途跋涉,又累又饿,昏倒在路旁。这时有一牧女赶到,用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甘甜的泉水煮成粥,把他救活,使其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到腊月初八,用香谷杂粮煮粥供佛。传到民间,平民百姓加以效法,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