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物质生活
分类号: F126
页数: 5
页码: 197-201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城乡居民生活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城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434元增长到2006年的4180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 永昌县 物质生活 居民生活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个人收入较大集体时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城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434元增长到2006年的4180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衣着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衣着无论从面料、款式还是色彩等方面已经比70年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穿打补丁衣服的人少了,棉布定量供应虽然尚未取消,但化学纤维布料如涤良、涤卡、涤龙、尼龙、粘胶布、混纺布已在市场上大量销售。衣着的布料从单一的棉、麻织品发展到以化纤织品和混纺织品为主,以棉布为辅。衣着的款式也有了突破性的变化,中山装、军学服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装、呢大衣、风衣和女式西装套裙、连衣裙、滑雪衫等悄然兴起。色彩由原来的青、蓝、黄为主的色调,变得五彩缤纷起来。鞋帽也随着服装的变化而变化,70年代大都穿自制布鞋,戴绿、蓝军帽,穿皮鞋的很少。80年代初塑料底的布鞋颇为时髦,皮鞋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女式高跟皮鞋倍受女性青睐。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穿衣戴帽对于人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御寒,衣着的装饰性能有了充分的体现。其款式向多样化发展,茄克衫、运动服、西装也有了多种类型,冬装有羽绒服、各式大衣等。女式服装更是五彩纷呈,且有了流行趋势,某种款式或某一色彩一旦流行,便风靡一时,当另一流行款式或色彩一上市,便很快取而代之,所谓“过时”的服饰便不再穿着。皮鞋样式也向新颖别致发展,各式皮凉鞋、女式彩色皮鞋、长筒皮靴、运动鞋、旅游鞋、各式拖鞋很受消费者欢迎。手工自制的布鞋只有老人、小孩有时穿着。在农村,服饰方面的变化也不亚于城市,但经济条件差的,也就不讲究什么流行、什么款式,只要能蔽体、御寒即可。
  进入21世纪,服饰的流行趋势日趋明显,布料向高档化发展,棉织物又成了高档品,毛呢、毛纤混纺、棉毛混纺、棉纤混纺的各式面料种类繁多,色彩在流行色的引领下,也是五彩缤纷。款式也在不断翻新,西装、休闲装、运动装、棉衣、御寒服、羊毛衫等类型都有了系列款式,花样不断翻新。内衣也有了多种样式,保暖内衣、紧身内衣等以纯棉、纯丝者为上品。人们的衣着开始追求时尚,追求档次,追求名牌。当然,低收入者和较困难的农民就无力高攀,不过低档的布料和成衣也能满足需求。随着服饰趋势的发展,除服饰商店大量销售成衣外,一些小型的制衣店也应运而生,人们可以在制衣店订做各种适合于自己穿着的衣服。
  二、膳食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辛苦劳碌都是为了吃饱肚子,所以吃饭就是第一大事。20世纪70年代,由于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农村社员口粮不能保证充足,有时春天就缺粮,国家不得不回销部分粮食解决。城镇居民按月份等级定量供应粮、油,口粮也很紧张。那时,副食品和蔬菜瓜果极度匮乏,吃饭以粮为主,食油和肉类很少,所以农村人均口粮400斤也不够吃,一般常吃的只有汤面条、拌汤之类,偶而吃一顿干拌面、油饼子被视为奢侈。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的改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到80年代末,农民的余粮已多到争先恐后排队给粮站销售的局面,吃粮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农民搞多种经营,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养殖业,这样,肉、蛋、奶、菜、瓜果等副食品也逐步满足了市场需求,人们的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性发展,主(食)副(食)兼备,吃饭一般讲究饭菜搭配,即使较困难的人家,也达到了温饱,不再为口粮而发愁。
  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膳食以讲究营养为潮流,粮食市场和瓜果蔬菜市场品种繁多,除本地生产的粮食外,外地产品什么都有,肉、蛋、水产品类和蔬菜瓜果供应充足,一年四季新鲜菜不断,就连鲜牛奶和奶制品也不再是奢侈品。家庭平日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一般都很注意营养,主食无论米、面,想吃什么,可做什么,副食荤素搭配,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节日传统美食,经济条件好的,还在饭店餐厅订做节日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饭店餐厅的生意也很红火,红白喜事,一般都在饭店订做酒席。为了满足人们在吃饭方面的需求,牛肉面馆、包子饺子馆、家常小吃店随处可见,尤其是颇有地方特色的羊肉馆在城关镇十分火爆,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及城郊现有羊肉馆300多家。节假日,人们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引伴去羊肉馆休闲,吃一顿传统的羊羔肉垫卷子或大盘鸡、烧烤虹鳟鱼等菜肴,消除了工作紧张的疲劳,免去了在家自己作饭的劳顿,十分惬意。在精粮细食、美味佳肴吃多了时,人们又珍惜起粗粮、杂粮来,小米、黄米、大麦珍子、玉米珍子、扁豆、黑豆面、荞麦面、洋芋面、玉米面等粗杂粮身价倍增,在上世纪70年代粮食供应紧张时这些人们用以充饥的杂粮又成了人们食谱中的佼佼者。
  三、住宅 住宅的好坏,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豪门深宅必为富户,低檐矮屋定是贫家”。20世纪70年代,无论农村城市,大都住土木结构平房,土墙、土地、土炕、土炉子,室内烟熏火燎,漆黑一片。后来生产队规划居民点,新翻修的房子虽然仍是土木结构,但大部分都用石灰粉墙,用砖铺地,条件略有改观。80年代中后期,经济条件有所提高,新建的民房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室内白石灰粉刷,地面水泥硬化,上打顶棚,使用铁炉子取暖做饭,土炕也用砖砌,较之以前清洁卫生了许多。90年代,农民手中有了钱,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日渐高涨,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农村建设小康样板房的积极性很高,按照统一规划,所修住宅都是砖木结构封闭式房子,门窗有的采用钢门窗或铝合金门窗,条件好的都用瓷砖贴墙、铺地,用三合板等打顶。室内有了新式家具和家用电器。取暖用烤箱炉,有些还装了土暖气,卫生条件又有了提高。进入21世纪,所有经济条件许可的人家都在改建样板房,且日趋高档,院落也是砖墙,水泥打地坪,且卧室、伙房、储藏室等分设。在城郊交通要道处的农户还修建了楼房,居住兼商贸营业。截止2005年底,全镇已新建小康样板房2000多套,建成小康住宅楼44栋,修建新房的积极性有增无减。镇政府针对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建设的问题,把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编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县城居民住房也是从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尤其是90年代以后,每年均有十几栋住宅楼拔地而起。1998年住房改革以后,居民购置楼房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住宅楼建设向小区化迈进,1986年至2006年,县城内共建成住宅楼200多栋,总建筑面积70.4万平方米,平房已逐步拆除。居民的居住条件较20年前有了很大改善。室内陈设在20年内更新换代也是最快的,从80年代开始每几年一种款式,新款式一流行,旧式的就被淘汰。家具的材料和质地也花样繁多,新颖奇特,有些富裕家庭,几年就换一批家具,过去那种一样家具传几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在农村新式家具也很流行,但无城市那样奢糜。
  四、出行 城关镇地处全县中心,人们出行较其他乡镇都要方便,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交通工具、路况到通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出远门可搭乘班车或火车,近路有条件的骑自行车,没有条件的只有步行。到80年代,社会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自行车不再按指标供应,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发展到家家户户都有。班车的运营班次和路线也增加了,从长途到短途都有,出行比较方便。90年代,摩托车盛行起来,客运更加便捷,永昌县城到河西堡、金昌的班车次数增加,县城到各乡镇的班车也能满足需要。为了人们出行办事方便,出租车这一行当悄然兴起。进入21世纪,县城到河西堡开通了专线公交车,每天从早7点到晚9点,每20分钟发车一趟,往返轮回。县城通往各乡镇的班车每日也往返数趟,且每个村都有专线班车运行,城乡居民往返办事,当日来回,十分方便。摩托车、自行车作为辅助性交通工具更加普遍。出租车也向高档次发展,截止2006年底县城有桑塔纳和夏利等牌子的轿车50辆,更有永昌城独具特色的小型出租车泰兴三迪(称地老鼠)近200辆在城内运行,给上班族和居民提供了方便。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关镇私家小轿车发展也较快,一些私营企业主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都购置私家车使用。道路建设发展状况也是空前的,境内312国道已改建为高速公路,县、乡道路都已硬化,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且逐年铺油硬化。
  五、通讯 通信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通讯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1985年以后,通讯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永昌县电信局建成了1000部自动电话交换机并开通使用,结束了半个多世纪永昌电话由“摇把子”统治的历史,进入了自动化时代。自动电话开通后,电话开始进入老百姓家庭。1990年以后,通讯事业呈飞跃式发展,尤其是光缆线路开通,使电话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拥有一部电话即可直接拨打全国各地乃至世界。1992年,县电信局又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BP机风靡一时。紧接着无线电话业务相继开通,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有电信局开通的“小灵通”无线电话和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开通的无线电话业务。进入21世纪,电话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项目,电话的入户率急剧上升,它可以与衣、食、住、行相提并论。据2004年统计,全县已开通固定电话45170部,每百户拥有64.95部;开通移动电话35100部,每百户拥有49.89部。到2006年底,仅城关镇就拥有固定电话5000部(其中农村1000部),每百户拥有50部;手机用户为11000部,每百户拥有91.7部,仅以上2项相加,城关镇电话每百户拥有总量为141.7部,户均1.8部。有些家庭内成人每人就有一部手机,有些个人一人就有两部以上。
  因特宽带网开通后,家庭电脑拥有量也在迅速提高,上网已成时尚。据统计,至2006年底,县城内家庭上网电脑已有480台。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都在向现代化迈进,一般都拥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一体机等现代办公设施。县城里网吧也很时髦,为网迷们提供了上网的场所,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禁止在网吧上网。
  六、炊具与家具 20世纪80年代,使用土炉子取暖、做饭的已逐渐少了,取代土炉子的是铸铁造或铁皮造的铁制炉子,用铁皮烟筒抽烟,既卫生又方便。砂锅虽也使用,但铁锅和铝锅已逐步普遍,有取代砂锅的趋势。家具也在革新,且新式家具的添置成为风气,五斗橱、大立柜、高低柜、写字台、组合柜和沙发普遍被城乡家庭使用,钢管焊制的铁制床和木制床在乡下也很流行。家用电器从黑白电视机到彩电,收录音机、半导体收音机兴盛一时。90年代,炉灶又有了新的品种,取暖做饭两用的烤箱炉、暖气炉,轻便高效的蜂窝煤炉都很受欢迎,燃气炉、电炉子在城区已很普遍。炊具的变化体现在不少家庭都使用了高压锅、电饭锅、电饭煲、电火锅和太阳能热水器。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更快,一般家庭都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VCD、DVD、音箱等。家具也在不断的更新,且有了配套的趋势,尤其是住楼房的家庭,很讲究室内装璜和家具的搭配。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不断利用,人们的日常生活较20年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使用电磁炉的比率在不断攀升,在农村也有不少家庭使用,它以方便、快捷、省电、无污染等优点很受家庭欢迎。炊具家族中又有了新的成员电子炊具如阿迪锅(多功能电子压力锅)等,家电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不断代替旧的产品,电脑在很多家庭中也被使用。总之,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就以炉灶来说,从原始的土炉子(现改为水泥、砖砌)到现代化的电磁炉;从原始的砂锅到现代化的电饭煲、多功能电子锅,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各自的喜好,都在使用,且各有特色。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