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族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6
页码: 191-196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民族永昌县为汉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成份历来不多。宗教城关镇辖区内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四大宗教团体,各宗教团体按照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各自奉行自己的教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民族宗教

内容

第一节 民族
  永昌县为汉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成份历来不多。城关镇也是同样,据1985年统计,全镇(含北海子乡)总人口24617人,其中汉族24056人,占总人口的99.33%;少数民族161人,占总人口的0.67%。少数民族中有回族73人,满族48人,蒙古族17人,藏族9人,土族7人,壮族5人,裕固族1人,布依族1人。
  据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城关镇总人口36783人,其中汉族36529人,占总人口的99.31%;少数民族254人,占总人口的0.69%,仍然有回、满、藏、蒙古、土、壮、裕固等几个族别。
  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回(16户36人)、满(17户42人)等族,在永昌城关镇居住时间都比较久远。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地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自然流动量逐年加大,本镇民族成份也就有了变化,但如土族、壮族、裕固、布依等族别人口很少,只有几人甚至1人,他们或是随工作调动而来,或由学校分配而来,或因婚姻关系而来。
  本镇少数民族中只有回族居民大部分保持着他们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其他如满族、藏族、蒙古族等生活习俗一如汉人,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节 宗教
  城关镇辖区内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四大宗教团体,各宗教团体按照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各自奉行自己的教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一、佛教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资料记载,城关镇现辖区内曾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有位于金川西村敕建于南北朝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的瑞像寺(即圣容寺,民间俗称后大寺);有位于北海子敕建于唐代的金川寺,后发展为“永昌第一禅林”;有位于东山头,依山傍水,清静幽雅的普济寺;有位于北武当山的大觉寺。县城内更是寺庙林立,至民国初尚有千佛寺(县城西北隅)、弥院寺(县城西南城墙巷)、“三元府”等佛教寺院。
  1949年9月,永昌解放,县城内寺院先后被国家单位占用,部分僧尼还俗,佛教信徒(称居士)大多因政府提倡反对迷信而放弃了信仰。1958年,仅有的千佛寺也被拆除,佛像被毁,和尚杨本祥等被法办,方丈宝藏法师(俗名高永智)1957年在北京佛学院学习时就被迫还俗。1966年“四清”、“文革”中,已还俗娶妻生子的高永智,又被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劳动改造。凡信仰宗教者,在文革中被称为“牛鬼蛇神”所以佛教信徒都已销声匿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落实,佛教徒又开始了佛事活动。到1985年以后,经政府批准开放了佛教活动点4处,即:普济寺、云庄寺、大觉寺、五佛寺。1991年,成立了县佛教协会,选张钧科为会长,各寺都成立了寺管会,民主管理寺内宗教事务。除云庄寺在南坝乡外,其余四处都在城关镇境内。至2005年,圣容寺又被批准为佛教活动点,全县各活动点共有僧人27人(其中尼姑2人),全镇有佛教徒(称居士)800多人。
  普济寺位于县城东1公里的水云山,寺院依山傍水,清静幽雅。山下二坝引洪渠(东大河下游)流过,水波滔滔;寺前后东水泉环围,细流脉脉。该寺系黄教净土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约公元1821—1851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毁于天灾,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建,占地面积2亩。20世纪50年代拆除。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地方正常宗教活动的恢复,1983年开始重建,1988年建成弥陀殿5间、西配殿3间、僧舍10多间。弥陀殿内彩塑金装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执菩萨三尊佛像。有住寺僧6名,主持佛事活动。为了美化环境,县上支持僧众绿化水云山,提灌泉水育林,几年时间面积达200亩的林园已是郁郁葱葱,每到金秋,梨、杏、苹果等果实挂满枝头。1995年,寺内用善男信女们的布施和“功德”再建华藏殿(亦称大雄宝殿)5间、观音殿3间、山门3间。华藏殿内彩塑金装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尊佛像,两侧塑十八罗汉;观音殿内塑送子观音及金童玉女像。1999年又修东配殿3间。经逐步修建,现已成为一处佛事活动点,也成了一处旅游景点,每逢节日和佛会,佛教徒及群众咸来烧香拜佛。现有住寺僧5人,由释夲痴师父主持。
  五佛寺 位于北海子公园海子北缘。在1993年进行了维修彩绘,并在殿内塑5尊佛像。“一宇观”建成后,曾有僧尼住观。现为公园建筑组成部分,遇佛教节日,游人可入寺烧香礼拜。
  大觉寺 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北武当山。属武当山寺庙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据史载,始建于清乾隆以前,至光绪年间逐步完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毁于战火。20世纪40年代初信教群众集资重修,50年代拆除。
  1994年,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山麓重修了一座佛教寺院,称大觉寺。寺内大殿5间,两庑为观音堂和看河楼,牌坊式门楼3间,大殿后面院落里有僧舍、斋堂、伙房等建筑。大觉寺现为重要的佛教活动点,寺内常住僧7人,由长信师父(俗名李信)主持。
  圣容寺 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金川西村一社,始建于南北朝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早在北魏时佛教信徒受神僧刘萨诃指点,在山谷石崖上雕成石佛瑞像一尊,并制造出种种神异传说,惊动了朝廷。北周朝廷派大臣验看属实后,调动凉、甘、肃三州力役3000人建寺,寺建成后命名瑞像寺。初建成的瑞像寺规模宏大,有僧70人,寺田30顷。建寺后不久,因北周武帝灭法废教,瑞像寺于周建德3年(公元574年)被焚。到隋开皇初年,瑞像寺得到修复,隋大业5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返回时,途径番禾(永昌古县名),驾幸瑞像寺礼佛,并御笔题额,改寺名为感通寺。从此感通寺身价倍增,遂成为朝野重视的海内名寺。石佛瑞像也被“模写传形,量不可测”,甚至成了敦煌千佛洞众多洞窟壁画的题材。唐安史之乱后,河西陷于吐番,寺名又改为圣容寺。吐番素信佛教,寺中香火有增无减,寺内番僧最多时达1500之众(见于现存唐塔壁画题记中)。宋景德中,河西被西夏统治直到元代。明、清时期,随着永昌城的完善和丝绸之路的南移,尤其是敕建于唐代的金川寺已成为“永昌第一禅林”该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经历了1400多年人间沧桑的圣容寺已破败不堪,仅,存山门、佛塔及殿宇数间。1953年,山门、殿宇被当地农民拆除,仅存南、北山顶上两座大小不等形状略同的方形七级砖塔(均属唐代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浮雕于石崖上的石佛瑞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经风剥雨蚀,乃傲然而立,佛首存放于县博物馆中。2002年,县上决定修复这一历史上光辉一时、名噪海内的圣容寺,作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景观,以带动全县旅游事业。2003年,由城关镇出资10万元,协同县委统战部、县文化局,搬迁了圣容寺遗址农民14户,同年9月19日举行了圣容寺恢复奠基仪式。寺院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至2006年,已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瑞像殿304.76平方米,大雄宝殿854.25平方米,经堂364.25平方米以及斋堂兼法堂290.25平方米,僧寮客堂325.6平方米以及山门、金刚殿、藏经阁等建筑,瑞像殿和大雄宝殿等已按唐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彩绘。三年来共投入建筑资金500余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0万元,省上拨款10万元,金昌市拨款20万元,其余均为县内及全国各地佛教界信众捐助。在建设施工的同时,县委统战部批准成立圣容寺寺管会,由江西省东林寺僧人释德圆、释德光、释宽宏3人住寺主持佛教活动。2004年,县城各单位干部职工捐款17.6万元,修建了金川东村至圣容寺的乡村二级公路,客车可从县城直达寺院。按照寺院规划设计,尚有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地藏殿、祖师殿、钟鼓楼、迥廊和围墙等设施,将在2006年以后陆续建设,一代名寺圣容寺将会重现历史上的光辉。
  二、道教
  道教是产生在中国的本土宗教,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教徒们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道教有“全真道”和“正一道”等派别。“全真道”教徒都要出家,住道观修真养性,靠寺产和布施为生,也可云游四海,拜师访友,研究道家经典和易经等神秘文化。城关镇黄家学村人狄正泰早年出家学道,为全真道,曾在西安、北京等地道观修道,晚年住兰州白云观修练,现已去世。正一道教徒可娶妻生子,主要靠做法事、做道场等迷信活动为生,徒弟一般为家传,一家父子兄弟做法事,似乎已成为一种职业。城关镇原有正一道教徒数人,1949年解放后,都已自食其力,很少搞迷信活动。1978年以后,原有老道师又开始在民间殡葬过程中诵经做道场。但这种现象在东西河偶尔有之,在城关镇很少有人请道师做法事。所以道教无论是全真派还是正一派,都后继乏人,更没有教派组织。
  三、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产生于亚细亚的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11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16世纪宗教改革后,又继续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我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基督教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传入永昌,在旧县衙南侧有“耶稣家庭”从事宗教活动,传教者有强少章、杜敬德等,有教徒11人。1947年,基督教活动比较活跃,有牧师1人主持教务,县城内部分移民和附近农民入教者达80余人。1950年,传教人员陆续离去,有教务人员华吉仓(浙江人,原合作商店职工)留在县城,1985年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县城内基督教徒仍在家庭内活动。
  2000年7月,基督教徒成立了永昌县城关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镇政府在县城西北角划给地皮,新修基督教教堂一座,城关镇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为王溥(县医院医生)、副主席何永峰(居民),并有秘书长和委员数人,主持教务活动。现有教徒32人。
  四、天主教
  天主教属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以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统治者。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县城驴市街(现解放街)的兴泰洋行(一名德国人办)改为天主教堂,宣传天主教教义,发展教徒,但城内居民信仰者寥寥无几。抗日战争胜利后,天主堂附设西医诊所为群众治病。1950年,宗教界开展“三自革新”(自传、自治、自养)活动,外国籍神甫回国,曾有中国神甫刘文章、段福雨主持教务,发展教徒,有修女6人,贞女1人,仍然用西医疗法看病。1958年,教堂封闭,修女安置到县医院上班,教徒们也停止了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活动日趋正常,1987年,城关镇的天主教成立了管理小组,由会长负责。1988年,原天主堂教产按政策得到落实,教堂又恢复了教务活动,城关镇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叶德寿。至2006年,全县共有4个天主教活动点,共有教徒230人。
  五、伊斯兰教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盛行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该教唐朝传入中国,在我国也叫清真教、回教,信仰者多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清乾隆五十(公元1786)年,县城已有回民居住,民国时期,已有经商回民10余户定居城关镇,并有教徒23人。1943年,在县城北大街(现北海宾馆旁)修建清真寺一所,有阿訇一名主持教务活动,有教徒82人。1958年,宗教活动被禁止,清真寺改为食堂。
  1981年,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清理房产。2002年,县上在解放街天主教堂西侧划给地皮,补助拆迁费24万元,捐助水泥100吨,由教民募集资金开始修建清真寺,2005年建成,清真寺有阿訇马尚民主持宗教活动,有教徒341人,其中有外地来永昌做生意的流动人口200多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