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6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5
页码: 168-172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医疗卫生介绍了镇卫生院、村卫生组织及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医疗卫生

内容

第一节 镇卫生院
  镇卫生院是集卫生行政、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工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单位。其前身是原北海子乡卫生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来受县卫生局和乡、镇双重领导,担负着本镇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社区医疗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村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等工作。现有办公和业务用房802平方米,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下设科室有:内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检验室。住院部编制病床8张。2006年底全院有职工14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医师3人、药师2人、药士1人、护士5人。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逐年分批、分专业派人到省、市、县级医院进修,并参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公共知识的培训以及各期次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建院初期,医疗设施和设备十分简陋,从1988年开始,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先后配发了50mAx光机1台、丙种手术箱1个、显微镜1台、冰柜1个、氧气瓶1个、电动吸引器1台、冰箱1台。卫生院自己购置简易妇科床1张、显微镜1台、心电监护仪1台。
  第二节 村卫生组织及管理
  全镇10个村,现有卫生所(室)15个,个体诊所4个,有乡村医生32名。村卫生所(室)和个体诊所作为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最基层,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基本医疗服务、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基本的健康保障。1984年11月,原来的各大队保健站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有集体、个人、家庭等不同的承包模式,以后逐步形成村级卫生所(室)。到200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卫生所(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卫生资源,正式启动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实行“四统一”(即业务统一、价格统一、药品统一、财务统一)管理,建立中心药库,设立药事委员会。2003年开始,每年初制定村级卫生组织工作计划,与每个村卫生所(室)、个体诊所签定《村卫生所(室)、个体诊所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底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
  2004年,永昌县被省上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城关镇广泛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按规定比例及时便捷地报销参合农户已发生的医疗费用,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2005年,全镇参合农户住院治疗377人,共报销18.9595万元,大额药费1万元以上又进行了第二次报销。200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提高了对参合农民的基金补助标准,镇政府和卫生医疗系统利用各种方式登门入户大力宣传新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已参加2006年合作医疗的农户由2005年的3102户增加到3351户,参合率由89.04%增加到99%。同时,民政部门为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二女结扎户代交了参合基金,使其成功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6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城镇居民中实行合作医疗,城市低保户已由政府出资纳入合作医疗。各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发动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入户登记,共登记3949户,10714人,各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53.3%。城市低保户享受合作医疗的共1205户,2252人,其中天锦苑社区337户639人,宝河苑社区311户605人,永福苑社区246户403人,昌康苑社区311户605人。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