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4.2
页数: 4
页码: 156-159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古建筑有汉、明长城 、圣容寺塔、北海子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 、北海子塔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文物古迹 古建筑

内容

一、汉、明长城 被誉为世界古建筑八大奇观之一的古长城,东西穿越城关镇金川西村全境,东从金川峡水库西岸算起,西至圣容寺以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共7.3公里。因地处峡谷地带,风沙侵袭较轻,除山洪冲刷和人为挖掘而损坏的部分外,大部分墙体至今尚为完好,残存4米以上,夯层清晰。特别是金川西村至毛卜喇村一段尤为完好,有些墙垛尚存,烽墩突兀,蜿蜒西去,蔚为壮观。永昌境内的长城,始筑于汉代,明代增补,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圣容寺塔 位于金川西村圣容寺背面山顶上,为圣容寺遗留的唐代建筑,塔为方形七级,空心砖砌,高16.2米。塔基为边长10.8米的正方体,南向开门,可供人出入。塔内原设木梯,直通塔顶,现已无存。塔内壁有壁画及题记,已大部损坏。塔檐以砖横斜砌成,层层叠涩挑出。第一层北面有佛龛一座,塔刹已残,塔形与西安小雁塔甚似。寺南山崖上另有一方形七级小塔,高4.9米,外形与大塔相似,与大塔遥相呼应。1981年,圣容寺塔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又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圣容寺历史之谜的破解和圣容寺修复工作的开展,专家学者对圣容寺和石佛瑞像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观点认为,圣容寺始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焚毁,于隋开皇初年修复,隋唐时为此寺鼎盛时期,此塔建筑年代有可能早于唐代。此说有待于考证。
  三、北海子古建筑群 北海子古建筑始建于唐代。《永昌县志》载:“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寺偏东一水塘,约三亩,叫观音塘,俗称“海子”,志书称“柳池”,以马踏(家)泉、葫芦泉流注其中,清澈晶莹,四时不变。寺偏东水云观,有亭可坐玩,前为观音坛,起绿潭(指海子)中,又前为书驮堂,以桥通之。后经历代修建,到清乾隆年间,已建成魁星楼、太清宫、转轮寺、酒仙阁、雷坛、药王洞、火神宫等。整个建筑群“鳞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性”(引自《永昌县志》)。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部分建筑毁于地震。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又遭战火兵燹,只剩两座古塔等少数建筑。民国后期,民众募捐资金,维修水云观(即今五佛寺)新建天师殿、佑圣宫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北海子古建筑,曾多次维修。遗憾的是在“文革”中雷坛遗址一明代七级砖塔被炸毁。1980年至1985年,省、地、县先后拨款47.5万元,维修加固了湖心亭(原观音坛和书驮堂),水泥拱桥连结两亭与海子边缘,新建了显美亭、绿漪亭,疏通了马踏泉并修复了马踏泉亭。1993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大工程”,北海子风景区得到总体开发。原金川寺遗址修建了大戏台及一些游乐设施;“海子”下游建造了人工湖、游泳池;雷坛遗址新建了一座巍峨壮观的“一宇观”,观内大殿7间,东西配殿各5间,山门3间及东、西配殿各3间,山门前利用地形落差,护砌三个宽阔平台,构筑纯白仿古雕栏,筑台阶数十级直通山下;海子以东,沿山岗边缘建长廊,蜿蜒盘旋,直达显美亭。曲径长廊东,雷坛山崖下,有一山洞,称“混元洞”,具唐代建筑风格。在公园路上新建仿古牌坊一座,上有“北海子公园”题额,公园门内一侧建一现代风格的三角花岗岩贴面塔,称“腾飞塔”。经陆续维护和新建,北海子原有古建筑和新的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古建筑群落。从唐代至今,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北海子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美和历代永昌人民锲而不舍创造的人文美,使之不断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瞻游玩。
  四、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在城北二里,从山麓至金顶,庙宇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并有盘山小道蜿蜒相接,直通金顶。武当山的寺庙始建于清乾隆初,至清光绪年间逐步完善,形成一建筑群落。山上现存石刻文记载了清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补修盘山道路之事。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该建筑群悉毁战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民众集资捐物,重建了山麓大殿、百子洞及以下庙宇数座。五十年代初全部拆毁,留下废墟一片。
  1994年,永昌县委、县政府为扩大北海子风景旅游区的辐射面,由政府拨款160万元,县建筑公司承包施工重建。工程队克服了高山运输建筑材料的巨大困难,创造性地用骆驮队驮运,经过10个月的有效工期,完成了施工任务。从山麓至金顶共建成山门、大觉寺、观音堂、看河楼、三清宫、四御殿、鲁班阁、七真祠、长廊、八仙阁、百子洞、孔庙等15座仿古建筑,面积达793平方米。为给游客、香客提供上山之方便,同时修整了盘山道路,从山门至金顶,曲折徘徊,筑砖、石台阶千余级。1995年,所有建筑都彩绘题额,并画了壁画,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新建的武当山寺庙,从命名看,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大觉寺由和尚驻寺主持佛事活动;百子洞送子观音前香客不断;孔庙内原有孔子、孟子等圣贤的壁画。2005年春,佛教徒及群众募资供奉了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曾子等五尊石雕圣像,莘莘学子们常往谒拜焚香。2006年,在有些殿宇里又供奉了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像。每到正月十六日“游百病”、五月初五日端阳、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和四月初八、五月十三等宗教节日,县城至山门下人流如潮,盘山道上游人摩肩接踵,各庙宇香烟缭绕,钟馨声萦绕山谷之中。武当山庙宇修复后,县上决定绿化建筑区的山头山坳。1990年,金川公司动力厂出资40万元,援建了寺区绿化提水喷灌工程,县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义务植树,挖石换土,栽植了松、柳、榆、槐、云彬、侧柏、榆叶梅、迎春花、刺梅等观赏性草木100余亩。如今,山门至百子洞的山坡山坳已披上了绿装。
  五、北海子塔 又名金川寺塔,因塔依金川寺原观河楼,亦名观河楼塔,位于北海子金川寺遗址。原塔为唐时敕建的金川寺所属建筑,后来寺、塔均毁于战乱。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重建寺院时,同时修复了观河楼及塔。塔为七级六角实心砖塔,通高约30米,塔基宽6.1米,长12.6米。塔檐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层层置单檐,以砖叠涩衬砌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门,至顶端冠以圆锥形铁刹。塔基西、东壁题有“定西戎”、“光东阙”砖雕匾额。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金川寺及观河楼毁于战火,唯塔独存。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北海子雷坛遗址原有七级砖塔一座,其形制及修建时间与观河楼塔完全相同,两塔可称姊妹塔。1945年抗战胜利后,将此塔命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塔,塔身贴砖面一层,上刻永昌籍抗日阵亡烈士名单和国民党政府有关要员题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炸毁。
  六、钟鼓楼 位于县城中心、四大街交汇之处,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楼呈正方形,规制仿西安钟楼,通高24.5米,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台基底边长22米,高7.2米,台体土筑包砖,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通达四街。楼的整体为木质结构,上下二层,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每层有斗拱、藻井、彩绘,两层楼四周均有明柱回廊。楼顶有高2.5米的顶塔式宝顶。基座北门洞西侧有砖砌成的阶梯,楼内设木梯可盘旋而上。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东面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南面为“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西面为“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北面为“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台基拱门有砖雕题额:东“大观”、南“迎薰”、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西南角悬大铁钟一口,楼内置大鼓一面。永昌县志云:“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所以也叫声教楼。
  钟鼓楼建成后,曾多次维修,历经400年,岿然屹立。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永昌城乡有无数古刹寺庙、亭台楼榭毁于一旦,但钟鼓楼却稍有倾斜,无有大碍。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楼体部分梁柱和构体朽腐,楼顶层层渗漏,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维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至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省、市文化部门验收并剪彩。维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钟鼓楼旧貌新颜,再次屹立在永昌城中心。毁于1958年的大铁钟、大鼓和四面匾额也得到恢复。大钟由县离合器厂承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大鼓由县木器社承制,鼓面直径1.6米;匾额邀请国内各地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制成黑底金字大匾悬挂四面。这次维修耗资53万元人民币,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2006年6月,钟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东会馆位 于县城东大街,坐北向南,在东大街十字西侧。建于明代,原为明嘉靖乙末科进士、户部左侍郎赐户部尚书胡执礼府第。清中叶,陕甘商贾购买后改为陕甘会馆。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5间,是河西唯一残存的会馆建筑。1994年,进行了修葺,并增建仿古亭台和大门三间,门上匾额题“阁老府”,意为原胡执礼府第。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