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众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群众文艺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群众文艺概括了秧歌、社火、民歌、宝卷、贤孝。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文化 群众文艺

内容

一、秧歌
  在城关镇,秧歌和社火历来没有明显区别,人们往往把现代装饰,以扭唱为主的叫秧歌,而以传统装饰为主,有扭唱兼舞龙、耍狮等项目表演的叫社火。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秧歌、社火红火起来,尤其是每年春节,各乡镇均有秧歌、社火进城表演,成了春节时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活动。
  城关镇的秧歌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过去传统的有组织的节日演出型逐渐向自发的自娱自乐型演化。这种秧歌队,在节假日或夏季傍晚,由社区居民上街,选一宽敞的场所表演,参加者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表演步伐花样繁多,有自由步、单腿弯、双腿弯等,他们寓锻炼身体于乐之中,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社火
  城关镇的社火,以村为单位组成,现有社火队的村有北海子村、金川西村、赵家庄村。县城单位如水利局、原商业局也曾组织社火队在春节表演。城内有老年秧歌队也颇具活力,常在节假日登场亮相。
  社火队由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其扮相多以戏曲人物为主,表演项目都是传统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跑场子:是社火表演的前奏,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全体参演者由“膏药匠”(社火领队)领头,绕场扭转,不时变换队形,使人眼花缭乱。跑场子有许多场式,如大小圈、簸箕湾、水磨阵、九曲连环、乌云遮月、瓣蒜等。
  (二)耍狮子:北方多为舞狮,二人共扮一狮,一人引狮,翻腾跳跃、翻云梯、上桌子,引狮人都会拳脚,拿绣球逗引狮子玩耍,颇能引人入胜。
  (三)龙舞:龙在社火队中最为壮观,一条龙有数十人操作表演,时而盘曲腾跃,时而升降翻滚,表演技巧好的,能把龙的雄姿演得活灵活现。
  (四)跑旱船:船中姑娘提道具船在船夫的引导下,表演出船行水中的情态。
  (五)老牛推车:一老翁推车,老妪在前拉车,伴随着鼓点表演出既逼真而又夸张的各式动作,配合默契,能令人倾倒。
  (六)竹马子:在城关社火中是传统节目,原是古代儿童骑竹马的一种游戏,李白曾有“郎骑竹马来”的诗句,而后发展成为一种以战马表演为特点的社火节目。竹马子用竹木、布片、纸张裹扎而成,演员都是少年儿童,一人一马,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表演活泼可爱。因制做竹马较费事,现在的社火中不见了竹马的身影。
  (七)唱小曲子:唱小曲子已成为社火队的重头戏,每场必唱。所唱曲目有传统的《十里亭》、《下四川》、《小放牛》、《钉缸》、《采对花》、《冻冰》等;新编的一般都套用旧调,形成了旧调新词或一调多词的唱法。新编曲词都是歌颂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进入21世纪,小曲子演唱被录音录像,制成碟片等音像制品出售,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传统曲目的传播和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三、民歌
  (一)小曲子也称杂曲,是民歌的一种,它是在继承了元代小令和套数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新形式。这类曲子,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由文人采录搜集保存下来。城关镇流传的小曲子在民歌中所占比例很大,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很广,地方色彩浓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形象,如《送情郎》、《走西口》、《五哥放羊》、《拉骆驼》等,反映了下层社会生活和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些歌咏古人故事,借古喻今的小曲子如《十里亭》、《十盏灯》、《下四川》等都成了社火演唱的保留曲目。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不少村社和社区,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演唱队,或唱传统小曲子,或自编自演,活跃了地方文化生活。近几年,民间曲艺爱好者成立了民间曲艺协会,专业录制地方小曲的刻录碟片出售,促进了小曲子的传播。
  (二)山歌 山歌也称“花儿”,是民歌中的一个类型,多流行于祁连山沿山地区,以回族、裕固族等牧民为主。城关镇俗称唱山歌为“漫少年”。曲调各民族虽有不同,但大都是固定的。歌词大多由歌手现编现唱,题材十分广泛。对劳动、爱情、英雄人物、祖国山河及党的政策方针都可进行深刻描绘和热情歌颂,对社会不良风气、劣习时弊也可无情揭露和鞭笞,发挥民歌的战斗作用。山歌可独唱,用来抒发感情,可对唱,此呼彼应,互诉衷肠,或打趣逗乐。在广袤的草原上,在静谧的山林中,引亢高歌,即可解除寂寞疲劳,又可交流思想感情。从事放牧的农牧民,大都是“漫少年”的好手。
  (三)夯歌 夯歌又称“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打夯中的创作,也属于民歌的范畴。打夯是用夯(包括杵、硪)使土层坚实的较为费力的劳动,一般都在筑水库大坝、筑路基打墙时使用。具有活动集体性、起落规律性、动作统一性、时间持久性的特点。为适应上述特点,形成了“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一唱一和,一起一落,可使动作统一和谐,步调一致,同时给这一强度很大的劳动赋予美的感受,使劳动者得到鼓舞,减少疲劳。永昌城关地区的夯歌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有声有调无词,领、和都是一连串的虚字发声。如“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这种夯歌用途广泛,除打夯、提杵、搧硪时唱和外,还可用来抬举重物,根据劳动节奏,可快可慢。另一种是专用来打夯的,领唱者要唱出歌词来,和唱者只用“唉嗨哟嗬”的虚字应和。夯歌歌词内容一般无现成的,都是现编现唱,有的紧密配合打夯劳动,提出要求、宣传鼓动、表扬批评、关切告诫都可以,起着指挥劳动,统一动作,鼓动情绪的作用。有的却是由领唱者自由发挥,即所谓“见米唱米,见面唱面”,题材广泛,不受约束。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鬼神怪、草木虫鱼,凡心中所思、眼中所见都即兴编成歌词。
  以上两种夯歌其共同点就是见景生情,即兴编唱,语言质朴、格律自由,极为口语化,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夯”实土这种繁重的劳动已经被镇压机、碾路机等机械代替。在筑路工地、水库大坝等现场只能听到隆隆的机械声,而听不到浑厚高亢的夯歌了。
  四、宝卷
  “念卷”是永昌民间对讲唱“宝卷”的俗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据史载:“宝卷”是由佛教的讲唱文学“变文”演化而来的。它部分演述的是佛经故事,也有部分讲述民间故事的。“变文”在宋真宗时(公元998—1027年)被明令申禁而销声匿迹,但民间仍喜欢这种讲唱艺术,于是便有人模拟着“变文”的讲唱形式,演变出了“讲史”、“弹词”、“宝卷”等多种讲唱文字来,在市井里弄演唱。在各种新的讲唱文学中,“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首先,它的结构、韵式以及讲唱的方式都原原本本继承了“变文”的特色,就连说唱中夹入“宣扬佛号”这一形式也被继承下来;其次,“宝卷”的内容也大多以因果报应及佛、道的劝善故事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戏曲故事也被艺人采用,改编成新的卷本讲唱,所以“宝卷”的内容也就愈加丰富多彩。
  永昌民间传唱的宝卷大多是手抄本,其内容有佛教故事的如:《药师本愿功德宝卷》、《鱼篮观音玉卷》、《木连救母宝卷》、《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等;也有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的如:《孟姜女宝卷》、《梁山伯宝卷》、《赵氏贤孝宝卷》、《白蛇宝卷》、《劈山救母》、《烙碗计》、《丁郎寻父》等。
  “念卷”这种娱乐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以春节为最盛,念卷人净手漱口,有时还焚香,正襟端坐在热炕头,面前置一小方桌点一盏明亮的油灯,手捧卷本讲唱,听众围坐四周倾听。念卷时,念卷先生念念唱唱,唱唱讲讲,同时还有听众懂此道者应声,众人附和颂扬“阿弥陀佛,弥陀佛”佛号。这样有念有和,庄重肃穆。
  宝卷唱念也有曲调,一般都是词牌,如《炉香赞》、《清江引》、《一枝梅》、《浪淘沙》、《清平乐》等。宝卷有一定格式,开头一般是韵文,正文部分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同戏剧中的道白。结尾开宗明义,说明主题。如:“扁毛还知行孝道,人不孝道枉为人”(《鹦哥宝卷》)。
  清末民国时期,城乡常以念卷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解放以后,念卷这种文艺形式已不多见,间或在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的一些村庄有人讲唱,“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以后,在乡村又有念卷这种文艺活动出现,到上世纪末,这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已无人问津,濒临灭绝境地。但是民间保存的卷本,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对研究讲唱文学的历史以及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前几年,兰州大学有关研究单位曾通过永昌个别乡镇文化站搜集民间手抄本宝卷,供学术研究。为了不使这一民间文艺失传,城关镇退休干部何登焕搜集全县宝卷手抄本32部,汇总编辑《永昌宝卷》(上、下册)出版。
  五、贤孝
  贤孝泛指盲人演唱的一种曲子,当地人称唱贤孝的盲人为“瞎仙”或“先生”。曲子内容主要有歌颂忠臣良将、孝子贤妇的;有弘扬正气,抑恶扬善的。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传统戏剧,也有来自宗教故事的。城关镇流行的贤孝有:《白蛇传》、《劈山救母》、《包公三下阴曹》、《八件衣》、《侯美英反朝》、《王定保接当》、《红灯记》、《门闩记》、《韩相子修行》、《鹦哥盗桃》、《小寡妇上坟》等数十种。解放以后,当地文化部门曾组织盲艺人演唱,并新编了《十颂共产党》、《十绣领袖毛主席》等曲目。贤孝演唱,大多以二胡、四胡、三弦、梆子、碰铃为伴奏乐器,或三五人组合,或一人自拉自唱。在农村,逢年过节,人们把“先生”请来唱贤孝娱乐,听众们收集粮食、米面作为报酬。“文革”时期,唱贤孝作为“四旧”内容被禁绝。改革开放后,重新开禁,城乡“瞎仙”们纷纷出来献艺,文化部门还给他们录音录像,很受群众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先生”就在县城钟鼓楼下演唱,收取听众的微薄报酬。听众大多是老头老太婆,年轻人大多不屑一顾,他们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摇滚乐。因听众的断代和录音机、VCD、DVD的广泛普及,唱贤孝这一民间文艺难以维持,又走入低谷,贤孝曲目的录音带、碟片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