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16
页码: 136-151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文化机构设施、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史志编纂和民间文学编辑、群众文艺、民间艺术品收藏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地方文化 城关镇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施
  文化站是镇政府的文化事业机构,其职能是组织辅导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在业务上受县文化局的指导,现有工作人员1名,负责文化工作。文化站有房屋116平方米,藏书3100册,每年订报刊25份,有音像设备一套、乐器10件、电视机1台、摄像机2台。
  全镇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各村民委员会都设有文化室。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都依托文化室进行,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寓教于乐,并要求活动经常性、普及化。每逢节假日和重大庆典纪念日,文化室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时还要参加县上举办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社区的群众自发演唱活动也逐步普及起来,演唱的小曲子有传统的,也有新编的。如退休干部杨培礼编的《十唱永昌县》、《永昌新貌》、《歌颂党先进》等曲词,配上传统小曲的曲谱,很受群众欢迎。
  第二节 广播电视
  20世纪80年代,全县有线广播信号传输网络已经形成,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3次播音,共7小时25分钟,主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节目。同时编排播出自办节目和永昌新闻。城关镇在钟鼓楼架设高音喇叭,播出县广播站广播节目,农村用小喇叭入户的方式,听广播节目。由于收录音机的增多和电视机的出现并快速进入家庭,有线广播逐步衰落。1992年,县广播电视局建成100W调频广播发射台1座,覆盖县城及临近7个乡镇,县城和城郊都能收到县广播电台转播的节目,城内在四街路灯杆上设调频广播,镇上已不再设广播站。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永昌县城开始有了电视机,有些机关单位购进彩色电视机在本单位收视,吸引县城及城郊群众围观,因信号太弱,收视效果往往很差。1985年12月,县上在北门外校场山建成电视差转台1座,发射信号覆盖半径20公里,城关镇(含北海子乡)境内电视机可收看到图象清晰的电视节目,人们开始购买电视机(大多为12—18时黑白机),一时间电视机成了抢手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彩电更不容易买到,政府把彩电作为奖品,奖给每年种粮大户和售粮模范。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电视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自县电视台开通有线电视之后,电视机尤其是彩电入户率迅速提高,到2000年,全镇城乡电视入户率已达到95%以上,机型的更新换代,使黑白电视机以及小英时的老式机大量淘汰,25时以上的超平、纯平数码彩电已经占据了市场,大屏幕液晶电视机等高科技新产品倍受青睐。至2005年,城关镇居民户均有电视机已不只一台,很多的家庭有两台以上。有线电视传播率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可收到30套有线电视节目。
  第三节 群众文艺
  一、秧歌
  在城关镇,秧歌和社火历来没有明显区别,人们往往把现代装饰,以扭唱为主的叫秧歌,而以传统装饰为主,有扭唱兼舞龙、耍狮等项目表演的叫社火。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秧歌、社火红火起来,尤其是每年春节,各乡镇均有秧歌、社火进城表演,成了春节时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活动。
  城关镇的秧歌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过去传统的有组织的节日演出型逐渐向自发的自娱自乐型演化。这种秧歌队,在节假日或夏季傍晚,由社区居民上街,选一宽敞的场所表演,参加者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表演步伐花样繁多,有自由步、单腿弯、双腿弯等,他们寓锻炼身体于乐之中,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社火
  城关镇的社火,以村为单位组成,现有社火队的村有北海子村、金川西村、赵家庄村。县城单位如水利局、原商业局也曾组织社火队在春节表演。城内有老年秧歌队也颇具活力,常在节假日登场亮相。
  社火队由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其扮相多以戏曲人物为主,表演项目都是传统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跑场子:是社火表演的前奏,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全体参演者由“膏药匠”(社火领队)领头,绕场扭转,不时变换队形,使人眼花缭乱。跑场子有许多场式,如大小圈、簸箕湾、水磨阵、九曲连环、乌云遮月、瓣蒜等。
  (二)耍狮子:北方多为舞狮,二人共扮一狮,一人引狮,翻腾跳跃、翻云梯、上桌子,引狮人都会拳脚,拿绣球逗引狮子玩耍,颇能引人入胜。
  (三)龙舞:龙在社火队中最为壮观,一条龙有数十人操作表演,时而盘曲腾跃,时而升降翻滚,表演技巧好的,能把龙的雄姿演得活灵活现。
  (四)跑旱船:船中姑娘提道具船在船夫的引导下,表演出船行水中的情态。
  (五)老牛推车:一老翁推车,老妪在前拉车,伴随着鼓点表演出既逼真而又夸张的各式动作,配合默契,能令人倾倒。
  (六)竹马子:在城关社火中是传统节目,原是古代儿童骑竹马的一种游戏,李白曾有“郎骑竹马来”的诗句,而后发展成为一种以战马表演为特点的社火节目。竹马子用竹木、布片、纸张裹扎而成,演员都是少年儿童,一人一马,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表演活泼可爱。因制做竹马较费事,现在的社火中不见了竹马的身影。
  (七)唱小曲子:唱小曲子已成为社火队的重头戏,每场必唱。所唱曲目有传统的《十里亭》、《下四川》、《小放牛》、《钉缸》、《采对花》、《冻冰》等;新编的一般都套用旧调,形成了旧调新词或一调多词的唱法。新编曲词都是歌颂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进入21世纪,小曲子演唱被录音录像,制成碟片等音像制品出售,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传统曲目的传播和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三、民歌
  (一)小曲子也称杂曲,是民歌的一种,它是在继承了元代小令和套数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新形式。这类曲子,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由文人采录搜集保存下来。城关镇流传的小曲子在民歌中所占比例很大,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很广,地方色彩浓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生动形象,如《送情郎》、《走西口》、《五哥放羊》、《拉骆驼》等,反映了下层社会生活和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些歌咏古人故事,借古喻今的小曲子如《十里亭》、《十盏灯》、《下四川》等都成了社火演唱的保留曲目。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不少村社和社区,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演唱队,或唱传统小曲子,或自编自演,活跃了地方文化生活。近几年,民间曲艺爱好者成立了民间曲艺协会,专业录制地方小曲的刻录碟片出售,促进了小曲子的传播。
  (二)山歌 山歌也称“花儿”,是民歌中的一个类型,多流行于祁连山沿山地区,以回族、裕固族等牧民为主。城关镇俗称唱山歌为“漫少年”。曲调各民族虽有不同,但大都是固定的。歌词大多由歌手现编现唱,题材十分广泛。对劳动、爱情、英雄人物、祖国山河及党的政策方针都可进行深刻描绘和热情歌颂,对社会不良风气、劣习时弊也可无情揭露和鞭笞,发挥民歌的战斗作用。山歌可独唱,用来抒发感情,可对唱,此呼彼应,互诉衷肠,或打趣逗乐。在广袤的草原上,在静谧的山林中,引亢高歌,即可解除寂寞疲劳,又可交流思想感情。从事放牧的农牧民,大都是“漫少年”的好手。
  (三)夯歌 夯歌又称“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打夯中的创作,也属于民歌的范畴。打夯是用夯(包括杵、硪)使土层坚实的较为费力的劳动,一般都在筑水库大坝、筑路基打墙时使用。具有活动集体性、起落规律性、动作统一性、时间持久性的特点。为适应上述特点,形成了“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一唱一和,一起一落,可使动作统一和谐,步调一致,同时给这一强度很大的劳动赋予美的感受,使劳动者得到鼓舞,减少疲劳。永昌城关地区的夯歌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有声有调无词,领、和都是一连串的虚字发声。如“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这种夯歌用途广泛,除打夯、提杵、搧硪时唱和外,还可用来抬举重物,根据劳动节奏,可快可慢。另一种是专用来打夯的,领唱者要唱出歌词来,和唱者只用“唉嗨哟嗬”的虚字应和。夯歌歌词内容一般无现成的,都是现编现唱,有的紧密配合打夯劳动,提出要求、宣传鼓动、表扬批评、关切告诫都可以,起着指挥劳动,统一动作,鼓动情绪的作用。有的却是由领唱者自由发挥,即所谓“见米唱米,见面唱面”,题材广泛,不受约束。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鬼神怪、草木虫鱼,凡心中所思、眼中所见都即兴编成歌词。
  以上两种夯歌其共同点就是见景生情,即兴编唱,语言质朴、格律自由,极为口语化,生活气息十分浓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夯”实土这种繁重的劳动已经被镇压机、碾路机等机械代替。在筑路工地、水库大坝等现场只能听到隆隆的机械声,而听不到浑厚高亢的夯歌了。
  四、宝卷
  “念卷”是永昌民间对讲唱“宝卷”的俗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据史载:“宝卷”是由佛教的讲唱文学“变文”演化而来的。它部分演述的是佛经故事,也有部分讲述民间故事的。“变文”在宋真宗时(公元998—1027年)被明令申禁而销声匿迹,但民间仍喜欢这种讲唱艺术,于是便有人模拟着“变文”的讲唱形式,演变出了“讲史”、“弹词”、“宝卷”等多种讲唱文字来,在市井里弄演唱。在各种新的讲唱文学中,“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首先,它的结构、韵式以及讲唱的方式都原原本本继承了“变文”的特色,就连说唱中夹入“宣扬佛号”这一形式也被继承下来;其次,“宝卷”的内容也大多以因果报应及佛、道的劝善故事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戏曲故事也被艺人采用,改编成新的卷本讲唱,所以“宝卷”的内容也就愈加丰富多彩。
  永昌民间传唱的宝卷大多是手抄本,其内容有佛教故事的如:《药师本愿功德宝卷》、《鱼篮观音玉卷》、《木连救母宝卷》、《香山宝卷》、《刘香女宝卷》等;也有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的如:《孟姜女宝卷》、《梁山伯宝卷》、《赵氏贤孝宝卷》、《白蛇宝卷》、《劈山救母》、《烙碗计》、《丁郎寻父》等。
  “念卷”这种娱乐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以春节为最盛,念卷人净手漱口,有时还焚香,正襟端坐在热炕头,面前置一小方桌点一盏明亮的油灯,手捧卷本讲唱,听众围坐四周倾听。念卷时,念卷先生念念唱唱,唱唱讲讲,同时还有听众懂此道者应声,众人附和颂扬“阿弥陀佛,弥陀佛”佛号。这样有念有和,庄重肃穆。
  宝卷唱念也有曲调,一般都是词牌,如《炉香赞》、《清江引》、《一枝梅》、《浪淘沙》、《清平乐》等。宝卷有一定格式,开头一般是韵文,正文部分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同戏剧中的道白。结尾开宗明义,说明主题。如:“扁毛还知行孝道,人不孝道枉为人”(《鹦哥宝卷》)。
  清末民国时期,城乡常以念卷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解放以后,念卷这种文艺形式已不多见,间或在新城子、红山窑、焦家庄等乡的一些村庄有人讲唱,“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以后,在乡村又有念卷这种文艺活动出现,到上世纪末,这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已无人问津,濒临灭绝境地。但是民间保存的卷本,仍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对研究讲唱文学的历史以及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价值。前几年,兰州大学有关研究单位曾通过永昌个别乡镇文化站搜集民间手抄本宝卷,供学术研究。为了不使这一民间文艺失传,城关镇退休干部何登焕搜集全县宝卷手抄本32部,汇总编辑《永昌宝卷》(上、下册)出版。
  五、贤孝
  贤孝泛指盲人演唱的一种曲子,当地人称唱贤孝的盲人为“瞎仙”或“先生”。曲子内容主要有歌颂忠臣良将、孝子贤妇的;有弘扬正气,抑恶扬善的。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传统戏剧,也有来自宗教故事的。城关镇流行的贤孝有:《白蛇传》、《劈山救母》、《包公三下阴曹》、《八件衣》、《侯美英反朝》、《王定保接当》、《红灯记》、《门闩记》、《韩相子修行》、《鹦哥盗桃》、《小寡妇上坟》等数十种。解放以后,当地文化部门曾组织盲艺人演唱,并新编了《十颂共产党》、《十绣领袖毛主席》等曲目。贤孝演唱,大多以二胡、四胡、三弦、梆子、碰铃为伴奏乐器,或三五人组合,或一人自拉自唱。在农村,逢年过节,人们把“先生”请来唱贤孝娱乐,听众们收集粮食、米面作为报酬。“文革”时期,唱贤孝作为“四旧”内容被禁绝。改革开放后,重新开禁,城乡“瞎仙”们纷纷出来献艺,文化部门还给他们录音录像,很受群众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些“先生”就在县城钟鼓楼下演唱,收取听众的微薄报酬。听众大多是老头老太婆,年轻人大多不屑一顾,他们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摇滚乐。因听众的断代和录音机、VCD、DVD的广泛普及,唱贤孝这一民间文艺难以维持,又走入低谷,贤孝曲目的录音带、碟片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第四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创作
  1986年至1990年,城关镇籍从事文学创作的有10余人,其中业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占大多数。他们发表的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的有30余篇。1990年以后至2005年,前后有中国作协会员王萌鲜的长篇小说《骊靳书》、《神矢》;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张驰的长篇小说《汗血马》、《红鸟国》等出版发行。在这15年里,业余文学创作也欣欣向荣,吴映文的历史纪实小说《红色占领》、《焉支吐翠》,张得智的短篇小说集《蓬随风转》等出版发行;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学创作的有10余人,共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首),其中直峡山村农村妇女樊兴兰笔耕不辍,曾在《中国妇女》、《中文自修》、《农家女》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和小小说9篇,为农村妇女在文学殿堂争得了一席之地。
  二、书法、绘画、摄影
  书法、绘画和摄影业余爱好者自1985年以后越来越多,他们执着的追求,勤苦地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佼佼者如王福和等已成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赵培文、王奋战、曹生奎、陈志霖成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赵培文等成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们都有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竞赛或在报刊发表。为了促进书法、绘画和摄影等艺术创作的繁荣,县文化馆经常组织书、画、摄影作品展览,城关镇籍的书画摄影爱好者总是踊跃参展,有些作品不断被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刊物采编。
  第五节 史志编纂和民间文学编辑
  一、史志编写
  中华民族有盛世修志编史的传统。1985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是空前的,到199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36倍。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永昌县先后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永昌县志编纂办公室和永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同时组织编修人员进行史志编写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编纂出版了大批史志资料,把永昌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永昌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编纂成册。在编纂史志资料的同时,史志工作者还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地方曲艺、传奇轶事等,并编辑出版,给全县的文化领域里留下了丰满的一笔。在编修县志的同时,城关镇和原北海子乡政府也编写了《城关镇志》和《北海子乡志》。这次编纂的《城关镇志》是原镇志的续编。
  第六节 民间艺术品收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品收藏在民间悄然兴起。城关镇居民中已有收藏爱好者收藏字画、古玩、钱币、票证、纪念币、纪念章、古版书籍等藏品。张怀荣对字画情有独钟,他收藏字画起步较早,藏品颇丰,现为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的藏品有古今字画500余幅,经有关方面鉴定,内中不乏精品,如:明代著名书画家周克椿、李志仙、王元、方乾、吴鉴、杜士基、王耕等的作品;清代著名画家高其佩、董邦达、张向陶等的作品;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杰、祁寯蕖、左宗棠、牛鉴、徐三庚、何绍基等的作品;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金城、陈寅恪、黄山寿、吴湖帆、溥儒、张学良、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沙孟海、启功、舒同、沈鹏、刘丙森、欧阳中石、宋文治、钱松岩、黎雄才、关山月、何海霞、黄胄、王雪涛等的作品。
  文物收藏爱好者刘成刚的藏品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秦砖汉瓦、汉代灰陶器、明清时期的瓷器及玉器玩物等,藏品也较丰富。还有部分收藏者,他们的藏品涉及书画作品、古今钱币、书籍等诸多方面,但其藏品不多,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