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1985年-2006年教育发展概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文化 教育概况

内容

1985年,原北海子乡有乡中学1所,村小学10所,由北海子乡学区负责管理全乡的教育教学工作。1992年,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农村中小学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乡村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永昌县城关二小由城关镇管理,11所农村中小学下放给原北海子乡管理。全乡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生生有课桌)。
  1993年2月撤乡并镇后,原北海子乡学区更名为城关镇学区,设区长1名、干事4名。同年秋天,农村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994年至1997年,由县上投资、群众集资,全镇各小学完成了“普九”硬件达标任务,实现了校园“六配套”(校舍、大门、围墙、厕所、操场、课桌凳配套)。各种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均达到省颁规定标准。1997年全县进行了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城关镇有135名中小学教师领到了任职资格证书。
  200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永昌县校长负责制工作实施办法》和《永昌县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实施办法》,10月底,完成了全镇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用制工作。2001年,县政府制定了《永昌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按照规划安排,全镇中小学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进行。
  2002年8月,永昌县第四中学成立,在城关镇中学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建成了四中校舍,原城关镇中学并入永昌四中。永昌四中的建立缓解了全县初中生逐年大幅增长的压力。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从2002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在县财政局设立“工资专户”统一管理,并通过银行开设的教职工工资帐户,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003年4月,《永昌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将全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8月,完成了撤区(原学区)建校(中心小学),原城关镇学区撤销,建立了城关镇中心小学。重新规划了学校管理结构,完善了校长聘任制和教师聘用制,并将超编的21名教师分流到其他乡镇工作,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组合和教育人才合理流动。2003年秋,全县各小学从一年级起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试验,三年级普遍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同年,由国家投资实施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给城关中心小学配备电视机和DVD共19套,建立地面卫星接收小站5个,电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005年春季,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一费制”收费政策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使教育收费更加规范化,直接减轻了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同年秋,《永昌县2005—2008年调整中小学办学结构工作实施意见》付诸实施,全镇共撤并小学3所(直峡山小学、金川西小学、小坝小学),撤并小学教学点3个(中庄子教学点、小坝六社教学点、后大寺教学点),全镇小学教育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经费运行新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困难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困难家庭学生住校者给予每天1元的生活补助费。免收费用全部由国家和省、市、县足额拨付学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