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9
页码: 127-135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文化教育发展概况、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教育经费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文化 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教育发展概况
  1985年,原北海子乡有乡中学1所,村小学10所,由北海子乡学区负责管理全乡的教育教学工作。1992年,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农村中小学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乡村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永昌县城关二小由城关镇管理,11所农村中小学下放给原北海子乡管理。全乡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生生有课桌)。
  1993年2月撤乡并镇后,原北海子乡学区更名为城关镇学区,设区长1名、干事4名。同年秋天,农村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994年至1997年,由县上投资、群众集资,全镇各小学完成了“普九”硬件达标任务,实现了校园“六配套”(校舍、大门、围墙、厕所、操场、课桌凳配套)。各种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均达到省颁规定标准。1997年全县进行了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城关镇有135名中小学教师领到了任职资格证书。
  200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永昌县校长负责制工作实施办法》和《永昌县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实施办法》,10月底,完成了全镇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用制工作。2001年,县政府制定了《永昌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按照规划安排,全镇中小学危房改造分期分批进行。
  2002年8月,永昌县第四中学成立,在城关镇中学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建成了四中校舍,原城关镇中学并入永昌四中。永昌四中的建立缓解了全县初中生逐年大幅增长的压力。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从2002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教职工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在县财政局设立“工资专户”统一管理,并通过银行开设的教职工工资帐户,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003年4月,《永昌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将全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8月,完成了撤区(原学区)建校(中心小学),原城关镇学区撤销,建立了城关镇中心小学。重新规划了学校管理结构,完善了校长聘任制和教师聘用制,并将超编的21名教师分流到其他乡镇工作,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组合和教育人才合理流动。2003年秋,全县各小学从一年级起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试验,三年级普遍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同年,由国家投资实施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给城关中心小学配备电视机和DVD共19套,建立地面卫星接收小站5个,电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005年春季,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一费制”收费政策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使教育收费更加规范化,直接减轻了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同年秋,《永昌县2005—2008年调整中小学办学结构工作实施意见》付诸实施,全镇共撤并小学3所(直峡山小学、金川西小学、小坝小学),撤并小学教学点3个(中庄子教学点、小坝六社教学点、后大寺教学点),全镇小学教育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经费运行新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困难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困难家庭学生住校者给予每天1元的生活补助费。免收费用全部由国家和省、市、县足额拨付学校。
  第二节 各级各类教育
  一、幼儿教育
  1989年开始,各农村小学开办幼儿教育学前班,招5—6岁幼儿入学,进行学前教育。课任老师由本校教师兼任,课程主要开设语言、计算、音乐、绘画、体育、基本常识等。有条件的学校,还为幼儿提供多种玩具和娱乐场所,幼儿每天在校6—7小时。从1989年开设学前班到2005年,平均每年招9个班、150人。
  在县城内,除县幼儿园和城关一、二小附设幼儿园外,有私立幼儿园4所,均设小、中、大班和学前班,招收县城和城郊农村幼儿入园。私立幼儿园所设课程与县幼儿园基本相同,教师大都聘用各类师范院校和幼师毕业的社会女青年担任。
  二、小学教育
  1985年至1993年7月,农村小学为五年制,1993年以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制改为六年制。1988年以后,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写字、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7门课程;三、四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写字、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计算机(1998年秋开设,五、六年级同)等9门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写字、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社会、计算机等10门课程。三年级以上每周1次(两节课)作文课。2002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开设了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在一至六年级组织教学。1988年,各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长,组织音乐、体育、美术(书法)、英语、小科研、小发明等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开发智力性辅导教学。
  教学设备也逐年增加和更新,现有体育器材32种、5520件;图书2万册,生均20册;教学仪器“两箱、三仪”配备齐全,共计7400套件;仪器室每校一间,平均24平方米;实验台每校6个,各种实验达到了《课标》要求的90%以上;电教器材“四机一幕”配备齐全,共计140件,班班均配有投影仪和录音机;有计算机50台并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5个;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电视机19台,DVD19台;光盘播放设备已安装到30个电教室。大坝小学建立了校园区域网,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并将“教育1台、教育2台、空中课堂”节目传送到了每一个教室。各类设备正在为推行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质量在20年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县教育局组织的统考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0年,全县小学三年级质量检测考试,北海子小学取得了双科合格率94.74%的好成绩;2003年,全县小学三年级质量检测考试,小坝小学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六年级毕业考试,中心小学取得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2004年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中学教育
  原北海子中学始建于1976年,建校初期为二、二制完全中学,1980年撤销高中部,初中两年制改为三年制。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代数、几何)、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成功教育和目标教学”法。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993年,原北海子乡撤销,并入城关镇,北海子中学更名为城关镇中学;2002年,改名为永昌县第四中学。
  四、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1989年创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90年以来,各学校协同村上组织人员参加扫盲和巩固提高学习,巩固率达100%。1992年扫盲工作通过了省上的初步验收,扫盲率达98.7%。1993年成立城关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村在提高脱盲人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训种植业、养殖业、病虫害防治、农村实用技术、农机修理等农业技术。1996年,成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以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为阵地,以紧缺人才培训、转岗人员培训和乡镇企业职工培训为重点,带动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着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开放型人才。2004年,成立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农民培训工作站。近两年来,长期班培训30期,参加人数1288人,短期班培训60期,参加人数达5120人,参训者不同程度掌握了一门以上致富技术,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第三节 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
  镇学区多年来大力实施“教师形象工程”,锤炼师德,铸造师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根据《永昌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在加强常规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师资队伍培训进程。现已拥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学区教师有98%的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各级骨干教师达到38%。自1988年以来,有35名教师受到过各级表彰奖励,其中金荣兴于1991年9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黄丕棋于198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园丁奖”。
  二、教师培训与考核
  教师培训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一是教学基本功训练,从1996年开始,在全体教师中开始了普通话、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的训练活动。1999年增加了教具制作、组织教学活动、板书设计、电教实验操作、即兴演讲、弹唱跳画、计算机操作等十项基本功的训练。并根据《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金昌市《实施意见》的安排,在职教师每五年参加一轮继续教育培训。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新教法培训达标工作,推广、应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三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考核有每学年一次的职称考核和每学期末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1998年以后教师考核制度逐渐完善,2004年,中心小学重新修订了《教师考核方案》,每学期末对每位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给予比较公正、公平的评定,奖优罚劣,并把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
  三、教师待遇
  经济待遇:从1988年以后,先后将30名符合规定条件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并将其家属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1991年起,给在农村工作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向上浮动了一级工资,并给教师增发教龄津贴。到2004年,教师月平均工资提高到1500元。同时,办公、生活、医疗保健等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
  民办教师收入分为国家补助和集体支付两部分。1998年后,民办教师报酬由县财政统一支付,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每月增至260元。
  政治待遇:学区成立了中共城关镇学区支部委员会,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经培养吸纳为中共党员,1992年学区支部有党员15名,2004年党员发展到21名。1988年至2004年,先后有8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有近百名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
  第四节 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由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方筹资。20世纪80年代,社会集资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舍维修、器材设备配置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至1990年,镇属中小学校舍都已基本建成,校园“三化”建设已初具规模。1990年以后至2005年,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器材、仪器、电教设备逐步完善。
  学校办公经费在税费改革前按生均0.5元拨款,税费改革后调整为生均0.7元,均由镇财政拨款。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