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242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乡村建设的农民住宅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乡村建设

内容

一、农民住宅不断改善
  1990年以前,全镇农村房屋基本都是土木结构平房,冬季取暖都用炉子和火炕,卫生条件较差。从1990年开始,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实惠,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了自然的要求,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相当一部分农户都新建和维修了房舍,新建房舍大都是砖混、砖木结构的。1992年县上实施 “三大工程”的同时,支持农民改建小康样板房。1994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农村小康样板房建设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大大加快了农村住房改造的进度,尤其是城郊一些村社的农户修新房的积极性更高,一栋栋漂亮宽畅的封闭式样板房拔地而起,其中大多数还用瓷砖贴墙铺地,1994—1997年城关镇共建成小康住宅210套。1999年至2003年,针对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建设的突出问题,把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编制和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规划建设质量。1999年,建成现代化村庄示范点,建成小康住宅楼44栋。2003年,县委、县政府为落实全省小城镇暨农宅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宅建设的意见》([2003]106号)。城关镇认真落实,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实施。2004年—2005年,镇政府先后下达农宅建设任务305套和250套,并建1个示范点的任务。截止2005年,全镇共累计新建农民住宅1665套,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农村修建新住宅的势头有增无减,凡经济条件许可的人家都在积极筹备建房,且标准越来越高。城郊黄家学、北海子等村凡在交通要道处,还建起了砖混结构的2—3层楼房,供居住和商贸两用,农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镇上在农村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全镇续建和新规划农民小康住宅示范点5个,在黄家学村一、二社示范点建成农宅25套,使示范点上农宅建设达到70套,在黄家学六社示范点上建成25套,并完成了小坝村三社、七社示范点规划,完成黄家学村三社示范点选址规划,北海子村五、七社示范点场地平整等工作。
  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设施主要有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商贸及服务性商业门点和村级办公设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建设农村中、小学,全镇所有学校都修建成了地方上最好的房子。自90年代以后,农村其它公共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卫生院(所)和村办公室都进行了修缮或新建,其中建成村委会办公楼3栋约1700平方米。个体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城郊农民的积极性,他们利用城郊和312国道优势,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一大批私营商贸服务设施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修建了起来。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