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4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3
页码: 111-123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介绍了管理机构、法规、程序、城镇建设、城市绿化与环保、乡村建设、环境保护。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法规、程序
  一、管理机构:城关镇原设城镇建设办公室,环卫绿化站和城市市容管理等机构,分别管理城乡建设、绿化环保和市容管理工作。1993年改为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主任1人,土地管理员兼村镇建设助理员1人,工作人员3人。
  二、管理法规:1985年以后,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村镇建设也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管理。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和1990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3年11月1日由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年7月1日由建设部颁布的《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7年6月25日颁布的《甘肃省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
  三、管理程序:集镇管理实行“规划选址意见书 ”制度,集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向县建设主管部门提出规划选址申请,建设主管部门审查核发 “规划选址意见书 ”。2000年以后,集镇规划区内较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增多,建设项目也采用了规划“一书两证”制度进行管理。
  村庄规划管理实行镇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制度,农民建房要经过镇人民政府按规划批准,由村镇建设助理员放线后方可建设。环境保护,也由村镇建设办兼管。
  第二节 城镇建设
  1990年以前,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县城街道狭窄,整体面貌破旧。房屋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占85%以上),新建楼房屈指可数。城市供水、排水、供热处于起步阶段,供电和电讯等基础设施都很陈旧。1992年,城镇建设有了巨大的突破,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一年时间使面貌焕然一新。
  进入21世纪,通过招商引资,以发展城镇工业为依托,以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为重点,以加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形象为目标,城建步伐不断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45平方公里扩展到4.83平方公里,城市居住人口由不足1万人增加到3万人。
  一、公用设施与民用住房建设
  居民住宅建设 1990年以前,住房以单位公建为主,干部职工大都居住公房。1987年—1990年,开始了楼房建设,由县上统建和企事业单位自建住宅楼5栋,建筑面积11747平方米。1991年—1998年,以单位职工集资建房为主,自建、统建职工住宅楼77栋,建筑面积23.5万多平方米。1998年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所有公房统统改为私人所有,实行住房私有化,取消了公共福利房的模式,激发了私人集资修房的积极性。1999—2001年,县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职工、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建成住宅楼19栋,建筑面积10.38万平方米。2002年,开始实行商品住宅房开发,采取代建、自建、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到2005年底共建成商品住宅楼29栋、974套,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总投资9376万元。1986—2005年20年内,累计建成住宅楼164栋,总建筑面积61.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62亿元,整个县城居民住宅以楼房为主,发生了历史性的大改变。
  2006年,县上决定在县城内继续进行商品住宅楼开发,为了妥善安置拆迁户,在西环路以西征地121.82亩,实施安置小区建设工程,至10月底,小区首批7栋住宅楼已完成主体工程,转入装修阶段。
  办公用房建设 1985—1986年,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建成,为行政机关建设办公楼开了先河。同时,水电局、县体委也建了办公楼。1988年又有税务局、粮食局办公楼建成。到20世纪90年代,县城各机关单位逐步进行了办公用房改造。1990—1993年建成的办公楼有县人大、档案局、财政局、农机监理站、县气象局、工商管理局、计划生育局、城建环保局、县公路段、公安局、公路运输管理所、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交通局、县税务局、广播局、司法局、农业局、水利电力局、粮食局、农业机械公司、商业局、供销社、商业总公司、老干部管理局、水电工程局等27个单位,建筑面积达4.21万平方米。1994年以后的11年间,县林业服务中心、县人民武装部、公安局交警支队、二轻工业局、交通征稽所、东大河林场、国税局、农技推广中心、城关镇等单位相继建成办公楼,建筑面积7359平方米。1985—2005年县城内共建成办公楼51栋、9.59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机关单位办公条件。2005至2006年,县检察院、县法院和公安局看守所先后选址建成新的办公大楼。
  教育、文化、体育用房建设 1985年以前,大都是平房。1986年建成城关二小教学楼、县一中礼堂;1988年建成永昌一中教学楼;1990年至2000年,先后建成城关一小教学楼、县一中实验综合楼和行政办公楼、县职业中学教学综合楼、县一中学生公寓楼、城关一小逸夫教学楼等。2001年—2006年,先后建成教育局幼教楼(县幼儿园)、教育局电教中心楼、永昌四中教学楼、职业中学办公楼、县四中(原城关镇中学)学生食堂、试验综合楼和学生公寓楼、县一中拆除礼堂再建5000平方米教学楼1栋、城关二小再建逸夫教学楼、城关一小新的教学楼。县城教育用房总建筑面积达6.4万平方米,切实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环境。
  医疗卫生用房建设 1982年县医院修建了病房、X光室及中医院;1992年建成卫生局防疫楼2500平方米;1995年建成县医院住院部大楼3700平方米;1999年建成县医院消毒供应楼430平方米;2001年建成县妇幼保健站医技科室楼540平方米;2003年建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1700平方米、县医院门诊综合楼1300平方米和专家楼3600平方米;2004年建成县医院传染科病室926.8平方米。以上共建成县城医疗卫生设施6项11707平方米,总投资629万元,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工业用房和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1992年至2003年,工业用房建筑工程共完成8项,总建筑面积1355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①县印刷厂(后改为金昌市印刷厂)生产作业楼;②农电公司石油树脂厂厂房;③北海子矿泉水厂生产线厂房车间;④服装厂生产经营楼;⑤商业总公司恒温库;⑥水电工程局修理厂;⑦三星一公司麦芽厂。
  1992年—199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东郊的沙砾滩上建设一个乡镇企业示范区。为了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及时启动转入生产,对基础公共设施进行了投资建设。邮政电讯方面:架设高压输电线路4.5公里,开通程控自动电话1万部,1999年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1996年开通了移动电话。供排水方面:1998年县政府投资260万元,在示范区东南高地打130米深机井1眼,建500立方米清水池1座,架设口径110mm供水主管道5公里。2002年6月,县上再投资350万元,建设排水系统,架设500mm砼管2.6公里,400m铜焊管1.1公里的排水主管线,并建成一级泵站1座。形成一个日供水能力2200立方米,年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3000立方米,年排污能力120万立方米的供排水公司。电力供应方面:由金昌市供电局投资3000万元在示范区新建110KV变电站1座,解决了新建项目的用电问题。2003年,开工铺设了示范区公路1公里。
  商贸流通设施建设 商业、金融等综合楼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建成县政府招待所客房楼2607.2平方米。1992年—1993年县城改造中,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商贸综合商场,有钟楼西南角综合商场、县百货公司城关商店营业大楼、供销大厦、钟楼商场商业服务中心、糖烟酒公司营业楼、商业总公司永盛贸易公司营业楼、南街八角楼等商业服务建筑。1994年—1996年,再建商业用房2338平方米,1997年312国道服务区改造,个体工商户修建66栋商业综合楼,总建筑面积25462平方米。1999—2002年,建成印刷厂商业综合楼、房地产管理局商业综合楼、骊靳宾馆餐厅和贵宾楼等。2003年开发建设了南关国道服务区商业综合楼21栋,总建筑面积22976平方米。2004年,建成华丰商贸有限公司副食超市等综合楼8栋,总建筑面积16675平方米。本年度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是天安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罗马旅游文化街,位置在公园路西侧,县委党校对面,总建设面积9500平方米。2005年,一项集宾馆、餐饮、酒楼于一体的华奥酒楼(框架式七层)在北街什字建成开业,由金昌三星建筑安装第四有限公司经理曹孔元投资建设,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工程由甘肃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按三星级标准装修。2005年,罗马旅游文化街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从1986年至2006年,共建成商贸服务用房142项,总建筑面积11.898万平方米。
  另外,从199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永昌支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还有电讯方面的联通公司、移动公司都先后建起了办公服务综合楼和服务设施。
  二、市政工程建设
  道路桥涵建设 县城古城池已毁,但四街八巷基本仍沿古状,道路总体呈网络、环状布局。1985年以后,市政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县民政局新出台了县城道路名称:东、西、南、北4条大街,原名不变;内二环路有相府路(以东街什字南北展开,至南、北环城路,因“阁老府”在东街什字而命名,包括原衙门巷、关老爷巷、玉皇庙街);文昌路(以西街什字南北展开,至南北环城路);云川路(以北街什字东西展开,至东西环城路,原北背街,因云川书院即今二小而得名);解放路(以南街什字东西展开,原西段名城皇庙街,东段名驴市街);金昌路(一中后大门前东西伸展到东、西环城路)。外环路绕城一周,东为环城东路,南为环城南路(原312国道过境段),西为环城西路,北为环城北路。另外有东关路(东大街延伸至东门牌坊)、东岗路(东关路的延伸至二坝引洪渠)、南关路(南大街延伸段)。城郊主要有永头公路(沿二坝引洪渠向南至头坝村)、金川路(沿二坝引洪渠向北至金川峡水库)、西岚路(西大街的延伸,原小坝路)、公园路(北大街延伸,至北海子公园)、玄武路(公园路牌坊前向西北至北武当山)、水云路(职中西侧至校场山北海子公园东大门)、金山路(环城东路北段向北延伸至校场山)。城内巷道有:文庙巷、文庙北巷、高家巷、盐店巷、县府巷、上巷子、下巷子、北下巷、唐家巷、西南城墙巷、西北城墙巷、书院巷、千佛寺巷。
  四大街最初于1972年改建柏油路面,路面宽9米。1992年县城改造时,因路面破损而进行了罩面铺油。2000年5月,按城市道路竖向规划设计,西大街(长660米)、东大街(长614米)实施改造拓宽,道路红线控制总宽度32米,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两侧各控制宽度11米。车行道一块板式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用机制彩色混凝土六角砖铺砌并设有盲人导向带。2002年,南、北大街(分别长680米、698米)改造拓宽,道路红线控制总宽度32米,车行道由9米拓宽到14米;人行道各宽9米,绿化带各2—3米。车行道也为一块板式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用机制彩色防滑混凝土方形预制砖铺砌,设盲人导向带。
  1987年,内二环路,即:相府路、解放路、文昌路、云川路、还有盐店巷都由土路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环路车行道均宽9米,盐店巷宽6米。其中云川路于2005年再次改建,铺沥青混凝土防滑路面,人行道大部分也改铺水泥机制长方形青砖。2006年,云川路收尾工程完成了水、电、暖、通讯等线路的地埋,改造了供排水管网,在道路北侧安装单肩路灯35盏,6月份全部竣工。
  1992年,是县上确定的“城市道路建设绿化年”,年初,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西段、公园路(均宽9米),金昌路、文庙巷南端(原衙门巷)、文庙北巷(原文庙街)、水云山路(均宽6.6米)等8条道路改造铺油,实现了柏油化。北下巷子(长304米、宽6米)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当年道路改建铺油总长度6560.5米。并新打通金昌路东段660米,开辟水云山路791米。
  2000年,从北海子公园至武当山的旅游道路玄武路新建铺油,并在金川河古道上建成一座净跨度16米,面宽6米、高4米的景观拱桥。城区内巷道路面的改造,除文庙巷与文庙北巷1992年已铺油外,先后有上、下巷子总长500米、宽6米,高家巷(长240米、宽9米),县府巷(长240米、宽6米)铺油。2005年,改建云川路的同时,县府巷和文庙北巷又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12国道(高速公路)修建时,在县城南关路接口处,按总体规划,建成通向金昌市和永昌县城的半定向 “T”形立交桥两座和勾通南北被隔离的中庄子村、黄家学村高架路桥2座、行洪及人行涵洞3座。
  2006年,县城道路桥涵建设有两项大工程:东关路建设工程道路全长1882米,占地107亩,设计为三块板式结构,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绿化分隔带宽各2米,非机动道宽各5米,人行道宽各6米。敷设供暖管道2556米、上下水管道2600米。架设路灯128盏,配套绿化68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560万元。道路建设涉及城关镇辖区内拆迁106户、征地户74户,共征用宅基地49.5亩、耕地42.6亩。2005年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并按程序办理了立项批复、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房屋拆迁许可证等手续,并进行了地质勘测和施工图设计。2006年初,当征地拆迁任务完成后,道路建设工程于7月9日公开招标,武威市政通市政路桥工程公司以7997992元的价格中标,于7月10日奠基开工,到10月底,已完成路槽开挖平整、路基碾压、供热过路套管预埋、供排水管网敷设、路灯线路地埋和路基工程,11月中旬完成西段铺油。
  武当路建设工程,全长1800米,占地面积38.75亩。城关镇主要承担拆迁征地任务。整个道路涉及拆迁2个村5个社的16户农户,土地补偿、青苗补偿、拆迁补偿及地上其他附着物补偿费共359万元。道路于8月16日开工建设,至11月底完成了金川河以南4个社的征地拆迁工程和道路基础土方开挖及路基铺碾压工程,桥梁工程尚在建设中。
  城市照明设施建设 1986年前,县城道路照明由城建局管理,四大街电线杆上安装单臂钠灯共50盏;内二环路和公园路安装单臂汞灯48盏,全城区路灯不足百盏。1986年10月,路灯管理移交城关镇政府负责。1992年结合道路拓建,在内二环路重点路段安装路灯111盏。2000年5月,改造拓建东、西大街时,将电力、电讯、广播、有线电视等高架线网改为地埋线网,两大街路灯改用热镀喷塑钢制9米高灯杆,架双臂灯共70盏。2002年拓建南、北大街时,同东、西大街一样,更新路灯64盏。同年,在钟鼓楼四周安装8盏白炽水晶灯,单灯9层;在北关(原喷泉处)四周架设景观椰子树程制闪光花灯6盏;在南关路什字口“骊靬怀古”雕塑前架设18米高杆灯2盏。2003年,在南关路安装9米高灯杆双臂路灯11盏。同年,由金昌市水泥集团公司赞助资金,在钟鼓楼安装自动程控五彩闪光霓虹灯。2005年,云川路改造时,更新路灯35盏,四大街各单位办公楼和商贸服务楼都在建成后相继安装各式霓虹彩灯。城内照明、观赏灯的改造安装,为永昌古城增添了靓丽而温馨的夜景。
  三、城市文化旅游设施建设
  北海子公园景区新建项目
  按照总体规划,北海子公园总占地面积为126.5万平方米。其中:公园建成区40万平方米,待建景观区44万平方米(其中林地31万平方米),自然泉源湿地47万平方米,水域7337平方米,其它空地5.4万平方米。公园四周建围栏、围墙3259.6米(不包括西湖围栏)。1993年,永昌县城大规模改造建设中,北海子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28个经济建设项目之一,仅用了一年时间,建成一宇观、曲径长廊,修复混元洞,开辟人工湖、游泳池、露天游乐场,修建大戏台、管理用房等42个项目。全部工程总投资516万元,其中县妇联发动企事业单位捐款28970元用于游乐场内设施项目。
  一宇观仿古建筑,占地2892平方米,建筑面积729.2平方米。大殿为歇山顶周围廊式建筑,采用仿明建筑传统工艺,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绘;东、西配殿为卷棚脊、上铺小青瓦,雅伍墨旋子彩绘;山门上悬挂时任中共永昌县委书记贾笑天题“一宇观 ”匾额,山门前建白色仿古雕栏,层叠大踏步台阶供游人上下。一宇观建在原雷坛遗址上,西侧原护坡因雨水浸蚀破裂,有坍塌的危险。1994年拆除原护坡,改缓坡度,用浆砌石构筑新护坡墙247平方米,墙体横断面上、下底各为0.6米和1.2米,并硬化混凝土地坪292平方米,修建排水沟194.7米。
  长廊建在一宇观西侧,沿山体南北展开,中间观海亭(即三联亭)、四角亭为衔结,南经 “雷峰摩云 ”转折,蜿蜒攀山,尤如巨龙腾空,直达雷坛西缘的显美亭。
  金川古刹地清幽,最后高蟠百尺楼。
  银作雄瀑喷两岸,山将翠色荡中流。
  喷泉 1993年,在县城原北门口,即北大街、公园路和环城北路的交叉处建喷泉1座,给县城增添了不少色彩。每当夏季炎热之时,喷泉周围成了居民纳凉、观景的好去处。2002年,因内部结构损坏而拆除。另外,泰昌花园住宅小区内建小型喷泉一座,为小区内一景。
  城市雕塑 永昌历史上没有城市雕塑,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县城改造,在南关丁字路口设置 “骊靳怀古”石头雕塑1座,在北门喷泉以北设置“马踏玉泉”玻璃钢雕塑1座。
  骊靬怀古 其形象为一组4米多高的石头人,中间一位是汉朝政府官员,左右两边为卷发碧眼高鼻子的古罗马男女各一,女人旁边一只大绵羊,男人旁边是一束谷穗。意为古罗马降人得到西汉政府的安置,在当地从事农牧生产,与汉族融为一体。雕像台基上树一石碑,碑文为:
  公元前五十三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入侵安息(今伊朗一带),在卡尔莱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鸟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在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于公元前三十六年前后,相继从大月氏郅支匈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于今永昌者来寨。汉称罗马为骊靬,故设骊靬县,赐罗马降人耕牧为生,化干戈为玉帛。骊靬人英勇善战,东晋时,曾败前凉大将和昊,威震陇右,后渐与汉及其他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立
  马踏玉泉 其形象为俊俏而威武的一位女将,身穿战甲,腰悬宝剑,座下一匹雄壮的战马,一只前蹄下有泉水喷涌而出。雕塑底座正面花岗岩贴面上雕刻 “马踏玉泉 ”四个大字,背面雕刻着一个关于北海子 “马踏泉 ”的美丽传说:
  “据传北宋时期,杨家将杨文广之女杨满堂,西征行军至武当山下,正值酷暑大旱,河干水绝,危机之时,忽然满堂坐骑一声长啸,铁蹄踹地,蹄下一泉喷出,海子百泉复涌,将士痛饮复征,一举歼敌。此事历代传颂,并称泉为马踏泉,一九九四年雕矗满堂凯旋英姿于此,以资纪念。”这个雕塑由中共永昌县委、永昌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8月立。
  腾飞塔
  腾飞塔建在北海子公园内,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塔体是由红色花岗岩板材贴面的三根钢筋水泥立柱构成,通高13.95米,塔顶一只展翅欲飞的不锈钢雄鹰雕塑,单翅通长2米,由金川公司动力厂设计制作。时任金昌市市长的赵俊谋题写的 “腾飞塔”镀金大字在塔顶雄鹰下面。此塔为纪念1992—1993年永昌县实施“三大工程”,取得辉煌成就而立,塔前有王萌鲜撰文、王福和书写的 “永昌三大工程碑”。
  第三节 城市绿化与环保
  一、校场山、武当山绿化
  与北海子风景区毗邻的校场山和武当山原来都是荒山秃岭。绿化校场山和武当山是历代永昌人民梦寐以求的事,但因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1987年3月,根据县城总体规划设计,在校场山下修建了处理城市污水的一级污水提升泵站和二级污水沉淀池、集水池等。当年10月,抽生活污水上校场山用于灌溉林地,实现了污水再利用。1987年深秋,城建环保局、林业局、城关镇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对校场山进行勘测规划设计,同时组织发动县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平整荒山,开挖树沟,移石换土,为植树打好基础。1988年春,城关镇将绿化植树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进行大规模植树。1990年,从城维费中列支,林业局实施,修建提水泵站1座,架设一条引清水上山的输水管道,稀释污水,浇灌林地。1994年至1997年,续建校场山污水蓄集库工程,总投资581万元,污水蓄集库容达20万立方米,可将冬季停灌期的污水蓄集起来,用于翌年灌溉。
  从1987年一1997年10年间,坚持10年投入,10年绿化,成效显著,所植树种有白杨、沙枣、榆、槐、柳等,至2006年,原来的荒山秃岭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其中部分已是成材林。校场山东端叫东山头,有佛教寺院普济寺,佛教僧众也投入绿化队伍,在东山头种植白杨等用材林,还种植了桃、杏、苹果、梨、碧桃、迎春、腊梅等经济林和观赏林。整个绿化区由县林业局负责管护。2000—2002年,结合实施骊靳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在武当山寺庙建筑区进行了提水绿化工程。2000年,金川公司动力厂援建提水喷灌工程,建成泵站、百子洞一期二级100立方米封闭式钢混结构蓄水池及整个扬喷水管网。2001年开始,城关镇将绿化武当山的任务以划界、分片包干、签订责任书的办法,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并动员县城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开挖树沟,移石换土,种植垂柳、云杉、白榆、松、槐、刺柏、侧柏、碧桃、榆叶梅、柠条、丁香、沙枣、酸刺、火炬树、樟子松、红刺玫、黄刺玫等木本、草本观赏植物近20余种,由于封山喷灌,山上原生耐旱植物蓬蒿、沙柴等也蓬蓬然形成植被。3年间绿化荒山300余亩,绿化区用钢丝圈栏管护,镇林业站固定专职技术人员会同大觉寺僧众共同管理。二期绿化工程尚未组织实施。武当山的绿化是破天荒的,实现了永昌人民的梦想。目前,每年初夏,山上就能看到山花烂漫的景象,到盛夏,已是幼林青翠,绿草茵茵。
  二、道路和小区绿化
  1986年以来,县城道路绿化以保证成活为原则,选用适应性强、耐旱、抗逆性能好的乡土树种为主体,同时引进白腊、刺槐、白榆、沙榆等树种,进行补栽。行道树间配植白榆绿篱。1992年,在“城市道路改造铺油绿化年”实施中,结合道路铺油硬化,道路两侧配套栽植行道树。2000年至2002年西大街拓宽改造时,同时铲除道路两侧原植白杨等树种,新植白腊、碧桃、垂榆、刺柏等,行道树间配1.5米—2米宽草坪绿化带。2002年南、北大街拓宽改造时,铲除道路两侧原植树木,换植国槐、榆叶梅、云杉、垂柳等树种,道路两侧各配2米宽草坪绿化带,种植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观赏性灌木。截止2005年底,城区23条主次道路和巷道全部绿化,栽植了行道树,并种植草坪7933平方米,绿化街道总长度21.5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除道路绿化外,还有专用公共绿地,到2005年底已种植完成绿地3处,共3100平方米。
  从1999年开始,住宅小区都实行配套绿化,7号小区有公共绿化面积7632平方米,已全部绿化;2003年—2005年先后建成的泰昌花园、北海花园、锦绣花园、阳光佳园等小区,其内部公共面积都进行了一次性配套绿化,并附以定植观赏树木、花卉。机关单位庭院也都实现了绿化。街道和城市专用公共绿化由城关镇政府环卫绿化站负责管理,单位门前实行“四包”责任制;庭院绿化由机关单位自己管理,小区绿化都实行业主物业管理。2006年,为进一步做好县城绿化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二〇〇六年县城绿化实施方案》,城关镇党委、镇政府转发了《永昌县县城绿化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社区、绿化队、物业管理公司严格按照《方案》和管理办法执行,认真搞好城区绿化管护工作。
  第四节 乡村建设
  一、农民住宅不断改善
  1990年以前,全镇农村房屋基本都是土木结构平房,冬季取暖都用炉子和火炕,卫生条件较差。从1990年开始,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实惠,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了自然的要求,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相当一部分农户都新建和维修了房舍,新建房舍大都是砖混、砖木结构的。1992年县上实施 “三大工程”的同时,支持农民改建小康样板房。1994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农村小康样板房建设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大大加快了农村住房改造的进度,尤其是城郊一些村社的农户修新房的积极性更高,一栋栋漂亮宽畅的封闭式样板房拔地而起,其中大多数还用瓷砖贴墙铺地,1994—1997年城关镇共建成小康住宅210套。1999年至2003年,针对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建设的突出问题,把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编制和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规划建设质量。1999年,建成现代化村庄示范点,建成小康住宅楼44栋。2003年,县委、县政府为落实全省小城镇暨农宅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宅建设的意见》([2003]106号)。城关镇认真落实,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实施。2004年—2005年,镇政府先后下达农宅建设任务305套和250套,并建1个示范点的任务。截止2005年,全镇共累计新建农民住宅1665套,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农村修建新住宅的势头有增无减,凡经济条件许可的人家都在积极筹备建房,且标准越来越高。城郊黄家学、北海子等村凡在交通要道处,还建起了砖混结构的2—3层楼房,供居住和商贸两用,农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镇上在农村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全镇续建和新规划农民小康住宅示范点5个,在黄家学村一、二社示范点建成农宅25套,使示范点上农宅建设达到70套,在黄家学六社示范点上建成25套,并完成了小坝村三社、七社示范点规划,完成黄家学村三社示范点选址规划,北海子村五、七社示范点场地平整等工作。
  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设施主要有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商贸及服务性商业门点和村级办公设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建设农村中、小学,全镇所有学校都修建成了地方上最好的房子。自90年代以后,农村其它公共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卫生院(所)和村办公室都进行了修缮或新建,其中建成村委会办公楼3栋约1700平方米。个体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城郊农民的积极性,他们利用城郊和312国道优势,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一大批私营商贸服务设施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修建了起来。
  第五节 环境保护
  1991年11月,城关镇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站,核定编制85人,所长1名,副所长兼市容监察队长1名,工作人员中卫生清洁工62名,市容监察队12名,绿化队9人。
  环境卫生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县城区域内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垃圾清运及城镇市容监察管理等工作。为管理好县城市容,镇上制定了《城市管理十不准》,由市容监察队进行检查。
  主要设备有洒水车1辆、排污车2辆、垃圾车4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辆、市容监察车1辆。2004年,成立了永昌县环境卫生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完成了垃圾处理场工程的选址、勘探、环境评价和初步设计等工作,修筑入场砂石道路1.4公里。
  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正式工每月180元逐步增至目前的400元,临时工每月120元增至240元。
  2006年,垃圾处理场工程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项目总投资70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00万元,要求市、县配套209万元),占地100亩,设计容积25万立方米,使用年限10年,建成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52吨。8月24日进行公开招标,金昌市三星建安工程公司以5163826元中标,于9月12日开工建设,至年底已完成生活区平房主体工程和通电,土方工程同时在进行中。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