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
分类号: F832.35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农村信用社机构与设施、体制改革、信贷、业务经营。
关键词: 永昌县 商贸流通 信用社

内容

一、机构与设施
  城关镇信用社的前身系原北海子乡信用社,原北海子乡信用社1985年有正式职工3名,业务代办员4名,下设1个营业室和赵家庄、大坝、金川东、金川西村4个业务代办站,担负着北海子乡10个自然村的信贷业务。北海子乡信用社于1993年底更名为城关信用社。2006年底,城关信用社有正式职工11名,业务代办员2名,下设1个营业室、1个信用分社、2个业务代办站,担负着城关镇10个自然村及500多个体经济户的信贷业务。
  1985年,城关信用社拥有固定资产19万元,有砖木结构办公用房8间。1994年,信用社在东关什字修建办公大楼及家属住宅楼1700平方米,1995年购置北京吉普业务用车1辆,1998年在县城南关修建综合办公楼690平方米,2006年拥有固定资产194万元。
  二、体制改革
  1984年,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管理,信用社内部设立管理委员会。1985年8月,成立了永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信用社受农业银行和县联社双重领导。1996年8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信用社由永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领导,并接受人民银行的行业管理和金融监管。
  1994年7月,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
  1994年7月,信用社购置了微机,实现了业务办理自动化。
  2003年6月,信用社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进行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县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模式。2004年,重新设置了股权,设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入股起点为1000元,投资股入股起点为2000元,对达不到入股起点的104万元股金进行了清退并分红,截止2006年,重新增扩股金81万元。2005年4月,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
  三、信贷
  2000年,为规范信用社贷款管理,简化小额贷款发放手续,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户发放《贷款证》2897本。
  2001年,在实行农户《贷款证》的基础上,对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截止2005年,信用社共发放农户《贷款证》3141本,评定信用户3742户,授信额度达3693万元。同时还创建了4个 “信用村”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信用户,授信12000元;评为较好等级的信用户,授信8000元,;评为一般等级的信用户,授信5000元。
  四、业务经营
  1988年初,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万元,实现利润0.05万元。到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317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471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农户信用贷款也从300—500元增加到5000—12000元,满足了农户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