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贸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3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贸流通
分类号: F727.42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章永昌县城关镇商贸流通介绍粮油购销与体制改革、商业供销与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商贸流通

内容

第一节 粮油购销与体制改革
  城关镇粮油购销由城关粮管所负责。1985年以前,粮食一直沿用统购统销政策,粮油购销完全由国有粮食部门包揽。1986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之后至2005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入进行。从1985年1月1日起,粮食企业财务实行两条线管理,即盈利企业上交利税,平价粮油企业实行亏损总额包干,减亏五五分成,超亏不补。
  1993年1月1日起,取消国家油品定购任务,油品、油料收购放开,价格随行就市。
  1993年4月1日起,全省城乡粮食销售全部放开,价格随行就市。同时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村返销粮平价供应,各种粮票、居民粮证结存的粮食指标不再流通。从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粮食定量供应和粮票从此废止。
  199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粮食企业实行了 “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实行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加快粮食自身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了政企分开。从1998年起,全县粮食企业独立核算单位全部成为企业法人,开始自主经营。同时国家允许国有农业企业、国有农垦企业可以收购本企业直属单位生产的粮食。粮食加工企业和饲料、饲养、医药用粮单位可以委托当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原料用粮,但只限自用,不得倒卖。
  从2001年5月1日起,“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 ”停止办理、使用,“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同时废止。
  2003年,全县粮油工业和附营企业开始了以 “变体制、活机制、动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对企业富余人员实行下岗、内部退养和买断工龄等人事制度改革。从2003年6月开始,粮食局所属在城关镇辖区内的天寿面粉厂、油脂化工厂和振昌饲料公司相继实行股份制改造。
  从2004年起,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区域性封锁,以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全省粮食收购不再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一律按照 “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 ”的原则,随行就市,自主定价,自主收购。2005年6月,按照《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粮食部门对申请办理收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先进行严格的审核后,对符合资格条件的,发给 “行政许可决定书 ”和“粮食收购许可证”;不符合收购资格的,发给 “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不予颁发 “粮食收购许可证”。
  2006年6月,城关粮管所撤销,成立了城关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下设购销站,进行粮油贸易。
  第二节 商业供销与体制改革
  商业体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以国营与集体为主,个体经济被视为 “资本主义尾巴 ”被批判限制。1979年开始,县城在恢复传统农贸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个体商贸,1981年底县城个体商贩有72户106人,到1985年底,发展到1079户、1687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蔬菜、服装、小食品、小百货、烟酒副食、修理等行业。
  1985年,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商业在县城有:百货公司的百货商店4家、五金商店1家;城郊供销社门市部3家;糖烟酒公司商店6家;合作商店日用杂货和蔬菜门市部6家;饮食服务公司食堂、旅馆各2家,车马店2家,照像馆1家;药材公司药店2家,批发部1处;城关镇工商企业公司商业门市部4家。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商贸领域里的改革,1980年以后,“多种经营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逐渐形成,计划商品逐步减少,市场商品日益丰富。1992年,县政府批转县体改办《关于在我县国有商业推行“四开放”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商业局、供销社分别选择2—3个企业试点,在抓好试点的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其它零售企业要适时推行“四开放 ”,把企业推向市场,落实企业经营、价格、分配、用工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企业在全方位竞争中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加强活力,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作用。1993年7月,县政府又批转了体改办等12个部门《关于国有商业实行国有民营的实施意见》。为了使国有商业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效益,走出困境,在原来“转、改、租、包”和“四开放”的基础上,在国有商业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机制,全面推行“保证国家的,交够企业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为实质内容的 “国有民营 ”的改革。在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同时,个体和私营商业迅速发展,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很大份额,而国营和合作商企大都以租赁、承包的形式由私人经营,有些商店在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不得不拍卖、倒闭。
  2000年以后,县商业局撤销,改建商业总公司,商业总公司所属企业也在改革中不断改变其国有性质,向私有化过渡。同时私营商业门点规模越来越大,外地商家也纷纷来县城投资办商店,大型超市和某些商品的专卖专营店、连锁店发展很快,经营范围有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农副产品、烟酒副食、建筑材料、五金水暖、服装鞋帽、儿童玩具、餐厅饭店、宾馆旅社、地方小吃、蔬菜瓜果、医药卫生、农用机具、化肥农药、粮油销售、建筑装修、客货运输等等。
  到2006年,城关镇有个体工商户3238户,其中从事商业的有966户,饮食服务业的有1572户,运输业的569户,建筑业的41户。个体商业户的发展,增加了商业网点,方便了群众;扩大了就业门路,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疏通了流通渠道,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
  一、机构与设施
  城关镇信用社的前身系原北海子乡信用社,原北海子乡信用社1985年有正式职工3名,业务代办员4名,下设1个营业室和赵家庄、大坝、金川东、金川西村4个业务代办站,担负着北海子乡10个自然村的信贷业务。北海子乡信用社于1993年底更名为城关信用社。2006年底,城关信用社有正式职工11名,业务代办员2名,下设1个营业室、1个信用分社、2个业务代办站,担负着城关镇10个自然村及500多个体经济户的信贷业务。
  1985年,城关信用社拥有固定资产19万元,有砖木结构办公用房8间。1994年,信用社在东关什字修建办公大楼及家属住宅楼1700平方米,1995年购置北京吉普业务用车1辆,1998年在县城南关修建综合办公楼690平方米,2006年拥有固定资产194万元。
  二、体制改革
  1984年,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管理,信用社内部设立管理委员会。1985年8月,成立了永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信用社受农业银行和县联社双重领导。1996年8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信用社由永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领导,并接受人民银行的行业管理和金融监管。
  1994年7月,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
  1994年7月,信用社购置了微机,实现了业务办理自动化。
  2003年6月,信用社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进行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县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模式。2004年,重新设置了股权,设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入股起点为1000元,投资股入股起点为2000元,对达不到入股起点的104万元股金进行了清退并分红,截止2006年,重新增扩股金81万元。2005年4月,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
  三、信贷
  2000年,为规范信用社贷款管理,简化小额贷款发放手续,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户发放《贷款证》2897本。
  2001年,在实行农户《贷款证》的基础上,对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截止2005年,信用社共发放农户《贷款证》3141本,评定信用户3742户,授信额度达3693万元。同时还创建了4个 “信用村”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信用户,授信12000元;评为较好等级的信用户,授信8000元,;评为一般等级的信用户,授信5000元。
  四、业务经营
  1988年初,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万元,实现利润0.05万元。到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317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471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农户信用贷款也从300—500元增加到5000—12000元,满足了农户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