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农场村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 农业产业

内容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于当地条件,城关镇充分利用城郊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富裕农民为目的,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之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1985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先从缩小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入手,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户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经过20年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一特两化”农业,已建成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的胡萝卜生产基地;以大坝、小坝村为主的西芹生产基地和以赵家庄、黄家学村为主的甘兰、菜花生产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蔬菜产业发展。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5%,年产蔬菜5万吨。建成以直峡山、沙沟岔等村为主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啤酒大麦发展到90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年产量4500吨。在养殖方面,坚持传统养殖与科学养殖并举,推广舍饲养殖,抓规模养殖户和专业村建设,到2006年,建成规模养殖村6个、社41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668户,其中养羊户868户、养牛户178户、养猪户542户、其他养殖户80户。羊饲养量达6.1万只,牛饲养量达2000头,猪饲养量达1.6万头,禽饲养量达5.4万只,养殖业总收入可达2885.7万元。2006年,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续建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市列 “城关镇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科技项目的实施,新增养殖户12户,总户数达到30户,奶牛总数达到400头,日产鲜奶5吨,同时,配套完成了通电、通水工程和小区的道路平整及绿化。
  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2006年底,已建成金川东村和北海子村2个胡萝卜批发市场,购置胡萝卜清洗机6台,修建恒温保鲜库1座。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联系,落实农业订单,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举办无公害蔬菜和牛、羊新品种评审、推荐、展示会,使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胡萝卜、甘兰、菜花获国家 A级绿色认证,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销售。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养羊、养猪、奶牛养殖、蔬菜种植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3个,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拥有资产102万元(镇政府投资39万元,县农业开发办投资48万元,各村委会投资1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0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在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瘦肉型生猪生产、奶牛养殖、肉羊养殖繁育的生产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成蔬菜收购市场4处1.35万平方米,遮阴棚1200平方米,工房240间,办公室10间,100吨恒温库1座。购置大型蔬菜真空包装机1台,架设小坝奶牛养殖小区农电线路2公里、供水管道2.5公里,建成日处理鲜奶5吨的奶站1座。并在信息发布、技术培训、良种引进、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副产品收购、销售及资金结算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
  坚持科技兴农方针,积极引导名优新特产品。先后引进蔬菜名优品种62个,同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设立大坝、赵家庄、北海子、金川东村4个示范点,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蔬菜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蔬菜新品种、新型高效农药和肥料及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工作。镇政府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命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示范引导,通过层层示范,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