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4
页码: 90-93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养殖业分别介绍了畜禽养殖、虹鳟鱼养殖、特种养殖、畜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 养殖业

内容

一、畜禽养殖
  1988年末,大牲畜存栏3526头(匹),羊存栏9847只,猪5152头,鸡2461只,其中大牲畜以役畜为主,羊、猪和鸡以分散养殖为主,小规模养殖户正在形成。1993年,镇政府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户走科学管理、规模养殖的路子,扶持发展以大棚养殖为重点的各类规模养殖户104户。1994年,以贯彻落实市、县 “畜牧年 ”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本镇人多地少、劳力充足、饲草资源较为丰富、市场前景看好等优势,抓住机遇,在本镇推广温棚养畜、饲料青贮氨化、快速育肥等实用技术,并为农户配套服务,帮助解决资金、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草料青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规模养殖户迅速发展到285户,其中养羊大户73户,户均80只。当年向市场提供商品牛558头、羊1076只、猪13420头、鸡3560只。1995年,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362户,年大牲畜饲养量4061头(匹)、生猪饲养量15344头、羊饲养量18046只、鸡饲养量86300只。奶牛的养殖也从个别小量喂养向规模化发展,成为养殖业中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项,经典型调查,效益最好的规模养殖户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
  1996年,“九五 ”计划的第一年,镇上在农村实施 “512”致富工程,使农户形成以农为主,兼营一业,一户一品一业的经营发展格局。当年新增规模养殖户315户,扩建百只羊场13个,百头猪场3个,新建百头牛场、千头猪场各1个。到年底,全镇共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677户,建成规模养殖场18个,初步形成养殖专业村2个、专业社8个;修建氨化池1160个,改造和新建暖棚圈舍520间。年底大牲畜存栏3651头(匹),生猪存栏16271头,羊存栏18838只。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奶牛养殖规模。1999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28户,专业养殖社2个,暖棚圈养普及率达到70%,养殖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在增加。进入21世纪,畜禽规模养殖已成稳步发展的良好趋势,在养殖技术方面,推广 “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的“五良 ”配套技术。加大投资力度,突出以优质肉猪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在巩固提高大坝村规模养猪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坝、中庄子、黄家学等村的规模养猪业,建成年出栏20000头优质生猪的养殖基地。2003年,全镇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42户,占总农户的20%,全镇畜禽养殖总量达85457头(只),其中牛1882头,羊19015只,猪17960头,鸡46600只。同时在小坝村新建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入驻12户,养奶牛150头。为确保鲜奶销售畅通,达到以销促产的目的,投资20万元新建日产20吨的自动化挤奶站1座,日处理鲜奶3吨的冷藏奶站1个,并和金昌居佳乳业公司达成供奶协议,解决了养殖户鲜奶保存和销售的后顾之忧。2005年,积极引导农民树立 “立草为业,种草养畜,发展高效、高产、优质、节粮畜牧业”的思想,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全镇规模养殖户达1470户,占总农户的35.4%。其中规模养猪户510户,饲养量3.4万头;规模养羊户720户,饲养量7.2万只;规模养牛(含奶牛)户160户,饲养量2600头。规模养殖村有6个,社有41个。对发展潜力大的农户进行了重点培育,如黄家学村二社农民吴峰年,投资40万元,新建了集仔猪繁育与育肥为一体的现代化养猪场。
  镇上把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到2006年底已建成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大坝养猪场、小坝万只养鸡场、沙沟岔宏鑫养殖场、中庄子鹌鹑养殖场和黄家学瑞丰仔猪繁育场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示范企业,带动全镇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虹鳟鱼养殖
  虹鳟鱼是世界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要求水质清澈,水中含氧充足,生长水温3—25℃,适宜水温7—20℃,最适水温10—18℃。虹鳟鱼游泳迅速、摄食凶猛,属掠食性鱼类,主食人工饵料,植物碎叶和种子。永昌县利用本地泉水资源和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虹鳟鱼池养技术,取得成功后,大力推广。城关镇养鱼开始于1984年,北海子村几户农民集资修建池塘,购进鱼苗试养。以后,四坝水管处投资50万元,在北海子修建10.2亩的渔场,鱼池面积达4.8亩,可投放鱼苗20万尾。随着养鱼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农户养殖虹鳟鱼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高。到1995年,养殖户有所增加,全镇养鱼面积达28亩,年产量达22吨以上,并具备人工孵化鱼苗的能力。到本世纪初,又培育出新的虹鳟鱼品种金鳟鱼、七彩鲑,很受市场青睐。到2005年,从北海子泉水流域到金川峡水库下游,凡能利用的地方都修建了单位和个人的渔场,养鱼面积发展到35亩,年产量可达40吨,产值达500多万元。
  除饲养虹鳟鱼外,金川峡水库也曾放养过草鱼、鲢鱼、鲤鱼等鱼苗鱼种,因粗放养殖,产量很低。
  三、特种养殖
  特种养殖是指传统的家禽、家畜养殖以外的,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满足市场需求的养殖业。城关镇的特种养殖也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过蚯蚓养殖(做饲料用),长毛兔养殖等,但因不甚了解市场,盲目操作,均未获成功。进入21世纪,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域经济,学习和借鉴外地区的经验,瞅准市场需求,稳步地引导农民试进行一些特种养殖。2000年开始积极引导发展肉狗、肉鸽、鹌鹑、山鸡、全蝎等特色畜禽养殖及药用动物养殖,有特种动物养殖户6户。这些养殖虽未形成规模,但小批量饲养却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到2004年,中庄子村投资58万元,新建了鹌鹑养殖场,鹌鹑和鹌鹑蛋都是市场的宠物,经济效益很好。
  四、畜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
  要发展畜牧业,改良品种和防治疫病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镇畜牧兽医站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始终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实行跟踪配套服务,促进了全镇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994年,预防注射各类畜禽64740头(只),做到了“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头头注射,个个免疫”。1996年,全镇实行了各类畜禽强制性统一防疫,防疫密度达到了95%。同时,引进改良畜种,提高了良种率。1999年,镇兽医站建成了黄牛冻配项目并冻配改良黄牛51头,各类畜禽防疫密度也达到96.4%2003年,在绵羊改良方面加大了力度,通过人工受精和组群改良的方式,当年改良绵羊3000只,定点冻配优质肉牛500头。猪的品种改良,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优良品种率已达到100%。畜禽疫病防治率达到100%,为农户发展畜牧业降低了风险。2002年12月,小坝村发生猪0型口蹄疫,发病猪4头,捕杀16头(其中同群畜12头)。2003年12月,黄家学村、中庄子村发生0型口蹄疫,发病牛14头、猪3头,捕杀牛31头(其中同群畜17头),猪38头(其中同群畜35头),羊3只。2004年至2006年,进一步狠抓畜种改良工程,在大坝、中庄子、沙沟岔村建立了3个绵羊改良点,除进行组群改良外,并以养殖大户为依托,进行零星改良,两年共改良肉羊8000只,定点冻配黄牛650头。生猪改良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在大坝村建成仔猪繁育场,并在金川西、沙沟岔等村扶持发展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形成万头仔猪繁殖基地,使猪的优良率持续保持在100%。在防疫方面,对各村畜禽防疫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防疫工作,坚决实行 “两强一打”,实现三个100%,2006年春、秋两季,共注射“ W”号病疫苗44357头(只);注射鸡禽流感、新城疫疫苗87372羽;注射羊痘疫苗33292只;注射猪瘟、丹毒、肺疫疫苗10527头,切实做到了畜牧业的安全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