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本节记述永昌县城关镇种植业分为粮油种植、蔬菜种植、经济作物。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一、粮油种植
  城关镇农业历来以种植粮食油料为主,1985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得到稳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到1988年,总播种面积达到29803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21462亩,占总面积的72%;油料作物7589亩,占总面积的25.5%;另外蔬菜面积207亩,饲草595亩,两项只占总面积的2.7%。粮油产量较集体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与1988年相比,粮食亩平均产量由212公斤增加到343公斤,增长61.8%,油料亩产由70公斤增加到158公斤,增长125.7%。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到1995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可达到550公斤,油料亩产达到200公斤。同时在有条件的金川西、金川东、北海子村发展经济作物,扶持和发展专业户。以后的10年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处于缩减的趋势,粮食平均产量比较稳定,在400公斤至320公斤间徘徊。2002年,小麦种植面积7543亩,粮经比例达到3∶7;2003年,小麦种植6263亩,全镇粮、经、草的比例达到2.3∶6.7∶1,粮食的品质在不断地改善。城关镇的油料作物以胡麻为主,因病虫害的侵扰,产量从9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较差,播种面积也逐年下降。1985年至1992年,播种面积均稳定在7500—7200亩之间,1993年下降到4000亩,1999年下降到1261亩,到21世纪,只有200—300亩,亩产量也下降到80公斤左右。
  二、蔬菜种植
  城关镇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强调 “以粮为纲”很少种植蔬菜,个别生产队有小菜园子,种植一些葱、韭菜、萝卜、白菜等单一的,品种,供社员自食。1985年以后,土地由农户自主经营,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提倡多种经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一手抓粮、一手抓钱,钱粮并举,以钱促粮的指导思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瞄准市场,积极扶持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大力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到1993年塑料大棚累计达456座,日光能温室累计达30座。大棚蔬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亩均收入达4112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种植露地蔬菜,当年种植胡萝卜665亩,地膜覆盖洋芋595亩。1994年,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蔬菜2200亩,其中露地菜2137亩,新建日光能温室28座,新增塑料大棚145个。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亩均收入分别达到11600元和4100元,总产值达437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了使农户掌握蔬菜种植技术,镇农技站举办蔬菜种植学习班5场(次),受训人员达1760人(次),并筹措资金36万元,投入蔬菜基地建设。1995年,以科技为先导,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年举办技术培训班28场(次),参训3900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700多份,培养了大批的科技“明白人”。当年新建日光温室28座,塑料大棚153个,种植露地菜2100亩,并从外地引进紫甘兰、荷兰豆等18个新品种,实验示范50多亩。
  1996年是 “九五 ”计划第一年,镇党委、镇政府提出以改革促发展,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上来,走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到年底,全镇日光能温室已达到197座,塑料大棚累计达958座,推广露地菜2504亩。1999年,继续以发展城郊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新建日光能温室50座,并以金川东村为重点推广优质胡萝卜1000亩,产品远销山东、四川等地。2000年至2002年,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形成了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的胡萝卜基地。胡萝卜、西芹、甘兰、紫皮萝卜等优质蔬菜已发展成为主要栽培蔬菜品种,并在金川东和北海子村建立了两处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两个蔬菜销售合作社,有效解决了菜农之间的无序竞争问题。按照 “以特色带动产业,以产业造就优势 ”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重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了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重点的胡萝卜生产,以赵家庄、大坝、小坝等村为主的西芹、甘兰、菜花生产的蔬菜基地,以胡萝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达11000亩(其中胡萝卜7000亩、西芹1500亩、甘兰1000亩,其他露地菜1500亩)。胡萝卜、西芹、菜花三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 A级绿色食品认证,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城关镇的胡萝卜被评为 “名优产品 ”。到2005年,城关镇按照 “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农业标准生产为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特色化。继续以胡萝卜、西芹、甘兰等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并引进蔬菜新品种62个,其中高原夏季菜26个,包括洋葱4个、根菜类4个、大蒜2个、西芹4个、白菜3个、甘兰3个、青笋3个、韭菜3个;塑料大棚菜新品种10个;日光温室菜新品种16个,包括辣椒3个,西甜瓜4个,茄子4个,番茄5个;特菜新品种10个,主要是彩色辣椒、太空甜椒、无籽西瓜、紫菜花、菜心、芥蓝等。同时还引进无公害杀虫剂、杀菌剂生态农药和有机生态肥料。按照绿标要求规范生产行为,提高品位,抓好基地建设,种植胡萝卜8080亩、西芹2520亩、甘兰2500亩,高原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5038亩,年产高原无公害蔬菜5万吨。为搞好产销衔接,一面在网上发布各类蔬菜信息,一面发挥营销协会的作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派人到北京、广州、新疆、成都等地联系客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修建批发市场2处,300吨保鲜恒温库1座,购置胡萝卜清洗机7台,为农户和客商创造了良好的产销环境。为提高无公害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示范推广高新技术,镇上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按照品种新、规模大、效益高的要求,设立大坝、赵家庄、北海子、金川东村4个无公害蔬菜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型高效农药、新肥料及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示范点规模达438亩。新品种开发不断丰富了蔬菜品种,实现了优质高效的目标,亩产值达3000—4000元,。
  2006年,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特色农业建设,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新品种和高效作物的试验示范,引进胡萝卜、西芹、甘兰、洋葱等蔬菜新品种26个,试验示范面积达500亩。镇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戈壁产业”充分利用荒滩空地,在金川西、沙沟岔、中庄子等村落实食用菌种植户122户,建,菌棚206座,已于7月上旬出菇至年底,每棚(长40米、宽7米)收入可达7500元。
  三、经济作物城
  关镇历史上很少种植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油料作物单产、总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为了使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势在必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除发展蔬菜种植外,经济作物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唯有啤酒大麦,种植啤酒大麦比种小麦投入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解决多年种植小麦的倒茬问题,农民很容易接受。所以,以啤酒大麦为主的经济作物很快形成规模。199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6000亩。在以后的几年内,县上相继建起了几个麦芽厂,大麦销售供不应求,啤酒大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8500亩,2005年落实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8891亩,2006年种植啤酒大麦9000亩,与小麦种植面积9037亩几乎对等。除啤酒大麦外,还试种少量的药材等经济作物,但未形成规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