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2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4
页码: 87-100
摘要: 本章记述永昌县城关镇农业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机推广与农业机械化、水利、电力。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农业

内容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粮油种植
  城关镇农业历来以种植粮食油料为主,1985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得到稳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到1988年,总播种面积达到29803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21462亩,占总面积的72%;油料作物7589亩,占总面积的25.5%;另外蔬菜面积207亩,饲草595亩,两项只占总面积的2.7%。粮油产量较集体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与1988年相比,粮食亩平均产量由212公斤增加到343公斤,增长61.8%,油料亩产由70公斤增加到158公斤,增长125.7%。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到1995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小麦亩产最高可达到550公斤,油料亩产达到200公斤。同时在有条件的金川西、金川东、北海子村发展经济作物,扶持和发展专业户。以后的10年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处于缩减的趋势,粮食平均产量比较稳定,在400公斤至320公斤间徘徊。2002年,小麦种植面积7543亩,粮经比例达到3∶7;2003年,小麦种植6263亩,全镇粮、经、草的比例达到2.3∶6.7∶1,粮食的品质在不断地改善。城关镇的油料作物以胡麻为主,因病虫害的侵扰,产量从90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经济效益较差,播种面积也逐年下降。1985年至1992年,播种面积均稳定在7500—7200亩之间,1993年下降到4000亩,1999年下降到1261亩,到21世纪,只有200—300亩,亩产量也下降到80公斤左右。
  二、蔬菜种植
  城关镇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强调 “以粮为纲”很少种植蔬菜,个别生产队有小菜园子,种植一些葱、韭菜、萝卜、白菜等单一的,品种,供社员自食。1985年以后,土地由农户自主经营,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提倡多种经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一手抓粮、一手抓钱,钱粮并举,以钱促粮的指导思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瞄准市场,积极扶持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大力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到1993年塑料大棚累计达456座,日光能温室累计达30座。大棚蔬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亩均收入达4112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种植露地蔬菜,当年种植胡萝卜665亩,地膜覆盖洋芋595亩。1994年,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蔬菜2200亩,其中露地菜2137亩,新建日光能温室28座,新增塑料大棚145个。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亩均收入分别达到11600元和4100元,总产值达437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了使农户掌握蔬菜种植技术,镇农技站举办蔬菜种植学习班5场(次),受训人员达1760人(次),并筹措资金36万元,投入蔬菜基地建设。1995年,以科技为先导,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全年举办技术培训班28场(次),参训3900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700多份,培养了大批的科技“明白人”。当年新建日光温室28座,塑料大棚153个,种植露地菜2100亩,并从外地引进紫甘兰、荷兰豆等18个新品种,实验示范50多亩。
  1996年是 “九五 ”计划第一年,镇党委、镇政府提出以改革促发展,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上来,走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到年底,全镇日光能温室已达到197座,塑料大棚累计达958座,推广露地菜2504亩。1999年,继续以发展城郊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新建日光能温室50座,并以金川东村为重点推广优质胡萝卜1000亩,产品远销山东、四川等地。2000年至2002年,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形成了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的胡萝卜基地。胡萝卜、西芹、甘兰、紫皮萝卜等优质蔬菜已发展成为主要栽培蔬菜品种,并在金川东和北海子村建立了两处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两个蔬菜销售合作社,有效解决了菜农之间的无序竞争问题。按照 “以特色带动产业,以产业造就优势 ”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重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了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重点的胡萝卜生产,以赵家庄、大坝、小坝等村为主的西芹、甘兰、菜花生产的蔬菜基地,以胡萝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达11000亩(其中胡萝卜7000亩、西芹1500亩、甘兰1000亩,其他露地菜1500亩)。胡萝卜、西芹、菜花三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 A级绿色食品认证,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城关镇的胡萝卜被评为 “名优产品 ”。到2005年,城关镇按照 “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农业标准生产为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特色化。继续以胡萝卜、西芹、甘兰等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并引进蔬菜新品种62个,其中高原夏季菜26个,包括洋葱4个、根菜类4个、大蒜2个、西芹4个、白菜3个、甘兰3个、青笋3个、韭菜3个;塑料大棚菜新品种10个;日光温室菜新品种16个,包括辣椒3个,西甜瓜4个,茄子4个,番茄5个;特菜新品种10个,主要是彩色辣椒、太空甜椒、无籽西瓜、紫菜花、菜心、芥蓝等。同时还引进无公害杀虫剂、杀菌剂生态农药和有机生态肥料。按照绿标要求规范生产行为,提高品位,抓好基地建设,种植胡萝卜8080亩、西芹2520亩、甘兰2500亩,高原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5038亩,年产高原无公害蔬菜5万吨。为搞好产销衔接,一面在网上发布各类蔬菜信息,一面发挥营销协会的作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派人到北京、广州、新疆、成都等地联系客商,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修建批发市场2处,300吨保鲜恒温库1座,购置胡萝卜清洗机7台,为农户和客商创造了良好的产销环境。为提高无公害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示范推广高新技术,镇上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按照品种新、规模大、效益高的要求,设立大坝、赵家庄、北海子、金川东村4个无公害蔬菜示范点,开展新品种、新型高效农药、新肥料及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示范点规模达438亩。新品种开发不断丰富了蔬菜品种,实现了优质高效的目标,亩产值达3000—4000元,。
  2006年,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特色农业建设,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新品种和高效作物的试验示范,引进胡萝卜、西芹、甘兰、洋葱等蔬菜新品种26个,试验示范面积达500亩。镇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戈壁产业”充分利用荒滩空地,在金川西、沙沟岔、中庄子等村落实食用菌种植户122户,建,菌棚206座,已于7月上旬出菇至年底,每棚(长40米、宽7米)收入可达7500元。
  三、经济作物城
  关镇历史上很少种植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油料作物单产、总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为了使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势在必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除发展蔬菜种植外,经济作物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唯有啤酒大麦,种植啤酒大麦比种小麦投入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解决多年种植小麦的倒茬问题,农民很容易接受。所以,以啤酒大麦为主的经济作物很快形成规模。199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6000亩。在以后的几年内,县上相继建起了几个麦芽厂,大麦销售供不应求,啤酒大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4年,全镇种植啤酒大麦8500亩,2005年落实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8891亩,2006年种植啤酒大麦9000亩,与小麦种植面积9037亩几乎对等。除啤酒大麦外,还试种少量的药材等经济作物,但未形成规模。
  第二节 养殖业
  一、畜禽养殖
  1988年末,大牲畜存栏3526头(匹),羊存栏9847只,猪5152头,鸡2461只,其中大牲畜以役畜为主,羊、猪和鸡以分散养殖为主,小规模养殖户正在形成。1993年,镇政府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户走科学管理、规模养殖的路子,扶持发展以大棚养殖为重点的各类规模养殖户104户。1994年,以贯彻落实市、县 “畜牧年 ”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本镇人多地少、劳力充足、饲草资源较为丰富、市场前景看好等优势,抓住机遇,在本镇推广温棚养畜、饲料青贮氨化、快速育肥等实用技术,并为农户配套服务,帮助解决资金、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草料青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规模养殖户迅速发展到285户,其中养羊大户73户,户均80只。当年向市场提供商品牛558头、羊1076只、猪13420头、鸡3560只。1995年,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362户,年大牲畜饲养量4061头(匹)、生猪饲养量15344头、羊饲养量18046只、鸡饲养量86300只。奶牛的养殖也从个别小量喂养向规模化发展,成为养殖业中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项,经典型调查,效益最好的规模养殖户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
  1996年,“九五 ”计划的第一年,镇上在农村实施 “512”致富工程,使农户形成以农为主,兼营一业,一户一品一业的经营发展格局。当年新增规模养殖户315户,扩建百只羊场13个,百头猪场3个,新建百头牛场、千头猪场各1个。到年底,全镇共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677户,建成规模养殖场18个,初步形成养殖专业村2个、专业社8个;修建氨化池1160个,改造和新建暖棚圈舍520间。年底大牲畜存栏3651头(匹),生猪存栏16271头,羊存栏18838只。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奶牛养殖规模。1999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28户,专业养殖社2个,暖棚圈养普及率达到70%,养殖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在增加。
  进入21世纪,畜禽规模养殖已成稳步发展的良好趋势,在养殖技术方面,推广 “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的“五良 ”配套技术。加大投资力度,突出以优质肉猪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在巩固提高大坝村规模养猪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坝、中庄子、黄家学等村的规模养猪业,建成年出栏20000头优质生猪的养殖基地。2003年,全镇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42户,占总农户的20%,全镇畜禽养殖总量达85457头(只),其中牛1882头,羊19015只,猪17960头,鸡46600只。同时在小坝村新建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入驻12户,养奶牛150头。为确保鲜奶销售畅通,达到以销促产的目的,投资20万元新建日产20吨的自动化挤奶站1座,日处理鲜奶3吨的冷藏奶站1个,并和金昌居佳乳业公司达成供奶协议,解决了养殖户鲜奶保存和销售的后顾之忧。2005年,积极引导农民树立 “立草为业,种草养畜,发展高效、高产、优质、节粮畜牧业”的思想,大力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全镇规模养殖户达1470户,占总农户的35.4%。其中规模养猪户510户,饲养量3.4万头;规模养羊户720户,饲养量7.2万只;规模养牛(含奶牛)户160户,饲养量2600头。规模养殖村有6个,社有41个。对发展潜力大的农户进行了重点培育,如黄家学村二社农民吴峰年,投资40万元,新建了集仔猪繁育与育肥为一体的现代化养猪场。
  镇上把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到2006年底已建成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大坝养猪场、小坝万只养鸡场、沙沟岔宏鑫养殖场、中庄子鹌鹑养殖场和黄家学瑞丰仔猪繁育场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示范企业,带动全镇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虹鳟鱼养殖
  虹鳟鱼是世界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要求水质清澈,水中含氧充足,生长水温3—25℃,适宜水温7—20℃,最适水温10—18℃。虹鳟鱼游泳迅速、摄食凶猛,属掠食性鱼类,主食人工饵料,植物碎叶和种子。永昌县利用本地泉水资源和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虹鳟鱼池养技术,取得成功后,大力推广。城关镇养鱼开始于1984年,北海子村几户农民集资修建池塘,购进鱼苗试养。以后,四坝水管处投资50万元,在北海子修建10.2亩的渔场,鱼池面积达4.8亩,可投放鱼苗20万尾。随着养鱼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农户养殖虹鳟鱼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高。到1995年,养殖户有所增加,全镇养鱼面积达28亩,年产量达22吨以上,并具备人工孵化鱼苗的能力。到本世纪初,又培育出新的虹鳟鱼品种金鳟鱼、七彩鲑,很受市场青睐。到2005年,从北海子泉水流域到金川峡水库下游,凡能利用的地方都修建了单位和个人的渔场,养鱼面积发展到35亩,年产量可达40吨,产值达500多万元。
  除饲养虹鳟鱼外,金川峡水库也曾放养过草鱼、鲢鱼、鲤鱼等鱼苗鱼种,因粗放养殖,产量很低。
  三、特种养殖
  特种养殖是指传统的家禽、家畜养殖以外的,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满足市场需求的养殖业。城关镇的特种养殖也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过蚯蚓养殖(做饲料用),长毛兔养殖等,但因不甚了解市场,盲目操作,均未获成功。进入21世纪,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域经济,学习和借鉴外地区的经验,瞅准市场需求,稳步地引导农民试进行一些特种养殖。2000年开始积极引导发展肉狗、肉鸽、鹌鹑、山鸡、全蝎等特色畜禽养殖及药用动物养殖,有特种动物养殖户6户。这些养殖虽未形成规模,但小批量饲养却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到2004年,中庄子村投资58万元,新建了鹌鹑养殖场,鹌鹑和鹌鹑蛋都是市场的宠物,经济效益很好。
  四、畜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
  要发展畜牧业,改良品种和防治疫病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镇畜牧兽医站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始终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实行跟踪配套服务,促进了全镇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994年,预防注射各类畜禽64740头(只),做到了“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头头注射,个个免疫”。1996年,全镇实行了各类畜禽强制性统一防疫,防疫密度达到了95%。同时,引进改良畜种,提高了良种率。1999年,镇兽医站建成了黄牛冻配项目并冻配改良黄牛51头,各类畜禽防疫密度也达到96.4%2003年,在绵羊改良方面加大了力度,通过人工受精和组群改良的方式,当年改良绵羊3000只,定点冻配优质肉牛500头。猪的品种改良,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优良品种率已达到100%。畜禽疫病防治率达到100%,为农户发展畜牧业降低了风险。2002年12月,小坝村发生猪0型口蹄疫,发病猪4头,捕杀16头(其中同群畜12头)。2003年12月,黄家学村、中庄子村发生0型口蹄疫,发病牛14头、猪3头,捕杀牛31头(其中同群畜17头),猪38头(其中同群畜35头),羊3只。2004年至2006年,进一步狠抓畜种改良工程,在大坝、中庄子、沙沟岔村建立了3个绵羊改良点,除进行组群改良外,并以养殖大户为依托,进行零星改良,两年共改良肉羊8000只,定点冻配黄牛650头。生猪改良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在大坝村建成仔猪繁育场,并在金川西、沙沟岔等村扶持发展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形成万头仔猪繁殖基地,使猪的优良率持续保持在100%。在防疫方面,对各村畜禽防疫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防疫工作,坚决实行 “两强一打”,实现三个100%,2006年春、秋两季,共注射“ W”号病疫苗44357头(只);注射鸡禽流感、新城疫疫苗87372羽;注射羊痘疫苗33292只;注射猪瘟、丹毒、肺疫疫苗10527头,切实做到了畜牧业的安全发展。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于当地条件,城关镇充分利用城郊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富裕农民为目的,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之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1985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先从缩小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入手,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户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经过20年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一特两化”农业,已建成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的胡萝卜生产基地;以大坝、小坝村为主的西芹生产基地和以赵家庄、黄家学村为主的甘兰、菜花生产基地,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蔬菜产业发展。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5%,年产蔬菜5万吨。建成以直峡山、沙沟岔等村为主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啤酒大麦发展到900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年产量4500吨。在养殖方面,坚持传统养殖与科学养殖并举,推广舍饲养殖,抓规模养殖户和专业村建设,到2006年,建成规模养殖村6个、社41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668户,其中养羊户868户、养牛户178户、养猪户542户、其他养殖户80户。羊饲养量达6.1万只,牛饲养量达2000头,猪饲养量达1.6万头,禽饲养量达5.4万只,养殖业总收入可达2885.7万元。2006年,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续建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市列 “城关镇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科技项目的实施,新增养殖户12户,总户数达到30户,奶牛总数达到400头,日产鲜奶5吨,同时,配套完成了通电、通水工程和小区的道路平整及绿化。
  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2006年底,已建成金川东村和北海子村2个胡萝卜批发市场,购置胡萝卜清洗机6台,修建恒温保鲜库1座。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联系,落实农业订单,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举办无公害蔬菜和牛、羊新品种评审、推荐、展示会,使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胡萝卜、甘兰、菜花获国家 A级绿色认证,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销售。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养羊、养猪、奶牛养殖、蔬菜种植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3个,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拥有资产102万元(镇政府投资39万元,县农业开发办投资48万元,各村委会投资1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0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在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瘦肉型生猪生产、奶牛养殖、肉羊养殖繁育的生产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成蔬菜收购市场4处1.35万平方米,遮阴棚1200平方米,工房240间,办公室10间,100吨恒温库1座。购置大型蔬菜真空包装机1台,架设小坝奶牛养殖小区农电线路2公里、供水管道2.5公里,建成日处理鲜奶5吨的奶站1座。并在信息发布、技术培训、良种引进、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副产品收购、销售及资金结算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
  坚持科技兴农方针,积极引导名优新特产品。先后引进蔬菜名优品种62个,同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设立大坝、赵家庄、北海子、金川东村4个示范点,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蔬菜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蔬菜新品种、新型高效农药和肥料及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工作。镇政府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命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示范引导,通过层层示范,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种草种树
  1985年,农村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贯彻“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脱贫致富 ”的方针,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提倡多种经营,尤其是号召农户种草种树,这与过去开荒种粮的做法诚可谓是“反弹琵琶”。
  1988年,原北海子乡(1993年撤乡并入城关镇)种植饲草595亩,并在有条件的金川东、金川西、北海子等村,积极扶持农户种植梨、苹果、杏等经济林。由于政策的落实,激发了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四旁”植树成效显著。到1992年,已累计植树1508亩。
  1993年,在贯彻落实林业政策的同时,建立了一系列林木管护制度,一年内完成造林584亩,其中防护林483亩,各类经济林101亩,育苗5亩。到年底,共建果园547处计593亩,种植经济林1亩以上的96户,5亩以上的9户,全镇经济林建设已初具规模。1994年,在林业生产上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年内造林318亩,其中各类经济林100亩;完成“四旁”植树8168株。1999年,完成村屯植树73亩1.6万株;完成农村造林面积480亩,其中防护林320亩,经济林160亩。
  2000年以后,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的政策,结合养殖业的发展,种草种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种植优质饲草2800亩,其中往年留床1000亩,新增1800亩,全镇粮、经、草的种植比例达到2.3∶6.7∶1。填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培植绿色产业为目的,采取总体区域规划、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办法,集中连片,整体布局,规模发展。为确保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镇政府严格执行省、市、县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七个落实”的政策,鼓励广大种粮农户退耕还林(草),并按规定每退耕还林(草)1亩,补助粮食100公斤(折价140元)、现金20元。全镇以金川西、沙沟岔、直峡山等村为主,落实退耕还林(草)面积1350亩,其中退耕还草300亩,退耕还林1050亩,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2003年至2006年,完成“四旁”植树10万株。2005年,在金川西、直峡山、沙沟岔等村种植以美国大叶苜蓿和陇东小叶苜蓿为主要品种的优质饲草2066亩(新增1000亩,往年留床1066亩)。
  第五节 农机推广与农业机械化
  1985年,农村改革已取得成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趋高涨,购置农机具已形成热潮。到1988年,全镇有大、中、小型拖拉机573台。由于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手扶拖拉机最受青睐。在购置拖拉机的同时,有的也购置配套农机具如播种机、收割机等。机耕、机播、机收的比率越来越高,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1993年,拖拉机增加到872台,农机总动力达7682千瓦,农田作业量达到16.5万标亩。1995年,各型拖拉机增加到1025台,农机总动力达9513千瓦;1996年,大、中、小型拖拉机增加到1088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0153千瓦。
  到1999年,全镇农机总动力达到15300千瓦,且手扶拖拉机逐步减少,小四轮拖拉机又成了农户的抢手货,各型农用车也成了农户购买的热门货。到2006年,各类拖拉机和农用车辆发展到1225台(辆),农机总动力2.6万千瓦,农机总作业量320万标亩。城关镇已有农机销售市场(门点)9处,年销售额达49.3万元。农机培训力度也相应加大,每年参培人员300多人(次)。并于2003、2004两年分别创建黄家学、赵家庄、小坝村3个“农机安全村”。2004年开始,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如联合收割机等进行资金补贴,每购置大型农机具一台,享受补贴资金0.5万元。
  农机具购买力的持续增长,配套机具的不断完善,加上联合收割机全国跨区域作业,农业从种到收,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畜力耕作和人工收割的方式在城关镇已很罕见。但是,由于以户为主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农机具的年使用率很低,因盲目购买,长期闲置,造成了资金浪费。
  第六节 水利、电力
  一、水利
  城关镇属四坝灌区,农田灌溉和基本建设都由县水利局下属的四坝水管处统筹安排,镇政府由一名副镇长协同水管处管理水利事宜。
  (一)灌溉管理
  全镇10个村除直峡山村属东河灌区外,其余9个村都属四坝灌区,有灌溉面积38000亩。1985年以前,苗灌每年平均3—4次,秋冬成水地和春灌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所缺部分由西河输水入老人头水库解决。由于天气干旱,四坝水源来水逐年减少,靠河水灌溉已捉襟见肘,下游村社不得不打井补充河水的不足。到1985年,已在各村打机井15眼。到1995年,四坝下游的北海子、小坝、大坝、中庄子、黄家学等村,基本上由河灌改为井灌,河水只能解决本镇部分村社的灌溉。2006年,全镇共有农灌井机42眼,其中:北海子村10眼,大坝村9眼,黄家学村6眼,金川西村2眼,小坝村6眼,赵家庄村4眼,中庄子村5眼,井灌面积达6329亩,井灌村社的苗灌都在4—5次,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另外,北海子和金川东有泉水灌溉面积4386亩。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了解决干旱缺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矛盾,走节水型农业的路子势在必行。所以,以衬砌渠道和平整田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一直坚持到本世纪。在1980年到1990年,四坝灌区完成的干渠工程有:(1)北海子环城渠新建工程:长1.06公里,建筑物19座;(2)大坝干渠改建工程:长2.53公里,配套建筑物42座;(3)小坝干渠改建工程:长2.5公里,建筑物59座;(4)小坝13支:长2.02公里,建筑物37座;(5)四坝南干改建工程:长7.41公里,建筑物38座,设计流量1立方米 /秒,首次用塑料膜防渗,干砌块卵石衬砌1公里,灌溉面积1万亩。在干渠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后,从1990年开始,把主攻方向转向支渠、斗渠的改建和机井配套方面,同时将人畜饮水工程的力度也不断加大。1990年,全镇配套机井17眼,建饮用水窖140个,建水利工程6个。1993年,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千里渠道百眼井,千里投入十万人”的口号,完成93条共75.1公里的渠道浆砌任务,其中优质工程22条,长13.66公里;优良工程52条,长39.54公里;合格工程19条,长22.01公里。建成各种配套建筑物1716座。维修支渠19.7公
  低产田7000亩;维修新建分水闸、桥涵等建筑物21座,新建直峡山防洪暗渠40米;完成人畜饮水管道建设5.6公里,新建水窖62个。
  2003年,把解决中庄子、小坝、黄家学3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作为重点来抓,采取国家投、政府筹、群众集的办法,共投入资金90.74万元,完成3个村10个社、425户1876人和4168头(只)牲畜的饮水工程,使农家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同时新建低压灌溉管道1100米,新修渠道4公里。到2006年,全镇农村干、支、斗渠都建成了水泥浆砌工程,有些龙、毛渠也用水泥预制构件衬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进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作物的连年丰收。
  二、电力
  (一)基本情况
  城关镇原有城关供电所负责全镇电力供应,2002年,由城关供电所所辖农村供电区域及东部工业区供电区域成立了城郊供电所。城郊供电所现有员工33人,其中男17人、女16人,主要担负着城关、东寨两镇12个村、90个社、4121户居民、2个国营农场、40多个企业的供电任务,有各类用电户4688户,其中400KVA以上用户就有8家。电力设施方面,现有10KVA、输出线5趟/155.02公里,低压线路107.28公里,配电变压器286台/25548KVA。
  (二)农电服务
  随着农电体制的改革,供电所机制已由 “垄断性”转为“服务性”,工作由 “要我做”转为 “我要做”,不断加大 “三为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力度。为提高农电服务水平,2004年设立95598报修电话,设置报修服务薄、意见薄和便民服务柜。实行24小时值班,由一名所长担任优质服务专责,每周五为所长接待日。同时强化员工优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