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政治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602
颗粒名称: 第二篇 政治篇
分类号: D674.2
页数: 26
页码: 59-84
摘要: 本篇记述永昌县城关镇政治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代表大会、城关镇人民政府、群众团体。
关键词: 永昌县 城关镇 政治

内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城关镇委员会
  第一节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城关镇委员会是党的基层委员会,直属中共永昌县委领导,镇党委由党委委员5—11人组成,党委委员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5年,期满后要召开新一届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新选出的镇党委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党委下设办公室(在机构改革中与政府办公室合并为党政办公室)负责办理党委日常工作。镇党委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带领所属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及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地方经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永昌县城关镇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3月30日至31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39名,实参加37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上届党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镇第九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出席县第八次党代会的代表。
  镇第九届委员会委员6名:张文耀、周学信、李生元、叶树本、李秀英、李作才。
  九届一次会议上选举张文耀为党委书记,周学信、李生元为副书记。
  第十次镇党代会于1990年4月25日至26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40名,实参加37名,特邀列席代表2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九届镇党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镇第十届党委委员,选举了出席县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
  镇第十届党委委员6名:王光裕、刘廷璧、叶树本、王守武、李永体、陈玉明。
  十届一次会议上选举王光裕、刘廷璧为镇党委副书记,选举刘廷璧为镇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第十一次镇党代会于1993年1月12日至13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40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上届党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镇党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出席县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
  镇第十一届党委委员7名:葸仁才、王光裕、刘廷璧、叶树本、黄兴林、李作才、张宏。纪委委员5名:刘廷璧、李秀英、李永体、陈玉明、顾琰。
  十一届一次会议上,选举葸仁才为书记,王光裕、刘廷璧为副书记。
  纪委全体会议上,选举刘廷璧为纪委书记。
  第十二次镇党代会于1998年12月30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3名,实参加59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十一届镇党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十二届党委委员,选举产生了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镇十二届党委委员7名:李福学、易江涛、瞿兴文、韩进福、侯德新、杨志海、李兴基。纪委委员5名:瞿兴文、黄兴林、吕辉周、曹庆寿、樊俊林。
  十二届一次会议上,选举李福学为书记,易江涛、瞿兴文为副书记。
  纪委全体会议上,选举瞿兴文为纪委书记。
  第十三次党代会于2006年8月30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152人,实参加145人,因事因病请假7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十二届镇党委工作报告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城关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和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镇十三届党委委员有11名:张宇锋、魏生祥、朱中智、蒋仲武、安永红、侯德新、张崇洋、李成祯、刘福兰、潘成、张学龙。
  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名:蒋仲武、张得刚、王继武、李斗、李得喜。
  十三届一次会议上,选举张宇锋为书记,魏生祥、蒋仲武为副书记。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蒋仲武为纪委书记。
  第三节 党员与党组织
  1985年,全镇有党员109名,其中男52名,女57名,镇党委下设党支部8个。1993年北海子乡并入城关镇以后共有党员578名,其中男432名,女146名,镇党委下设党支部21个。2003年,社区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党总支1个。到2006年底,全镇有党员929名,镇党委下设党工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2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
  第四节 纪律检查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由镇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纪委书记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纪委工作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上级纪委和镇党委反腐败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安排部署,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其主要职责为:(1)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督促全镇各级党组织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中纪委有关指示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2)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广大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觉悟,通过检查、督促、抓典型案件查处,开展党纪、党风教育,并把党中央、国务院 “八条规定”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各种制度,始终使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清廉,并处在严格制度的管理约束之下,以规范其行为。(3)从严执纪,查处和解决发生的违纪案件。纪委把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作为从严治党、惩处腐败的重要环节来抓,着重查处贪污、侵占、挪用公款和奢侈浮华等方面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依靠群众信访主渠道,排除各种阻力,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党纪的严肃性,化解矛盾,达到教育一大片的目的。(4)狠抓“纠风”、“治乱”,减轻农民负担。通过 “纠风 ”、“治乱 ”,维护经济秩序,净化社会风气。
  第五节 党员教育
  一、常规教育 对党员进行教育是各级党组织经常性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定期进行的民主生活会和集体学习、上党课等形式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廉政准则教育,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党员思想、统一行动,使广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集中教育 指集中一段时间,按党中央的安排和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党性党风的教育,如“三讲”教育和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
  “三讲”教育 根据党中央 [1998]17号文件和省、市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共永昌县委决定从1998年3月中旬至5月底,集中两个多月时间在县级及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探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的需要;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按照十五大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切实搞好 “三讲 ”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城关镇属这次 “三讲”教育的对象,其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副县级)参加了“三讲”教育。“三讲”教育的方法和步骤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思想发动,学习提高;第二阶段:自我剖析,听取意见;第三阶段:交流思想,开展批评;第四阶段:认真整改,巩固成果。“三讲”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在市委巡视组的指导和县委的领导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进行。通过“三讲”教育,使县级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作风上有了明显转变,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根据党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7月至11月上旬,在全县乡镇机关、社区、城市中、小学开展了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城关镇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涉及基层党组织30个,其中党委1个、党工委1个、机关支部2个、党总支4个、街道党支部22个,党员449名。在教育活动中,遵循中央提出的抓住学习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一主线,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着眼点,坚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等原则。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都有具体安排。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从2005年11月底至2006年6月,在全县农村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委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始终抓住学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这个关键,结合 “三农”工作实际,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和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党员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推广科技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着力提高党员素质,建设过硬的先锋队伍;(2)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强的农村战斗堡垒;(3)真诚服务广大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4)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与第二批基本相同。城关镇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10个村党支部、480余名党员。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 “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明确反映出要进一步从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发展党内民主、严明政治纪律、强化制约监督、加强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学习贯彻党章。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通知要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章,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章 城关镇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主席团,负责具体工作。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按照《选举法》的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
  第一节 镇人大主席团
  镇人大主席团主要职责是认真履行《宪法》、《地方组织法》赋予的权力,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指导帮助下,为加强本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在本乡镇的贯彻实施,推动本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镇人大主席团设常务主席1名,由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代表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当镇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时,要重新选举人民代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选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和镇人民政府镇长、副镇长。
  人民代表的选举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举方法和步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建立选举机构,培训选举骨干,划分选区,搞好选民登记,在充分发扬民主,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名并确定候选人,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选民选出的代表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职业构成等方面要体现出广泛的代表性。从个体看,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和议政水平,履行代表职责。
  第三节 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十一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共召开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86年12月29日至30日召开。应出席会议代表62名,实出席59名。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城关镇第十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周学信为镇长,叶树本、李秀英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1987年12月29日至30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0名,实参加53名,列席代表2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了议案审查报告。
  第三次会议于1989年1月9日至10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2名,实参加57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周学信辞去镇长职务的决议,补选王光裕为镇人民政府镇长。
  第十二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共召开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1月9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2名,实参加58名。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城关镇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选举王光裕为镇人民政府镇长,叶树本、李秀英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1991年1月9日至10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2人,实参加55人。大会听取审议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选举陆澄清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
  第三次会议于1992年1月3日至4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2人,实参加34人,列席代表10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人大主席团关于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第十三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只召开一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92年12月22日至24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43人,实参加3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十二届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选举葸仁才为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选举王光裕为镇人民政府镇长,叶树本、李秀英为副镇长。
  第十四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这次代表大会是撤乡并镇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共召开了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94年3月1日至2日召开,应出席会议代表57名,实出席56名,列席代表23名。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城关镇199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94年财政预算报告,选举汪振祥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选举石春山为镇人民政府镇长,张积彪、李秀英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1995年1月6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56名,列席代表23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财政预算报告,补选杨志海为副镇长。
  第三次会议于1996年1月12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56名,列席代表25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财政预决算报告,选举韩进福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补选付云山为副镇长。
  第十五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共召开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97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0人,实参加59人,列席22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十四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镇财政预决算报告,选举韩进福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选举李廷才为镇人民政府镇长,李秀英、杨志海、黄兴林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1998年5月12日召开,应参加代表60人,实参加59人,列席26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财政预决算报告,讨论审议了《城关镇1998年农民负担定项限额管理实施方案(草案)》,李廷才辞去镇长职务,李秀英辞去副镇长职务,选举易江涛为镇人民政府镇长,郭玉菊为副镇长。
  第三次会议于1999年1月5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53人,列席代表33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和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财政预决算报告,补选吕辉周为副镇长。
  第十六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共召开两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2000年1月18日召开,应参加代表60人,实参加57人,列席34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十五届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财政预决算报告,选举韩进福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选举易江涛为镇人民政府镇长,杨志海、吕辉周、黄兴林、郭玉菊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2001年1月8日举行,参加会议代表60人,列席代表3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和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2000年度镇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度财政预算报告。易江涛辞去镇长职务,补选王泽武为镇人民政府镇长。
  第十七届镇人民代表大会 共召开五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2001年12月22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65人,列席代表3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十六届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2001年度镇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和200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选举黄兴林为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选举邓仕章为镇第十七届人民政府镇长,史培龙、郭玉菊、刘明、侯德新为副镇长。
  第二次会议于2003年2月28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3人,实参加54人,列席代表3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镇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财政预算报告,补选孙长明为镇政府镇长,刘子云为副镇长。
  第三次会议于2004年1月18日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61名,实参加48人,列席代表39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镇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2003年财政决算、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选举瞿兴文为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第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1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60人,列席代表39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镇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财政预决算报告。
  第五次会议于2006年4月7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65人,列席代表39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镇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镇财政预决算(草案)报告,听取了镇“十一五 ”规划审查结果的报告,补选朱中智为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补选魏生祥为镇人民政府镇长,安永红、张得刚、张崇洋为副镇长。
  第三章 城关镇人民政府
  第一节 建制沿革
  1983年,经金昌市批准,永昌县城关镇为副县级建制镇,镇党委书记、镇长按副县级配备。1985年底,镇政府辖街道办事处2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26个。1993年2月,根据省民政厅批复,并经县委常委会决定,撤销北海子乡并入城关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北海子乡行政区域完全划归城关镇,统一由合并后的城关镇管辖。镇政府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居民委员会和10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将街道办事处改革为社区居民委员会,镇政府设社区管理办公室,下设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负责全镇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节 撤乡并镇
  1993年2月,根据省民政厅批复,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北海子乡编制,并入城关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乡并镇后,镇政府机构按照《永昌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改革。机构改革本着“满负荷,高效率 ”的原则,按照“小机关,大服务 ”的方向,实行条块结合,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精简机构,消化、处理占镇财政负担25%的乡供人员,减轻财政负担,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改革后的机构如下:(机构示意图)
  核定总编制62人,其中事业编制11人。
  城关镇所属垂管单位有:城关派出所、城关粮管所、城关供电所、城关卫生院、城关中心小学(原学区)、国税城关分局、国税市场管理分局、城关地税分局、城关工商管理分局、农行城关营业所、城关信用社等。各垂管单位都受本单位上级部门和城关镇双重领导,驻地都在城关镇,各自负责在城关镇辖区内的本部门工作,与镇政府在工作中有必然的联系。各垂管单位领导不是人民代表的均作为列席代表参加镇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城关镇辖10个村,72个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由各村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定期依法选举。选举方式是召开村民大会,由选民投票直选,每届任期3年。
  村民委员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共同负责本村的各项工作,认真实行村民自治,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把发展经济、带领村民致富、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作为村委会班子的主要职责。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负有领导和监督职责。
  镇属10个村是:金川西村、金川东村、北海子村、小坝村、大坝村、黄家学村、中庄子村、赵家庄村、沙沟岔村和直峡山村。
  第四节 社区与居民委员会
  1984年1月,城关镇在县城区域成立了两个街道办事处。南街办事处管辖一街、二街、五街3个居民委员会。北街办事处管辖三街、四街两个居民委员会。每个办事处配备主任、工作人员各1人。办事处作为镇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在本辖区内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镇政府的决议、决定、政令;协调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办理镇政府交办的事项;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等。1998年,增设一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居民委员会(即东街办事处和第六居民委员会)。2003年4月,将原3个街道办事处改革为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镇政府设社区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定编7人,书记1名,主任、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4名。4个社区按县城新地名命名,分别为天锦苑社区、宝河苑社区、永福苑社区和昌康苑社区。
  社区管理办公室和各社区的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镇党委、镇政府的决定、指示和命令。按照职权依法行使行政职能。(2)做好城区管理工作,加强辖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净化、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3)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向镇人民政府反映居民和社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4)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弱势群体帮扶救助以及拥军优属、殡葬改革、托幼养老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5)负责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工作,维护辖区社会秩序稳定。(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及民主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市民素质。(7)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五节 人民武装与民兵建设
  一、镇人民武装部 镇人民武装部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是我国国防体制和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实施战争动员的组织基础。
  镇人民武装部有编制2人,其中部长1人,干事1人。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本区域的民兵组织建设、政治建设、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管理;(2)组织带领民兵完成战备执勤任务,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3)发动和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 ”建设,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4)战时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5)负责本区域的征兵工作和预备役士兵、军官登记统计工作;(6)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战争潜力调查,做好相关的动员准备工作;(7)协同预备役部(分)队落实参训人员,做好兵员管理、动员集结等工作;(8)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国防教育,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和烈军属的优抚工作;(9)协助军队做好本区域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10)完成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民兵建设 城关镇民兵有一个营的编制,共1010人,其中基干民兵360人,普通民兵650人。全镇10个村,每村编普通民兵连1个。除金川西和直峡山村外,其他8个村每村有基干民兵排1个。此外,在县城有关单位编专业分队9个:水利局道路抢修分队、县医院救护分队、建设局水净化处理分队、交通局车辆运输分队、气象局气象保障分队、电信局通讯分队、邮政局通信分队、电力局供电抢修分队、地税局对空观察技术分队。
  民兵训练工作仍由武装部负责按计划定期进行,除每年的常规训练外,还有特种技术训练等。
  第六节 财政税收
  一、机构设置与职能
  1985年,开始在各乡镇设立财政所,征收农、林、牧各税,并负责支付在乡镇级范围内的行政、事业费用。1993年,撤乡并镇,原北海子乡财政所更名为城关镇财政所,核定编制5人,所长1名、工作人员4名。镇财政所负责全镇的财政税收工作,征收本镇农、林、牧业税及工商税,并负责支付镇级行政、事业费用,县财政对乡镇财政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超额上交,缺额补贴”的财政体制。镇财政所所征税种主要有:工商税收类,包括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工商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屠宰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农业税收类,包括农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等。1990年至1992年,镇财政实行收支挂钩体制,属财政补贴乡镇。1993年镇财政收入由缺额转变为超额。1986年,实行增、超收入分成体制,属上解结余乡镇。2000年实行分税制体制。
  二、农村税费改革
  200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2]79号)和《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省委发 [2002]24号)以及省、市、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从4月26日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出了实施方案。
  税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长期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关系;实行科学的分配制度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把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快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后,据市、县统一口径测算:本镇改革前农民负担大口径总额为1449122元,小口径总额为1126122元,全镇农民人均负担107.7元。改革后农民负担总额为771339.33元,其中农业税604913元,牧业税34870元,特产税3000元,三税附加128557元,人均负担57.3元,亩均负担28.8元,比改革前大口径人均减负50.4元,亩均减负25.3元,大口径计算减负总额为677782.67元,减负46.77%;小口径减负总额为354782.67元,人均减负26.37元,亩均减负13.24元,减负31.5%。
  三、全面取消农(牧)业税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中发 [2005]1号)精神,为了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彻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经省政府第62次常务会研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总体安排,决定提前从2005年起,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和牧业税及附加,在农牧业生产环节实现零税赋。镇政府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文件精神,在全镇范围内从2005年起,取消了农业税和牧业税及附加。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对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总工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有关规定和市、县工会关于做好社区工会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城关镇于2005年6月29日召开了城关镇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镇总工会。选举产生了镇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和女工委员会及经费审查委员会。镇总工会已组建基层工会13个,发展会员近3000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会4个,社区工会4个,非公有制经济工会5个。各社区工会严格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要求和组建程序,完善各项制度,分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社区工会委员会。
  镇总工会及各基层工会组织坚持把服务职工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努力为广大职工做好事,办实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为维护下岗职工、失业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下岗失业职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小额贷款,并输转富余劳动力1204人,创劳务收入450万元,在公益性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44人。为做好工会工作,提高工会工作者和广大职工的自身素质,在市、县工会支持下,镇总工会组织各基层工会工作者和广大职工举办法律知识、《工会法》、家庭服务、妇女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等培训班10期,共参加培训600人,经过培训,使有一技之长的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85年,城关镇和原北海子乡均有共青团镇、乡委员会。镇团委辖2个团支部,有团员26人;乡团委辖团总支1个,团支部20个,共有团员450人。1993年撤乡并镇后,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压缩编制,精减机构,镇上成立了群众团体办公室,定编1人,兼任镇团委书记和镇妇联主席,至2005年,共青团城关镇委员会下设基层团组织18个,其中社区团工委1个,社区团支部4个,机关团支部1个,环卫所和中心小学团支部各1个,村团支部10个,共有团员580名。共青团城关镇委员会由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团代会每3—5年召开一次。
  共青团历来被视为共产党的助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共青团员始终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2005年镇团委被评为全县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五四 ”红旗团委,在社会各类公益活动中,经常获得表彰奖励。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985年,城关镇和原北海子乡均设有镇、乡妇女联合会组织。1993年撤乡并镇后在机构改革中,镇政府成立了群众团体办公室,将妇女联合会和共青团委纳入群众团体办公室,由1人兼任镇妇女联合会主席和镇共青团委书记。妇联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镇妇联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在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 “半边天”的作用,为本镇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1996年,镇妇联被评为全省基层先进妇女组织受到表彰奖励。
  城关镇妇女联合会辖基层妇女组织18个,其中社区妇联1个,社区妇代会4个,机关学区妇代会3个,村妇代会10个。镇妇女联合会由镇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妇代会每3—5年召开一次。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