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554
颗粒名称: 乡镇
分类号: K294.25
页数: 27
页码: 382-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2003年永昌县辖6镇4乡概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乡镇 永昌县 概况

内容

2013年底,永昌县辖6镇4乡,即城关镇、新城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共10个乡镇。乡镇子镇、东寨镇、水源镇、朱王堡镇、河西堡镇、红山窑设党委、人大主席团、乡镇人民政府等党政机构。
  新城子镇
  【概况】 新城子镇位于永昌县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省道“永民”、“永肃”公路交汇处,镇政府驻地新城子村,距永昌县城39公里。镇域东靠焦家庄乡,南邻肃南县皇城镇,西经军马一、四场与山丹县接壤,北连红山窑乡。总面积66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有回、藏、满、蒙、土、裕固等少数民族。2006年,总人口25509人,农业增加值5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2013年,总人口26553人,农业增加值达到1164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1元。
  境内地貌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系纵横。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西南部为山区天然牧场,东北部为扇形高原农业区。平均海拔2370米,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东部农林场海拔2106米。
  区域内高温气温35.1℃,最低气温﹣28.3℃,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268.4毫米,无霜期100至130天。气候多变,旱、季节性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
  新城子镇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地区,畜牧业生产发达,是永昌县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区域内有野生植物1312种,国家保护野生植物4种。野生动物繁多,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甘肃马鹿、雪豹、金雕、白肩雕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马麝、岩羊、雀鹰、蓝马鸡、白尾雕等。
  境内有西汉鸾鸟城遗址、红西路军大沽政治部旧址等古迹。自然风光优美,有天然草场、原始森林、西大河峡谷、西石门峡谷等是休闲度假、避暑纳凉旅游区,自然景观优美。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种有10多个。其中煤炭资源居全县之首,萤石矿储藏量大,还有钨矿、铜矿、石英砂岩矿、粘土矿、铁石矿、大理石、花岗岩等矿点。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种植优质啤酒大麦3.5万亩。建成以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为重点的食用菌种植示范点7个500多户。建成年产菌种10万袋(瓶)、成品菌棒20多万筒的新城菌业厂。在刘克庄村、塔儿湾村建起日光温室94座。2007年,完成优质啤酒大麦种植5.2万亩。在新城子、南湾、通信堡、邵家庄、唐家坡、马营沟等村,新建食用菌种植点6个,搭建菌棚307座。2008年,完成播种面积6.4万亩,种植优质啤酒大麦3.54万亩。在全镇搭建食用菌标准菌棚1020座。2009年完成播种面积5.6万亩,种植啤酒大麦3.23万亩,小麦2万亩。在唐家坡、新城子等村新建冷冻保鲜库2座。全镇发展食用菌旧棚种植668座,年产鲜菇1000吨。2010年,启动食用菌旧棚种植650座(其中立体栽培208座),新建菌棚96座。在马营沟、刘克庄村试种双垄沟播饲草玉米2236亩。2011年,种植啤酒大麦3万亩,小麦3.4万亩,饲草0.55万亩,油料作物0.8万亩,示范种植良种洋芋0.18万亩。启动已建菌棚435座,新改建菌棚400座,推行二次发酵537座,发展立体栽培264座。在农林场、西湾村试种6棚红提子葡萄和2棚人参果。流转土地9671亩,集中连片种植食用菌、脱毒地膜洋芋和双垄沟播饲草玉米。2012年,在刘克庄村、农林场村连片建成集土地流转、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在刘克庄、通信堡村建成食用菌工厂化立体栽培示范点2个。种植双垄沟播饲草玉米6830亩,油料作物3870亩,推广垄作沟灌和垄膜沟灌技术1.9万亩。2013年,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5家。建成土地流转示范点4个,种植紫花苜蓿、油菜、娃娃菜等经济作物2.48万亩,推广垄作沟灌、垄膜沟灌等高效节水技术2.3万亩。在农林场村搭建蔬菜塑料小拱棚150座,主要种植甘兰、胡萝卜、辣椒。新建、改建食用菌棚250座,种植食用菌212.9亩。
  牧业:2006年,发展以舍饲养羊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个,发展舍饲养殖户1200多户,对1万亩草原进行了围栏保护。2007年,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30户,新建成肉羊改良点3处、肉牛改良点2处,改良羊14832只、肉牛833头。2008年,建成6家规模养殖场,建成肉羊改良点3处、肉牛改良点2处,改良羊15832只、肉牛833头。完成退牧还草35万亩。2009年,新建家和养鸡场、永旺养殖场、牧邦驴业养殖场、三旺种猪场、鸿鑫肉牛场等规模养殖场18家。在农林场、刘克庄、塔儿湾等村新建沼气池18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678户、饲草料加工户8户,建成肉牛改良点3处、肉羊改良点4处,全年改良羊1.2万只、肉牛800头。2010年,投资74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30亩,集肉羊养殖、改良、销售为一体的北河滩规模化养殖小区,当年入驻年存栏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新建成肉羊改良点9个,肉羊组群改良点2个。2011年,由金昌市农办在马营沟村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养羊项目,投放基础母羊420只。全镇引进基础母羊1.2万只开展基础母羊种群改良、肉羊人工授精技术指导服务。2012年新发展舍饲养殖户862户。2013年新建养殖暖棚504座,全镇羊饲养量达到26万只。
  林业: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1万株,林地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面积3130亩。2013年,在农林场村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区1个。至2013年,全镇林地面积8.1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26万亩,灌木面积2.86万亩,疏林地面积72.5亩,未成林造林地65.7亩,苗圃11.5亩。
  【第二产业】 2006年建成长庆金属粉末200吨超细钴粉生产线、建成荣达选矿厂、俊达和新盛2家农机具综合加工厂,完成6家煤矿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2007年实施永昌恒源农机具制造有限公司、金昌陇浙炉料有限公司环境治理、新城子顺和蜂窝煤厂等四项新建项目。2008年重点实施永昌鑫盛煤业有限公司、永昌县新城子镇第二煤矿技改项目。2009年实施河西煤炭工业有限公司第二洗煤厂、新城子镇鑫盛采石(砂)厂、新城子镇农茂祥浓缩颗粒饲料加工厂项目和永昌县兆田煤矿、马营沟煤矿六号井扩建项目。2010年完成永昌县瑞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吨精洗煤生产线及兴旺、方圆两家采石场新建项目。2011年完成永昌县基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年选煤生产线项目建设。引进武威金西北种业有限公司永昌县育苗繁殖推广一体化种子加工项目,建成年产1万吨玉米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基地。2012年引进得胜矿业3万吨/年精铁粉选矿厂、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等项目。2013年引进永昌县隆盛泉矿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磁选铁粉、永昌县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等项目11个,投资4.2亿元。至2013年,全镇共有各类企业52家,其中农林牧副渔业3家,采矿业22家,制造业16家,建筑业1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家,批发零售业3家,住宿小餐饮业1家,其他5家;各类企业从业人员5770人。产品主要有原煤、精洗煤、萤石、红砖、空心砖、化肥等。企业总产值11.02亿元,增加值2.09亿元,营业收入9.58亿元,利润总额5755万元,实现劳动者报酬4524万元。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新城子镇区个体商贸繁荣。2013年新增非公有制经济户72户,沿集镇东西南北四大街,有烟酒副食、日用百货、瓜果蔬菜、机电修理、家电销售、个体诊所、音像制品等经销商169家。各类店铺较多,经营种类齐全。
  交通通讯:2006年至2013年,投资600多万元,先后完成刘克庄至塔儿湾村4.74公里乡村道路路基和桥涵工程,农林场道路水毁工程,塔儿湾
  4.74公里村道铺油工程,赵定庄村3.6公里通社道路修建工程,新城子村至通信堡村10公里道路工程,兆田村6.34公里通村道路工程,毛家庄村通社砂石道路7公里和西湾村1.5公里沥清路面以及3.9公里通社砂石路,西湾村委会至养殖小区砂石路5.8公里。2013年末,全镇共有客车19辆,班次达38次。有汽车307辆、农用运输车317辆、大中小型拖拉机4700辆、农用三轮车385辆、摩托车5468辆。有邮政支局一处,邮路180公里。有电信企业3家,固定电话用户3668人,移动电话用户8874人。
  【文教卫生】 文化:2009年架设有线电视“村村通”播放设备520套,建成村级农家书屋13个。2011年为13个村农家书屋配备书架、桌椅13套、图书4000多本以及投影仪、DVD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2012年,投资326万元建成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的西河文化休闲街和高标准篮球场1个,并配套安装健身器材20套、架设“户户通”卫星接收电视5830套。2013年投资475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904平方米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楼。赵定庄节子舞和新城子念卷分别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金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教育:2006年协调完成赵定庄中学、西大河小学、西大板小学的撤并工作,建成新城子中学教学楼。2009年完成新城子中学公寓楼、明德小学师生餐厅和明德小学校园拓建工程。至2013年,全镇有9所完全小学,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97名,专职教师102名;中学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249名,专职教师34名;幼儿教学班3个,在校幼儿110名,全职幼儿教师6名。卫生:2013年,新城子镇中心卫生院全院编制20人,内设21张病床,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检验科、影像诊断室等科室。全镇有13个村卫生室,8家个体诊所,从业人员34名,其中中医执业医师5名,执业助理医师1名,乡村执业医师28名。
  【镇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2006年,完成镇区排水工程。筹资225.1万元,新打深井1眼,修建水塔1座,铺设输水管道79公里,解决了镇区24家驻镇单位、274户个体工商户和新城子村2831口人的饮水困难。2007年启动小城镇拆迁改造工程。拆迁驻镇单位5家,个体工商户38户,拆迁面积5200平方米,支付拆迁费69万元。投资1157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新城子派出所办公楼、西河法庭审判综合楼、东大河林场新城子护林站办公楼、新城子中学餐厅、新城子“明德”小学教学楼、中心汽车站、新城子村农宅建设示范点、新城子村委会和唐家坡村委会办公楼及东南什字、西街、南街个体商住楼等13项工程。在镇区西街北侧统一规划设计占地总面积1.92万平方米的新城子村新农宅建设示范点,规划住宅30套,建成农宅6套。2008年编制完成《镇区街景及部分重点区域建设详细规划》,同7家驻镇单位、51户个体工商户签定了拆迁改造协议,完成拆迁面积8660平方米。投资1661.6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的驻镇单位办公楼和个体商住楼46项工程;延伸镇区排水管网2公里,修建公用化粪池2座;完成“新城花园”道路硬化等基础配套工程。2009年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城子村作了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新城子镇新城子村新农村建设(2009—2012年)实施方案》。投资778万元,完成镇区占道旧房屋拆迁新建工程及部分人行道“三化”工程,建成简易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在新城子村新农宅示范点建成农宅20套,完成“新城家园”1800平方米的人行道硬化、绿化、亮化工程。2010年完成西河文化休闲街拆迁、招投标和地下工程建设任务;实施“新城家园”扩建工程,完成2.6公里道路硬化。2011年实施西河文化休闲街二期工程,完成建设区内剩余占地建筑物拆迁,铺设上下水管网1350米、地埋线2400米、道牙780米、广场砖5800平方米以及出租车停车场300平方米,硬化专用行车道1800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区健身器材20套、高标准灯光篮球场1个,绿化主街区600米。架设广场景观灯17盏。铺设水泥路面2.6公里。2012年投资768万元,完成镇区北大街拆迁改造、北入口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拆除旧商铺农宅2500平方米,新建上宅下店式高标准商铺29套、围墙1560米。2013年投资473万元,完成镇计生文化综合楼建设项目。实施镇区北大街拆迁改造,建成“上宅下店”式新农宅30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至2013年,总投资3000多万元,分别于2006年开工建设毛家庄等村石梯子引水工程,架设管道204.5公里;建成通信堡、南湾、赵定庄、新城子、毛家庄、兆田、西湾(七、九社)、邵家庄等八个村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完成刘克庄至塔儿湾村4.74公里乡村道路路基和桥涵工程;建成居民住宅296套。2007年完成塔儿湾4.74公里村道铺油工程和赵定庄3.6公里村道路基土方工程;新建干、支渠3.2公里。2008年完成赵定庄村通社道路油面铺设工程;新通公路完成路基垫方等基础工程;新建兆田、赵定庄、邵家庄三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团干11支0.86公里、流通坝支渠1.6公里渠道。2009年完成以毛家庄、唐家坡、通信堡、新城子四村为主的危房改造400套;完成西湾村人饮工程;完成新通路油面铺设任务;完成兆田村6.34公里通村道路工程;新建毛家庄村和通信堡村支渠2条1.6公里,维修支斗渠26公里;在农林场、刘克庄、塔儿湾等村新建沼气池180个。2010年,全镇改造危旧房350套;建成唐家坡村人饮安全工程;新建毛家庄村末级渠道1.42公里;完成南岔沟煤矿区环境治理工程。2011年完成危旧房改造建设180套;完成马营沟村人畜饮水工程;实施通信堡村南阳沟人饮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镇区、兆田村、毛家庄村人饮工程整改维修建设项目;在刘克庄村、赵定庄村修建渠道49.7公里,改良土壤0.2万亩,修建田间路10.2公里;完成毛家庄村1.54公里末级渠系建设。2012年修建毛家庄村通社砂石道路7公里和西湾村1.5公里沥清路面以及3.9公里通社砂石路。2013年完成西湾村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新建支斗渠12.45公里;新建斗渠14.2公里;完成通信堡村人饮工程主管道4.1公里;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渠道建设项目,新建支渠10.8公里、斗渠43.8公里;实施刘克庄、塔儿湾、农林场村人饮工程,新打机井3眼,修建渠道5.3公里;铺设西湾村委会至养殖小区砂石路5.8公里;改造危旧房60套。
  (供稿:孙富斌)
  红山窑乡
  【概况】 红山窑乡位于县城西,乡政府驻地红山窑村,距县城35公里。东和永昌县焦家庄乡毗邻,西和山丹县老君乡接壤,南与新城子镇交界,北接永昌县北部草原。全乡总行政区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006年全乡总人口6582户23812人,粮食总产量40602吨、农业增加值54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2013年全乡总人口4667户25787人,粮食总产量47054吨,农业增加值1182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24元。
  西南部为祁连山、大黄山山前斜坡平原与西大河冲积交汇地带,东部为龙首山支脉、红山低山丘陵沟壑地带,西北角大黄山与龙首山相对峙,形成走廊狭长的“蜂腰”地带,西大河老河床沿南缘向东而下,形成与新城子镇的天然界限。地形起伏,地貌大部分属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山川交错,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2300米。地处石羊河流域高海拔冷凉灌区,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属于河灌区,适宜种植农作物。
  境内的古长城东起于连接金川峡下隘门,西至于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全长约38公里,大部分城墙属汉代建筑明代修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高古城遗址、新队遗址和红山窑塔。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念卷、民间小曲、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卍”字灯俗、陶器制作和手工制毡等,其中毛卜喇村“卍”字灯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产业】 农业:红山窑乡属高海拔冷凉灌区,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以啤酒大麦为主,其他作物有洋芋、胡麻、油菜籽等。2007年,扩大优质啤酒大麦的种植规模,啤酒大麦面积达到6.2万亩。2008年开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毛卜喇、王信堡、马家坪等村连续两年种植优质胡麻1.2万亩。2010年,推广高效节水农业,在毛卜喇村推广种植西芹、西兰花、菜花等露地蔬菜1040亩;在河沿子村以土地流转方式推广种植双垄沟播饲草玉米1600亩。2012年,在河沿子村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露地蔬菜、地膜洋芋、双垄沟播饲草玉米、紫花苜蓿等8230亩;在毛卜喇、姚家寨村建成拱棚示范点2个,搭建塑料大棚320座,种植娃娃菜、甘兰等。2013年,发展以油料、地膜洋芋、露地蔬菜、制种葵花、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畜牧业:畜牧业为全乡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扶持养殖大户,抓好品种改良,年平均饲养羊达到16万只,出栏5万只;年平均饲养牛达到0.96万头,出栏0.3万头;猪饲养量1.5万头、出栏
  1.2万头;改良黄牛800头,肉羊1.4万只。2007年,减少散养数量,增加养殖大户。2008年,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加强畜禽改良和疫病防治,提升以牛羊猪为主的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9年,建成养殖小区6个,配套完成青贮氨化池4座,发展规模养殖户39户,建成肉羊改良站15个。2011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引进基础母羊1.1万只,发展规模养殖户60户。2012年,发展养殖示范点1个,落实暖棚养殖户278户,建成标准化暖棚506座;配发种公羊19只,建成肉羊人工受精点1个。2013年,建成养殖小区2个,养殖暖棚798座,肉羊人工受精点1个,配发种公羊54只,改良肉羊1.81万只、黄牛1250头,全乡羊饲养量达到24.9万只、牛饲养量达到6816头、猪存栏6398头。
  林业:2009年完成四旁植树3万株,义务植树5万株。2010年,全乡共种植经济林140亩,在王信堡村种植大结杏6400株;全面完成退耕还林1365.8亩,发展退耕还林后续养殖项目13户。2012年,在河沿子、姚家寨等村栽种各类苗木4.6万株,绿化面积达240亩。2013年,红山窑村和河沿子村公路两旁连片栽种苗木5.1万株,补植各类苗木1.28万株。
  【第二产业】 2007年以来,全乡总引资4.7亿元,分别于2007年完成启明光电公司厂房两栋及办公生活设施建设;天地磷肥厂的扩建工程。2008年新建丰裕食用菌营销市场。2009年完成西大河5号水电站建设项目;永昌锦程洗煤厂生产项目;金生煤矿一号井、二号井技改项目。2010年完成鑫源建材公司砂石厂建设项目;建成草根山洗砂厂、兴鹏洗砂厂。2012年完成水泉子风电厂、甘肃天元化工3万吨废旧轮胎资源化工、金昌鑫宝保温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聚氨酯预制保温管生产线等项目。
  【第三产业】 商贸:2006年末共有商业网点360个,从业人员230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90万元。到2013年,红山窑个体工商户达到532户,从业人员3500人,年营业收入12356万元。交通运输:境内有连霍高速、国道312线、王赵公路、红新公路等4条公路干线交汇。2007年,建成土沟村通社道路9.5公里,河沿子村通社道路7公里。2009年,硬化镇区道路5公里,建成毛卜喇村通社道路20公里。2011年,建成水泉子村通社道路13公里。2012年,硬化王信堡村通社道路10.8公里,毛卜喇村通社道路6公里。2013年,建成红山窑村3.46公里通社道路。2013年,全乡共有客车11辆,运行班次达24次。共有大中型拖拉机285台,小型拖拉机492台,联合收割机89台,货运车141辆,摩托车6000余辆。邮政通讯:2013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24个,乡村通邮率100%,邮政业务收入12.1万元。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12个,固定电话用户690户,普及率5.8%;移动电话用户1.4万户,普及率54.1%;互联网用户220户。
  【文教卫生】 2006年,红山窑乡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1所(其中王信堡小学为寄宿制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后,2013年全乡有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65人,专任教师3人,保育员1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521人,专任教师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470人,专任教师35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至2013年底全乡建成文化广场1个,综合文化站1处,广播电视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2处,体育场11个,各类图书室13个,藏书2.8万册。2013年末,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床位30张,固定资产总值198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6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4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5万人,参保率96.9%。
  【村镇建设】 2008年以来,投资1600万元,分别于2008年完成镇区道路拓宽改造和人行道铺设及两旁绿化工程,硬化道路1.7公里,主街道地面铺砖1.16万平方米,植树1900株;完成永胜村村委会办公楼、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铺垫砂石道路3.6公里,架设高低压线2.3公里,修建小康农宅10套。2009年,建成西河粮油公司综合楼、红山窑兽医站综合楼、金聚旺餐厅二层商铺楼、移动公司二层办公楼,拆除红山广场处商铺和农户住宅40户。2010年,拆除农宅33套,征用土地13.2亩,完成红山广场前期工作;建成长1.4公里、宽7米的集镇东环路。2011年后,完成红山广场建设;红山窑村小康农宅46套,配套完成上下水、电网改造工程,硬化道路3公里,绿化草坪5亩,栽植松树220株、国槐400株;对镇区沿街商铺房屋外墙进行了维修粉刷,统一翻新制作主街道沿线个体门店匾牌,清理整平镇区及各村社影响村容村貌的废弃农宅、残垣断壁;对G30高速公路途径的水泉子、永胜、王信堡、马家坪等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改造美化农户594户,拆迁危旧房4310平方米,更换围栏5000米,粉刷面积4.63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1100立方米。
  (供稿:王永平)
  焦家庄乡
  【概况】 焦家庄乡位于县城西,乡政府驻地水磨关村,距县城12公里。乡域东与城关镇大坝、小坝、沙沟岔村相邻;西北与红山窑乡赵家庄、三条沟、毛卜喇村相邻;西、西南与新城子镇刘克庄、塔儿湾、农林场相邻;南祁连山支脉的夹道沟及河沟等山峦、山区、草原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接壤。全乡辖12个行政村、97个社,总面积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9万亩。2006年,全乡有5647户21623人;农业增加值达到57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6元。2013年,全乡有5568户21953人,农业增加值12077.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
  乡域地形复杂,山区草场丰美,平川绿洲肥沃。平均海拨1964米,年平均气温4.8℃,无霜期140天,境内有泉眼1025个,湿地4310.8亩,地势呈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于河泉水混灌区,以河水灌溉为主,境内南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萤石、煤炭等资源。G312线和G30线(连霍高速公路)从东南向西穿境而过。
  境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杏树庄汉墓群,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骊靬遗址、番和城故址、南古城遗址、北古城遗址和南沿沟西路军烈士公墓等。
  南部山区的三岔森林旅游区风景秀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位于骊靬村的骊靬古城遗址享誉海内外。随着骊靬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骊靬古城成为永昌乃至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一处独特旅游胜地。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以来,先后在红庙墩、河滩、杏树庄、梅家寺、北泉、陈家寨等六村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在梅家寺、北泉、陈家寨、水磨关、杏树庄、南沿沟、双磨街等村搭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在水磨关、焦家庄、楼庄子、北泉、南沿沟等村发展食用菌种植。2008年,配合省农科院实施高原夏菜高效安全生产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引进蔬菜新品种8大类计45个,试验示范面积100亩。投资120万元,建成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1个,生产栽培种100万瓶。在河滩、杏树庄村新建占地1万平方米,集收购、清洗、分级包装为一体的胡萝卜批发交易市场2个。培育发展农产品运销大户17户。2010年,在陈家寨村以祥禾节水农业园为依托,租赁流转土地500亩,新建日光温室50座,种植夏季塑料大拱棚40亩,种植露地蔬菜400亩。2011年,引进兰州黑牛农业科技公司在南沿沟滩新建食用菌棚100座,启动反季节食用菌旧棚种植280座,实施二次发酵技术380座,立体栽培200座。2012年,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在南沿沟村种植标准食用菌棚224座,推广层架式立体栽培30座,二次发酵技术100座。
  畜牧业:2006年,在陈家寨、北泉、杏树庄、梅家寺、水磨关、骊靬等村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100户;完成羊改良8000只,牛改良900头。2007年,在楼庄子滩修建养猪殖示范小区1个,年出栏猪1000头养猪场3个。在杏树庄村、陈家寨村、骊靬村修建以养鸡为主的养殖示范小区各1个,年出栏鸡2万只养鸡场3个。2008年,新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127户,建成陈家寨村牛、猪、鸡三为一体生态养殖小区。完成羊改良1.4万只,牛改良920头。2009年,成立养殖专业社2个,培育发展农产品运销大户18户。2010年,在楼庄子滩配套完成沙石道路1公里、供水管线1公里及供电线路的架设、绿化等;调入种公羊14只,基础母羊2600只。2011年,在楼庄子滩发展养殖大户4户,修建圈舍12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400立方米,饲料加工贮藏室1000平方米,新建黄牛冻配点1个、羊改良点6个,投放种公羊15只,完成肉羊改良2万多只,黄牛改良1000头。2012年,陈家寨千只羊场和南沿沟特色养殖小区建成,修建圈舍2200平方米,建成养殖暖棚405座。2013年,全乡建设养殖暖棚180座,畜禽养殖总量超过8万头(只),其中羊饲养量达到5.3万(只)。
  林业:2006年以来,全乡利用闲滩空地、房前屋后进行植树造林,累计完成造林49.22万株。2008年,完成永昌培霖化工有限公司和辉宝空心砖厂人工造林447亩。架设草原围栏12万亩。配合四坝水管处架设湿地围栏2088亩。2010年,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林改面积达595.3亩。2013年,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面积200亩,全乡林业面积达5600亩。
  渔业:2006年以来,依托泉水资源,在河滩、杏树庄、北泉、红庙墩等村发展水产养殖。至2013年,全乡水产养殖面积55亩,养殖户68户,年产量150吨,年产值615万元,养殖品种主要有虹鳟鱼、金鳟鱼、七彩鲑、天姿鳟、仙女鳟等。
  【第二产业】 2007年,引资建成培霖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引资建成泰琦化工有限公司。至2013年,焦家庄氟材料循环经济园区占地面积达到5.25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亿多,完成厂区、矿区道路,配套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从业人员达到670多人,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2012年,氟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被甘肃省工信委评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3年,全乡工业企业总产值5.24亿元,工业增加值1.95亿元,上交税金2200万元。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焦家庄乡耕地面积少,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常住人口逐年减少,整户迁入城镇创业谋生已达1500多户,以商品零售、饮食服务为主体的商业发展缓慢。2006年以来,依托高原无公害蔬菜发展起来的运销大户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全乡有固定营业门店的私营个体工商户185户,年交易额2295万元。建成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培育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运销大户13户,10万元以上的57户。全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亿元。交通邮电:焦家庄乡地处国道两侧,G312线和G30线(连霍高速公路)从东南向西穿境而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至2013年,先后建成通村通社道路58公里,氟化工园区道路9.57公里。乡政府驻地有邮政营业所1个。有移动、联通、电信公司营业厅各1个。2013年,乡内有固定电话328部,手机用户5474户,宽带用户364户。
  【文教卫生】 文化:2007年,投资11万元完成梅家寺村社区示范点和文化大院建设;完成骊靬村旅游资源开发、道路建设等前期工作。2008年,投资10万元完成红庙墩村文化大院工程;完成12个村农家书屋建设。2010年,建成1.3万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及亮化、绿化、美化工程。2011年,完成水磨关村文化大院建设。2012年,乡政府文化中心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参与首届“四月八”民俗文化节文艺展演暨非遗实物展。2013年,投资13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046平方米,以展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骊靬文化为内容的民俗博物馆。教育:2008年,完成2710平方米的焦家庄中学餐厅和学生宿舍楼建设。2013年,焦家庄中学整合到县城中学,保留焦家庄中心小学和河滩小学,搬迁焦家庄中心小学到原中学教学,原中心小学开办焦家庄乡中心幼儿园教学。2013年,全乡有2所小学,在校生为312人。2所幼儿园,在校幼儿60多人。卫生:2013年,焦家庄乡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3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0张,共有医疗技术人员16名。村级卫生室12所,执业医师20人。
  【村镇建设】 2008年,完成集镇1公里主街道的铺油硬化,安装道牙1.6公里,架设路灯21盏,改造电网1公里,铺设上、下水管道2.1公里。2009年,完成乡总体规划和水磨关村规划;拆迁改造“上宅下店”式铺面22间1700平方米。以水磨关村三、七社为重点,完成危旧房改造300套。建成兽医站、供电所等驻乡单位办公楼。2010年,建成1.3万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完成1.2万平方米镇区人行道铺装工程。2011年,骊靬文化中心顺利开工建设。2012年,以国道沿线6村为重点,改造美化农宅698户,拆除残墙及废弃农宅2300平方米,粉刷美化墙面8.3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80户。完成骊靬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住宅楼主体工程。建成乡政府文化中心综合楼、水磨关村村委会办公楼和职工公寓楼及餐厅并投入使用。完成水磨关村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并投入运营。完成乡政府集中供热工程并投入运行。2013年,编制完成《焦家庄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划(2013—2015年)》和《焦家庄乡扶贫开发规划(2013—2015年)》。全乡完成危旧房改造60套。建成北泉、焦家庄村互助敬老院2个。完成焦家庄派出所办公楼建设。
  【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依托境内农业资源优势,按照“沿泉种菜、沿滩养菌、沿山养殖”的思路,发展特色农业。至2013年,全乡以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试验基地为中心,建成以陈家寨、梅家寺村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种植反季节日光温室400座,搭建蔬菜大拱棚1000座;建成以红庙墩、河滩等村为主的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种植无公害蔬菜2.52万亩,年产蔬菜10万吨以上;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引进兰州黑牛公司,建成以南沿沟、焦家庄等村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区,种植食用菌棚649座;建成以小口子、楼庄子养殖小区为主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养殖专业合作21个,养殖暖棚180座。形成高原无公害蔬菜、设施园艺农业、食用菌、畜牧业、金鳟鱼养殖为主的五大农业特色产业。
  骊靬文化产业园:骊靬古城遗址位于骊靬村,骊靬文化开发建设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作为金昌市“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永昌县骊靬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始于2011年,是以中西传统文化融合为背景、以古罗马文化中国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景区。由“骊靬古城、骊靬公园、骊靬影视城、骊靬美食城、骊靬罗马商业城、骊靬风情园、骊靬森林生态园”组成。至2013年,骊靬古城项目基本建成,其他子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供稿:岳皓)
  城关镇
  【概况】 城关镇地处永昌县中部偏南,祁连山脉照面山北麓。东依东寨镇,西靠焦家庄乡,南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北接河西堡镇。总面积210.6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10个村民委员会。有回、东乡、藏、满、裕固、蒙古、土、壮等少数民族。2006年总人口12072户38331人,农业增加值为3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2013年总人口17456户38881人,农业增加值948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12元。
  镇区内海拔1900米至2129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大,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日照时数2285小时至2959小时,无霜期115天至145天。区域内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啤酒大麦为主,经济作物以露地蔬菜、日光温室蔬菜、中药材为主。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容寺塔和永昌钟鼓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明长城和北海子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湾子遗址和红西路军总部旧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昌王墓、胡执礼墓、郭琥墓等古墓葬和北海子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东会馆等古建筑。
  【第一产业】 种植业:2006年,引进胡萝卜、西芹、甘蓝等蔬菜新品种26个,试验示范500亩。落实食用菌种植户122户,建造食用菌棚206座。2007年,搭建蔬菜小拱棚751座。建造菌棚387座,推广立体栽培、二次发酵等技术。2008年,种植露地蔬菜1.8万亩。在北海子、赵家庄、金川东、大坝、黄家学等村搭建夏季塑料大拱棚551座。全镇新建食用菌棚672座。2009年金川东村修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金菇菌业有限公司和千泽菌业有限公司各建立50立方米的食用菌保鲜库1座。2010年,全镇在金川东和大坝村设立2个蔬菜试验示范点,引进新品种11个,实现优良品种全覆盖。在赵家庄南山滩新建食用菌种植小区1个116座,改建蔬菜恒温库2座。2012年,在赵家庄村科技示范园种植菌棚124座,改建日光温室41座。在金农农业园种植青笋、洋葱等露地蔬菜5000亩,新建育苗棚5座3500平方米,种植日光温室178座,建成大拱棚480座。建成玉森公司食用菌年生产车间7座2800平方米。在金川东村、北海子村引进胡萝卜新品种20个,推广面积1000亩。在金川东村建成拱棚示范点1个,新建拱棚148座。在北海子、金川东村新建蔬菜恒温保鲜库12座3200平方米。2013年,在大坝、小坝、赵家庄、黄家学等建成日光温室115座,钢架大拱棚200座,并完成大拱棚及露地蔬菜膜下滴灌设备架610亩,建成育苗大棚5座2300多平方米,建成食用菌周年生产示范点1处、拱棚示范点1个、高标准钢架连体拱棚50座。
  畜牧业:全镇畜牧业以猪、羊、牛为主。2006年底建成小坝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小坝万只养鸡场、沙沟岔宏鑫养殖场、中庄子鹌鹑养殖场和黄家学瑞丰仔猪繁育场。2007,建成肉牛育肥、奶牛养殖、生猪饲养等规模养殖示范区3个。2008年新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24户,规模养殖场8个。2009发展规模养殖户2户。2010年以来,建成赵家庄南山滩养殖小区,入驻规模养殖户26户;建成青贮池1260立方米,青贮饲料1260立方米;修建水窖2座260立方米,修建20立方米沼气池8座。至2013年末,全镇生猪饲养量1.5万头,年末存栏0.6万头;羊饲养量6万只,年末存栏2.8万只;牛饲养量0.2万头,年末存栏0.2万头;家禽饲养量3.8万只。
  林业:2008年完成圣容路义务种树3.5万株。2010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面积1737亩。2009年开始,逐步完成南山滩养殖小区配套绿化任务。2011年在沙沟岔村(五社、七社)道路两旁栽种杨树3000株,栽种大接杏70亩。至2013年共完成小区及周边绿化35亩,栽种杨树2.15万株,柳树350株。
  基础设施:2007年全镇完成赵家庄、沙沟岔人饮工程和北海子村五、七社人饮工程。2009年完成黄家学村和北海子村部分社人饮工程。修建完成五里沙沟小坝段防洪护堤360米。修建大坝村和金川西村部分支渠3.06公里。2010年完成大坝村四社和直峡山一二社人饮工程。修建直峡山村二社末级渠系0.75公里;在金川峡库区新修渠道2.3公里,维修渠道4.7公里。2011年,完成金川西村一至五社、直峡山村三社人饮工程。在赵家庄南山滩农业示范园日光温室种植小区架设引水管道813米,修建闸阀11座。2013年,依托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全镇新修干渠7.77公里,新修支渠3.5公里。
  【第二产业】 2007年以来,引资1.7亿元,先后于2007年建成年发电量690万千瓦时的永昌县二坝渠6号水电站,年加工3000吨乳品的永昌县塞源乳品厂,年产1000吨蔬菜的永昌县新地菜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万块砖的小坝免烧砖厂,年加工400吨豆制品的永昌县城关镇豆制品综合加工厂。2008年,建成祥运建材厂。2010年,建成永昌县天开屠宰厂。2012年,建成总装机容量为5100kw的金川东水电站,永昌嘉惠建筑节能产品有限公司年产3万立方米新型节能防火保温板生产线,永昌县双合盛建材有限公司轻质隔墙板加工项目。2013年,建成金昌九宇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水利工程金属设备制造加工生产线项目,永昌县辉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民用生物质燃气炉加工项目。2013年末,镇属工业企业165家,从业人数1106人,工业增加值6948万元。
  【第三产业】 商贸邮电:2006年,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商业网点950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6500万元。至2013年,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商业网点4059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4850万元。交通:2008年完成北海子村路段4.88公里、大坝村路段3.31公里。2011年完成直峡山村路段1.56公里、金川东村路段2.36公里。2013年完成沙沟岔村路段5.43公里、赵家庄养殖场路段0.34公里。至2013年,全镇先后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8公里。旅游:2011年开始,实施武当山古建筑恢复工程,至2012年10月竣工开放。完成投资2800多万元,共恢复武当山14处古建筑,新建亭、台、门、楼等18项旅游景观设施,配套修建2条2.8公里人行步道,2.6公里车行道,5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和3000多平方米的观景台等设施,对山体和单体古建筑全部进行亮化,安装音响、监控等服务设施。2013年,实施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二期工程。新建贮水量80立方米的水池一座;在栖霞门、二天门和天园停车广场新建三座水冲式星级厕所;在重点景点和路段设计安装标识牌,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完成三宝塔内的文化包装;对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内部分殿宇进行了更名。
  【文教卫生】 文化:2008年建成村级农家书屋9个。2010年建成村级(社区)农家书屋5个。2011年,建成镇文化服务中心1个、村文化室10个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4个。在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永福苑社区文化中心新建高标准电子阅览室2个。2012年,架设“户户通”设备1773套。教育:2006年,镇域内有小学8所;有独立高级中学1所(永昌一中),完全中学1所(永昌四中);幼儿园7所。至2013年,镇域内有县教育局直属小学3所,在校学生7005人;独立初中2所,高级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11家。卫生:2013年末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5个;床位306张。专业卫生人员530人,其中执业医师187人,执业助理医师36人,注册护士117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8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222人,参保率96.8%。
  【村镇建设】 2006年,修建东湖花园住宅楼24栋10.2万平方米,入住农民800多户,安置拆迁户86户。2007年,在黄家学村六社建成高标准农宅112套。2008年,建设西津家园住宅楼32栋13.8万平米。修建东关路、武当路3682米及解放路、相府路、文昌路3952米,安装路灯72盏。2009年建成西泽家园住宅楼19栋。修建解放路延伸段、西岚路、东兴路和东环路建设4050米。
  2010年完成2400平方米的罗马街人行道铺设工程,7950平方米的南关服务区铺设硬化。2011年开工修建西湖丽景、西津西苑、黄家学二社住宅小区和小坝七社、金川东新农村示范点。完成环城北路和环城西路改造2485米。2012年,完成黄家学和中庄子2个村8个社及沿圣容寺旅游线路的金川西村227户农户的38616.2平米房屋粉刷,清运杂物共计6000吨,拆除破旧房屋及圈舍共计77户5340平米。2013年完成金川西村和赵家庄村高标准农宅28户,文景路、西湖路、金昌路中段、文庙巷和环城西路改造3356米。年底,西湖丽景完成9栋住宅楼建设,西津西苑完成5栋住宅楼的建设,黄家学二社城中村改造住宅小区完成4栋安置楼144套房屋修建,小坝七社示范点修建完成房屋94套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金川东村新居民点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高标准农宅12户,改造92户。
  【特色产业】 2006年以来,城关镇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设施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养殖。至2013年,形成3个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有效辐射带动全镇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赵家庄村科技示范园入驻规模养殖26户,小区年存栏肉羊5000只、肉牛100头,出栏优质商品肉羊6300多只、肉牛50头。金农农业园种植以胡萝卜、西芹为主的露地蔬菜1.8万亩,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56个;建成日光温室115座,钢架大拱棚200座,完成大拱棚及露地蔬菜膜下滴灌设备架610亩,建成育苗大棚5座2300多平方米;建成食用菌周年生产示范点1处。金川东村、北海子村示范园建立试验示范点6个,面积500亩,引进新品种36个,开展试验示范17项,推广胡萝卜新品种1000亩;建成拱棚示范点1个,高标准钢架连体拱棚50座。
  (供稿:李泽虎)
  东寨镇
  【概况】 东寨镇位于永昌县城东郊,镇政府驻地双桥村十社,东连六坝乡五坝村,南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西靠城关镇黄家学村,北与河西堡镇黄家泉、宗家庄村相毗邻,连霍高速公路及312国道从东向西穿境而过,境内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总面积约357平方公里。境内有汉、满、藏、回、蒙古等5个少数民族。2006年全镇总人口3627户15411,农业增加值为48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2013年,全镇总人口4649户15001人,农业增加值11346.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7元。
  东寨镇属平原地带,最高海拔3910.2米,最低海拔1680米。属内陆性中温带气候,年平均日照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无霜期115天至145天,年平均降水量185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
  镇域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坝遗址,为新石器马厂文化类型。有东岗晚照、头坝渠首及节水示范生态园等旅游景点。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推广啤酒大麦标准化种植面积8万亩,新建食用菌种植示范点1个,露地蔬菜种植示范点1个。2007年引进蔬菜制种116亩,以西芹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新增食用菌种植示范点3个,种植户79户,种植面积2.46万平方米。2008年完成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种植5万亩,引进良种繁育500亩;新建食用菌大棚51座,落实蔬菜制种10亩,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2009年引进甘啤6号新品种实验性推广300亩,完成啤酒大麦良种对比试验、专用肥对比试验、除草剂对比试验、测土配方施肥等七项科技实验项目;推广垄作沟灌节水种植3000亩,落实甘啤4号原种繁育1万亩。2010年,落实啤酒大麦种植6.5万亩,在双桥村完成甘啤6号示范性推广2000亩,完成8项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引进沟播新机具90台,以双桥、龙口、二坝三个村为重点,完成垄作沟播种植1.1万亩;在二坝、龙口两个点一次性整社流转土地7000亩,签订“订单”农业1500亩,其它零散性流转3000亩;。在双桥、下三坝、龙口等村完成以洋葱、西芹、无壳葫芦为主的蔬菜种植5000亩,实施板蓝根等中药材特色种植1000亩;在下二坝村完成食用菌立体栽培标准棚8座。2011年,完成露地蔬菜种植2万亩、中药材4130亩、洋芋4500亩。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个,搭建日光温室标准棚36座、塑料大拱棚466座,推广自动卷帘机36台;引进垄作沟播新机具100台,完成垄作沟灌新技术节水种植7.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18万亩。2012年新建日光温室30座,建成塑料大拱棚440座,种植露地蔬菜2万亩;种植中药材、洋芋各1万亩;推广应用垄作沟播新机具60台,建成垄作沟灌新技术核心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1.04万亩,带动推广面积7.1万亩;完成垦啤6号、甘啤7号等新品种试验1500亩,甘啤6号原种繁育1万亩。2013年,建成日光温室172座、塑料拱棚145座;建成3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露地蔬菜、2万亩啤酒大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良种繁育、万亩中药材、万亩麦类垄作沟灌节水技术示范等5个特色种植基地,全镇高效作物种植面积与常规作物种植面积接近1:1。
  畜牧业:2006年,修建双桥村养殖小区,新增规模养殖户150户。2007年,完成双桥村养殖小区二期扩建、头坝村肉羊养殖小区及下三坝村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扩建养殖示范小区3个,肉羊改良点5处,新增规模养殖户200户。2008年,新建龙口村天生奶牛养殖场、新二坝村李生军养猪场,扩建养殖示范小区4个。2009年新建奶牛养殖小区1个,标准化养猪小区3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1户,新增肉羊改良点5个。2010年,新建万只羊场1个、养殖小区1个,入住规模养殖户4户,每户年饲养量达500只以上;新建肉羊改良点3个。2011年完成福荣万只羊场、上四坝养殖小区后续工程建设,建成养殖小区1个,入住养殖户4户,引进基础母羊8600只。2012年,建成万只羊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养殖暖棚240座,引进基础母羊5120只;元生万只肉羊工厂化养殖示范园自主创新的8项成果获国家专利。2013年延伸元生现代农业循环示范园区产业链条,建成1040平方米标准化彩钢羊舍1栋,完成下三坝富兴规模化暖棚养殖示范园区续建工程,入驻规模养殖户13户,带动全镇新建万只羊场1个、养殖小区3个、养殖暖棚166座,引进基础母羊7120只,规模养羊户达1264户。
  林业:2006年至2013年,全镇累计退耕还林面积1698.7亩、草改林面积420亩。完成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面积412亩。植树造林2092亩,其中四旁植树1.17万株、义务植树3.06万株。
  【第二产业】 2007年完成宝源啤酒原料公司、永昌诚信建材空心砖厂建设。2008年,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公司2万吨食用油生加工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金源矿业3000吨铜精粉生产线、金麒木业装饰材料生产线建成并部分投产。2009年,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公司5万吨食用油热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引资1050万元完成永昌鑫和铸造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铸造管桩配件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2010年,引资650万元完成元生饲料公司10万吨秸杆循环利用(TMR)牛羊全混合饲料生产线项目。2012至2013年,完成正安蔬菜批发市场工程建设任务,金昌金葵花麦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麦芽生产线。
  【第三产业】 2006年以来,重点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服务业和技术产业转移,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至2013年,累计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2000多人(次),输转劳动力3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7亿多元。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达到958户,占总农户的26.2%,劳务经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2%。
  【文教卫生】 文化:2009年配套完善11个村的农家书屋。2011年完成全镇“农家书屋”图书登记造册工作。2012年,完成“金穗”文化广场基本建设,镇文化中心、上三坝村文化健身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全镇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2013年,完成镇文化服务中心各功能室及文化墙布展,11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2013年,东寨镇被甘肃省文化厅评为“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乡镇”。教育:全镇10所村小学先后撤并整合到县城(其中头坝村小学于2008年撤并,上二坝村小学于2009年撤并,双桥小学于2010年撤并,永丰、上三坝、上四坝、新二坝、下三坝、下四坝、龙口等7所小学于2011年撤并),东寨中学于2008年整合为永昌五中。卫生:2013年,东寨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个(镇卫生院1个、镇卫生院分院1个、村卫生室10个、个体诊所4家),镇卫生院现有病床15张,专业卫生人员27人;年均完成诊疗5000余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7%以上。
  【镇村建设】 2007年完成小康农宅260套;镇政府迁新址和完成双桥十社示范点规划。2008年完成镇计生文化综合办公楼、东寨汽车站及新二坝村办公楼建设。2009年完成全镇0.5公里主街道硬化,13套小二楼农宅建设。2010年,完成下二坝、龙口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双桥新农村示范点二层楼农宅建设和前院栅栏、铁门安装、主干道硬化及上水工程建设任务,镶嵌道牙665米,铺设人行道路面986平方米。2011年完成新农宅35套;完成汽车站、示范区路北3户农户的拆迁及0.48公里渠道改造任务;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0套。2012年,建成双桥村示范点高档住宅35套、砖混庭院式平房7套;完成5个村、11个社村庄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完成“金穗”文化健身广场及镇区绿化、亮化工程;完成文化中心、邮政所综合服务楼、双桥村村委会办公楼建设;建成双桥城乡一体化示范点新建别墅式二层住宅16套,农村危旧房改造90套。
  (供稿:蒋鸿斌)
  六坝乡
  【概况】 六坝乡地处“丝路古道”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东与武威市青林乡毗邻,南隔东大河滩与南坝乡相望,西接东寨镇,北部与河西堡镇和水源镇相靠。全乡东西长26.4公里,南北宽17.2公里,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6个社。有汉、藏、蒙、哈萨克、裕固、土、回等民族,其中汉族占99.8%。全乡总耕地面积97954亩,人均7.6亩。2006年,全乡总人口3549户13811人,农业增加值为5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元;2013年总人口3587户13359人,农业增加值达到10756.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25元。乡政府驻地六坝村,距县城19公里,是集行政办公、农工商贸、加工为一体的商贸、农贸型综合贸易型集镇,是东河地区的商贸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全境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670米,属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为2884小时,年平均气温4.8℃,年降水量140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适宜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大麦为主,经济作物以露地蔬菜、日光温室蔬菜、中药材为主。
  境内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国道312线横贯全境。南有六南公路通往南坝乡,往北有永清公路通往水源、朱王堡。交通便利,信息网络畅通。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建成连片2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9个356座,在星海村成功试种中药村。2007年,以玉荣示范园为重点,建成日光温室418座。2008年,在六坝村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120座,配套完成水、电、路基础工程。2009年,在园区建成日光温室68座,利用废弃日光温室种植冬菇2棚。2010年,在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102座;在九坝村建成日光温室35座;在示范园区建成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1个,建成育苗棚2座、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温室1座,修建办公室及仓储设施300平方米。2011年,在团庄、九坝、下排、星海等村推广制种玉米6000亩;在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114座,架设自动卷帘机96台;依托七坝村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实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续建工程,建成1000平方米育苗棚1座,育苗规模达到140万株;探索辣椒轮作倒茬技术,动员农户复种间歇旧棚68座,用于培育洋葱秧苗,巩固日光温室发展成果。2012年,在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146座,启动间歇旧棚194座,搭建小拱棚100座,架设自动卷帘机211台,配套完善膜下滴灌设施;建成夏季育苗棚3座,育苗规模达到250万株。2013年,租赁园区以北荒地220亩建成日光温室110座,在园区建成4.6万方蓄水池1座,园区日光温室全部配套滴灌设施,节水效益凸显。
  林业:2006年至2013年,六坝乡累计建成防护林208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82亩,建设百里生态长廊484亩;完成以大接杏为主的经济林185亩。大接杏经济林成为六坝乡的一大特色林果产业,主要分布在团庄村、九坝村、南庄村;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625亩,经济收入达到亩均4800元。
  畜牧业:六坝乡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2010年在下七坝村建成占地面积50亩的腾达养殖小区,建成标准化羊舍8栋2048平方米,当年入驻年饲养量500只、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大户4户。2011年在玉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嘉如羊场,年末存栏基础母羊1800只以上,年总育肥出栏肉用羔羊8000只以上;在六坝村建成标准化运祥养殖小区,入驻年饲养量3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户,户均年育肥出栏羊300只以上。2012年在玉宝滩土地复垦项目区建成田艺万只羊场,建成标准化育肥羊舍6栋3096平方米,配套机井1眼,完成场区绿化面积50亩,年饲养肉用羔羊1500只;在上六坝村建成聚富祥养殖小区,入驻年饲养量4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户,户均年育肥出栏羊350只以上。2013年,在团庄村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1个,入驻养牛户4户,户均养殖规模在40头牛以上,年均育肥出栏肉用牛20头以上。至2013年底,全乡牛存栏量3730头,生猪存栏量3320只,羊存栏量7.47万只。
  【第二产业】 2006年以来,累计引资8000多万元,分别于2006年建成铜矿湿法堆浸生产海绵铜项目和新型轻质免烧砖生产项目;南庄村五社地界建成西气东输加压阀站。2008年建成三洋公司(六坝)啤酒大麦收储中心、永昌县宏源矿业有限公司800吨油酸生产建设项目和兴盛水泥预制生产项目。2009年建成昌恒金属粉末有限责任公司氟化钠生产项目,六坝盛源采砂厂建设项目。2011年,建成展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自动卷帘机、大棚保温被生产项目。2012年建成西域通物流中心。2013年建成西域通商贸物流公司仓储物流加工建设项目,予能煤业年产60万吨精洗煤生产线项目。全乡工业总产值由2006年0.99亿元增长到2013年2.88亿元。
  【第三产业】 2006年以来,年均完成技能培训300人(次),输出劳动力6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500万元以上。2013年末全乡共有商业网点187个,从业人员44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64.5万元。
  【文教卫生】 教育:2006年,完成团庄、九坝小学合点并校工作。2011年,下排小学并入八坝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2012年11月,开通寄宿制中小学周末接送学生班车。2013年8月,六坝中学整合到县城,除八坝小学外,其余七所村小学全部整合为六坝小学,并开办六坝中心幼儿园。2013年末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786人,专任教师72人;有幼儿园1所,教职工14人,在校学生139人。文化:2012年重点抓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工作,积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成全乡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2013年完成乡文化服务中心办公楼建设,建成乡综合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2处,农家书屋12处。卫生:六坝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个;卫生院1所,病床75张,专业卫生人员62人;2006年至2013年,年均完成诊疗1.7万(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7%以上。
  【镇村建设】 集镇改造: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1388万元,实施集镇三板块主干道拓建、绿化、亮化工程,完成道牙安装及铺油硬化,架设路灯76盏,硬化国道以南商住楼前地坪8400平方米,设置各类垃圾箱30个,栽植各类风景树2350株;实施集镇4.26公里的排水工程,完成排水主管线及化粪池、渗水井的建设;围绕两个中心“十”字,进行店铺拆迁改造,建成乡畜牧兽医站综合楼1栋1536平方米,“上宅下店”式二层商住楼10栋1.21万平方米;建成乡政府群众休闲文化体育活动广场、4505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
  村庄建设:2006年以来,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农宅改造1481套,建成上六坝、七坝、六坝、八坝、下排新农宅示范点5个。其中上六坝农民住宅小区投资7900万元,占地面积2.33万平方米,2013年完成一期建设工程,建成住宅楼7栋200套1.84万平方米;下排村新农宅示范点占地面积160亩,建成农宅24套。
  【特色产业】 2006年以来,六坝乡日光温室辣椒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加强,建成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园区1个,集中连片日光温室示范点7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1个,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温室6座。日光温室种植户覆盖11个村64个社,累积建造日光温室1472座。全乡农户年产辣椒近800吨,销售收入达500万元。
  (供稿:狄培基)
  南坝乡
  【概况】 南坝乡位于县城东南,乡政府驻永安村,距县城29公里。东接武威金山乡,南依祁连山与肃南县皇城区泱翔乡毗邻,西接东大河渠首,北与东寨、六坝乡相连,境内东西长为17.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全乡共辖5个行政村。2006年,全乡1273户4591人,农业增加值为13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1元。2013年,全乡1254户4731人,农业增加值为3026.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16元。2011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南坝乡地处祁连山北麓,境内沟壑密布、地形复杂,坡度为二十五分之一,是全县地势最陡的乡。最高海拔2943米,最低海拔1863米。气候温凉干旱,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210.5毫米、平均蒸发量2001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
  境内有名胜古迹三处,即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和毛忠祖墓,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庄寺石窟位于距乡政府7公里处,有大小石窟21个,境内环境优美,永昌八景之一的“云庄铺翠”即指此处。石佛崖石窟位于云庄石窟东南2.5公里,开凿于晋代,现存大小石窟9个。明代伏羌侯毛忠祖墓位于南坝乡永丰村六社北1里处,共九代墓葬。
  【第一产业】 农业:全乡主产大麦、小麦。2006年,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依托东河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种植优质啤酒大麦1.3万亩。2007年以后,积极推广立体栽培、二次发酵等先进技术,在祁庄村、何家湾、永丰等村建成食用菌种植小区3个262座大棚。2010年,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压缩播种面积,全乡播种面积1.74万亩,形成饲草、玉米、食葵、油菜籽、洋芋、陆地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多元种植格局。2011年重点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在何家湾村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制种玉米1500亩,在西校村种植食葵等经济作物1500亩。2012年,新建日光温室15座、蔬菜大拱棚34座,利用闲置小学校舍发展食用菌立体栽培点1个,在何家湾村建成“玉米—食用菌—肉羊”为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3年在西校、永丰、永安、祁庄4个村种植琉璃苣3000亩、甜菜2000亩,新改建食用菌棚150座,建成蔬菜种植拱形大棚60座。
  畜牧业:全乡畜牧业以猪、羊、牛为主。2006年,培育养殖大户15户,新建肉羊改良点5个,建成标准化畜舍28座,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个。2007年在永丰村建成肉牛养殖小区,引进肉牛300多头;在小石门滩建成占地面积500多亩的生态林养鸡场。2008年建成西校村养猪场,培育养猪大户16户;在永安村培育养羊大户14户。2009年,在永丰村建成肉羊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户120户,引进优良基础母羊6000只,建成肉羊改良点5个。2011至2012年,在何家湾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全乡建成养殖暖棚110座,羊饲养量达5.34万只。2013年西校村建成万只羊场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90户,羊饲养量达到6.3万只。至2013年,全乡生猪饲养量0.66万头,年末存栏0.33万头;羊饲养量4.11万只,年末存栏2.65万只;牛饲养量0.33万头,年末存栏0.29万头;家禽饲养量3.44万只。
  林业:2009年以来,完成永安村646亩林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13年完成四旁植树2万株,何家湾种植红柳2万株,祁庄、西校、永丰新居民建设点种植国槐350株;永安村建成100亩的元宝枫育苗基地,在云庄寺旅游专线道路两侧种植元宝枫1500亩。
  水利设施:2007年完成寺儿沟、泗沙沟和尖山沟的防洪工程。2008年完成小石门滩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石门子防洪工程和西校过洪桥涵架设工程。2009年新建和维修末级渠系3.87公里。2010年建设南干渠1.4公里,末级渠系15公里。2011年在永丰村修建U型渠2.98公里,梯形渠2.97公里,完成南坝十二支、二十一支和三十二支末级渠道3.73公里。2012年修建U型渠2.4公里、T型渠5.8公里,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渠道3.5公里。2013年建成南干渠末端1.4公里渠道,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渠道15公里。
  【第二产业】 2006年以来,累计引资8100多万元,分别于2006年建成金昌春芽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建成金昌共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永昌步行街凯尔亮大型超市,春芽食品有限公司真空冻干蔬菜加工生产扩建项目。2009年,建成永昌县宇隆建材有限公司。2012年,完成金昌莱利经贸有限公司人造模板生产项目。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2006年以来,南坝乡个体经济从日用百货、饮食、修理服务发展到农资购销及商贸流通领域,服务业包括电信、医药、文化服务各类行业。2013年底,全乡共有商铺21家,从业人数2500人。交通运输:至2013年,完成通村公路19.8公里;修葺通往云庄寺道路9公里。客运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小型面包车、小轿车;2013年,全乡共有客车5辆,运行班次10次。邮政通讯:2006年至2013年,南坝乡邮政所办理相关业务,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0%,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5%。
  【文教卫生】 文化:2008年至2009年,南坝乡建成村级文化室5个,农家书屋5个。2012年,架设“户户通”设备1290套,覆盖率为100%。2013年建成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教育:2006年,完成南坝中学与六坝中学的合并,建成高标准寄宿制南坝小学;2008年建成南坝明德小学教学楼;2013年全校有专任教师28人,在校学生171人;南坝中心幼儿园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招收幼儿100名。卫生:2006年,建成南坝卫生院门诊楼及配套设施;2013年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村卫生所(室)5个,个体诊所4个,乡村医生10人。
  【村镇建设】 2006年,完成永丰村、何家湾村办公楼工程,建成何家湾住宅小区1个20套。2007年,投资555.2万元完成全乡五个村的人饮安全工程,建成祁庄村委会办公楼。2008年,实施西校村六社整体搬迁工程;全乡建成沼气池300套,完成“三改”153套;完成南坝信用社改建工程、永安村委会办公楼工程。2009年,编制完成《南坝乡2008—2020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对集镇规划区内需要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摸排清查、登记、建账,拆除、搬迁2家单位、2家企业、6家商铺。2011年,完成1500平方米农民文化活动广场续建工程;完成南坝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头坝供电所、南坝邮政所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审批等工作,并对4户农户进行拆迁安置。2012年,在集镇区建成日处理3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1个,铺设污水管网1600米,建设污水净化场1座;安装地埋式垃圾桶24个,垃圾斗62个,垃圾箱105个,建成垃圾集中收集点5个。2013年,南坝乡综合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供稿:李元荣)
  水源镇
  【概况】 水源镇位于县城东部,镇政府驻地永宁村,距县城55公里。东接朱王堡镇,南经乌牛坝河系与武威市凉州区双城、洪祥镇相邻,西以兰新铁路与六坝乡接壤,西北与河西堡镇毗连,北与金川区双湾镇相接,总面积598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全镇有耕地面积7.49万亩(包括境内各农场),配套机井618眼,属典型的绿洲井灌区。2006年,全镇总人口5404户21724人,农业增加值8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5万元;2013年,全镇总人口5232户21437人,农业增加值达到187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24元。
  水源镇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465米,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形特征分西北部残丘戈壁荒漠区,现规划为工业区;东南部平原地区水、土、光自然条件优越,是全镇农业的主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961小时,无霜期143天,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
  全镇有省级以上不可移动古迹3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乱墩子滩汉墓群和双豁路滩汉墓群千余座,汉代始筑、明代修补的古长城及附属设施,唐代修筑的沙城子(古城关)遗址。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以来,先后在华家沟、宋家沟、方沟等村种植美国红辣椒、菜椒、茄门甜椒、洋葱等夏季蔬菜;在杜家寨、华家沟、方沟村种植甘蓝、大白菜、胡萝卜等秋季蔬菜;在西沟等村种植甘草、黄芪等中药材;在东沟、新沟、赵沟等村种植优质黑瓜籽;在北地、东沟、赵沟、新沟、西沟等村种植食葵、油葵;在北地、东沟、西沟等村种植加工型土豆、紫花苜蓿、饲草全膜沟播玉米。2007年,先后在全镇各村搭建日光温室、塑料拱棚,推广膜下滴灌节水示范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两茬田示范种植、花生试种等技术。2010年,全镇开展流转土地工作。2011年,先后引进金盏菊、甜叶菊、无壳葫芦籽、大田花卉金盏菊、白刺果、葫芦巴等品种,试验种植。2012年,在以北地、永宁、方沟为中心新建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种植茄果类蔬菜和栽培林果苗木。2006年成立水源葵花籽运销协会和华家沟村蔬菜运销协会,2008年成立东沟村辣椒协会、西沟村啤酒大麦运销协会。
  牧业:2006年以来,先后在宋家沟、西沟等村发展规模养殖户,修建标准化暖棚圈舍、青贮池,配备铡草机;建成宋家沟村金谷润粮养殖小区、西沟村怀才养殖小区、沙金子综合养殖场、白烟墩养殖场、锐惠养殖场、北部生态园养猪场、三利养猪场、鸿德龙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绿塬养殖小区、熙康养殖小区、田贸万只羊场、武华万只羊场、三洋万只羊场等,发展专业养殖社,养殖户。至2013年,累计修建标准化暖棚圈舍1000多座,各类青贮池1100多座,投放种公羊100多只,完成肉羊改良2.4万只、肉羊改良点43个,引进基础母羊3.68万只,肉牛改良3232头。2013年,全镇牛、羊、猪年饲养量分别达到3498头、19.42万只、7250口;年出栏量分别达到1216头、9.3万只、3600口;肉类总产量达到4200多吨。
  林业:2006年,退耕还林1664亩,栽植各类苗木26万多株。2008年,荒滩造林1000亩,义务植树4.7万株,“四旁”植树3.5万株,补植退耕还林950亩。2009年,在华家沟、胜利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栽植各类苗木5.2万余株;在华家沟、方沟、西沟、东沟村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6万亩。2010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20万亩。2011年,完成三北防护林350亩,退耕还林补植850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1837亩。2013年,种植沙枣、红柳、毛条等防护林800亩,退耕还林补植320亩。
  农田水利建设: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完成U”型渠建设269公里,更新旧井40眼,配套机井4眼,完成整改低压线路27公里,更新节能变压器11台;2007年,完成东沟、赵沟、新沟、西沟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加固乌牛坝防洪坝200米。2010年,建成杜家寨、龚家堡、胜利、镇区等四个供水站。
  【第二产业】 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引进投资3.1亿元,分别于2006年建成二坝渠4号梯级电站、县种子公司玉米种子筛选加工中心、水源预制厂、民强沙石料厂和甘绿脱水蔬菜厂300吨加工生产线。2007年,完成永昌九源麦芽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元农机机械市场和望月养兔公司建设。2008年,完成龙博士种子科技有限公司、金门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宏利肉业有限公司、绿洲源木炭加工厂建设和甘绿脱水蔬菜厂扩建。2009年,完成金昌田塬种业公司、金昌市蓝星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水源风莉木业公司、水源矿粉厂等4个新建项目和金门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龙博士种子公司2个改扩建项目。2010年,完成杨柳青饲料公司、九源麦芽有限公司和金昌田塬种业公司新、改、扩建项目。2011年,完成金西北种业有限公司、金昌市乾坤丰田种业有限公司种子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完成金鼎种业建设项目和杨柳青饲草料加工有限公司续建项目。2012年,完成金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玉米籽粒烘干线建设项目、龙博士种子公司玉米籽粒烘干线建设项目、田塬种业(1500吨/批次)鲜果穗烘干线项目和永昌县溪源肉联加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2013年,完成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辣椒储运建设项目、金田种业有限公司(年加工1.5万吨)玉米籽粒果穗烘干项目、甘肃德润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1万亩白刺)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和恒瑞有机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万吨)腐植酸高效生物有机肥及(2万吨)腐植酸钠生产线等四个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投产运行。
  【第三产业】 商贸:2006年,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商业网点133个,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1户,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11万元。至2013年末,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商业网点618个,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3户,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09亿元。交通运输: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通社道路70多公里。2007年,建成永昌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2008年,完成镇区四条大街1.25公里的道路拓宽硬化工程。2009年,修补油路破损路面14.3公里;完成镇区主干道拓宽硬化2.84公里,铺设道牙砖5.76公里,完成人行道整平补齐土方量18.79万立方米,硬化人行道1.78万平方米。2010年,完成镇区北环路建设。2011年,修补全镇村社道路共40公里6660平方米。2013年底,全镇共有客车17辆,运行班次20次。有各类机动车辆1.49万辆,其中货运车198辆,大中型拖拉机4832台,小型拖拉机342辆,联合收割机44台。
  【文教卫生】 文化:2006年,在胜利村启动“农家书屋”建设项目,配备图书3000多册;组织各村群众开展各类文艺演出20多场(次)。2007年,为杜家寨村、宋家沟村配备图书3000多册和部分声乐器材。2008年,在杜家寨、胜利、宋家沟3个基层党建示范点新建文化大院,配备音像、二胡、板胡、篮球架等文体器材和设施;为全镇文化书屋配备1.6万多册图书和部分办公设施及健身器材。2009年,建成水源文化体育健身广场、方沟村文化大院、各村体育活动健身场所;组织开展国庆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农民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2012年,完成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完成永宁、北地、宋家沟、华家沟、东沟、赵沟6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架设“户户通”设备2780套。2013年,建成西沟村互助幸福老人院及村文化活动中心;全镇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各类活动12场(次)。
  教育:2006年,永昌农中综合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西沟和胜利两所中学并入永昌农中,东沟、赵沟、新沟三所小学并入西沟小学,在永昌农中和西沟小学推行寄宿制教育。2009年,杜家寨小学并入胜利小学,建成永昌农中学生公寓楼主体工程。2010年,撤并小学5所,永昌农中学生公寓楼投入使用。2012年,中心小学新建幼儿园投入使用。至2013年,全镇有中学永昌农中,教职工77人,在校中学生365人、小学生349人;小学2所,教职工45人,在校学生475人;幼儿园3所,幼儿教师15名、在校幼儿325人。
  卫生:2006年,新建水源卫生院门诊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779人住院并报销医药费,报销金额59.8万元。2010年,改造镇计生办,为各村卫生所配备健康档案柜、药品柜、疫苗保健箱、检查床、急救箱等,开展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有1459人免费接收检查。2013年底,镇卫生院共有职工18人,有职业资格证书医生2名,床位30张;有11个村级卫生室、19家个体诊所、从业人员32人。
  【村镇建设】 集镇改造:2006年以来,镇政府加强集镇拆迁改造工程,镇区面貌大有改善。至2013年,累计投资890万元,实施镇区拆迁改造工程,共拆迁30个商业门点、8个驻镇单位部分办公用房和48户农户的部分房屋,拆迁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征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1475.41万元,先后修建完成永昌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镇政府机关食堂、镇计生服务所办公楼、信用社办公楼、永昌农中职工食堂、永昌农中学生公寓楼、兽医站办公楼、宋家沟供电所永宁便民服务楼、邮政所营业楼、镇综合文化中心和91套个体商贸楼建设工程及配套工程;完成镇区四大街2.84公里的道路拓宽硬化工程,铺设道牙砖5.76公里,硬化人行道2.51万平方米,架设路灯及景观灯122盏,在镇区主干道两侧栽植国槐、丁香、刺柏、圆柏、花灌木等各类风景苗木3.72万余株,种植草坪1600平方米,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村庄建设:2006年,东沟、赵沟建设小康住宅42套。2007年,在杜家寨五社新建农宅示范点1处,标准化农宅20套。2008年,完成西沟村、北地村委会办公楼;在永宁东苑、西苑新建高标准样板房10套,在杜家寨二社新建农宅示范点1处,建成高标准农宅245套。2009年,在杜家寨、永宁二村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宅144套。2010年,完成杜家寨、宋家沟、胜利、东沟、永宁等村办公楼建设;方沟、北地等村22户群众到永宁西苑新建标准化住宅。2011年,新建永宁苑住宅小区房屋56套,其中“上宅下店”式二层商贸楼8套,高标准平房48套。2012年,完成胜利新村一期工程5栋居民住宅楼建设;集中连片新建宋家沟住宅40套和杜家寨住宅46套;方沟、北地群众在镇区修建高标准农宅30套;完成金水源住宅小区一号楼建设任务,当年入住农户40户;完成镇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供排水主管网5.5公里;完成示范点配套工程及镇区新建区域的绿化亮化工程,新铺设人行道1.8万平方米。2013年,完成胜利新村4栋居民住宅楼和8套门面房的建设任务及配套工程;完成金水源住宅小区二号住宅楼主体工程建设;在西沟村建成“上宅下店”式沿街商贸楼7套。
  (供稿:杨立伟)
  朱王堡镇
  【概况】 朱王堡镇位于县城东部,镇政府驻朱王堡村,距县城63公里。东邻民勤县蔡旗乡、南靠凉州区双城镇、北毗金川区双湾镇、西接永昌县水源镇,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镇域东西长14.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407.17平方公里,总耕地11.74万亩。全镇辖13个村、137个社。镇域内有回、壮、藏、满等少数民族。2006年全镇总人口7247户29472人,农业增加值11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8元。2013年全镇总人口7215户30267人,农业增加值达2.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5元。
  境域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1米,属于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丰富,年均气温8℃,年日照时数3028小时,无霜期144至150天,年降水量125毫米,属农业井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4%以下,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俗有“戈壁滩上的绿洲源”之称。
  镇域内有汉明长城从镇北穿过,刘正村的姚家湾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家堡村以北的汉墓群和三沟村的魁星阁为县级保护单位。朱王堡镇2013年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魅力乡镇”。
  【第一产业】 农业:2006年,郑家堡、董家堡、下汤、流泉等村建成5000亩洋葱、7000亩新品种洋芋示范区;朱王堡、汤宁、梅南、三沟等村建成2000亩辣椒、1000亩甘蓝、500亩菜花示范区;陈仓、刘正、梅北等村建成500亩小麦套西芹、200亩小麦套大蒜示范区;同时全镇各村秋种胡萝卜2000亩,秋种大白菜2000亩。2007年,三沟村建成日光温室24座,全镇搭建夏季蔬菜小拱棚2016座。2008年,完成以辣椒、洋葱、西芹等为重点的露地蔬菜种植2.63万亩;三沟新建日光温室58座,夏季蔬菜小拱棚1088座,示范推广膜下滴灌1000亩。2009年,建成董家堡和流泉村2个蔬菜交易市场;全镇玉米、瓜菜制种面积达到1.5万亩,种子产量0.78万吨。2010年以流泉、陈仓等村为主建立2个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2个百亩核心攻关区和2个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全镇种植硬质小麦5万亩,啤酒大麦1万亩,优质玉米3万亩,露地蔬菜2.6万亩。2011年,陈仓村新建日光温室10座,三沟、汤宁等村搭建夏季蔬菜大拱棚31座;全镇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饲草2487亩;建立土地集约化经营种植示范点14个,完成土地流转2万多亩。2012年,完成玉米制种3.8万亩,露地蔬菜3.7万亩;土地流转2.1万亩。2013年,在汤宁村新建日光温室30座,搭建夏季蔬菜大拱棚191座;完成土地流转2.6万亩,配套种植节水型饲草3万亩;实施低压管灌工程7.02公里。
  畜牧业:2007年,梅南村新建舍饲养殖示范小区,流泉农林场新建千头牛场、千口猪场,配套建设青贮氨化池408个。2008年,流泉村发展规模养殖户123户;完成肉羊杂交改良1.83万只,黄牛三元杂交973头。2009年,新建铧尖滩肉牛养殖场、新堡子村养羊场、汤宁村养殖场等9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130户;建立种公羊改良点20处,完成肉羊杂交改良2.4万只,黄牛三元杂交1303头。2010年,铧尖滩建成铧尖滩养殖小区、军红万只肉羊繁育场、惠农养殖场、科基养殖场和进忠养殖场,汤宁村建成天富综合养殖小区,朱王堡村建成鸿鑫生态综合养殖场,带动新增规模养殖户128户。2011年,新建先锋、仲孝、宏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双丰活畜交易市场;建成绿洲万只肉羊繁育场和科基养殖小区;建立肉羊改良点4个,改良授配地方羊2万只、黄牛1327头。2012年,铧尖滩完成东方、鸿瑞规模化养殖小区2个,带动各村建成养殖暖棚圈舍739座。2013年,流泉村及西大滩新建勤奋、三洋万只羊场2个,在铧尖滩新建六合、荣泰、鸿兴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带动新建养殖暖棚圈舍899座;全镇羊饲养量25万只,牛饲养量6500头,肉类总产量3740吨。
  林业:2006年以来,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苗木补植971亩,林地面积2200亩;林木病虫害防治面积3500亩,林木检疫率100%,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8%。
  【第二产业】 2006年,完成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成品库、清河麦芽厂原料库、玉金面粉厂3万吨面粉生产线建设项目。2007年,完成三洋公司2万吨啤酒麦芽生产线、清河田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良种培育加工、清河麦芽厂新建1万吨啤酒麦芽生产线、金鲜美食品有限公司2万吨辣酱加工、金雪面粉厂2万吨面粉生产线改建。2008年,建成清河麦芽厂3万吨啤酒麦芽生产线、元森机制木炭厂5000吨木炭生产线、金昌联星食品有限公司300吨热风干燥蔬菜加工生产线、吕老二食品加工厂5000吨小杂粮生产线和金昌大地秸秆压块饲料厂1万吨秸秆压缩饲料生产线。2009年,完成三强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3万吨啤酒麦芽生产线和新堡子机制木炭厂2000吨机制木炭生产线,改建玉金面粉厂1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和金鹏面粉厂1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2010年,完成三洋清河饲料有限公司6万吨精饲料加工、溢金香油脂食品有限公司5000吨油脂制品加工、荣兴建材有限公司600万块空心砖加工、誉祥制鞋厂5万双皮鞋加工、金裕农副食品公司500吨瓜子精选加工和雪峰面粉厂3万吨面粉技改项目。2011年,引资4560万元,完成金昌健新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热风干燥蔬菜加工及保鲜、三洋清河饲料饲草有限公司20万吨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和三洋股份有限公司1万吨脱水蔬菜及2万吨玉米籽粒烘干项目,完成勤奋机械厂卷帘机、除放机生产线项目,完成金昌中鼎蓝天生态建材公司5万片秸秆彩釉瓦、郑家堡空心砖加工项目。2012年,建成集农副产品购销,农机具加工、销售、维修和五金建材销售为一体的朱王堡农民创业园。2013年建成清河田塬种业有限公司1500吨/批次玉米鲜果穗烘干线、农丰种业有限公司玉米种子加工繁育和广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1500万吨黑瓜籽、葵花籽精选加工项目。
  【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2006年以来,朱王堡镇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本积累的群众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建筑、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建成商业网点2.1万平方米,形成以镇区三大市场为主体,以13个村级零售市场为支撑,以621家个体经营户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加大劳动力输转力度,组织输转劳动力由2006年的6421人,提高到2013年的7654人;劳务收入由2006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8965万元。
  交通运输:2007年,完成梅南五社道路1.2公里。2011年,完成郑家堡至铧尖滩农场13公里道路的铺油硬化,下汤村8.2公里通社道路的路基铺垫。2013年,完成镇区西大街延伸段、东二环路和流泉、刘正、梅北等3个村的通社道路22公里。至2013年,累计融资4.7亿元,硬化镇区道路6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06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其中4个村实现社社通油路。全镇共有客车55辆,运行线路6条,班次78次。大中型拖拉机125台,小型拖拉机1562台,货运车278辆,摩托车6700余辆。邮政通讯:2013年,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350个,乡村通邮率100%,邮政业务收入8.03万元。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72个,固定电话用户1762户;移动电话用户2.7万人,互联网用户971户。
  【文教卫生】 2006年以来,完成镇村两级文化站(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各村建立农家书屋,建成村文化大院2个;2011年,完成362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建设。2012年完成朱王堡明德小学教学楼建设,将梅南、朱王堡、汤宁、梅北四个小学整合,实行集中办学;建成永昌三中行政办公楼;2013年建成明德小学餐厅及中心幼儿园保教楼;全镇有1所中学,在校生为1197人,教职员工92名;有10所小学,在校生为1083人,教职员工98名;有8所幼儿园,在校幼儿794人,教职员工54名。2013年底,全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有病床90张,医疗技术人员102名;村级卫生室13所,乡村执业医师2人。
  【镇村建设】 2006年,《朱王堡镇2006—2015年总体规划》经过省小城镇规划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通过;投资195万元建成30户农户集中居住的三单元五层住宅楼,配套上水、供暖管网
  1.2公里。2007年,建成梅南村五社30户村民住宅楼1栋,配套架设上水、供暖管网1.2公里,硬化道路1.2公里;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修建养殖小区1个,配套修建高位水池1座,敷设供水管道600米。2009年,完善《朱王堡镇总体规划》,制定《朱王堡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以朱王堡、梅南等村为重点,开工建设昌清苑、永河苑住宅小区,集中建成农村住宅楼133套。2010年,建成永河苑小区住宅楼2栋和昌河苑小区住宅楼1栋,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完成13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筹资100万元,在镇区新建变频式供水站1座,铺设供水管网2400米;建成昌河苑农民住宅小区五层住宅楼3栋、四层商务楼2栋共1.7万平米,配套完成供排水管道630米、供热管道250米;完成危旧房改造450套;在董家堡村委会驻地建成“上宅下店式”二层商住楼20套3440平方米,配套完成给排水、供热及人行道硬化等基础设施。2012年,开工建设绿洲西苑农民住宅小区,完成永河苑农民住宅小区二期工程建设;建成镇区污水处理厂和2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完成镇区供热站扩容改造工程。2013年,投资400万元完成镇区四大街2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工程;完成绿洲西苑、昌河苑、永河苑二期建设工程和董家堡新农村示范点二期建设工程;对镇区户外广告、门头牌匾等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规范设置,对商户经营秩序进行了重点整治,镇区环境面貌得到切实改善。
  (供稿:苏慧峰)
  河西堡镇
  【概况】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委、市政府“一线三点”战略中心位置,是金昌市的计划单列镇,甘肃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第一工业大镇,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的全国1887个重点镇之一。2012年设立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堡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镇区合一”管理模式,副县级建制。
  河西堡镇政府驻地南距县城26公里,北距金昌市区23公里。镇域东至平坡沿与水源镇的羊圈沙沟接壤,西与红山窑乡和北部草原、山丹县的白墩子为界,南靠城关镇的金川峡三道湾、东寨镇的下四坝和六坝乡,北邻金川区宁远堡镇的山湾村,总面积66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2平方公里。2006年,全镇总人口15427户51426人,生产总值达到10.06亿元,税收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75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2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26元;2013年,全镇总人口16825户55238人,生产总值达到33.28亿元,镇域税收突破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40元,农业增加值达到9792.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80元。2013年,中央、省、市、县驻地企事业单位84家,中小企业246家。
  河西堡镇域四周三面环山,地形狭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1700至1800米之间。人多地少,属全县工业主产区。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可观,可供开采利用的有煤、铁、铜、镍、膨润土、花岗岩、陶土、石灰石、白云石、水晶、岫石、磷、玛瑙等十多种。
  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鸳鸯池遗址和汉明长城。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至2013年河西堡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4530万元增加到8800万元。农业:2006年,引进投资1600万元的绿色高新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种植美国大西洋马铃薯1600亩。2007年,建成上三庄、青山堡村中药材交易市场,全镇种植中药材8120亩。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规模经营种植洋葱400亩。2010年,流转土地建成2000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2011年,在上三庄、青山堡、大寨子、寺门、黄家泉等村建成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1.18万亩。2012年,在下洼子村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204座。2013年实现收入260万元,利润78万元。年底,全镇有村级实业公司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
  养殖业:2006年以来,镇政府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按照科学饲养的要求,以寺门、宗家庄、下洼子为龙头,畜禽养殖稳步发展。2007年,引进康庄肉牛养殖场、绿康种猪场、珍禽养殖场等规模养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各类养殖户200户,使舍饲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2012年,规划建设综合舍饲养殖园区,建成万只肉羊育肥场、万只羊场、千头牛场、十万只鸡场各1个。2013年以绿康和天润等万只羊场为示范,辐射带动全镇新增暖棚养殖户100户,舍饲养殖园区发展水平得到提升。2013年,全镇生猪年内出栏8846万头,年末存栏8945头;羊年内出栏13184万只,年末存栏39625万只;鸡年末存栏48500万只。
  林业:2006年以来,实施镇区西北部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和镇区绿化景观工程。2011年,完成河西堡、鸳鸯池、西庄子、下洼子、黄家泉、寺门等6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林改面积460亩。至2013年,全镇共完成四旁植树44万株,义务植树64万株,人工造林面积2900亩。
  【第二产业】 河西堡镇是金昌市重要的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生产基地。2007年建成中小工业园,2009年建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2010年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3年启动建设硫磷化工产业园。河西堡镇区内大中型企业有金化集团公司、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金铁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甘肃瓮福公司等。2013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20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达86.3亿元,工业增加值24.59亿元。
  工业园区:河西堡中小工业园位于镇区以东2公里处,依托镇区主干道金河路、金永高速公路、省道212线向东延伸、南北拓展,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至2013年,园区落户工业企业29家,总投资1.5亿元。园内基础设施完成建河路、泰河路、供电、供水工程。成丰1.5万吨轻钢、邦威8000公里电线和2000公里电缆、正裕2万吨硫酸钾镁肥、麦格理15万吨专用钾肥、鑫宝5万米聚氨酯预制保温管、瑞泽13万吨铜精粉物流中心、广厦商砼制品等项目建成投产。
  循环经济产业园: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河西堡镇区以西、东大山铁矿以东,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至2013年,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工贸项目15个,累计引资33亿元。完成鑫华150万吨捣鼓焦及配套300万吨重介洗煤项目,1#焦炉投产运行,2#焦炉烘炉保温,与捣固焦配套的丰盛20万吨合成氨达到试生产条件。镕凯24万吨电石项目进行基础土建工程。金泥40万吨电石项目安装调试设备。日升隆60万吨兰炭项目土建工程完工,进行出焦系统、干燥系统及管道安装。久策工业气体CO净化及空气分离项目,氧气、氮气具备通气条件。励志磷肥副产氟硅酸清洁利用项目修建厂房主体。博瑞宏1000吨磷酸酯萃取剂项目进行2#厂房基础浇筑。玖鼎15万吨萤石选矿投料试生产。隆博乙炔及工业气体充装项目达到试生产条件。太西煤物流中心项目铁路桥涵基础及路基完成,预制梁架设完毕。金雅德15万吨浓硝酸项目土建工程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 河西堡镇地处金昌市区与永昌县城之间、兰新铁路与省道212线交汇的交通枢纽地带,金阿铁路、金永高速横穿而过,是金昌市乃至河西走廊重要物流集散地,镇域内年货运总吞吐量1000万吨;镇域内河清公路东西横贯,途经7个行政村;镇区内有各类道路13条,计43公里;有金昌火车站、金昌运骋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储备粮金昌直属库、金昌市石油公司油库、金禾粮油商贸有限公司等仓储、转运及流通企业,其中金昌火车站2013年底完成站房改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年货物吞吐量330万吨,年旅客发送量58万人(次);金昌运骋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是金昌市最大的国有专业运输公司,主要客运线路有金昌至兰州、白银、平凉、西峰、武威、民勤、张掖、酒泉、阿右旗、嘉峪关和西宁等40多个班次,昼夜为旅客提供服务;2013年,全镇有客车53辆、出租车166辆、货车177辆、装载车51辆、农用车263辆。
  河西市场、永粮再就业市场日益繁荣,河西市场改造完成,金河路商贸城主体完工,铁路市场完成规划。2013年末全镇共有商业网点1410个,职工2115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1000多万元;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兴民、兴盛、泽西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农民住宅楼32栋1278套,新改建农宅200户,建成公租房1257套。
  河西堡邮政支局是一个集资金、信息、实物三流合一的直属国有企业,承担全镇12个行政村和所有厂矿、企事业及机关单位5.3万人的邮政通信任务。至2013年,有邮政营业网点2处,邮政储蓄网点1处、乡邮投递邮路2条,投递总里程87.5公里,城乡投递邮路5条,投递总里程170公里。2006年6月,中国联通河西堡分公司成立。2008年5月,中国移动河西堡分公司与中国铁通河西堡分公司合并重组,10月中国联通河西堡分公司和中国网通河西堡分公司合并重组。2008年,河西堡电信分公司建成河西堡镇C网基站主干网,使河西堡镇辖区CDMA信号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8月,开通3G网络;2011年建成河西堡镇平安城市建设网,覆盖全镇主要街道和铁路、公路等重要厂矿企业交通要道的路口。
  【文教卫生】 文化教育:2008年投资4500万元建成4.5万平方米的文化休憩园;建成农家书屋18个;2012年8月,建成占地面积46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和金河路社区文化中心;2013年,全镇有体育活动场地24个,100%的社区和6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0%。2010年8月,永昌县六中、河西堡第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整合原电厂小学、金昌农垦中学小学部、河西堡镇二小、沙窝小学;2011年5月,将原金昌铁路中学改造维修建成河西堡第三小学,整合河东堡、下洼子、上三庄、宗家庄、青山堡5所农村小学;2013年底,全镇有4所小学,在校生3338人,教职员工240人;全镇有2所中学,在校生3880人,教职员工322人;8所幼儿园,在校幼儿1288多人,教职员工82名。
  医疗卫生: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28人,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01人,开放病床222张,2013年完成诊疗12.68万人(次)。医院整体迁建项目于2013年启动,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永昌县中医院现有职工87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4人,副高8人,中级18人。医生32人、护士28人。设三个病区,开放床位90张(含济困病床7张)。门诊开设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理疗康复、风湿、痔瘘、咳喘、皮肤、泌尿等16个临床科室及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等7个医技科室。2013年,完成诊疗人数3万余人(次)。河西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全镇12个行政村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2007年投资86万元建成镇卫生院办公楼投入使用。2013年,全镇有村卫生室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个体医疗诊所40家,病床15张,有各类医务人员156人(含镇卫生院),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
  广播电视:2011年,河西堡广播电视站改为永昌县广播电视河西堡网络分公司。2013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1万多户,年运营收入300多万元。
  【村镇建设】 河西堡镇编制《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2001—2020)总体规划》,进行高标准、高起点城镇建设。2011年,编制《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2006年,完成金河路路面铺筑和路灯架设、河雅路和永河路改造、金昌路1.8公里路段主车道路基改造工程。完成涉及全镇农村人饮一期工程引水渠、水处理厂和8公里主管道建设任务。2007年,开工建设文化休憩园,完成金河路续建、鸳鸯路拓建、中小企业开发区给排水工程8.13公里。建成镇区道路11.28公里。完成沙窝村人饮工程供水管道1640米。2008年,完成金昌路续建、建河路和泰河路绿化、永电大道与省道212线节点绿化、金河路景观绿化、振河路续建工程。完成上三庄、河西堡、青山堡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实施新河路拓建、金昌路绿化亮化、金泥大道亮化、镇区集中供热、文化休憩园续建、供热管网工程。新改建城市道路7.7公里,架设路灯、景观灯和补光灯330盏,新增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兴民、兴盛、泽西家园农民住宅小区。建成农民住宅楼2栋,改建农民住宅62套。2010年,工业园区主干道及纬四路、纬五路两条支干道建成通车,安装地埋式果皮箱100个,新增垃圾斗30个,北部防护林、省道212线河西堡入口处绿化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河东堡、西庄子两村人饮工程。2011年,建成兴民、兴盛家园一期10栋368套农民住宅楼当年入住农户200户。开工建设兴盛家园二期工程农民住宅楼10栋372套。完成泽西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及小型文化广场建设。10月,镇区集中供热工程建成并供暖。2012年,新开工建设农民住宅楼14栋576套。完成村社住宅硬化5000平方米,拆除农村圈、厕、残垣断壁260余处,修缮刷新农庄9万平方米,清理垃圾3.3万立方米,维修硬化道路面积1325平方米。2013年,完成金昌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改造,完成金河路商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昌河路、金福大道,启动金川河防洪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金昌路、鸳鸯路、金铁大道等主要道路绿化及13万平方米园区防护林绿化任务,植树近5万株。完成黄家泉、上三庄、青山堡三个村人饮工程建设。
  (供稿:肖海明)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