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523
颗粒名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分类号: F249.27;D632.1
页数: 6
页码: 369-3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引智和人才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资福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事业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转、劳动保障监察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

内容

【人事制度改革】2006年,各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管理,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制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约定聘期”的用人制度。对无空岗数或不能胜任现职者,实行高职低聘;对优秀人才如政府特贴享受者、破格晋职者等下达专项指标,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优先聘任;对边远地区单位的高、中级专业岗位比例适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在“学历”、“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继续教育、工作实绩等内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不再受单位岗位空额及个人身份的限制,职称资格的取得形式将任职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核并行。2009年,出台《永昌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意见》和《关于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2011年,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工作,其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工作有序开展。提高了信访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等特殊岗位的津贴标准。事业单位进人全部实行公开招考。2013年,制定《永昌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完成后首次竞聘上岗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行全县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
  【公务员管理】2006年以来,县人社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主要完成公务员登记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公务员竞争交流机制。2013年,从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招录24名乡镇机关公务员。
  【引智和人才工作】人才工作主要通过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培训在本县报到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2006年至2007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注重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农村实用人才列入人才工作的重点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2008年,积极参加各类供需见面会,在人才交流会上签订协议引进了急需紧缺的人才。2009年,继续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积极参加大中专毕业生及省、市人才市场举办的各类供需见面会,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督促人才中心协助办理毕业生户口迁移手续。2011年,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培训报到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入驻“两区两园”的企业提供合格人才。2012年,争取并实施好脊椎外科等引智项目,不断拓宽引智合作交流渠道,提高引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2013年,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受理高层次人才引进14人,完成引进9人。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2006年,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测评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修课创新思维开发的培训工作。2008年,实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岗位设置工作。对全县农林、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进行调整。2009年,制定《永昌县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实施办法》,向省、市相关部门推荐评审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4人,审批聘任专业技术人员211人(含任期届满续聘人员)。2010年,出台《永昌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进行集中调研后对全县教育系统的首次岗位设置进行试点。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共涉及全县事业单位161个,其中管理型事业单位74个,专业技术型事业单位85个,工勤技能型事业单位2个。2011年12月,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2012年,制定并实施学时认定、继续教育证书管理、质量评估、公共课教学、教育统计和检查监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2013年,制定《永昌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完成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
  【工资福利】2007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进行套改,按规定从2006年7月1日执行。2010年1月1日,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别按确定的津贴补贴统一标准执行。2008年至2013年,根据《甘肃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08年正常晋升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分别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了级别工资、级别工资档次和薪级工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基本离退休费达到国家政策规定水平。2009年1月1日,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10月1日公共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012年6月1日,全县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至此,全县事业单位全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劳动就业】2006年,全县城镇就业人员192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1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04人,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48户51人。2008年,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相衔接的工作流程,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2009年,重点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五缓四降三补两协商”的企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和以“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为主体的“四送”活动。2011年,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主要增长点,通过建立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服务实效,落实创业扶持政策。2012年,开展以“民企就业大有作为”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举办招聘会2场,参加的民营企业20户,提供岗位信息260余个,参会求职人员600多人,达成求职意向142人。2013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带动65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827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达6897人,困难人员再就业达2739人。基层服务项目(三支一扶、进村(社区))2006年开始实施,至2013年有157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永昌县养老保险管理中心2010年12月更名为永昌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归属永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2011年,失业保险合并到社保中心。2006年,社保中心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调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规模,实现了个人账户的规范化管理。2007年,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2010年10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消城镇企业职工正常退休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增加了退休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认定。2011年10月,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7月,县人社局开设工伤保险服务窗口,完成省、县、乡、社区社保专网对接工作。2013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有序开展。至2013年,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827人;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44人和92143人,参保率分别为95.71%和98.8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9529人。工伤保险参保3961人。
  【医疗保险事业管理】2007年,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城乡合作、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助“三位一体”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由县卫生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2008年,制定《永昌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试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接管。2010年1月,将城镇职工参保基金纳入市级统筹,统一报销,统一管理。2010年3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移交县社保局,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合并运行,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一体化;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统一报销政策、基金管理和费用结算。2011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转外住院费用审核报销工作移交由转出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农村居民转外医药费的审核报销工作移交农村居民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审核报销。2013年,县医保中心简化办事流程,就近安排申报和报销地点。农村居民到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申报,到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审核报销;城镇居民到参保社区申报,分片到城关镇或河西堡镇卫生院审核报销。至2013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104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43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80832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7.54%。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2008年9月,制定《永昌县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之后,定期对全县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2010年,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金安全培训教育,完善基金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2011年,实施“地税征收、财政监管、社保发放”的新型基金管理模式,执行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单位:户、人、%、、人次、万元制度,实行封闭运行。2013年,与审计部门加强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各项基金专项审计,使养老保险基金全额、公平、有效使用,确保社保基金在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安全运行。
  【职业技能培训】2006年,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劳务培训体系,加强与金川公司技校等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缝纫、焊工、电工、钳工、摩汽维修等5个专业中长期培训80多期,利用30天时间对600多名农民工进行外出务工前引导性培训。2007年,继续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对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建立等级培训与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与适应性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008年,采取“订单”、“定向”和“联合培训”等措施,以“10万农民工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分层次对1669名城乡劳动力进行培训。2009年,以焊接、餐厅服务、汽车驾驶和维修、精细化工、建筑等专业和创业培训为重点,着力打造“骊靬焊接”、“鸾鸟缝纫妹”、“河西瓦工”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2010年至2013年,组织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春风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定员培训和定点培训,在各乡镇共举办了计算机、机动车驾驶和修理、电工、电器仪表、装载机、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班164期,培训农民工13188人(次),举办创业培训班65期,培训1930人。
  【劳务输转】全县劳务经济工作,立足大力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更好地服务永昌经济建设。2009年,向新疆哈密输送棉花采摘工1000人左右,协调搬迁新城子镇83户农户到哈密种植葡萄。2010年,在常州成立劳务工作站,为常州市美资、日资服装企业提供缝纫工、梭衣工。2011年,县人社局成单位:期、人、%立永昌县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骊靬焊匠”、“骊靬瓦工”、“骊靬电工”劳务品牌。2012年,在内蒙、新疆、广东等地建立5个劳务基地。2013年,向蒙古、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输转劳务364人,全县输转劳动力7.01万人,劳务总收入达8.2亿元。
  【劳动保障监察】2006年,印制各种《劳动合同》2万余份,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作了充分准备。2007年,完成由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的过渡,劳动合同成为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2009年,出台《永昌县建设领域工资保证金实施意见》,为农民工欠薪问题从源头上提供政策支持。2012年,以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为重点,在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2013年,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5次专项检查行动,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46户,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4.3%,涉及劳动者21870人,为3911位农民工追讨工资2078.6万元;督促70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358.3万元;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115件,结案率为100%。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狄振武
责任者
闫吉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