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490
颗粒名称: 卫生、体育
分类号: R199;G812
页数: 10
页码: 359-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情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永昌县 卫生 体育

内容

医疗卫生
  【概况】2013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77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永昌县人民医院、永昌县中医院),直属公共卫生单位3个(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县妇幼站),乡镇卫生院10个,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1个,县乡医疗机构外设门诊3个,村卫生室111个,登记的城乡卫生所、诊所、医务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8个。有病床661张,其中县级医院286张,乡镇卫生院375张。有医务工作者1320人,其中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有卫技人员603人(含自收自支人员),村卫生室及个体医务工作者717人;在职副高职称30人,中级职称132人。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69台(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2005年,根据《永昌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将卫生局由县政府职能部门变为工作部门,新增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审查医疗广告的职责,明确17项职责。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将新农合管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许可、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的许可和日常监督管理职能分别划归县劳动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局和县质监局等单位。卫生局明确下辖的公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5家,为县疾控中心、县妇幼站、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医院、县中医院和10个乡镇卫生院。2013年,完成医疗卫生机构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14名在编人员进行内部调整,对10家乡镇卫生院的64名编外临聘人员进行分流安置。县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人员绩效工资制度、实名制管理制度和全院聘用制度。以朱王堡镇卫生院为改革试点,按照考评内容实施绩效分配工作。
  医药体制改革:2010年,县卫生局将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目录内263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至2013年,2家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品种配备使用率达到75%以上,其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使用率达到90%以上。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2171.81万元,药价降幅28%。2010年4月,制定《永昌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永昌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永昌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永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永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等医改方案。10月,完成对医疗机构的人员、财务摸底清查及药品库存盘点清理工作。2010年6月落实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财政全额拔付(以前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54%为财政拔付,46%为单位自已负担的差额拨款制)。2013年,依据《永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与《永昌县乡村医生补助资金发放管理办法》等文件,分别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62万元。
  【综合目标管理】2006年以来,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推行和完善院(站、所)长负责制,充实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扩大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自主权。县卫生局与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签订责任书,将任务分解到基层、科室,落实到个人,实行医疗任务、服务质量与奖惩挂钩。在每年的县卫生工作会议上,将考核情况进行量化评比,通报表扬,实行奖罚兑现。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实行科室核销和工资津贴分配方案和奖惩办法,40%津贴同各类人员职务、责任、实际工作能力及出勤挂钩,浮动发放。县医院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提出以突出医疗技术责任兼顾经济效益,体现责、权、利相结合为内容的管理办法,行政科室实行规范化管理,职能科室实行岗位职责考核制。县中医院、县二院把质量考核与浮动津贴、分配相挂钩,纳入目标管理,按月考核兑现,试行以医疗技术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管理,即工作量进行量化管理,任务按百分比考核,收支进行科室(或个人)核算,使目标管理各项指标得到较好完成。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等单位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疾病预防、妇幼保健有偿服务范围,增加预算外收入,弥补卫生事业费的不足,促进预防保健事业的顺利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先后完成县医院门(急)诊大楼改扩建项目、县医院住院医技楼、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县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中医院住院楼、河西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朱王堡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县城中医门诊楼、县妇幼保健站医技楼项目以及焦家庄等10所乡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项目,共完成建筑面积近5.63万平方米,新增业务用房面积2.63万平方米。落实朱王堡、六坝、新城子、河西堡等乡镇卫生院住院及附属设施建设及王信堡村、马家坪村等22个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为各乡镇卫生院配置120急救车,为朱王堡卫生院配备总价值20万元(其它乡镇8万元)的X光机、尿分析仪、心电图机、麻醉机、电冰箱等设备,为111个村卫生室配备室均5400元的中药柜、急救箱、高压锅、冰箱、床等医疗设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6年以来,卫生系统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办法,在落实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治、新生儿筛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上下功夫。建立城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23.6万(人)份,建档率93.3%,其中农村居民健康档案18.93万(人)份,建档率97.4%;城镇居民健康档案4.98万(人)份,建档率80.0%。摸排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9706人,档案管理9043人,档案管理率93.2%;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26人,管理226人,管理率100%。坚持疫情网络直报和24小时值班制度。2012年,共计筛查报告乙、丙类传染病606例;完成疾病谱信息上报29400例,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598人(次),感染病例监测6716例,发生院内感染病例4例,感染率0.06%,病房环境及微生物监测采样566份,合格率97.3%。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623人,实际补助报销598人;新生儿活产数632人,其中注射乙肝疫苗及卡介苗627人,死亡4人,乙肝阳性1人。2013年1至10月份共筛查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049例;共发放健康处方、传染病防治图册200余份;完成疾病谱信息上报23378例,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562人(次),感染病例监测6565例,发生院内感染病例6例,感染率0.11%,病房环境及微生物监测采样421份,合格率97.61%。2013年1至10月份,完成5次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全县共下发“十二苗”21129(人)份,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其他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对3890例门诊及住院病例进行主动搜索,未发现AFP病例、新破、白喉、百日咳相关病例;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1种536例,报告发病率为226.06/十万。
  【学校卫生监督】2006年,重点检查全县中小学和托幼园所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卫生设施、饮食加工卫生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2007年,对20所寄宿制学校监督检查,对5所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学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整改;对六坝中学等8所中小学师生食堂进行量化评分;对22家托幼园(所)的寝室空气、活动室玩具、饮水口杯进行采样监测,对8家托幼机构进行处罚。2008年,围绕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管理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全年依法查处学校及托幼机构13户。2009年,以中小学和幼儿园为重点,检查学校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的设置、学生晨检记录、疾病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预防接种、学生教师寝室的消毒等情况;检查师生集体食堂的加工卫生、索证索票、设施设备以及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情况;检查师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情况,对生活饮用水的来源和消毒、学生和幼儿饮用水供应及口杯、保温桶的消毒等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其中39所存在问题的学校、托幼机构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2011年,会同教育部门对全县6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监督检查。2012年,抽监56所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为98.2%。2013年,抽监90所学校的生活饮用水样品,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食品安全监督】2006年,对全县857家经营单位的2279名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城关、河西堡两镇的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大中型餐饮单位、学校集体食堂以及面粉、食用植物油、白酒等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的审核、验收。全年共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152户。受理水源镇方沟村一社5名村民食用自制西瓜水而引起中毒事故、一小孩误食橡胶水而引起中毒事故及东寨镇双桥村三社3名儿童误食鼠药而引起的中毒事故调查处理并结案3起。2007年,集中查处各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以及农村地区食品、保健食品的卫生安全工作。确定125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誉度级别。共监测餐饮单位餐具236件,合格率86.02%。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225户。2008年,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受理来电、来访和举报6起,查处并结案6起。全年共依法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的单位209户。2009年6月,卫生局将餐饮服务监管档案移交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食品药品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服务单位115户,从业人员543人。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68户。2010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卫生监督所着力抓全县“两会”和“四月八”庙会期间的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依法对全县乳粉、乳制品、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豆类的生产加工、畜禽肉类的屠宰加工、检疫情况以及食品的流通环节开展联合专项监督检查3次。对存在问题的经营单位进行停业整顿和限期整改。2012年,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召开联系会议4次,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3次。2013年,卫生监督所联合食药局、教育局对全县住宿业和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卫生安全隐患,确保高考、中考期间住宿和食品安全。
  【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控制】2006年10月1日,东寨镇双桥村三社李志鹏等3名患儿发生食物中毒,其中1人死亡,现场采样送省疾控中心检测,依据检验结果确定3人为误食鼠药。10月23日,全县首次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2007年2月5日,发现第3例艾滋病病人。2008年6月25日,河西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13例风疹病例(确诊),累计有16名学生发病,罹患率1.24%。8月5日凌晨,城关镇大坝村七社村民张坤家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其中2人死亡,2人送县医院抢救,采样送至省疾控中心检测,检测结果4人为氰化物中毒。县疾控中心调查到全县参与三鹿牌等受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奶粉所致泌尿系统疾病筛查医院共6家,累计上报病例612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623例。2009年,全球新型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全县手足口病发病432例,无重症病例,发病率为167.7/十万。2010年,全县分配四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共计15370(人)份,县疾控中心按照《永昌县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实施方案》对特殊人群进行接种,没有发生副反应报告;5月,永昌县被列为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点,在水源镇方沟村(9个社)、永宁村(1、2社)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抽样人口为2585人,经省结防所影像诊断专家组复审,确诊活动性肺结核6例,患病率406.23/十万。2011年,县上成立消除麻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于6月15至30日、9月24至30日开展两轮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全县共接种麻疹疫苗3246人(次)。2012年全县发现并管理HIV/AIDS病例5例(3例通过性接触传播、2例通过血液传播)。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完成438名当年新入所、入监羁押人员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未监测出阳性病例。为1000名结防门诊就诊患者拍摄X线片481张,初诊查痰941人,符合项目治疗的患者265名,对发现的病人严格实施DOTS管理。检测碘盐销售点样品99份。对87597例报告病例开展疾病谱排序和分析工作;全县网络直报单位统计上报死亡人数947例。2012年启动永昌县中央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放犬粪采集管1500多只,犬驱虫药300多瓶,完成包虫病B超筛查6816人(次),B超检出包虫病病例12例,采集儿童血清血样717人份,包虫病患者血样4人份,建立了长效运行机制。2012年,对河西堡镇、水源镇、朱王堡镇进行布病监测,对新发布病人及其家人和密切接触者等人群,共开展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366人,血清学检测245人份,共确诊布病病例12例,为他们进行治疗。2013年完成90名当年新入所、入监羁押人员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完成术前人员检测3734份,受血前人员检测466例,其他就诊检测400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简称合管办)。2006年至2010年,累计100.2万人(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大病统筹基金4600多万元,为52191名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疗费5810.8万元,最高报销8万元。2010年机构改革,合管办划归县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管理。
  【农村卫生】2006年以来,县卫生局先后开展两次农村卫生工作论证会,组织160人报名参加全省农村医生考试;组织村级卫生人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学习,培训率达到48.6%。先后建成7家乡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项目、4家乡镇卫生院住院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及22个村卫生室建设。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常用医疗仪器,为村生室配备高压锅、冰箱、床等设备。争取省卫生厅“万名支农”2010至2013年项目及招录高校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有37名医生来县医疗卫生开展支农服务,96名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至2013年,农村卫生各项建设总投资4872.3万元。新建房屋总面积6万平方米,购置医疗设备300台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400人次。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职工总数310人,拥有病床220张。
  【社区卫生】2006年底,设立永昌县城关镇社区、河西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天锦苑社区、永福苑社区、昌康苑社区、金河路社区、银河路社区、昌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购置和租用、改造业务用房175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13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7人。2010年10月,疾控中心将城镇居民的计划免疫工作移交社区卫生服务站具体负责实施,将昌康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搬进城关镇卫生院,与公共卫生科合署办公。至2013年,先后有38名社区服务人员参加了全省的全科医师、注册护士、急救人员的培训;在职人员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教育141人;举办了护理技能大赛6场(次),急救技能大赛6场(次),中医适宜技能大赛2场(次),组织护理礼仪培训、癌痛规范化诊疗、生殖保健教育培训3次,累计参加400余人(次)。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近1万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5万余份。筛查社区重点疾病、慢性疾病700余例,共接诊社区居民疾病诊治19.75万余人(次),上门服务1900余人(次),以户为单位共建居民健康档案41690份,建档率达到86%。
  【妇幼保健】妇幼卫生项目:1、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2006年,项目为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配备价值12.94万元的基本产科设备119台(件)。八年来,共培训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人员1259人(次)。2001年与2013年相比,孕产妇死亡率由73.63/十万下降到0,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病例。2、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2008年6月,卫生部门负责出生缺陷防治项目管理,计生部门宣传和发放药品。每年对全县妇幼及计生部门项目工作人员进行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和信息管理培训;利用待、早孕妇就诊之机,宣传免费服用叶酸知识和政策,动员补服叶酸,醒目处悬挂“预防出生缺陷,妇女怀孕免费服用叶酸”的宣传标语;每季度对叶酸发放、随访、资料的上报、健康教育等进行督导,随机抽取一定数量服用叶酸的待、早孕妇女,了解叶酸发放和随访记录的可靠性,掌握目标人群叶酸的服用情况。至2013年,共为7177名育龄妇女发放了叶酸。3、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2006年至2007年,该项目是“降消”项目中的一项内容,仅对农村贫困孕产妇实施。2008年,卫生部将此项目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对所有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补助。至2013年,共为10052名农村孕产妇进行住院分娩补助,补助金额299.78万元。4、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2012年9月,永昌县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在县有线电视台播出免费宫颈癌检查的通知和相关宣传片20天并在《金昌日报》宣传报道,印制发放宣传折页5000份。县妇幼站组织医生到社区进行义诊带动筛查工作。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妇联、计生、村卫生所联合走村串户上门动员、专车免费接送检查对象进行筛查。至2013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宫颈癌检查1万人,查出低、中度上皮细胞病变18人,确诊宫颈癌3人。2013年10月,新一轮人数为1万人的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进行。5、国际奥比斯—甘肃省永昌县“眼见为实Ⅱ”小儿屈光不正矫正项目。县妇幼保健站与省妇幼保健院于2005年至2008年合作实施永昌县“眼见为实Ⅱ”小儿屈光不正矫正项目。项目启动以来,每年利用“6.6”爱眼日、“10.13”世界视觉日、“4.8”庙会等节日,印制“奥比斯项目简介”、“让孩子拥有明亮的眼睛”、“开展儿童视力筛查提高儿童视力水平”、“怎样选配一副合格的眼镜”等资料在街头开展以“让明亮的眼睛伴你一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制作宣传图板10块、条幅3条,发放宣传材料2万份,咨询800余人(次),进行电视、报纸宣传报道8次。至2008年,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和妇幼站门诊中累计完成视力筛查22121人,占项目任务的110.60%,完成验光配镜2814人,占项目任务的140.7%。
  6、0至7岁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2年4月听障儿童救治项目启动,县电视台播出免费开展听障儿童筛查通知,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听障筛查儿筛查和转诊服务。2013年,乡镇残联对听障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县妇幼站安排筛查。对34321名0至7岁儿童进行听力障碍筛查,经初筛、复筛阳性儿童22人,全部转诊至兰大二院进行确诊,已安装耳蜗4人,每人补助费用16.5万元(项目补助8.5万元,新农合补助8万元)。7、先天性疾病筛查项目。2011至2012年,县妇幼保健站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配备母婴巡回指导车、彩超、液基细胞涂片、微量元素分析仪、阴道镜、耳声发射仪、脑干反应测试仪、骨密度检测和中医治疗未病系统等先进医疗保健设备。至2013年,共检查患者1025例,筛查先天畸形5例。
  婚前医学检查: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要求婚姻登记处在办理婚姻登记时不再查验婚检证明,婚检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以来,每年婚检率不到1%。2012年,制定《永昌县进一步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方案》,推行免费婚检保健服务。2013年,婚检率提高到85.85%。
  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2009年8月,在永昌县医院和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当年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1378人,听力筛查239人。2013年,新生儿疾病筛查1620人,新生儿听力筛查1262人,均未检出阳性病例。
  “三网”监测:2006年,永昌县被卫生部定为全国“三网”监测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出生缺陷监测),县上先后选派4人参加国家级妇幼卫生信息培训。之后每年4月和10月对全县10个乡镇选出的56个行政村和4所县级监测医院进行出生、死亡漏报调查和质量控制工作。至2013年,永昌县人民医院、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永昌县中医院、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四个出生缺陷监测点,共出生婴儿13030人,肉眼可见出生缺陷143例,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09.75/万。在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中,监测乡(朱王堡、焦家庄、水源、南坝)共有活产4314人,婴儿死亡47例,平均死亡率为10.89‰,五岁以下儿童死亡56例,平均死亡率为12.98‰,连续7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
  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2006年以来,结合《永昌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县妇幼站编印《永昌县妇幼保健管理技术服务手册》,下发各医疗卫生单位统一技术服务标准。回收、下发管理手册检查各医疗卫生单位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情况,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每年对全县幼儿园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体检率达95%以上。2006年与2013年相比,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由99.67%、97.32%提高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4.62‰下降到8.02‰,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5.03‰下降到9.88‰,无孕产妇死亡发生。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机构、传染病卫生监督:2006年,严厉打击了无证行医、游医、假医和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对22家医疗卫生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查处非法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1户。2007年,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传染病报告管理、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及无证行医、超范围、超科目行医、座堂行医、出租挂靠科(室)等非法行医情况进行查处。共检查医疗卫生机构498户次,依法对47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罚,查处非法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5户。对10个乡镇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前“三室分开”情况进行审核,对51家“三室未分”等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村卫生所(室)或个体诊所依法予以限期整改。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以及医护人员执业资格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共采样监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9家,采集样品1047份,合格率为89.88%。2008年,查处房屋面积不够、“三室”不分、超范围行医等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71户。对“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奶粉致泌尿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卫生监督个案调查。对全县349家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抽样检测和评价。依法查处医疗机构23户。2009年,依法监督检查全县12家县属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2010年,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非医疗机构1家。对经营标注“卫消证字”或“卫消字”产品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药店21家,医疗机构2家,查出不合格消毒产品16种,不合格产品总数156盒(瓶)。2011年,对383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采样检测,监测370家,采样1110份,合格率达95.9%。对非法行医及非法采供血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查处2起。2012年,对381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共采样1089份,合格率93.6%。现场紫外线灯强度快速检测88家,对12家紫外辐射强度值<70μW/cm2的单位下达了监督意见书。建立传染病防治分户档案14家,监督覆盖381家,监督覆盖率100%依法对21家无证行医、超范围科目行医、出租挂靠科室等违法行为查处。2013年,对382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和抽样监测,采样1090份,合格率95%。建立传染病防治分户档案14家。对94家无证行医、超范围行医、注册地址与诊疗地址不一致等违法行为查处。
  公共卫生监督:2006年,共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169本,审核《卫生许可证》44本,发放从业人员《健康证》336本。查出违法经营单位11家。2007年,监督检查598户(次),查处违法经营单位33户。2008年,检查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件、公共用具(用品)洗涤、消毒、保洁设施以及公共用具(用品)消毒、卫生管理制度和传染性皮肤病顾客使用的专用工具,查处存在违法行为的经营单位13家。2009年,对24家住宿业经营单位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2011年,对44家住宿业经营单位进行日常监督量化评分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对185家美容美发场所进行量化分级管理。成立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禁烟领导小组,制定禁烟实施方案和禁烟制度,在公共场所悬挂禁止吸烟标识牌。2012年,对338家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持证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频次658次。对248户公共场所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其中监测一氧化碳247份,二氧化碳248份,照度监测29份,温度监测2份,噪声监测1份,合格率均为100%。举办2期公共场所负责人法律法规及控烟知识培训班,参训人员400多人。2013年,对186户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现场快速检测。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提供给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进行采样监测,采样60份,合格率78%。对40家住宿业经营单位进行日常监督量化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对5家无证经营或未按集中式供水监测点11个,农村人饮工程集中式供水监测点21个,农村分散式供水监测点1个。先后对34个监测点的水质进行采样监测,合格率达100%。
  职业放射卫生监督:2006年,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对医用x线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2008年,对县属医疗机构的放射人员基本情况、放射装置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放射卫生监管档案。2009年,在河西堡镇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咨询、普法,与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病防治工作座谈。检查全县25家企业、15家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立情况、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开展情况、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的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情况以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建立及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9家企业成立管理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2010年,在马营沟煤矿、金化、金泥等企业开展职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职业病防治措施进行了检查。对14家煤矿的矿山安全情况和对17家金属冶炼、萤石采选、化工制造等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2011年,对全县职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摸排调查93家中小型企业,督促22家存在职业危害企业建立和完善了健康监护档案。2012年起,检查《放射诊疗许可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情况、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情况、设备状态检测情况、工作人员及患者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对未设置放射工作场所指示灯和电离辐射警示标识等存在问题的4家医疗机构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2009年,为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覆盖率及监督效率,每个乡镇卫生院聘请2至3名协管员。2012年,制定《永昌县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卫生监督协管室,聘任卫生监督协管员21人。2013年,开展医疗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等信息报告和卫生监督巡查工作。督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流程、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协管员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职责、廉洁自律规定、信息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考核及奖惩制度、举报投诉受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制定了考核标准和各类业务用表。全年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2期。
  【中医药工作】2006年以来,中医机构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突出特色专科的办院方针。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县中医院80%住院病房实行中医专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县中医院在专科方面,突出以药浴、针刺、火罐、中药熏蒸、穴位注射、骶针贯督等特色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亚健康以及难治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治均有疗效。在医疗服务上,推行“病人选择医生”、“一日病房”制度。制定了“服务指南”,明确住院病人应享受的种种服务,为患者的服务保障作出具体的规定。2008年,县中医院申报了国家级针灸推拿康复专科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藏药浴治疗中心。《骶针贯督疗法治疗腰腿痛临床研究》于2000年通过市科技局专家组鉴定验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3年组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参加“甘肃中医药在线”远程教育282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50多人。派出32人参加学习省厅举办的中医院管理、使用、操作、药剂、护理及中医主治医师学习班。组织36人到其他县中医院参加学习。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9名指导老师和22名继承人通过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考核。选派9名中医骨干医师外出进修学习。
  【专业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以县医院为龙头,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至2013年底,共举办短期培训班38场(次),参加500余人(次),参加不同层次学历教育150余人,开展业务人员专题辅导58场(次),派出省外进修82人(次),省内进修132人(次),开展技术、技能比赛85场(次)。新考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16人,执业护士资格32人,新增中级职称人员35人,新增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投入人才队伍建设资金68万元。
  【卫生应急】2006年以来,建成以县医院为中心,朱王堡、新城子两个中心卫生院为两翼,其他各医疗机构为补充,辐射全县111个村卫生室的“一点两翼”急救体系。组建120急救中心,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2010年,制订《永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组建起应急救治队和疫情处置队,建成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1个,疫情网络直报管理人员14名,网络直报人员14名,实现与国家卫生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系统的联网直报。2012年12月,成立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大队,具体负责艾滋病干预。
  【医德医风建设】2006年以来,修订完善《永昌县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永昌县卫生局关于遏制药品不正当贿赂、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规定》等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务人员形象。至2013年,共开展警示教育148场(次)32000人(次);卫生法律法规专题讲座28场(次),观看警示片18场(次)。
  (供稿:张才能)
  爱国卫生
  【卫生城市创建】永昌县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2007年8月通过省级技术评估,9月省爱卫办组织八个专家组对全县创卫工作进行省级考核鉴定。2008年,省爱卫会第十三次全委会命名永昌县为“甘肃省卫生县城”。2013年9月,省爱卫会组织有关专家对省级卫生县城进行复评验收,对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健康教育等6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现场检查、资料查阅,永昌县创建卫生县城工作得到表扬,保持了“省级卫生县城”称号。2011年3月,永昌县申报市级卫生单位16家,经复查考评,金昌市人民政府授予14家单位为“市级卫生单位”。2013年申报17家无烟单位,经市爱卫会会议研究决定,命名15家单位为“市级无烟单位”。
  【爱国卫生月活动】2006年以来,县爱卫办坚持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4月爱卫月活动,组织全县干部职工、青年志愿者、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打扫城区各主干道、乡村公路、公共场所,清理死角垃圾。至2013年,共召开宣传动员会194场(次),出动14.66万人(次),车辆886台(次),清理卫生死角5397处,清治乡县道路190公里,铲除杂草230平方米,清理清运各类垃圾5644吨。组织开展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故事与图片征集、知识竞赛活动,共参赛3000多人(次),征集图片240张。
  【健康教育】2006年以来,爱卫办结合每年的“爱卫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组织卫生、教育、环保,文明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健康知识通过广播、电视、传单、板报等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共发放宣传资料86230份、健康教育挂图224幅,书写标语1720条,培训各类人员62场(次),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与县电视台联合开办每周一期的《健康面对面》、《农村健康》专题栏目,至2013年,共播出416期。开展健康教育巡讲活动,组织健康教育巡讲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共计324场(次),受教育人数8192人(次)。
  【农村改水改厕】开展改水改厕活动,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至2013年,全县农村共有农户4.9万户,自来水受益人口41356,自来水收益率达84.3%;累计建成各类卫生厕所29486座,其中三个化粪池式7613座,双瓮漏斗式58座,三联沼气式3960座,水冲式10835座,其他类7020座,改厕普及率60.1%。
  【病媒生物防制】2006年以来,全县积极控制鼠传等以“四害”为媒介的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开展以清除“四害”孳生地和防制大规模病媒生物为主要内容的消杀灭鼠、灭蚊蝇活动。至2013年,共发放资料4万多份,累计投放各类除四害药物5吨,老鼠夹等灭鼠器械8万余件,培训人员1200多人(次),农户养猫率60%以上,城乡灭鼠覆盖率95%以上,乡村田间鼠密度为2%、城区鼠密度为1.5%,全县鼠、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密度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
  (供稿:郭承英)
  体育
  【概况】2006年以来,随着体育惠民工程和“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的实施,永昌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永昌县体育馆2011年6月破土动工,该工程占地面积20572平方米,建筑面积7942.77平方米,设计观众席位2421个,至201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八年来,全县共争取体育建设项目326项,建有各类体育场地64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5平方米以上。全部乡镇和50%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中心,81个村完成“一村一场”村级农民健身工程。成立了乒乓球、棋类、体育舞蹈、羽毛球、篮球、排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7个单项体育协会。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75名,其中一级11人,二级134人,三级430人。
  【群众体育】2006年以来,以农民为主的农村体育、以社区为主的城镇体育、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体育活动频繁,形成以县级活动为龙头、乡级活动为纽带、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全县早晚健身锻炼蔚然成风,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至2013年,全县举办60多项规模较大的体育赛事,参加人数累计达7.5万多人;建成体育晨(晚)练点36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9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以上。
  【竞技体育】206年以来,竞技体育工作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适度发展,注重人才”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竞技体育活动。至2013年,全县组织参加省、市体育竞赛30多次,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项,市级以上奖项27项。2008年5月,永昌县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县城体育场举行,历时46天。设有11个大项74个比赛项目,共有116支参赛队伍的1099名运动员参加。产生176枚金牌、176枚银牌和203枚铜牌。有17项38人次打破全县田径纪录。
  【青少年体育】2006年以来,全县各中小学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甘肃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做到有主管领导分管体育,每年有体育工作计划和总结;体育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逐年加大场地、设施等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按规定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有计划地开展单项体育竞赛及学校体育节,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体育市场】坚持以“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培育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体育消费市场。2013年,全县体育彩票销量达734万元,其中电脑彩票销量615万元,即开型彩票销量1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16%(供稿:张茂荣)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