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465
颗粒名称: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J12
页数: 5
页码: 349-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文化艺术工作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人才培养、图书工作、文物工作、图书发行等。
关键词: 永昌县 文化 文化艺术

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以来,永昌县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在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文化单位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至2013年,先后完成县文化健身广场、县文化中心、县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广场、111个村文化室和10个社区文化室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配套完成了111个村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示范性农家书屋20个、农民文化大院30个。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落实行政村及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工作经费。全县建成电影放映队6支,组建业余文艺团体166个,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1300人。2008年5月,县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10月,县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至2013年,接待群众4万人(次)。2013年9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小组终期验收。11月,金昌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依托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节日,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至2013年共组织团拜会、社火调研、元宵灯展等常规文艺汇演40余场,参加群众10余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300余场,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2008年,举办了“农民艺术爱好者绘画”、“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展出书法、美术作品300余件。2009年,组织开展了“金达杯·昌宁苑”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金昌市建市30周年职工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2012年,举办了“圣容古酒杯”文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骊靬古韵”杯摄影大赛,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节”暨第二十八届商品交易会和“骊靬之秋”广场系列文化活动。首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展出非遗实物2196件,文艺演出30余场(次)。2013年,举办了“中国·金昌”第二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骊靬之夜”文艺晚会等活动,演出各类节目80余场,参加群众20余万人(次)。永昌县农村电影放映小分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每年为全县10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放映城乡公益电影1300余场(次),广场放映电影10余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是对全县现存或历史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田野普查、项目和传承人认定或划分、项目立项、申报、数据资料登记建库、实物征集、传承人业务培训辅导。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片,完成省、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上报工作。2011年,“永昌宝卷”、“永昌皮影戏”、“永昌木偶戏”、“永昌贤孝”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节子舞和部分非遗实物参加甘肃省第二届非遗展演活动。征集非遗有效线索506条,编纂非遗项目汇编9项。2012年,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办“文化发展营销策划暨民俗文化辅导报告会”、“番禾瑞像和圣容寺学术报告会”和全县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至2013年,永昌县非遗保护小组普查的非遗项目有16个类别,基本信息506条,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1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确定非遗保护传承人39人。
  【文化市场管理】2006年以来,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以繁荣市场为要务,以规范市场为保障,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每年组织开展网吧、音像市场、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坚持扫黄打非工作和文化市场巡查日志制度,实行集中检查和分片检查,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办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处理举报的文化市场各类违规案件。至2013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78人(次),执法车辆384车(次),共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323家(次),取缔黑网吧7家,查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2家,查缴非法音像制品5597盘,查缴各类非法书刊8634册,受理各类举报的文化市场违规案件9起,共处罚款3.93万元。2013年底,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71家,其中印刷复制单位156家,网吧12家,音像制品零售单位21家,娱乐场所23家,出版物56家、美术品经营(备案)单位3家,从业人员达到2540多人。
  【文化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全县文化人才培训工作主要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群众性文化人才培训。专业人才培训方面,共选派38名新闻彩编人员、24名文图博专业技术人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参加了国家以及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学习;组织乡镇、村(社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数300余人(次)。群众性文化人才培训方面,组织各类形式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非遗传承人培训4场(次);举办文化艺术创作辅导和笔会20余次,文艺界人才队伍发展到100余人,其中:20人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7人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4人加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3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8人加入甘肃省摄影家协会。
  【图书工作】2008年,筹资5万元建起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永昌分中心,接受全国信息共享中心的节目。2009年,投资70余万元建成30座电子阅览室和40座多媒体室各一个。2010年,购置桌椅建起少儿阅览室。2011年,对馆舍进行整合改造,实行密集架陈列。2013年,建立图书馆网站,新购电子图书22万册建成数字图书馆。至2013年底,县图书馆总藏纸质版图书9.18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种类包括图书(盲文图书)、报刊(期刊、报纸)、古籍(善本)、视听文献、缩微制品、地方文献。
  【文物工作】2008年,县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2011年,博物馆实施了陈列展览提升改装工程,制作《永昌古代文明》、《骊靬之迷解》两个专题展览,新建影视展览厅。2013年,开通“永昌县博物馆”网站。文物普查:永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08年5月开始,历时两年,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53处,其中消失文物17处,登记文物236处,在登记的23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新发现90处,复查146处。按类别分,有古遗址147处,古墓葬56处,古建筑9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2011年3月,古籍保护整理工作开始,共普查登记古籍289部1075册,民国文献176部445册,其中包括南宋木刻本《百川学海》、清乾隆版、嘉庆版《永昌县志》等地方文献精品。2013年5月,开展全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至2013年12月,共采集文物基础信息2616件(套),拍摄文物照片10464张,登录普查信息软件670件(套),整理分类账18套、藏品档案类别20个,填写编目卡728张。文物保护与维修:2006年5月28日,永昌钟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1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永昌钟鼓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1年1月10日,县政府公布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36处。12月,文保单位“金龙坝遗址”、“花大门石刻”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永昌县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古遗址3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3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2006年以来,完成了圣容寺、云庄寺、红山窑塔等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界桩竖立工程。2012年完成圣容寺塔修缮工程及宗家庄忠字台保护维修工程。
  【图书发行】2008年开始,县新华书店除负责全县教材发行,还负责120多家行政村及社区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供货任务。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建英
责任者
何永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