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464
颗粒名称: 文化、旅游
分类号: G127;F592.7
页数: 10
页码: 349-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历程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文化 旅游

内容

文化艺术
  【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以来,永昌县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在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文化单位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至2013年,先后完成县文化健身广场、县文化中心、县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广场、111个村文化室和10个社区文化室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配套完成了111个村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示范性农家书屋20个、农民文化大院30个。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落实行政村及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工作经费。全县建成电影放映队6支,组建业余文艺团体166个,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1300人。2008年5月,县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10月,县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至2013年,接待群众4万人(次)。2013年9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小组终期验收。11月,金昌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依托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节日,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至2013年共组织团拜会、社火调研、元宵灯展等常规文艺汇演40余场,参加群众10余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300余场,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2008年,举办了“农民艺术爱好者绘画”、“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展出书法、美术作品300余件。2009年,组织开展了“金达杯·昌宁苑”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金昌市建市30周年职工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2012年,举办了“圣容古酒杯”文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骊靬古韵”杯摄影大赛,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节”暨第二十八届商品交易会和“骊靬之秋”广场系列文化活动。首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展出非遗实物2196件,文艺演出30余场(次)。2013年,举办了“中国·金昌”第二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骊靬之夜”文艺晚会等活动,演出各类节目80余场,参加群众20余万人(次)。永昌县农村电影放映小分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每年为全县10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放映城乡公益电影1300余场(次),广场放映电影10余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是对全县现存或历史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田野普查、项目和传承人认定或划分、项目立项、申报、数据资料登记建库、实物征集、传承人业务培训辅导。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片,完成省、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上报工作。2011年,“永昌宝卷”、“永昌皮影戏”、“永昌木偶戏”、“永昌贤孝”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节子舞和部分非遗实物参加甘肃省第二届非遗展演活动。征集非遗有效线索506条,编纂非遗项目汇编9项。2012年,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办“文化发展营销策划暨民俗文化辅导报告会”、“番禾瑞像和圣容寺学术报告会”和全县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至2013年,永昌县非遗保护小组普查的非遗项目有16个类别,基本信息506条,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1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确定非遗保护传承人39人。
  【文化市场管理】2006年以来,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以繁荣市场为要务,以规范市场为保障,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每年组织开展网吧、音像市场、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坚持扫黄打非工作和文化市场巡查日志制度,实行集中检查和分片检查,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办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处理举报的文化市场各类违规案件。至2013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78人(次),执法车辆384车(次),共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323家(次),取缔黑网吧7家,查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2家,查缴非法音像制品5597盘,查缴各类非法书刊8634册,受理各类举报的文化市场违规案件9起,共处罚款3.93万元。2013年底,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71家,其中印刷复制单位156家,网吧12家,音像制品零售单位21家,娱乐场所23家,出版物56家、美术品经营(备案)单位3家,从业人员达到2540多人。
  【文化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全县文化人才培训工作主要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群众性文化人才培训。专业人才培训方面,共选派38名新闻彩编人员、24名文图博专业技术人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参加了国家以及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学习;组织乡镇、村(社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数300余人(次)。群众性文化人才培训方面,组织各类形式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非遗传承人培训4场(次);举办文化艺术创作辅导和笔会20余次,文艺界人才队伍发展到100余人,其中:20人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7人加入甘肃省书法家协会,4人加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3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8人加入甘肃省摄影家协会。
  【图书工作】2008年,筹资5万元建起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永昌分中心,接受全国信息共享中心的节目。2009年,投资70余万元建成30座电子阅览室和40座多媒体室各一个。2010年,购置桌椅建起少儿阅览室。2011年,对馆舍进行整合改造,实行密集架陈列。2013年,建立图书馆网站,新购电子图书22万册建成数字图书馆。至2013年底,县图书馆总藏纸质版图书9.18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种类包括图书(盲文图书)、报刊(期刊、报纸)、古籍(善本)、视听文献、缩微制品、地方文献。
  【文物工作】2008年,县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2011年,博物馆实施了陈列展览提升改装工程,制作《永昌古代文明》、《骊靬之迷解》两个专题展览,新建影视展览厅。2013年,开通“永昌县博物馆”网站。文物普查:永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08年5月开始,历时两年,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53处,其中消失文物17处,登记文物236处,在登记的23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新发现90处,复查146处。按类别分,有古遗址147处,古墓葬56处,古建筑9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处。2011年3月,古籍保护整理工作开始,共普查登记古籍289部1075册,民国文献176部445册,其中包括南宋木刻本《百川学海》、清乾隆版、嘉庆版《永昌县志》等地方文献精品。2013年5月,开展全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至2013年12月,共采集文物基础信息2616件(套),拍摄文物照片10464张,登录普查信息软件670件(套),整理分类账18套、藏品档案类别20个,填写编目卡728张。文物保护与维修:2006年5月28日,永昌钟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1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永昌钟鼓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1年1月10日,县政府公布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36处。12月,文保单位“金龙坝遗址”、“花大门石刻”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金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永昌县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古遗址3处,古墓葬2处,古建筑3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2006年以来,完成了圣容寺、云庄寺、红山窑塔等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界桩竖立工程。2012年完成圣容寺塔修缮工程及宗家庄忠字台保护维修工程。
  【图书发行】2008年开始,县新华书店除负责全县教材发行,还负责120多家行政村及社区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供货任务。
  广播影视
  【新闻宣传】2006年,县广播电视台开设《辉煌“十五”》、《展望“十一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走进“十一五”建设新农村》、《永昌普法》、《知荣辱、树新风》、《巾帼风采》、《争创双拥模范“五连冠”》、《教师风采》、《乡镇党委书记访谈》、《党旗飘飘》等栏目。2007年,开辟《创建卫生县城、树立文明新风》、《平安永昌》、《务工者风采》、《十七大精神解读》等专题栏目,多层次、全方位报道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完成三八颁奖晚会、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等多场大型活动的直播或录播工作。2008年,对全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和全民艰苦创业之路”发展成就进行宣传。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开设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供稿:周建英、何永红)献爱心,支持灾区重建的事迹进行宣传。播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28条。2009年,对原有的二套非线性编辑线、一套硬盘播出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县电视台自办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报道专栏,结合全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开设《走近道德模范》栏目,宣传部分道德模范的动人事迹。宣传了甲型H1M流感、手足口病等疫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采访报道县城各种不文明现象的“文明观察哨”系列。2010年,开辟《一增两化促发展》、《创建省级文明县》、《文明观察哨》、《落实金昌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劳动者之歌》等专题栏目,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新风貌。开设“两会快讯”、“两会专题报道”、“代表、委员专访”、“两会评论”等栏目。2011年,开辟《展望十二五》、《抓项目促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基层》、《争创“双拥六连冠”》、《落实金昌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劳动者之歌》、《走基层》等专题栏目,宣传全县“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开播《大话永昌》。2012年,开设《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十多个专题栏目,宣传中央和省、市、县惠民政策、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先后播出宣传地情文化的《晨钟暮鼓》、《月圆观灯游百病》、《永昌小曲》、《永昌贤孝》、《永昌念卷》、《西路军鏖战永昌》、《雕像背后的故事》等专题30余期。2013年,开辟十八大精神学习、小康社会建设、双联、创建、市委市政府支持永昌发展及中央、省、市惠民政策、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等13个专栏,宣传各项方针政策。与省、市电视台等媒体沟通联系,精心策划,适时选送我县发展循环工业、现代农业、文化事业、旅游产业等方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稿件,展示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至2013年,累计编播各类稿件10469篇,选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稿件1577篇。
  【广播影视】2009年以来,永昌县抢抓国家启动新一轮“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利时机,至2011年先后在28个行政村486个自然村安装架设直播卫星“村村通”设备17362套,农户可收看收听47套直播卫星数字电视节目和10套广播节目。2012年8月开始,历时一年完成10个乡镇3.95万户“户户通”的信息录入、开通工作,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至2013年,全县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农户达到5.69万户,城乡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4238户。敷设城乡管道178公里、光缆242.8公里,网络安全传输达到99%,有效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畅通。农村气象减灾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村村响)于2013年11月开工建设,安装正常发射,各行政村的调频音柱将逐步实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电视网络】2007年,对县城、河西堡镇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进行改造,升级为860MHZ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发展模拟电视用户2.3万户。2008年12月开始对全县的模拟电视用户进行数字化整体转换。至2013年底,全县电视发射机功率达1900瓦,覆盖人口约18万,覆盖率达85%。城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2340户,有线电视用户可收看116套电视节目;农村多路微波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898户,可收看中央、省、市县自办电视节目40套。
  【行业管理】坚持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规范管理,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严格文化娱乐、网吧、新闻出版、印刷企业、广播电视等经营主体的跟踪管理,充分发挥好网络技术监控设施的作用。开展广电设施保护工作,依法实施对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以及有线网络规划和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IPTV网络电视、CMB手持移动电视等新业务的政策宣传和市场监管,集中对非法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加强广告播放监管,杜绝不良广告、违规广告,强化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管理,查处打击非法传播互联网视听节目行为,净化全县广播影视环境。同时,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盗掘、盗抢、走私文物等犯罪行为。
  (供稿:周建英、何永红)
  旅游
  【旅游经济】2006年以来,全县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不停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民俗文化节”、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成功举办,“骊靬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圣容寺景区、云庄寺景区及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建设取得辉煌成果。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旅游开发】北海子景区:2006年,完成武当山路的铺油硬化。2007年,完成景区国家A 级景区的初评和申报工作。2008年,北海子公园实施免费开放。2011年6月,武当山古建筑恢复工程开工建设,至2012年10月竣工开放,工程投资2800多万元。恢复了武当山14处古建筑,新建亭、台、门、楼等18项旅游景观设施,配套建设2条2.8公里人行步道,2.6公里车行道,5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和3000多平方米的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对山体和单体古建筑全部进行亮化,并安装音响、监控等服务设施,启动实施北海子景区文化建设,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框架初步形成。2013年,实施武当山宗教文化旅游区二期工程。新建贮水量80立方米的水池一座,解决武当山森林防火和厕所以及生活用水;在栖霞门、二天门和天园停车广场新建三座水冲式星级厕所;在重点景点和路段设计安装标识牌;完成三宝塔内的文化包装,在七层安放观音像,一层设置文景碑,各层内壁绘制了“九观永昌”图。
  骊靬古城:2007年,编写骊靬文化景区总体开发方案,为深圳安特影视公司提供骊靬古城开发建设的规划效果图及文字资料。2008年,编制完成骊靬文化景区详细规划。2010年,骊靬古城单位:(万人)次、%、万元建设项目启动。至2013年,完成大雄宝殿、城墙、城门及角楼、二层仿古游客接待中心、骊靬公园、骊靬文化陈列馆及华夏骊靬影视城唐宫、梵宫地基工程和部分楼层框架工程;完成骊靬大道和平柱景观带部分罗马立柱工程;完成愫园迁坟、征地、供电线路、引水工程架设工作。
  圣容寺景区:2006年,修复完成石佛殿、念佛堂、斋堂、僧舍、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药师殿等建筑。2007年,完成景区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景区管理办法。2008年,完成景区客服中心、停车场项目的规划设计。2010年9月,圣容寺塔修缮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当年完成御山圣容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路基、桥涵、防洪墙等工程建设。2011年,完成景区寺院内泥土地面铺设透水砖,镶嵌道牙等;在景区就近租赁农民闲置房屋设立“景区管理中心”。2013年,筹措资金600万元开工建设景区12公里道路,完成路基、桥涵工程。
  云庄寺景区:至2013年,完成景区输电线路架设,台阶铺设,运物缆车建设;完成景区大殿、侧殿、山门等建筑;对部分石窟、亭阁、栈道进行了维修。
  【旅游管理】组织行业管理,规范饭店、旅行社、景点的行业管理,确保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游百病”、“四月八庙会”、“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安全有序进行。加强行业专项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全县旅行社、旅行社营业部、星级宾馆、旅游景区进行检查,有效防范不法经营行为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全县旅游行业“零投诉”和“零事故”。2013年《旅游法》实施,对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树立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理念,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为全县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宣传】2006年,配合中央外宣办完成骊宣传册的拍片与资料收集工作,在国道312高速公路立交桥树立“一支古罗马军团在中国的最后家园”大型文化广告牌。将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美国DCI传媒公司等摄制的5部有关骊靬的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五合一”宣传光盘。对10个乡镇的100多“骊靬人”进行调查和筛选,为89人做了图文档案,配合中科院对骊靬人进行抽样调查,抽样60多份。骊靬研究会接待中外来宾600余人(次),接待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8家中外媒体记者20余人,收集6万多字的骊靬文化资料。完成《西路红军在永昌》专题片的摄制工作。协同宣传部、邮政局完成永昌风光邮资信封的设计制作。2007年,完成骊靬遗址维修保护工程,配合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意大利影视制作公司等国内外媒体制作有关骊靬的宣传专题片10多部,配合深圳安特影视公司完成电视纪录片《祁连山下的骊靬城》的拍摄工作,介绍骊靬文化的专题文章刊登于每日电讯、世界博览等杂志。骊靬研究会收集骊靬文化资料5万余字,接待中外媒体记者、来宾100余人。2011年,在“丝绸之路骊靬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期间,以编印宣传画册,制作宣传展板、设置宣传广告、发放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宣传。开通“永昌旅游网站”。发行3期《永昌旅游》报纸。为焦家庄乡骊靬文化展示中心设计宣传规划、提供宣传资料。挖掘永昌历史文化并研制开发十多件旅游商品,其中“鸳鸯池彩陶仿制”、“骊靬风情羊毛围巾”、“红山窑粗瓷工艺品”、“沙枣木工艺雕刻”等商品获得省级领导及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骊靬风情羊毛围巾”被评为金昌代表商品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2012年,在中国·金昌首届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活动期间,采取多种方式介绍和宣传骊靬文化、圣容文化、红色文化。完成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地图及永昌旅游报印制,新增、更新景区展板30余块,组织10名罗马后裔在骊靬古城表演,完成圣容寺重修碑文编制及刻制工作。聘请专业人士绘制了永昌旅游地图。配合新疆卫视、江西卫视制作甘肃重点景点专题片。完成红军子女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永昌段的各项工作及《喋血永昌》电视专题片拍摄。“四月八”庙会活动期间,开展“永昌十大特色饮食”、“永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2013年,配合北京快乐元素公司策划宣传永昌旅游业,聘请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为永昌骊靬文化形象大使。配合市旅游局完成电影《罗西与莫妮卡之骊靬情》后期拍摄;设计、制作、发行《永昌旅游报》二期3000多份。编制宣传画册,雇佣骊靬后裔举行嘉宾参观迎、送仪式等,设计骊靬大道标识牌,扩大骊靬景区的知名度。安排骊靬后裔参加了电影《罗西与莫妮卡之骊靬情》在北京的首映仪式、兰洽会及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日宣传活动。
  (供稿:邱少君)
  史志工作
  【县志编纂】永昌县第二轮修志工作2005年启动,县委、县政府印发《永昌县第二轮修志工作实施意见》,成立永昌县第二轮修志工作机构。《永昌县志(1991—2005)》编撰工作2005年4月开始编纂,至2009年6月定稿,11月出版发行,经历了资料收集、分头撰稿、总纂核实、评稿修改、复审精编、终审定稿等程序,先后形成编辑稿、总纂稿、征求意见稿(评审稿)、统改稿、复审稿、终审稿、定稿7个稿本。全志110余万字,设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乡镇、人物共7篇52章271节。篇首有概述、大事记,篇末有附录、缩略语。收录彩色图表18幅,彩色照片176幅,随文照片80幅。全面、系统地记载了1991年至2005年间全县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状。2010年,《永昌县志(1991—2005)》被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地方志学会评为“全省第八届优秀史志志书类二等奖”。
  永昌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修过三部县志,分别是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版、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民国六年(1917)版。三种版本均系民国七年(1918)石印,后于1983年校勘合订重印1000册。为了保证馆藏数量和原件的安全,又能满足读者的收藏和查阅需求,2011年,县政府对以上三本县志进行翻印2000套。
  【年鉴编纂】《永昌年鉴》编纂工作从2013年启动,由县地方志办公室具体负责编纂。《永昌年鉴》为地方性综合年鉴,首期《永昌年鉴(2006—2013)》为合订本。至2013年底,完成机构设置、编纂方案的印发等工作。2006年以来,永昌县史志工作还完成《金昌年鉴》(2007卷至2013卷)“永昌县资料”和《甘肃省年鉴》(2010卷至2013卷)永昌部分的文字编写、图片拍摄等。
  【部门志编纂】部门志就是记述该部门各个方面现状和历史的综合资料性著述。永昌县部门志编纂工作健康发展,成果显著。至2013年编纂完成永昌县人大志、永昌县组织史、城关镇镇志、永昌县检察志等40余部部门志、行业志。
  【地情资料】地情资料的编写方面,2006年以来,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永昌独特的骊靬文化、圣容寺佛教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地情资料编写,先后出版《骊靬书》、《骊靬传奇》、《永昌故事》、《金昌民间故事》、《永昌宝卷》、《永昌地方小戏》、《永昌史话》、《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永昌圣容瑞象寺》、《永昌圣容寺》、《永昌民间俗曲》、《永昌民俗祝祷奠祭文辞》、《祝巍山文史论稿》、《十里栈道楹联集锦》、《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等多部著作;编辑出版《永昌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至第十一辑。二是在党史资料的编写上突出了西路军红色文化,出版发行了《中共永昌党史大事记》、《红色占领》、《永昌人民怀念西路军》等著作。
  【党史研究】2006年以来,不断探索党史工作新格局,积极利用革命历史资料和遗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先后举办各类党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20多场(次)。邀请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李荣珍同志在全县进行《红军长征在甘肃》的专题讲座。协助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甘肃电视台、金昌电视台拍摄《碧血丹心》、《长征不朽的魂》、《喋血永昌》等历史题材文献记录片,完成《话说永昌—红西路军在永昌》专题片拍摄任务。配合省、市党史部门完成《“文革”在永昌》专题资料的征研撰写。完成《中国共产党金昌历史》永昌部分的文字编审及入选图片的征集、整理等工作。完成《中共永昌县组织史(1987—2011)》。制定《永昌县党史工作十二五规划》。征集党史照片120张。完成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登记革命遗址9处。永昌县红西路军革命烈士陵园被命名为甘肃省第三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文史资料编研】2006年以来,县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结合永昌史料特点,编制方案,精心征稿、编辑出版《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第十辑和第十一辑共3辑。2006年9月,《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内部出版,内容主要分为历史文化、革命足迹、人物春秋、历史纪实、社会事业、农业经济六个方面,叙述了历史发展进程,编入稿件58篇,23万余字。2009年12月,《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内部出版,内容主要分为历史纪实、战火岁月、民俗风情、经济纵横、社会事业、往事特记、人物风采七个方面,记叙了永昌文化资源,反映了永昌革命与发展,记录了永昌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编入稿件45篇,约20万字。2013年9月,《永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内部出版,内容主要分为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史料六个方面,记叙了永昌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演进,编入稿件74篇,图片126幅,约30万字。
  (供稿:蒋丽年)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