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商业贸易
分类号: F727
页数: 3
页码: 316-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2013年永昌县通领域法律法规,全面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
关键词: 商业贸易 发展 永昌县

内容

【商贸流通】 县商务局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甘肃省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办法》、《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条例》等商贸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全面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至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52亿元,增长1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69亿元,增长16.2%。批发业商品零售额0.01亿元,零售业商品零售额12.07亿元,住宿业餐费收入及商品销售额0.39亿元,餐饮业餐费收入及商品销售额4.74亿元。全县批发业销售额达到12.5亿元,增长22%;零售业销售额18.63亿元,增长22.75%;住宿业营业额0.51亿元,增长31.19%;餐饮业营业额5.59亿元,增长19.78%。个体工商户7597户,同比增长16.8%;从业人员1.22万人,增长17.33%;注册资金3.93亿元,增长41.9%。私营企业户数737户,同比增长17.54%;从业人员1.15万人,增长3.52%;注册资金33.72亿元,增长44.7%。全县非有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增长22.5%,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33.2%。全县13家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17.03%。
  【商品交易】 2006年以来,全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积极推进工业标准化和清洁生产,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第三产业,全县商品交易额大幅度增长,至2013年,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6860个,其中大型超市3个、百货店5个,主题商场2个,商品交易市场18个,农村集贸市场8个,宾馆酒店18家,各类专卖店12家,连锁店6个,洗染及美容美发店152家,洗浴7家,网吧86家,娱乐场所52家,住宿个体户43户,餐饮个体户492户,批发零售业1206家,食品加工企业及加工点3家,货运信息配载站123个,从业人员4.8万人。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主要交易商品有水泥、硅铁、化肥、煤炭、啤酒大麦、麦芽、面粉、畜禽、蔬菜、中药材、化工产品等。
  【市场体系建设】 2006年以来,全县形成以大宗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干、以区域性综合营销市场为分支、以乡镇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集贸市场和城乡商贸网点为网络,各类要素与市场相配套的区域市场体系。至2013年,全县共投资2.04亿元,建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专业市场17处,其中蔬菜批发交易市场5处,农贸市场7处,活畜交易市场1处,中药材和胡萝卜交易市场各1处,啤酒大麦和洋葱交易市场各1处。贸易、餐饮、服务、零售业网点达到819家,从业人员4.8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58亿元,增长13.6%。全县市场建设以城关镇为中心,公路沿线乡镇为支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综合能力的市场体系,并在10个乡镇建成了区域性重点集贸市场。
  【商务重点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永昌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涉及10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实施以来,先后有2个试点企业承担全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任务。经省商务厅验收合格确定永昌县农家店、农资店106户。2009年,取消永昌县城镇联社供销公司商品配送及农家店改造建设资质。2011年,确定永昌县糖酒有限责任公司为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在全县10个乡镇改造建设农家店70家,在红山窑、焦家庄、六坝、水源、朱王堡,筛选改造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11家。2013年,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70家农家店架设了pos机。至2013年,改造建设农家店176家,建设商品配送中心2个,工程覆盖率达到49%。
  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2009年,制定《永昌县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实施细则》,启动“家电下乡”。至2012年,共备案登记家电下乡销售网点81家,其中县城29家,乡镇52家,累计销售家电下乡各类产品3.36万台(件),其中销售冰箱(含冰柜)1.32万台,彩电7219台,洗衣机6563台,手机411部、热水器4045台、电脑1164台、空调51台、微波炉374台、电磁炉512台,销售金额7472.55万元,已补贴各类家电3.07万台(件),发放补贴资金829.96万元。2010年6月,永昌县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至2012年底,备案登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网点13家,回收网点5家,累计回收各类旧家电811台(件),其中电视机447台、冰箱103台、洗衣机261台,回收金额44.64万元;销售各类家电817台(件),其中电视机480台、冰箱135台、洗衣机202台,销售金额280.98万元,审核576台(件),发放补贴资金16.92万元。
  【特殊行业管理】 典当管理:至2013年,全县审批设立典当行1家,为永昌融汇典当有限责任公司。成品油管理:至2013年,全县有加油站13家。二手车交易:至2013年,全县共审批设立二手车交易市场1处,为金昌宝来利二手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商务综合行政执法】 2010年前,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由农牧、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队伍承担。2011年3月,成立永昌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行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重点监管全县3家屠宰企业、119户肉类经营户、320户餐饮单位、360户农家乐羊肉馆、43家酒店、1360多家酒类批发和零售经营户,以及废旧物资回收、美容美发、二手车交易、拍卖、典当、成品油市场、特许经营等几百家企业和商户。县执法队坚持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服务与监管相结合,加大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书刊、户外媒体广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商务法律法规,宣传诚信守法典型,曝光违法案件,让各经营企业和广大群众了解商务法律法规,提高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影响力。每年举办酒类、定点屠宰、食品安全等从业人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领导作专题讲座,对从业人员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普及商务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守法经营的意识。至2013年,共查处肉类案件16起,没收不合格肉品1165.9公斤集中销毁处理,上缴财政罚款1700元。查出违法违规酒类商品案件219起,没收并销毁假酒25件,罚款2.51万元。
  【酒类商品管理】 全县有3家白酒生产企业,分别是焦家庄骊靬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永昌酒厂、河西堡金昌酒厂。2006年以来,按照《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和《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无证批发、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等违法行为。至2013年,累计发放酒类批发许可证28家,办理酒类零售备案登记1106家。共出动执法人员438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110多台(次),检查酒类商品经营户2320多次,发放酒类流通随附单372本,查处酒类违法案件320起,行政处罚97人。
  【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至2011年,全县有永昌县天开屠宰厂、河西堡屠宰场、焦家庄鸿运屠宰场、朱王堡镇屠宰场4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和德赛羊业有限责任公司1家牛羊定点屠宰厂。2012年,按照《甘肃省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县商务局联合县农牧局、环保局对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开展为期6个月的资格审核清理工作,通过审核清理,取消了整改不达标的焦家庄鸿运屠宰场和朱王堡镇屠宰场的定点屠宰资格。取消德赛羊业有限责任公司牛羊定点屠宰厂资格,确定永昌县溪源肉联加工有限公司为牛羊定点屠宰。至2013年,通过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184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600多台(次),捣毁私屠滥宰窝点2处,查处未经检疫、检验上市销售的不合格肉品案件32起,查收未经定点屠宰场屠宰的不合格肉品574.1公斤。
  【企业改制】 2006年以来,县商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有关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步伐。2006年12月,下发《关于永昌县城关百货商店改制方案》。2007年4月,对1956年成立的城关百货商店进行改制。城关百货商店位于鼓楼西北角,占地面积1089平方米,建筑面积1694平方米,依法定程序评估后公开拍卖给高德云,所得25.08万元,用于妥善安置公司26名在职职工、14名退休职工医疗费、5名抚恤人员的生活。2008年3月,下发《关于永昌县食品公司改制方案》。8月,县商务局对1956年成立的食品公司进行改制。食品公司位于县城东环路,占地面积21892平方米,依法定程序评估后县政府协调出让给县供热公司,安置公司33名在职职工、11名协议职工、15名退休职工医疗、9名抚恤人员生活等费用314.55万元,由县财政支付。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单学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