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八一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213
颗粒名称: 国营八一农场
分类号: F324.1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国营八一农场机构沿革、经营概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经济 八一农场

内容

【机构沿革】1958年7月成立,是兰州军区800名转业军官创建的国营机械化农场,场部设天生坑。归张掖地区农垦局管辖。1960年,将永昌县境内的国营黑土洼农场、国营油籽洼农场、国营马家坪农场和民勤县境内的昌宁人民公社并入八一农场。12月,昌宁人民公社退出农场回归公社建制。同年,农场人口达7734人。1961年年底,八一农场场部迁往黑土洼分场。1963年12月,八一农场移交农建十一师管理。同年,马家坪农场恢复人民公社建制。1964年,农建十一师党委研究决定:将玉宝、东寨、玉皇地三个县办农场划归八一农场管理,组成团级农场,场部设在黑土洼。1966年成立八一农场小井子分场。1967年冬,八一农场场部迁往玉皇地。1968年8月,农建十一师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八一农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十一师第八团,下属黑土洼、玉皇地、东寨、青山、天生坑和小井子六个农业分场编制为营级单位。1970年初,农八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团。1971年8月,兰州军区司令部命令兵团所属各师团以上单位使用部队代号。十三团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23部队。所属各营、连亦由师部统一编中队、分队代号。1973年10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1974年12月,甘肃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十三团交武威地区管理。武威地区农垦局废除十三团军垦番号,改称国营永昌农场。十三团所属营、连相应更名为分场、生产队。1978年,恢复国营八一农场。同年移交甘肃省农垦局(后改称甘肃省农垦总公司、2004年改为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管理。1983年12月,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决定成立金昌农垦分公司,统管八一农场、河西堡电焊条厂、农垦建筑一公司。在八一农场机关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为县级经济实体。1985年,八一农场全面推行职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制。同年1月,八一农场场部迁往永昌县河西堡。1989年8月,农垦总公司增设金昌农垦公司,与八一农场合署办公。2001年,农场撤销八一农场玉皇地分场建制撤并东寨分场,成立国营八一农场东寨分场。2007年,改制为甘肃农垦金昌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保留国营八一农场和金昌农垦公司的牌子。2012年1月,黑土洼分场剥离成立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有限公司。
  【经营概况】农场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有农垦大型企业。拥有土地83万亩,耕地18万亩,资产总额3亿元。全场总人口1.3万人,职工537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啤酒大麦、啤酒麦芽、啤酒花、蓖麻、苜蓿草产品、食葵、黑瓜籽、棉花、果品等。2013年,国营八一农场(农垦金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1亿元,实现利润1.62亿元;职工年均收入3.28万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农场农业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利润1425万元;场办工商建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15万元,利润230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