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184
颗粒名称: 特色产业
分类号: F321
页数: 3
页码: 241-243
摘要: 在全县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减少到17.14万亩。全县扶持发展9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啤酒大麦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9.58万亩,因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全国对高原蔬菜需求量的增加,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13.34万亩,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甘肃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以资金补贴的方式发放到养殖场(区)、规模养殖户进行肉羊杂交改良,全县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5个,全县肉羊养殖量达到154.3万只。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 特色产业

内容

2006年以来,全县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历了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数量型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效益型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立足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产业特色,调整作物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在全县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养殖示范基地。
  啤酒大麦种植: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6年种植面积28.7万亩,品种主要以甘啤4号为主。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39.02万亩,创历史新高。2009年开始,由于种植效益相对低下,面积逐年减少。至2013年,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减少到17.14万亩,年均递减10%。啤酒大麦在永昌县种植历史悠久,农户有较丰富的种植经验,种植的大麦质量稳定,种植品种主要以甘啤6号、垦啤6号为主。2010年,永昌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30万亩“永昌啤酒大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产量15万吨。全县扶持发展9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啤酒大麦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县啤酒麦芽年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生产的啤酒麦芽产品得到国内各大啤酒酿造厂家的一致好评。打造了“乌牛”、“林山”“河西走廊”、“三强”等一批名牌麦芽产品。
  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2006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9.58万亩,产量36.8万吨,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和焦家庄乡,品种主要以胡萝卜为主。此后,因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全国对高原蔬菜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品种趋于多样化。胡萝卜、西芹、洋葱、青笋、花椰菜、娃娃菜、甘蓝、双孢菇、红辣椒等蔬菜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至2013年,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13.34万亩,产量达46.8万吨。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辣椒等15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蔬菜种植区域扩大到城郊、东河、清河等乡镇。2006年,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甘肃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2012年,“永昌胡萝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优质肉羊养殖:1999年,先后从新西兰引进无角陶赛特、波德代两种肉用种羊。200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特克赛尔、杜泊羊两种肉用种羊,通过繁育,以资金补贴的方式发放到养殖场(区)、规模养殖户进行肉羊杂交改良。2009年以来,实施新建肉羊改良站点、配套人工授精器械、组群改良资金补贴、引羊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10年,通过实施引羊补贴政策,从外省市引进多产性小尾寒羊1.26万只。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5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08万户,肉羊养殖量92.7万只。至2013年,全县肉羊养殖量达到154.3万只,累计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73个,已建成万只羊场2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85个,专业养殖户60个,专业社380个,规模养殖户1.54万户,规模养殖比重占全县养殖数量的60%以上。全县累计新建肉羊杂交改良站点577个,完成杂交改良羊136.26万只。每年扶持建设青贮氨化窖1.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6万多立方米。
  玉米制种:全县玉米制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为3.2万亩,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水源镇,品种以利民15号为主。2008年,全县制种面积5.6万亩,主要分布在水源镇和朱王堡镇。2010年,全县制种面积10.2万亩,品种以郑单958、铁研53号、禾玉9566为主。2011年,全县引进有资质、有规模、有资金势力的11家种子企业,在清河两镇开展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共签订种子生产合同56份,制种面积9.6万亩,90%以上制种户亩收入在2300元以上,较上年每亩增收500元以上,总产值2.3亿元。2012年,永昌县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高峰,制种面积10.6万亩,较上年增加1万亩,增长10.4%,平均亩产量达510千克,较上年450千克/亩增60千克,增幅13%,全县增产杂交玉米种子636万千克,平均亩增收420元,示范带动农户2.3万户,户均增收1936元,新增综合效益4453万元。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清河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至2013年,制种面积达到9.3万亩,品种主要以吉祥1号为主。2013年,永昌县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传统油料种植:2006年,全县油料种植面积1.57万亩,年产量0.23万吨。此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永昌县利用高海拔地区土壤、水源纯净无污染、光照充足和气候冷凉的自然条件优势,依托永昌植物油和一品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西河地区为重点,推广以胡麻油为主的传统油料作物种植,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至2013年,全县以胡麻、菜籽为主的油料种植面积达7.5万亩,年产量1.47万吨。
  食用菌种植:2004年,永昌县开始食用菌种植,主要以新城子、红山窑等沿山冷凉灌区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在全县大面积推广。2008年,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7035户,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并自发形成多家生产菌种、菌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月27日,由金昌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食用菌协会共同主办的甘肃河西冷凉区双孢菇产业发展研讨暨基地观摩现场会在永昌县召开,参加研讨观摩会的有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省市县有关领导,省内各科所院校学者专家,部分外商、企业代表及记者等150多人。通过交流研讨和基地观摩,加强沟通,促进合作,推动了全省河西冷凉灌区双孢菇产业的发展。2009年,由于市场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萎缩。2012年,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食用菌产业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全县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户1800户,新建食用菌棚1385座,启动旧棚1133座,推广立体栽培1027座,二次发酵1637座,种植面积43万平方米,菌类总产量达到430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姬松茸、平菇等十余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2012年5月,永昌县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食用菌工厂化立体栽培示范基地项目,新建工厂化立体栽培专用菇房6栋3万平方米,以及冷藏保鲜库、蒸煮室、灭菌室、接种室等配套附属设施,主要生产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实现周年工厂化栽培。至2013年,全县累积建成食用菌棚8300座。生产的双孢菇菇形圆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取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