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149
颗粒名称: 财税
分类号: F812.7
页数: 9
页码: 225-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2013年永昌县财政经济收入、地方税务、国家税务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永昌县 财税 税收

内容

【概况】县财政局是永昌县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2007年5月,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成立,与基建股合署办公。2008年6月,成立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同时撤销县预算外资金管理局。2010年12月,撤销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将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审的职能划入县审计局。至2013年,财政局下设县政府采购中心、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内设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办公室、预算股、国库股、文行股、基建股、企业股、农业股、社保股、财政监督检查股、国有资产管理局。2010年,省财政厅确定永昌县为全省第二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制定《永昌县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实施意见》,县财政对乡镇实行“收入统收,支出统核定,工资统税发,收支考核”的财政管理办法。2011年1月,永昌县成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2012年3月,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6月,下发《永昌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永昌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永昌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永昌县财政局关于实施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束目录的通知》等,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2012年7月,国库管理先行选择县计生局、县供销社、县地震办、县委老干部局、南坝乡政府5个试点单位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公务卡管理试点。2013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公务卡管理、部门预算管理、动态监控管理在全县各预算单位全面开展。至2013年底,全县持有会计证人员达580人,组织和培训单位会计人员300多人(次),培训农村财会人员400多人(次)。
  【财政收入】县委县政府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着力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植骨干财源。大口径财政收入:2006年收入为23050万元,2013年收入为55750万元,较2006年增长142%;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收入8201万元,2013年收入26721万元。
  【财政支出】2006年,永昌县财政支出39689万元,2013年,财政支出137022万元。2013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187万元,比2006年增加9817万元。
  【财政管理】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中坚持结合各单位财政决算数据,在“保工资、保重点支出、保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采取从单位到部门逐级编制、汇总、审核的部门预算方式。把编制的预算草案提交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再将修订后的草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议通过后实施。预算管理上,县财政按收入进度严格控制支出,合理调配资金,适当安排其他支出,使县级财政预算达到收支平衡。预算执行上,按县人大批准的方案拨付资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建设性资金。2007年,制定《永昌县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对公务员津贴补贴进行规范。209年,省上将增值税省级分享的7.5%下划市县级,市级分享2.5个百分点,县级分享5个百分点。2012年,各预算单位通过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部门预算进行“两下一上”的方式进行上报。2012年,对县属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进行调整。2013年,严格控制和压缩人员经费、会议费、接待费、车辆运行和购置费的预算支出。通过应用平台部门预算的运行,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效率和透明度,预算支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2006年,县财政全面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推广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统计报告制度,颁布实施新修订的固定资产分类与编码,构建从资产配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至2012年12月31日,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5.8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95亿元,固定资产3.85亿元,其他资产581万元。
  政府采购管理:2006年以来,政府采购中心不断拓宽采购渠道,规范采购行为,采购的项目由通用办公设备扩大到关系民生的救护、医疗、抗旱、监控、教学、视频采集、农村改厕、电梯及农村环境治理设备;营养早餐、燃煤锅炉、土地测量、项目规划、电子图书等项目的采购。206年,政府采购规模为190万元,至2013年,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92亿元。至2013年,政府采购中心共发生采购业务397次,累计节约财政资金3891万元。
  【财源建设】2006年以来,县财政工作以开源节流为目标,推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建设较快发展,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坚持把发展工业项目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主要目标,扶持项目建设,共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5857万元,扶持建设麦芽加工、食用油加工、有机化工、小型水电站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和食用菌保鲜加工、特色养殖、蔬菜保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累计投入资金8173万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农业产业化财源项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5亿元,改造建设县城及河西堡镇道路和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城镇道路状况,提升城市品位;投入资金5825万元,建设县城集中供热站、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通乡公路建设和“通达工程”。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2亿元,先后建设永昌五中、永昌六中、城关三小、河西堡二小等一批新建学校。财源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财政监督】按照管理与监督并重的思路,加大监督力度,转变监督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逐步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来管理政府收支和单位财务,确立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先进管理手段,推进“金财工程”建设,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进展。2006年,对全县党员干部拖欠公款的情况进行清理和追回,通过清理收回党员干部拖欠公款9.75万元,督促制订还款计划归还拖欠公款14.27万元。2009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团组织开展治理“小金库”专项监督检查,共清理和收缴资金2万多元,依法调整会计账务10多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整改和回头看工作。配合县政府采购中心,对全县的公务用车进行规范化管理,公开招标,确定公务用车的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和定点加油。每年抽调相关业务科室人员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对各单位的专项资金和财务规范化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开展社保资金、廉租房资金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检查,纠正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挤占,挪用行为,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供稿:郭永翡)
  地方税务
  【税、费、基金改革】县地税局承担着永昌县6镇4乡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户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2006年以来,县地税局征收的税种按预算级次分为中央级、省级、市级和县级。2011年,因财政省管县的实施,税种预算级次调整为中央级、省级、县级。县地税局负责征收的税费种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甘肃省教育费附加、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2007年12月,契税由县财政移交地税开始征收。2008年1月,开始征收生育保险费。2009年1月,开始征收工伤保险费。2010年,“一费一金”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社保、规费子系统中,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票据在综合征管软件中顺利开出。2012年3月,开始征收甘肃省价格调节基金。2013年1月,残保金征管软件开发上线运行,残疾人保障金由地税全面代征并改缴国库。至2013年底,永昌县地税局征收的费和基金有“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大病互助金)、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甘肃省教育费附加、甘肃省散装水泥基金、甘肃省价格调节基金、代征的“一费一金”(即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
  【地税收入】2006年,全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29亿元,其中地方税收入8123万元,社保费收入4721万元,其他基金收入83万元。2013年,全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5.1亿元,其中地方税收入3.2亿元,增长3.9倍,社保费收入1.74亿元,增长3.7倍,其他基金收入1506万元,增长18倍。全系统累计组织各类收入22.9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6%;社保费收入8.46亿元,其他基金收入5001万元。
  【税务登记】2013年底,在永昌县地税局登记注册的纳税人共有8621户,其中国有企业46户,集体企业38户,股份合作企业5户,联营企业2户,有限责任公司681户,股份有限公司34户,私营企业116户,其它内资企业7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户,外商投资股份企业6户,个体经营7606户,其它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81户。
  【发票管理】2006年,全县领用发票户数472户,其中企事业单位112户,个体工商业户360户,使用的发票种类有20余种。2007年,金昌市地税局自主研发《地税发票开票系统》,从10月1日起将软件在全省地税系统内推广使用。2010年10月,甘肃省地税系统普通发票按照填开方式进行简并,精简后的新版普通发票分为通用机打发票、通用手工发票、通用定额发票三大类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暂时保留票种。2011年1月1日,旧版发票停止使用,启用新版发票。2012年3月1日,全县范围内推行机打发票。2013年12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网络发票。至2013年底,县地税局使用的发票有通用机打发票、通用定额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四大种类。2013年,全县领用发票户数615户,其中领用定额发票282户,通用机打发票311户,销售不动产发票15户,建筑安装发票7户。共发售定额发票1.47万本、机开发票12.75万份,免收发票工本费8.97万元。
  【税收减免】2006年以来,县地方税务局按照“严密监控税源应收尽收、着力培植税源应免尽免”的征管原则,严格减免税管理,认真落实减免税政策,规范减免税管理审批办法,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增强县域内经济的发展潜力。2006年,审核并上报审批减免税企业60户,共审核审批减免税个体工商业户125户,减免税款869万元。2013年,共受理备案类减免税22元户,审批类减免税51户,减免企业所得税1387万元,房产税87.48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9.16万,营业税及附征35.01万元。
  【税务稽查】县地税局稽查局为永昌县地方税务局下设的直属机构,其前身是金昌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分设在永昌县地方税务局的稽查五科、稽查六科,2010年9月,合并稽查五科、六科成立金昌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永昌县稽查分局。2013年5月,成立永昌县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承担县内税务稽查职能,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净化税收征纳环境。至2013年,累计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2.17亿元,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的依法纳税环境。
  【纳税服务】2006年以来,永昌县地税局积极优化纳税服务,努力打造优质、高效、便捷的办税环境。以标准化办税服务厅达标验收为契机,加大软硬件投入。县地税局及其直属的河西堡征收管理分局、朱王堡征收管理分局先后通过省市局标准化办税服务厅的达标验收。积极实行导税服务,开辟老弱病残孕绿色办税通道、设立自主办税服务区,打造短信服务平台。2013年,共向纳税人发送提醒短信6800余条,有效开展税收宣传工作。加快推行“先办+快审”效能型纳税服务新模式,简并、重组业务流程与职责分配,减少不必要的事项和环节,推动涉税审批审核事项向办税服务厅前移。规范简并各类涉税资料,对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需要填报的表证单书进行全面清理,推行“免填单”服务。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宣传鼓励提倡网上申报,逐步扩大财税库银电子缴税覆盖面,形成纳税人直接上门申报、网上报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缴税、银行批量扣税、简并征期等多元化的纳税申报缴税新格局。
  (供稿:王屈山)国家税务
  【组织收入】2006年以来,县国税局认真分解税收计划,对全县税源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充分考虑各征收单位税源实际增减变化情况,按照基数加增长比例及特殊增减因素,科学合理下达收入任务。及时监控收入进度,坚持税收收入旬报制度,按旬掌握收入进度,按月考核分析,按季检查落实。切实做好税收预测,密切关注价格变动、重大项目投资、政策调整等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加强税收分析,及时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把握经济形势、监控税源变化、评价政策效应、掌控收入运行的能力,妥善处理好落实税收政策、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收入增长的关系。严格坚持依法征税,落实组织收入原则,严肃组织收入纪律,制止有税不收和收“过头税”等违规行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全县循环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至2013年,全县登记在册的纳税户有6612户,其中企业917户,个体工商户5695户。税收收入主要以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电力、非金属制品业为主,约占总收入70%左右,重点分布在河西堡镇以及县城工业园区。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1.45亿元。
  【税种改革】县国税局负责征收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车辆购置税。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全县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调整为25%。2009年1月1日,全县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实现了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施行,对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调整。2013年8月1日,永昌县正式上线运行“营改增”“1+7”行业试点。至2013年,全县纳入“营改增”纳税人300户,征收“营改增”税款554万元。
  【税务稽查】2006年以来,县国税局税务稽查工作始终坚持“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治”的稽查工作思路,采取实地稽查、调账稽查和金税工程协查相结合的稽查方法,积极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和审计式检查工作制度,严厉打击各类发票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和税收专项检查工作。至2013年,累计检查各类企业523户,查补税款8149万元,加收滞纳金654万元,罚款179万元。
  【税收征管】2006年以来,全县国税系统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形成“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建立健全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以大企业管理为着力点的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实施综合治税。税收综合征管、财税库银联网、税收执法、12366短信服务平台等45套应用系统全面实现省级集中。2008年,将国税河西堡第一税务分局设置为重点税源管理分局,专门管理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2009年10月1日,全县国地税实现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2011年3月1日,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2009年后,先后制定了《永昌县国税局麦芽加工行业增值税管理范本》、《金昌奔马农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手册》、《甘肃电投金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税务风险管理手册(指南)》、《金泥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管理手册》和《金昌铁业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管理手册》,通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和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建立,增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大企业对税法的遵从度。2012年,完成金税三期网络改造和割接工作。2013年,县国税局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专司负责纳税评估工作。明确划分纳税评估分局和管理分局的评估范围和职责,合理设置评估岗位,确定评估分局内部各岗位工作流程,规范纳税评估的流程和文书使用,拓宽纳税评估方法,提高案头审核的效率。对已建立的麦芽加工、氟化氢制造、合成氨联碱等部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及行业税源管理指引进一步完善。至2013年,累计评估纳税人1004户,评估税款1904.03万元。
  【纳税服务】2006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行办税公开工作的意见》,系统规范税务系统推行办税公开工作的具体事项和要求。2007年,县国税局召开纳税服务工作会议,对纳税服务工作开展进行全面部署。2010年,设立纳税服务科,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全县范围内的国税纳税服务工作。2011年,按照“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目标,推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推行多元化申报方式。2013年,组织开展“局长办税日”、“党员导税日”活动,常态化做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工作,推进“免填单”服务模式。按照星级办税服务厅评定办法,加强办税服务厅软硬件建设。至2013年底,全县国税企业管户和城区个体户达点户均已签定财税库银联网协议,签定三方协议的纳税人累计995户,验证通过922户。短信申报户4735户,占个体定额户的90.56%(供稿:李发林)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