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
页数: 6
页码: 118-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永昌县委员会组织工作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等。
关键词: 永昌县 委员会 组织工作

内容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先锋旗帜”等活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使基层组织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服务化轨道。2006年,创建“五好”乡镇党委10个,建成“五好”村党支部73个。制定了《永昌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2006—2010年工作规划》,永昌县创建为省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县,创建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1个。推进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和双培双带工程,选育产业示范带12个、致富联合体15个、各类示范村8个、党员示范户126户。推行“支部加协会”党建工作模式,发展食用菌等专业协会20个、党员经纪人119人。2007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党的建设的意见》和《永昌县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2008年,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千名党员承诺结对扶贫济困行动”,在农村开展“百村千员万户农业科技服务”行动,在社区开展“我为社区添光彩”活动,在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开展建党87周年庆祝活动,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29个、优秀共产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4名。2009年,制定《关于创建省级农村党建示范县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选拔222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选聘8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先后整顿村级班子16个。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五百工程”,举办主体培训班12期。制定了《永昌县村级班子及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为284名离任村干部落实了生活补助。2010年,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依托县工商局成立县非公企业党工委,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模式,新组建非公企业党总支9个、党支部28个。实施党建创新项目5个,其中省列2项、市列1项、县列2项。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为460名村干部建立了档案,为222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建立了信息库。制定《永昌县村组织干部工资报酬和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实施方案》,落实工资待遇,发放补贴34.56万元。为111个村、10个社区活动场所建立信息库,按照“八室二栏”的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永昌县党代表提案、建议办理制度》,拓宽党代表参政议政和监督的渠道。2011年,依托县民政局建立新社会组织党工委,新建新社会组织党支部2个。举办村级组织书记、主任培训班4期。制定《关于加强全县村级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实施方案》等,选举产生乡镇党代表1130名。2012年,按照“固本强基增活力,创先争优促发展”的主题,以实施“五项行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大“两新”党组织组建力度,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67个;社会组织党组织62个。把原隶属乡镇党委管理的8所农村中心小学党组织及211名党员整体调整由教育局党委管理。开展村级工作观摩点评活动,增强村干部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年内,全县共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34个,新建村级场所82所,落实3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县级配套资金264万元。2013年,在各乡镇分别成立“双联”行动驻乡镇联合党总支,加强对乡镇“双联”行动的组织领导。配合市上对历年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核查。组织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兰州市考察学习了“三维数字社区”建设。在各乡镇、各部门机关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承诺卡”活动,形成机关党员干部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树形象的有效机制。
  【党员队伍建设】2006年,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注意在生产、工作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全县新发展党员397名,其中女党员71名。举办各类培训班370多期,党员受教育达到95%以上,70%以上的农村党员掌握了1至2门先进实用技术。2007年,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永昌县2007—2010年党员经常性教育规划》等,党员日常教育实行日读、周学、月论、季查、年考的“五步督学机制”。2008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2009年,制定《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党员服务指导中心,开通“12371”党员服务咨询电话,乡镇、部门和村、社区统一设立党员服务站。在农村实施“村村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实施“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工程”。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的意见》,有效解决困难党员的实际困难。2010年,制定《永昌县2010—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慰问贫困党员和老党员85名,发放慰问金4.25万元。2011年,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18个,优秀党务工作者8名,优秀共产党员25名。制定《永昌县2011—2015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关于推行“五步工作法”发展农村党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发展农村党员467名。2012年至2013年,发展村党组织书记创业项目1个,累计发展党员3297名,全县党员总数达12026名。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3月,成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5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一期工程实施,至2009年9月完成171个站点建设任务。2011年7月实施二期改建工程,8月完成10户党员示范户站点改建和部门单位站点建设任务。2013年3月,实现了远程教育节目在卫星网与互联网上的“双网并播”。10月,全县建成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71个,其中乡镇站点10个,村级站点111个(电信模式82个,卫星模式29个,党员示范户PC点播模式30个,新建机关企事业单位PC点播软件站点10个)。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7年,按照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修订完善了乡镇和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充分征求县级四大班子的意见,书面征求县纪委、综治、反贪、信访、计生和干部所在社区意见,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规范性。2008年,采取“三推一考两定”的方式,公开选拔县管科级后备干部,制定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锻炼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复杂环境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实践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规定,规范提拔任用和平职转任重要岗位干部的提名程序。2009年,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及交流、回避、后备干部动态管理等各项干部工作制度,修订《永昌县关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从制度上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制定《永昌县差额选任领导干部实施办法》,选择文化局局长、安监局副局长、一中副校长等六个岗位进行差额选任试点,初步探索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差额选任领导干部机制,拓宽干部选任视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制定《永昌县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重点对同一乡镇或同一单位,以及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任职时间长的干部进行交流。继续以“三推一考两票决”的方式,及时补充县管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切实做到备用结合。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后备干部调整补充和动态管理办法,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优化干部队伍结构。2010年,按照省、市组织部门的要求,年初认真组织开展6个职位的差额选任试点工作。9月,选择乡镇司法所所长等11个空缺职位进行差额选任。重点对有关乡镇和近两年未调整过干部的部门、关键岗位任职时间长的干部进行了调整交流。2011年,制定《永昌县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系会议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遴选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5名,乡镇党政正职后备人选20名,为乡镇换届和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人才储备。在东寨镇完成党委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河西堡镇完成公推直选党代表试点工作。严格执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定,建立了乡镇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库。完成从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以及公开遴选副县级领导干部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选调干部工作。2012年,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多种提名方式,推进干部任用提名规范化。不断完善永昌县差额选任干部实施意见,加快建立民主择优选拔干部机制。2013年9月,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11名正科后备干部和11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
  【干部队伍建设】2006年以来,在干部考评和监督工作中,实施《永昌县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对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保证选人用人的质量。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坚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积极创新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会同县纪委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在全县进行试点实践;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述职述廉、谈话诫勉、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回复组织函询制度和新提拔干部实行组织部长与班子成员定期约谈制度、任前谈话制度和任前公示制,对调整交流的干部全部进行了任前谈话。对调整的单位正职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部分单位正职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使干部监督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2006年制定《永昌县2006—2010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实施意见》。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及时研究部署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工作,共调整、交流领导干部223人次,其中从科级后备干部库中提拔干部56名;调整交流乡镇领导干部47名,交流面达到58%换届期间,共调整配备乡镇党政领导干部6名,其中女干部4名,30岁以下的3名。2007年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调整交流干部328名,其中平职交流科级干部155人次;提拔副科级干部17名,一般干部86名,享受待遇37名;提拔科级后备干部65名;提拔35周岁以下干部23名,女干部4名,党外干部2名。2009年,对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单位的部分领导岗位进行了调整配备,共提拔3批64名、享受待遇18名、调整交流102名。2010年,共调整交流干部5批342人次,其中提拔87名(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的68名,副科提拔为正科的19名)、享受待遇11名、交流146名。县委全委会票决乡镇党政正职1次2人。2011年全面启动乡镇换届试点工作,先后在水源镇完成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换届试点工作,8月中旬全县换届工作顺利完成,10月中旬全面完成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干部8批,调整交流干部478名,其中提拔71名、享受待遇6名、交流和重新任命192名。县委全委会票决乡镇党政正职3次14人。通过差额方式选拔补充科级后备干部181名,其中正科级后备干部51人,副科级后备干部130人。同时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为乡镇党政班子换届配备80后年轻干部8名,女干部11名,党外干部3名,2名女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安排16名甘南藏族干部到8个乡镇挂职锻炼。2012年,安排18名甘南藏族干部到10个乡镇挂职锻炼;选拔5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上派市直机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选配2名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当年妥善解决了部分干部因企业改制造成的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县管科级领导干部和党群部门一般干部档案的审核工作,配合实名制登记工作,初步建成全县领导干部信息系统库。2013年,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安排16名甘南藏族干部到10个乡镇挂职锻炼。共调整交流干部7批424人次,其中提拔145名(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的101名,副科提拔为正科的44名),享受待遇42名,交流169名。
  【人才工作】2006年,制定《永昌县“十一五”人才规划》,组织评选推荐市管高层次人才11名。2007年,制定《永昌县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农业科技院地合作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十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农村技能人才15357人(次)。评选推荐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名。2008年,实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行动,进行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050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输转劳动力6.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2亿元。2009年,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40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层次。在全县范围内选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8个,共培育种植业人才3926人,养殖业人才2212人,加工业人才686人,经营管理人才274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335人,技能带动型人才1010人。推荐甘肃省领军人才1名,陇原青年创新型人才2名,推荐市级拔尖人才6人。2010年,开展各类培训40期,参训人数19353人(次)、发证5062人。从符合条件的23名村干部中考录2名乡镇机关公务员。2011年,对全县急需紧缺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队伍进行专题调研。2012年,组织评选并表彰奖励20名优秀人才,制定《永昌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开展“科学人才观”宣传。2013,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工作,优化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制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考核管理和财税金融扶持办法,初步形成机制新、活力大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在巩固深化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全县134个基层党组织、5356名党员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高标准完成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在农村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践课堂,建立党员中心户学习活动制度。全面总结全县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进行挖掘、总结,编辑出版了《永昌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成果与实践成果》、《永昌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成果—优秀论文集》。2007年,对已经形成的制度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联系和服务群众、发扬党内民主、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责任制等六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党员承诺制、逐级督查制、整改公示制、挂牌销号制等制度,紧紧抓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涉及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问题,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8年3月5日,永昌县被中央确定为国家59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2008年4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县全面铺开。活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创科学发展先进县为主题,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等4个阶段进行。学习调研阶段,集中封闭学习30多场次,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系列主题宣讲活动59场次,理论对谈会76场次,学习覆盖面达100%。开展大讨论活动230多场次,参加12000多人(次),在全县上下形成“八破八立”的共识。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百家企业、入千家农户、访万名群众的大调研活动,县四大班子确定重大调研专题14项,各部门各单位形成调研报告430篇。分析检查阶段,征求意见建议4663条,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具体问题,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阶段,建立公开承诺、挂牌销号、跟踪问效、结果公示、定期检查、群众评判等各项制度,深入扎实进行整改,绝大多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干部实绩考核、财税分配、产业导向、资源配置、环保约束等6项制度。制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实施方案》,通过采取自查自评、全面验收、走访座谈、抽样调查、大会测评等5种方式组织测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群众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为中央搞好这次活动提供了经验。
  【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永昌县按照“筑造坚强堡垒、树立先锋形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永昌”的主题,在528个基层党组织、1万多名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确定2010年为集中争创年,2011年为深化拓展年,2012年为巩固提高年。县委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和规范全县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开展“三带四比”致富竞赛活动;在机关开展“六联共建”活动;在社区开展“争创五好支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在“两新”组织开展“三提高”活动。全面推行一承诺两考核三点评四公示工作法,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做出公开承诺11421项、兑现11196项,践诺率达到98%以上。开展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活动,累计点评7850次,召开群众评议大会495场次,发放评议问卷16775份,参评人员达10994人(次),做到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全覆盖。以“三亮三比三争创”为载体,在全县教育、卫生、交通、通讯、餐饮服务、商品零售等6类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及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行“五零服务”,并聘请社会监督员进行监督。在黄家学村、永福苑社区、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召开现场推进会4次。将破解难题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中之重,采取上下联动、靠实责任、细化任务、挂牌督办等办法,实行“六个一”(一个难题、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破解机制,梳理出的455件难题全部得到破解。对46个先进基层党组织、60名优秀共产党员、28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兴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