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029
颗粒名称: 县情概况
分类号: Z524.24
页数: 6
页码: 100-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的发展历程、区域位置、地貌气候、民族人口、自然资源、交通信息、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等具体内容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概况 区域位置

内容

建置沿革
  永昌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自西汉武帝置县,到元初的千余年间,曾设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番禾、焉支等郡县。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永昌之名始。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金山之阳永昌王署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县,属凉州府。1912年3月,永昌县归中华民国甘肃省政府管辖。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永昌县,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仅存23天。1949年9月永昌县解放,建立永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威地区行署。1981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昌市,管辖永昌县。
  区域位置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地处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为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古丝绸之路必经通道。县境东起于朱王堡镇董家堡与民勤县蔡旗交接,东南与武威市凉州区的双城镇、洪祥乡、青林乡接壤;南起于脑儿墩沟脑与武威市凉州区的金山乡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界;西起于白石岸沟与山丹县毗邻,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北起于河西堡镇与金昌市金川区相靠。县城距金昌市区50公里,距兰州市343公里;兰新铁路贯通永昌,全长103公里;连霍高速公路(G045线)途经区域,全长57.09公里;境内东西最宽约144公里,南北最长约148公里,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公里。
  地貌气候
  境内地势以山地居多,并有川地、平原。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东部朱王堡镇董家堡海拔1454米,呈现三种地貌特征。南部祁连山是国家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75%,西部大黄山(焉支山)为草原牧场,中部平坦狭长的平原绿洲为主要农产区,北部主要有荒漠、半荒漠草场。永昌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全年无霜期144天左右,最长无霜期177天,最短无霜期123天。2006年至2013年,年平均降水量191.5毫米,最多年份为294.6毫米,最少年份为167.7毫米。
  民族人口
  永昌县设有6镇4乡,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118个居民小组,111个村委会,915个村民小组。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藏、土、白、壮、苗、蒙古、裕固、朝鲜、哈萨克、俄罗斯、布依、东乡、土家族共15个。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10个乡镇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4312人,占9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77人,占0.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1270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241人。2013年底,全县常住人口达到2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2万人,乡村人口13.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47‰。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永昌县土地总面积1115.89万亩。其中农用地477.52万亩,建设用地19.75万亩,未利用地618.58万亩,土地利用率44.57%。矿产资源: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5大类19个矿种。其中黑色金属有铁、锰等矿种;有色金属有铜、镍、铅、锌、锑等矿种;非金属有萤石、石灰石、白云石、花岗石、硅石、长石、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铁路基石等矿种;能源矿产有煤炭;水汽矿产有矿泉水。探明储量的矿种6个,即铁储量2057.3万吨、萤石储量83.5万吨、石灰石储量7594.1万吨、煤炭储量4195.8万吨、白云石储量36635.55万吨、花岗石储量1264万吨。矿产地18处,潜在经济价值达143亿元。能源资源:永昌属多日照区,2006年至2013年全县年均日照时数达3036小时,光资源利用条件优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居全省前列。有光能、风能发电5家,火力发电1家,中小水利发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6.585万千瓦,年发电量2.93亿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的约80%。水利资源:永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石羊河流域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靠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18条小沟小河。全县水资源可利用多年平均总量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量4.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371亿立方米,重复利用量0.46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2161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全县各种林地资源面积189.16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172.7万亩,人工林面积16.46万亩。森林资源从南到北有寒温带(祁连山区)天然云杉、祁连圆柏、沙地柏组成的针叶林与高山柳、金银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等组成的天然阔叶灌木林;再到北部荒漠带的珍珠、红砂、盐爪爪、霸王、白刺、唐古特白刺等原生态沙生灌木组成的天然沙生灌木林。由东向西是由走廊绿洲点、线、片相配套的人工生态群落网络森林资源过渡到冷龙岭的甘肃锦鸡儿分布带。祁连山、大黄山褶皱带森林资源与走廊绿洲人工林及北部荒漠化天然沙生灌木林,涵盖了全县森林资源分布的总体框架,在许多地区形成垂直分布带。动植物资源: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22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麝、岩羊、黄羊等20余种;属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狍子、狐狸、旱獭等8种。境内有乔灌木,草药和食用植物及牧草等各类野生植物290多种。其中有名贵中药材秦艽、麻黄、大黄、锁阳、雪莲、甘草、羌活、党参等30余种,食用类植物有发菜、蘑菇、地卷皮、沙葱等10余种,主要树木有云杉、松、柏、柳、榆、槐、杨、沙枣等,果木有梨、苹果、桃、李、杏、葡萄等,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交通信息
  境内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G045线)横贯,南北金永、金武、永清公路相连,永马、永皇公路相交,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交通便利。2008年,全县公路通车总路程374.6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169.5万人,客运周转量9647万人/公里;货运量452万吨,货运周转量26712万吨/公里。2011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226.14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438万人,客运周转量28609万人/公里;货运量1100万吨,货运周转量68424万吨/公里。2013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924.5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482.2万人,客运周转量31963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389万吨,货运周转量27362万吨/公里。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693.8万元。到2013年,注册机动车总量达到2.24万辆,其中中小型汽车达14812辆。201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74亿元,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总量达到21.35万户,形成以电信、移动、联通和网络公司为体系的信息网络群,以信息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凸现。
  文物古迹
  永昌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文化底蕴丰厚。曾经出土距今四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石犁1件,藏于酒泉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在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鸳鸯池遗址出土各类文物3500余件,属马家窑文化,有半山和马厂两个类型。北海子乡的马家湾子(今城关镇金川东村)遗址属齐家文化。1988年经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认定的文物遗址、遗迹等有120余处。圣容唐塔和永昌钟鼓楼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有明德镇都督府银当牌、明青花人物纹梅瓶、东汉剑形青铜刀、明五莲叶彩绘化佛冠饰、清玉雕桃形杯、唐石雕佛头像、明金首嵌琥珀银簪、汉陶楼院等。全县不可移动文物23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全县有馆藏文物近1863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167件。全县申报成功“非遗”保护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7项,市级21项,县级33项;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39人。
  旅游资源
  永昌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230余处。有新时期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有西汉时期的骊靬遗址,汉、明长城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有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有以北海子塔为主的武当山古建筑群风景区,有雪山、草原、松涛、水波相映传奇的西大河、皇城风景区。二十一世纪后,县政府先后开发形成以祁连山河沟国家森林自然生态旅游区、皇城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西大河风景旅游区和武当山仿古景区旅游区。近年来以挖掘开发骊靬古城及影视城、御山圣容寺文物古迹、云庄寺石窟、武当山景区、红西路军战役旧址为主的文化旅游区,已初步形成国际旅游名片。2008年,接待旅游人数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0万元。到2013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6.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亿元。
  综合经济
  2006年至2013年,永昌县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2.8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8.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8937元增加到2013年的24508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6.5:41.3:32.2调整到2013年的21.8:46.2:32;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8.9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3.89亿元,人均GDP达到24508元(折合3977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永昌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已进入全省前列。
  农业经济
  永昌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27万亩,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8.7万亩,玉米制种面积8.4万亩。粮食总产量28.01万吨。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4.18万亩。其中小麦28.45万亩,啤酒大麦22.82万亩,玉米8.7万亩,油料8.29万亩,蔬菜11万亩,瓜果0.49万亩,药材1.05万亩。粮食总产量25.75万吨。全县畜禽总饲养量为183.7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8774.7吨。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7.25%。到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6.94万亩。其中小麦28.61万亩,玉米13.49万亩,薯类2.16万亩,油料7.51万亩,药材1.75万亩,蔬菜12.97万亩,其他3.31万亩。粮食总产量29.59万吨。全年流转土地21.6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8.8%。全县畜禽总饲养量达到196.6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9272吨。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1%。全年渔业养殖面积104亩,渔业产品505吨。
  工业发展
  全县以“两区两园”发展为重点,畜产品加工、化工、能源、建材、金属和非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循环工业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实施各类工业项目68项,完成投资2.27亿元;县属工业增加值达到3.64亿元。全县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0.77亿元,完成营业收入48.33亿元,实现利润2.88亿元,上缴税金5774万元。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78亿元,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全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0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84亿元,利润总额2.2亿元。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03亿元。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12亿元,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71亿元。3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1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6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16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完成8.99亿元,2010年完成26.78亿元,2013年完成53.89亿元。201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8.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5亿元。至2013年,全县共盘活企业49家,盘活资产3.4亿元,安置再就业人员1.2万人。2006年至2013年,共签约招商项目498项,累计落实到位资金95.22亿元。2012年,全县开展千亿元大招商活动,至2013年投资五千万以上的项目131个。2006年,永昌工业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工业示范区。2010年6月,省工信委批准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2012年,省政府批准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2月,省工信委批准焦家庄氟材料工业园。
  社会事业
  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县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支出逐年增加。教育事业:2006年支出1.01亿元,2013年支出2.42亿元;文化、体育、传媒等事业:2006年支出502万元,2013年支出0.29亿元,;医疗卫生事业:2006年支出0.27亿元,2013年支出0.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006年支出4611万元,2013年支出2.05亿元。从2006年以后,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永昌县被列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9.2%和99.7%。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当年10月领到养老金。2013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8%,享受待遇人员达到2591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统一筹资标准由人均290元提高到360元,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7%。
  科技成果
  全县坚持“科教兴县”发展原则,积极引进工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坚持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项目、推进科技示范,坚持院地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6年至2013年,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43项,落实科技资金2495.4万元。其中国家项目33项,落实资金1590万元;省级项目32项,落实资金405万元;市级项目178项,落实资金500.4万元。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45人(次)(含农民科技特派员)。积极做好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共取得科技成果市级奖46项,其中一等奖项3项,二等奖项17项,三等奖项26项。全县累计建立市级科技示范乡(镇)3个,科技示范村13个,科技示范户达1800户,建立农、林、牧等科技示范点126个。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72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83项(次)。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蔬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100%以上。建成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永昌示范区、河西堡工业区、朱王堡工业区等三大星火科技密集示范区。永昌县五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1%。
  商贸流通
  2006年以来,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壮大河西堡、朱王堡和县城为重点的三个物流园区,逐步扩大市场吞吐量。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加入外贸行列,商品流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在产品、品种、数量、交易金额上大幅度增长。胡萝卜、西芹、甘蓝、青笋等农产品和煤、农机具、萤石、硅铁、化肥、白酒等农产品部分销售海外,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市场日趋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6.6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7.21亿元;发展个体私营业户由2006年的1441户增加到2013年的7597户,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5320人增加到2013年的1.22万人。私营企业由2006年的46户发展到2013年的737户;2013年注册资金达到33.72亿元。2013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全县1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
  城乡面貌
  2006年至2013年,全县实施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以“三镇七村”(城关镇、河西堡镇、朱王堡镇,新城子村、红山窑村、水磨关村、双桥村、六坝村、永安村、永宁村、)为重点,县政府采取招商引资,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先后开发了县城的昌宁苑、和顺佳园、金泽庭院、东湖花园、西津花园、华联小区、鸿润家园、永晟苑、西津西苑、骊靬国际茗都、河西堡馨河花园、农垦家园等住宅小区,农村有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新城子镇、红山窑乡、南坝乡等集中居住的村社建起了村民住宅楼、高标准样板房,农民的住房出现了高层次的变化。至2013年底,农村共建成28个高标准的农宅示范点,新建改建各类新型农宅1.26万套,农宅建筑面积为762.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3平方米。全县农村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25.7%提高到2013年的43.03%。县城和各乡镇建起了健身文化广场,城乡居民健身活动气氛活跃,环境卫生整洁,绿化美化靓丽,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和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已达标,文明用语、文明服务、文明执法的风尚形成。
  人民生活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3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595元,恩格尔系数为32.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8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9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09元,恩格尔系数为38.6%;农村居民人均房屋面积达到34.2平方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15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307元,恩格尔系数为33.2%;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1.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211元,恩格尔系数为33.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3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6年为18.22亿元,2013年为51.92亿元。
  (供稿:县地方志办)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