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0016
颗粒名称: 第十五届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分类号: D630.2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节选了永昌县人民政府县长孟有柱第十五届政府的工作报告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十五届 工作报告

内容

县人民政府县长 孟有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四年来的工作,并对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十五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大力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和全民艰苦创业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推进致富项目入户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抢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3.4%;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6.9:52.3:20.8调整到2006年的25.4:42.0:32.6;人均生产总值由5411元增加到8726元,年均增长11.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15.6%,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01万元,年均增长10.6%,县级可用财力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15.7%。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加快,“致富项目入户工程”成效显著,项目入户率达到87%,农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4.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累计完成技能培训9067人,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家,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0.3%;县属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10.1%。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累计争取国家、省、市投资2.8亿元,先后实施了以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草原保护、退耕还林、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重点农林水利项目,基本完成西大河、金川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改建干支斗渠172.4公里,建成常规节水面积29万亩,解决了7万人、16万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封山育林、人工造林21.69万亩,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建成了长庆金属粉末有限公司、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金穗麦芽有限公司、东河湾及二坝渠梯级水电站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壮大了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实施了住宅小区开发、乡村道路改造、小康农宅建设等一批重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疾控中心等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投资3183.4万元,新改建了7个乡镇、32个村、5个社区的办公楼(室),农民培训和基层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四年来,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442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8%、27.1%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完成了马营沟煤矿、金昌印刷厂、天寿面粉厂等37家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企业运营效益稳中有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免除农业税2456万元,发放粮食直补等各类补贴资金2601万元,农民群众人均得实惠164元。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削减、调整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95项,行政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落实招商项目180项,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47项,累计到位资金12.1亿元,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坚持规划先行,修编完善了县城、河西堡镇等5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完成了永昌工业区、河西堡工业区等14个修建性详细规划。先后实施了县城南北大街、云川路及河西堡镇河雅路、玉河路等道路改拓建,县城供热及供排水扩容改造,永福苑、天锦苑等住宅小区开发,东街综合市场、骊靬风情街和南关服务区建设等重点项目,改造旧城区19.8公顷,建成商品住宅楼21.3万平方米,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或配合完成了金武公路、永民公路、永肃公路、312国道过永段及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新改建县乡村公路38条339.9公里,86个村通上了油路,19个村实现了社社通油路,初步形成了畅通便捷的县乡村交通网络。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任务,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建成小康农宅11500套,1380户用上了沼气,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落实各类科技项目139项,取得科技成果48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8036万元,先后新建了四中、农中和6个乡镇中学教学楼,改扩建了一中、三中、职中、一小、二小部分教学设施,撤并农村小学22所、初中6所,改扩建寄宿制小学8所,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升学率由2002年的45%跃升为2006年的76.7%,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投资3189万元,先后建成了县二院住院楼、妇幼保健站医技楼及8个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城乡公共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参合率达到97.8%,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健全,优先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博物馆、宣传文化中心,新改建乡镇文化站5个、村文化室75个、社区文化室10个。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了圣容寺、云庄寺等旅游景区的修复重建工程,旅游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完成了3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85万户,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0%。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5个,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双拥成果不断巩固,连续5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认真落实扶持就业与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新增就业人员246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88人,再就业率达到28%。基本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救助救济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发放低保金及各类救助资金3763.4万元,30万人次得到低保及各类救助救济,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切实加强土地与矿产资源管理,国土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金川河泉域湿地围栏保护工程,关停了小造纸企业,重点污染源正在逐步治理。统计工作不断加强,全面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农业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75元,比2002年增加3498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0元,比2002年增加1139元,年均增长8.6%。工商税务、质监药监、兵役民兵、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邮政电信、金融保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真实施依法治县方略,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荣获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称号。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机关服务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09件、政协委员提案177件。积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制定了30个应急预案。全面推进公安“三基”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禁毒等专项斗争,稳步推进“平安永昌”建设;以“联户联防”为主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群防群治为主的城镇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置矛盾纠纷,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要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的一年。在各方面困难较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知识出处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永昌年鉴 2006-2013卷》

本年鉴记述了永昌县2006-2013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全书共设24个类目,依次为特载、大事记、县情概况、中共永昌县委员会、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永昌县人民政府、政协永昌县委员会、群众团体、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农林水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有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孟有柱
相关人物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