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古地名衍变汇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67
颗粒名称: 安西古地名衍变汇考
分类号: K29
页数: 7
页码: 130-136
摘要: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与玉门、敦煌、新疆、青海、内蒙古相接壤的特殊关系,历史上曾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过不同寻常的贡献。饱经四千多年历史风雨的沧桑变迁,今安西地区仍保留大量的古代及前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虽年代久远,其仍为各时期社会历史发展衍变的产物。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地区历史风貌,闪烁着各民族人民开发戈壁绿洲的伟大创举。其每一个地名的命名,皆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今天安西绿洲的开发乃至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仍有诸多裨益。
关键词: 安西古地 地名

内容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与玉门、敦煌、新疆、青海、内蒙古相接壤的特殊关系,历史上曾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过不同寻常的贡献。饱经四千多年历史风雨的沧桑变迁,今安西地区仍保留大量的古代及前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名,虽年代久远,其仍为各时期社会历史发展衍变的产物。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地区历史风貌,闪烁着各民族人民开发戈壁绿洲的伟大创举。其每一个地名的命名,皆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今天安西绿洲的开发乃至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仍有诸多裨益。
  早在四千余年前,安西所在的河西走廊及祁连山地历史舞台上轮番演出的民族有羌、氐、塞种、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至今,一些古地名中仍能看到他们活动的影子。
  “祁连山”即为匈奴语“天山”之意,谓山之极高,与天相接。
  此名与匈奴在此富裕的经济活动区域休养生息有很大关系。
  “布隆吉尔”为蒙古语,意为“泉水出头川”,“露头泉水众多”,在今布隆吉乡一带。这里农业灌溉条件优越,还被誉为“银池”。
  “兔葫芦”有关专家认为与历史上吐火罗人曾居于此有关,为“吐火罗”之转音。
  “东巴兔”清代以前叫“奔巴兔”,为蒙古语。元代此地有“上达儿兔”、“下达儿兔”之名,其皆与当地兔子多有关。
  “瓜州”上古始有其名,是因该地产美瓜而得名。
  公元前111年前,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据两关,列四郡,大规模地移民屯戍,安西始得正式大规模地开发,并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前哨基地。丝绸之路的开辟,安西不可避免地同巩固国家政权、维护民族统一、加强中西交往等国家大事相联系,一直是古代政治斗争复杂、军事斗争频发地区。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地理名称。今安西境内留存有汉武帝下令修筑长城遗迹143公里。长城之外的烽燧亦有一百余处。其正如古之“十里一亭,五里一燧”的记载。此“亭、燧”,后人皆以“墩”冠名。这些遗迹许多地段已剥蚀破坏殆尽,有的只有烽墩残立。疏勒河沿岸及长城沿线与“墩、堡”相关的地名如:长城堡、望太邑、长城北、墩子南、九墩湾、三墩湾、营盘墩、月牙墩、龙岗、十二墩、唐墩、墩墩山,豁落墩、望火堡、石岗墩、八龙墩、驴丘墩、奔马兔墩、碱墩、五个墩等,其多为汉唐遗迹名称的传衍,明清亦一直沿用。
  如今这些名称的实用意义早已废弃,部分连遗址亦无处寻觅,而更多的虽仍呼旧名,但今已完全改变了当时军事防御性质,变成了县、乡、村某个区域及方位之名。尽管如此,它们的名称能传衍至今,其皆为戎马疆场的历史见证。
  明代嘉靖三年(1529)封闭嘉峪关,关外瓜州诸地皆成为异域。
  清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获全胜。因在今安西一带曾取得过重大的军事胜利,1723年前后,为安定嘉峪关西至新哈密这一区域,曾先后成立“安西卫”、“安西厅”、“安西直隶州”。在此历史背景下,河西走廊“安西”始有其名。这一区域清人认为是在古雍州之西,所以安定古雍州之西是今“安西”的第二个基本涵意。
  借古喻今,古今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安西”这意明矣。后来安西行政区域逐渐缩小,变为今之安西境域。所以“安西”非安定西域之意。“疏勒”亦因清军曾在今布隆吉一带疏勒河沿岸擒获了噶尔丹三千军马,为表彰、纪念这一重大的军事胜利,即引用了历史上西域的古地名“疏勒”,疏勒河始有其名,西域一带的旧名虽废,变为“新疆”,为“新辟疆圉”、“新辟疆域”之意。
  清渐次收复河西走廊之后,即从甘肃56州县及新疆部分地区移民实边,大兴水利,开发屯田,由政府统一安排、组织,在疏勒河流域平原地带,大约每隔2公里为一工区,整齐排列,修建庄堡。安西的“工”、“堡”、“屯庄”大多为此一时期产生的,其反映了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移民迹象。如头工、开工、二工、三工、四工、五工、六工、七工、八工、九工、十工。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回民慕化归附,被清廷分化瓦解,迁居安西,一面自食,一面为当地驻军提供给养。清组织回民进行农耕生产,修建庄堡,按回民部落人数多寡安置于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采用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因这些维族民众与回族人一同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安西人统称其为回民,其新修建的五座庄堡称其为回民五堡,其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还修建了踏实堡、柳沟堡、双塔堡、桥湾堡、新百旗堡、小宛堡、瓜州堡等安置移民。此一时期大片田地开发出来了,绿洲农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清至民国,一些大家族产业兴旺,经过几百年的休养生息,富户田庄逐步发展起来了,以富户大姓姓氏命名的庄园很多,如王家屯庄、徐家屯庄、刘家屯庄。桥子乡吴家沙窝之名起源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89),当时在新疆巴里坤镇标左营武信骑尉吴正、吴大用父子一行57人在返回老家陕西三原县途经安西桥子时,由于在疆低价购买的骡马牛羊死亡过半无法返回原籍,即将剩余银两在桥子乡东地带买地建庄,其居民至今大多为吴氏后裔,故安西人曰其为“吴家沙窝”,数百年未改。还有一些明、清、民国在地方扩充武装以驻军所在地命名的地名如:黄花营、扎花营等。
  元代后期疏勒河改道北移,汉以后各代开发的古河道沿岸50余万亩农田基本废弃。今安西23万余亩土地基本皆为清代至今300余年间开发岀来的。故安西疏勒河流域的地名以明、清、民国命名的居多。
  在戈壁沙漠地带,有水就会有绿色,就能种庄稼,蓄养牛羊,人才能生存。故有“本地,水是人血脉”之说①。安西与水有关的地名很多,有反映自然泉、泽、湖的,亦有反映人工修缮水利工程者,其皆体现了历史上人们珍爱水、利用水的情况。西汉破羌将辛武贤曾动用15000余人的大军,整修水利工程,开挖疏通疏勒河,汇聚各支流,声势浩大。唐代沙州刺史李无亏(其祖上为皇帝新赐长城县开国子)主持建造了流跨瓜沙二州苦水(今芦草沟)河之上的巨型拦水坝,百姓蒙受其恩,谓此坝为“长城堰”。锁阳城东塔尔寺下曾发现半截唐碑,记述唐瓜、沙节度使张议潮、曹议金大兴屯垦,兴修水利,上言“荷锸如云,百忆京坻“②之语,元代甘肃行省修安西境内的阿合潭、曲尤濠,引水渡舟,运送兵粮,可谓一壮举。清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岳钟琪,陕西西安粮盐道沈青崖两次大修水利,使安西引水进入高潮。绿洲农业,唯灌溉是赖,水利工程历来著先。如今桥子乡之“桥子”即缘于东汉“冥水”。
  冥水民间又叫黑水,改道前流经今锁阳城、桥子乡一带。因该水中有黑色沙粒,目睹水色呈微黑之状。古时其地河水盛大,人不能涉足而过,在两岸架通一桥名曰“黑水桥” 。清至民国省略了“黑水”二字,俗名“桥子”,沿用至今。
  渊泉镇、渊泉街之称皆源于汉代安西布隆吉乡一带建敦煌郡渊泉县。汉开发此地,见水域宽广,泉津交错,深不可测,故曰渊泉。
  即为与地下水相通,深不可测的深泉之意。如今,该地有些地方仍然泉泽众多,湖水明净鱼虾可见,野鸭水鸟成群。故而安西保留下来与泉、湖、沟、坝、井相关的地名比较多。泉有白虎泉、芨芨泉、三个泉、泉北、泉南、红旗泉、锅底坑子泉、塔儿泉、金泉、清水泉、营盘泉、磨盘泉、沙泉、五泉、五个泉、上泉、大泉、小泉、拐弯泉、碱泉子、布泉、黄龙泉、东涧泉、月泉子、天生泉、乱泉子、白泥泉等。“湖”有东园湖、西园湖、条湖、小草湖、大月牙湖、小月牙湖、火烧湖、东湖、西湖、刺窝湖、尚家湖、南湖、布鲁湖、南志湖、南太湖、乱泉湖、银湖、雁脖子湖等。沟有红柳沟、进头沟、北干沟、三道沟、四道沟、五道沟、六道沟、七道沟、八道沟、九道沟、十道沟、营水沟、柳沟、若水沟、南干沟、新沟、龙小泉沟、槽子沟、教场沟、徐家沟等。
  “井”有土墩井、蔡家井、黑山井、毛井、红山井、大头羊井、双井子、六角井、马莲井等。桥子乡的“东坝”、“南坝”、“祁家坝”是清乾隆年间为聚集地下泉水,当地民户用红柳、白刺等柴草及沙土一层一层筑就的一所柴坝。由于每年柴坝自然下陷,历代民户每年冬季农闲水小时必须修筑加高柴坝半米左右,使其保持原有的高度,各家皆要参与,利用至今不废,基名亦传衍至今。在安西保存下来的与“坝”有关的还有龙口坝、上龙口坝等。
  历史上由于河流改道及游牧民族毁田驻牧等掠夺式经营,滥伐、滥牧、滥垦造成水源涵养破坏,绿洲防护林失去作用,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减少、沼泽湖泊萎缩、干涸,风沙肆虐。从这些古地名中,仍能看到昔日水源富足的景象。
  清代及民国时安西各乡镇及其它区域定名保存下来的比较多。
  如今三道沟镇之名取源于其位于疏勒河十个道沟的第三个道沟。
  河东是其位于疏勒河中游之东。南岔是疏勒河流向南部祁连山下一支岔。西湖是疏勒河下游地带积水成湖。踏实是大至的转音。
  大通假为广,即与广大同意。大至即为广至,为汉敦煌郡广至县,正为今踏实一带。桥湾是因清代在疏勒河转弯处建一桥在环湾处曰桥湾。双塔因清在该处派重兵防守,曾建两大塔而言。锁阳城只因古城内外盛产锁阳。对于山脉的命名,大多以山的形状、颜色、地理位置等命名。如山子、乱石山、小宛南山、长山子、十工山、截山、火焰山、马鬃山、花牛山、尖山子等。山口有上口子、下口子、岳家口子、瓜州口子、牛口子、马尔口子、亦马口子、黑山口子等。山形似人之耳曰耳朵山。形似马之鬃毛曰马鬃山。形似巨形花牛(白色岩脉绕山,如花牛身躯之斑纹)曰花牛山。由山岩含铁如似明镜曰镜铁山。山丘如和尚之首曰和尚山。站于山谷大喊未有回音曰哑巴山。总之其命名惟妙惟肖。
  对石窟之命名亦有一番情趣。榆林窟因石窟所在地的河谷之中遍生榆林而得名。东千佛洞是其位于榆林窟、锁阳城之东而言。
  下洞子是其在榆林窟之北,榆林河下游而定名。旱峡石窟是因该峡中干旱无水建有洞窟而起名。碱泉子石窟是因该石窟附近有一泉水微含碱之缘由而名。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庙宇有社稷坛、沙神庙、先王庙、龙王庙、关帝庙、昭忠祠、老圈庙、道德楼、白虎庙等。
  另外还有一些与历代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名人雅士有关的碑碣、营垒、台榭、邮亭亦有一些,但基本上失传。还有一些普遍称谓的地名如柳园是因该地红柳成林。蘑菇山是该台地夏秋遍生蘑菇。
  马莲井是该地长有马能食之莲草并有井水可饮。九南、九北是在九工的南北而言。九上、九下是在九道沟的上下所说。安西还有一些解放后命名的地名如环城、农丰、中渠、红卫、红岩、向阳等。
  对于安西的有关地名,很多同志都很关心,其来源是什么。
  如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期间询问安西代表王生俊:“你们公社为什么叫环城公社?”王答曰:“因为我们公社在安西县城周围”。王所言的县城当即今安西老城,亦即清代安西直隶州城。今观该城其周围的农村,不正是环绕老城一周吗!1971年,周总理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询问十工道班代表张富贵,“为什么叫十工”。惜张富贵文化水平太低,未能作答。李先念副总理虽长征途经十工,但对其含意亦并未能详尽了解,其给周总理解释亦未尽其意。总之,这些地名与古代及前代安西军事设施、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屯垦移民兴修水利、历史人物、植被变迁、水系盛衰等关系密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意义。撰写本文志在抛砖引玉,把安西当地地名学作为文史研究的一个方面,使之受到重视,为社会发展服务。
  注释:①敦煌遗书S5894卷《渠规残卷》②《西域水道记》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
责任者